她目光一扫,立刻被王建平抱在怀里的硬纸壳大箱子吸引住了,“这又买的啥子金贵东西?这么大一坨?”
王建平把箱子轻轻放在堂屋的饭桌上,声音里充满了激动和得意:“妈,是电视机。”
“电视机?!”张玉清几步就跨了过来。
之前儿子是提过一嘴,但一直没买,她以为儿子早把这“烧钱”的念头搁下了,没想到今天竟然买回来了,“好多钱?”
王建安麻利地拆着捆箱子的粗麻绳,抬头笑了笑:“四百三十五。”
“四百三十五?!”张玉清习惯性的一阵心疼,随即这股情绪便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兴奋。
这两个月,她亲眼看着大棚里的黄瓜变成厚厚的一沓钱,观念也跟着一点点的在改变。
她伸手想去摸摸那电视机,又怕手上的油沾上去,只在围裙上使劲擦了擦,脸上笑开了花:“快,打开看看。”
尹祥平也挺着大肚子,想过来帮忙看看。
王建安赶紧扶住她:“祥平,你别乱动,好生坐到休息,我们来弄。”
离她生产也就个多月了,王建安可不敢让她有任何的劳累。
王建平小心翼翼地把电视机摆在了堂屋正中的木头柜子上。
插上电,按下电源开关。
只听见“啪”一声轻响,屏幕猛地亮了起来,然后出现一片密密麻麻黑白雪花点,喇叭里也传出单调刺耳的“沙沙”声。
王建平拧着调台的旋钮。
“咔哒、咔哒”,换了好几个位置,屏幕上依旧是雪花乱舞,沙沙声没停。
“建安儿,这不会是坏了吧?花了那么多钱……”他声音里带着点慌张。
“大哥,别慌,还没弄天线呢。”
王建安走到电视机前,将电视机顶的两根天线抽了出来,向两边摆开。
然后开始拧动调台的旋钮。
突然,那一片雪花点里,模模糊糊地出现了一个晃动的影子,喇叭里的沙沙声也夹杂进了人说话的声音。
王建安立刻又去拧旁边那个调清晰度的旋钮。
影子渐渐变得实在了些,能看出是个人形,虽然大部分屏幕还是被讨厌的雪花占据着。
“自带的天线信号弱,只能这样了。”王建安指着门外,“大哥,去屋后头砍根长点的竹子来,我们把外挂的天线接起。”
“要得。”王建平转身就冲了出去。
等王建平扛着竹竿回来时,王建安已经把天线拆出来组装好了。
将天线绑到竹竿上,立在屋外的柱子上。
然后指挥着大哥扶住立起来的天线不要动,自己回到屋里,重新跳台。
“大哥。你转转竹竿,往蓉城那个方向转。”王建安在屋里喊。
王建平在屋外应着,抱着那根大竹竿,慢慢的转动方向。
“停,再往回来一点点,好,就这儿,稳住。”王建安的声音带着兴奋。
屏幕上两个人影正在逐渐清晰:“……观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哦,可以看电视咯。”王湘拍手尖叫道。
尹祥平扶着腰,看着屏幕,又看看兴奋的家人,脸上尽是温柔的笑意。
王建安找出一根粗布条跑出去,和王建平一起,把竹竿固定在柱子上。
在灶房做饭的冯彬荣和王小英也跑了过来,一家人围着电视机乐呵呵的观看着。
“好了,好了,不要挤,不要挤,都看得到。”张玉清嘴上喊着,自己却忍不住又往前凑了半步。
“哎呦。”看了一会儿冯彬荣才想起灶里还烧着火煮着饭,赶紧跑回了灶房。
晚饭时一家人端着碗,眼睛却总忍不住往那发光的屏幕瞟。
最后干脆把靠近电视的位置空出来,都坐到了电视机对面。
王建安三父子站在桌子旁边,把坐的位置让给了其他几人。
吃完饭王建安倚在门口,看着大家被电视剧的内容吸引,打了个招呼笑着转身往猪圈走去:这只是开始……
没时间休息,王建安第二天便他招呼着全家人,扛起锄头铁锹就直奔一号大棚,要尽快把一号大棚清理出来,为春种做准备。
反季菜赚的就是时间和品种钱,现在他没有奇异的品种,就要打时间差:早春提前上市,晚秋延后退市,跨冬供货。
其中最赚钱的就是跨冬菜,跟平时比能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
其他两个时期的菜也是平时的菜价的几倍到十几倍。
这次他也计划好了,1号大棚就种番茄,2号大棚接着种黄瓜。
对此王建平提出了疑问:“黄瓜这么赚钱,为啥子不都种黄瓜?番茄好像要便宜几毛钱。”
“大哥,一块地不能一直种同一个菜,我们种粮食都是换着种的嘛,这叫轮作,可以防止土地病化。”
“哦。”王建平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为了给二号大棚通上沼气,王建安把小半个生产队的猪粪都搜刮过来了,要等移植的时候差不多才能发酵出沼气。
所以育种还是得在1号大棚进行。
挖地的时候王建平兴奋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大棚加小棚就能保温,可不可以大棚加大棚呢?双重保温?”
