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小妹在蓉城租了房子常住,专门负责卖菜,王建安这边只需要按时把菜送到就成,省事不少,也用不着兄弟俩每次都一起跑蓉城了。
这两天王建安家里那两头准备母猪开始闹腾了,他要留在家里忙活这头。
送走大哥,王建安走进猪圈,母猪正焦躁地用鼻子拱着圈门,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猪槽里的猪食也只下去浅浅一层。
按照之前李杰明的说法,今天上午配一次,下午再配一次。
上午刚忙完,把3只猪弄回各自的猪圈,屋外传来自行车铃声。
王建安放下东西走出来,来人是乡信用社的李社长。
“李社长?贷款有消息了?”王建安赶紧迎了上去,摸出烟递了过去。
李社长停好车,脸上带着笑:“路过你们队上,去张老坎家收他那笔拖拉机的尾款,顺道过来给你捎个信儿。”
随后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封口处盖着鲜红的公章:“王建安,镇上信用社的领导批准了你那两万块的贷款。这是贷款批复通知书和相关手续,你收好。”
王建安接过文件袋,脸上不由自主地绽开笑容:“谢谢李社长,太感谢您了!”
“不过建安啊,领导批是批了,话也撂下了。
陈副镇长可一直关注着你呢,你这大棚和养猪场,就是咱们乡里树的典型。
典型,懂不懂?
就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钱给你了,事情你就得干得漂漂亮亮的,给咱们镇上领导脸上增光。”
“李社长您放心,成功的把握大得很。”
“好,有你这句话就行。”李社长满意地点点头,“手续都在里头,你按上面要求,尽快去办后续的提款,走了!”
说完,风风火火地推上自行车就走了。
几天后,趁着家里配种的事暂时告一段落,王建安揣着新贷下来的一部分钱,还有满脑子的计划,坐车到了雁县。
尹彬正伏在办公桌上写报表,看见王建安推门进来,他有些意外:“建安?你咋跑来了?快坐。”
王建安拉过一张椅子坐下,开门见山的问道:“三哥,上次说那个蔬菜批发公司的事,你跟三嫂商量得怎么样了?”
“上次回来之后我又好好跟她讲了一遍利害关系,她同意了。
你不是说明后年才会开始搞公司蛮?”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嘛,三哥。”王建安端起杯子喝了一大口水。
“我上次没跟你细说,我又包了挨着我原来大棚的八亩多地,下半年新老棚加起来,每天能摘的菜少说也得一、两千斤!
光靠现在蓉城那几个菜贩子零打碎敲,还有抚琴市场小妹那个小摊儿,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大的量,必须得找个正经的批发口子走大宗才行。”
消化完王建安的消息,尹彬问道:“那公司成立在哪儿?蓉城还是雁县?”
王建安:“雁县,不去蓉城。”
尹彬:“为啥子?你菜的主要销路在蓉城的嘛,公司成立在蓉城不是更方便?”
王建安:“三哥,这是我仔细想过的,有几个原因。
第一,虽然现在个体经济开放了,但我们是要成立股份公司,手续还是有点复杂,你在雁县有些关系,办理起来方便些。
第二,蓉城那个国营批发市场,它只认证,我们在雁县把公司注册好,该有的证照齐全了,再去蓉城那边办个补充手续或者备案,比直接在蓉城从零开始申请要容易得多,也快得多。
第三,雁县是我们的保留地,蓉城那边的大规模批发市场还没有搞定,如果到时候菜熟了还没有搞定,我们至少还有雁县这个市场,反正我们是做反季菜,这块市场在雁县是空白,不用担心菜卖不出去。”
尹彬点了点头,妹夫说的有道理,“这段时间我也找工商的朋友了解了下,股份制公司要认缴资金,至少30000块。”
“嗯,这个我知道,我也想了,我出大头,15300块。
三哥你出14700块,或者你再找个合伙人,凑够三万整。
股份就按出资比例,我占51%,你占49%。
公司成立之后你负责日常经营,我不插手。
我只管种好菜,保证货源。”
这也是王建安深思熟虑的结果,控股权在自己手里,但放权给有销售经验的三哥。
“嗯,可以。”
“这样我们的模式就是,你代表公司,我代表菜农,你从我这里买菜,然后再拿出去批发。”
尹彬皱了皱眉:“这是不是太麻烦了,而且还要多交一次税。”
王建安解释道:“三哥,搞公司了就要正规,毕竟我们成立的不是蔬菜基地,公司是没有种植蔬菜的能力的,这个省不了。
而且,以后公司的收菜对象不止我,还有乡里面的其他人。”
闻言尹彬诧异:“其他人?你是打算……”
王建安打断了他:“对,我要教队上其他人建大棚了,不过有多少人愿意跟着弄还不确定。”
尹彬大喜:“你们那边种植人少的话,还有我们那边,二哥他们早就想跟你学弄大棚了,又不好意思开口。”
王建安:“当然没问题,种的人越多越好。成立公司就拜托三哥你了,这段时间家里有点忙,你准备好手续之后就通知我一声,我们还要搞个股份确认的协议那些。”
“成立公司这事儿就包在我身上了,我这两天就去找工商的朋友,把需要的材料清单搞清楚,该跑的手续我去跑。
在雁县这一亩三分地,你三哥我还是有点薄面的。”尹彬拍着胸脯,一副包在我身上的架势。
“好,辛苦三哥。”
“对了,建安儿,公司叫啥子名字喃?”
“棚鲜生。”
“棚鲜生?大棚里出来的,新鲜得很,简单好记又点题!”
尹彬念了一遍对这个名字相当满意。
这个名字也也透露着王建安下一步的计划。
第73章 打野
蜀省的天气就是这样,过了4月,温度一天比一天高,已经连续出了几天太阳,夜间也能达到有14、5度了。
闰三月十六的晚上十点过,一轮圆月挂在天上,照得四下里明晃晃的。
5大队3小队,郑志刚家堂屋里,方桌上搁着半瓶散装白酒,一盘盐炒花生。
郑志刚和郑志强两兄弟对坐着,郑志刚端起酒碗,喝了一小口,喉结滚动,辣气从喉咙直冲上来:“弟娃儿,东西都准备好没有?”
“张三娃儿这酒比以前辣哦。”郑志强也灌了一口,辣得他咂了下嘴:“哥,放心,早就准备好了,就在我屋头,白天我还悄悄试过一火。”
几天前郑志刚在梁上转悠时,看见了几只野鸡和几只野兔在林边草丛里蹿动。
便和弟弟约好这几天去山上打点野味。
今晚这月亮明得连路都照得清清楚楚,连手电筒都能省了,正是打猎的好时候。
兄弟俩不再多话,闷声把碗里最后一点酒底子喝干。
郑志强一抹嘴,起身道:“