王建安惊异于大哥竟然能想到这个,在未来是有双膜大棚的,不过那并不适合蜀省。
“大哥,你说的这个东西是可以的,不过不适合我们这里。
有了沼气灯之后,我们这里缺的不是温度,是光照。
本来光就少,再盖两层薄膜,光不就更少了,北方倒是很适合这个搞双膜大棚。”
听完二弟的解释,王建平兴奋的表情消失了。
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过年前将所有土地翻出来了。
施上农家肥和部分专用肥料,将大棚密闭高温杀菌,就等年后开始育种了。
第56章 发工资
大年三十晚上,外头寒风凛冽,屋里却暖烘烘的。
新买的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摆在条柜正中间,里头正播着春节联欢晚会,赵丽蓉老师那口唐山腔逗得人直乐呵。
桌上堆得满满当当:蒜苗回锅肉,香肠腊肉,炖猪蹄汤,酥肉……
一家人挤在桌边,吃得满脸红光,小黄趴在桌下啃着根大骨头。
王建安把一块猪蹄夹进尹祥平碗里,起身走到条柜边,把电视机的音量拧小了一大截。
“爸,妈,大哥,大嫂。”王建安的声音在突然安静下来的堂屋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手里捏着个笔记本,走回桌边坐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建安和他那个厚厚的笔记本上。
连正啃着鸡翅膀的王湘都感觉到了不一样,大眼睛眨巴着,好奇地望着二爸。
“趁着过年。”王建安清了清嗓子,“我们把这两个多月大棚黄瓜的账,好好算一算,给大家发过年钱。”
“要得。”王建平第一个应声,声音有点紧张。
其他几人也都放下了筷子。
王建安翻开本子,里头密密麻麻记满了日期,斤两,单价,地点:“大家都晓得,我们的大棚黄瓜,主要就卖两个地方:蓉城和雁县。”
他手指顺着一条条记录往下滑。“从十一月底,第一批黄瓜开卖算起,到腊月二十六,最后一趟从蓉城回来,接近2个月时间。
蓉城那边,总共卖出去了……”他故意停了一下,“3500斤!”
“价钱嘛,”王建安翻过一页,“开头几天是四块一斤,后来最贵的时候,卖到了五块。算下来一共卖了15400元。”
“一万五?!”听到王建安报出的数字,张玉清下意识地捂住了嘴。
她知道每天都有几百上千块进账,但零零碎碎地收,从没细算加在一起有这么多。
王太平拿着烟的手明显抖了一下,一大截烟灰掉在裤子上都没察觉。
王建平夫妇俩互相看了一眼,冯彬蓉嘴角咧着,想笑又使劲憋着。
“还有雁县那边。”王建安翻到下一页,“那边主要是供销社要货,价钱低一些,最高卖到3块3一斤,总共卖了3100斤,一共是10230块!”
因为到蓉城的运货量就这么大,后面丰收期多采摘的黄瓜都送到了县供销社。
“两边加起来一共……”王建安卖了个关子,等了片刻,“总共卖了25630块钱。”
“两万五千多?!”张玉清终于忍不住惊呼出声,声音都变了调。
王建平咧着嘴,一个劲儿的点头傻笑。
“当然了。”王建安知道大家高兴,但账要算明白,“这不是净赚的。还有本钱,开销。”
他又翻开新的一页,念了起来:
“黑籽南瓜种子,400块,
大棚的塑料薄膜,压膜绳……
买的温度计湿度计,复合肥料……
还有来回跑蓉城,县城的车票钱,住旅馆的钱,吃饭的钱……
一共4453元。”
他一项项报,家里人一个个也在心里跟着默算。
“扣掉所有这些本钱开销,”王建安翻到本子最后自己算好的总结页,“这两个多月,咱们这一亩地的大棚黄瓜,净赚了21177块。”
“两万……”张玉清舌头都有点打结了。
王太平和王建平狠狠的吸了一口烟,又重重的吐出:“哈哈……哈哈……”
“这是大家伙一起辛苦挣来的。”王建安提高了声音,“爸,妈,大哥,大嫂,当初说好了的,黄瓜卖完之后要给你们发工资。”
说着王建安从脚边拿起那个背包,里面装的是这两个月收到的货款,大部分都是10块20的,已经分成几份。
他首先拿起两沓厚厚的钱,推到桌子对面:“大哥,大嫂,当初讲好的,帮我管大棚,一个月一人150。从育苗到现在,算足六个月,一人900块。”
看着大哥大嫂惊喜的脸,他顿了顿,又拿起另外两沓稍薄但依然可观的钱叠上去:“后面跑蓉城卖瓜,来回奔波,全靠你们两夫妻,这1000百块,是你们俩的奖金。”
王建平看着推到面前那厚厚一摞钱,手都有点抖,小心的拿在手里。
冯彬蓉声音带着哽咽:“建安儿……太感谢你了……当初我还想喊建平出去打工……”
王建安笑着安慰了一下大嫂。
又拿起两沓同样厚实的钱,推到王太平和张玉清面前:“爸,妈,这几个月,全靠你们又盯着家里的猪,还要操劳家里一摊子事,这钱,是你们的!”
随后又拿出五百块的,单独放在父母面前,“这500块,是去年卖猪的分红,当初说好的黄瓜卖了再分给你们。”
张玉清看着眼前的钞票,手指无意识地在围裙上反复擦着,想摸又不敢摸,眼圈一下子就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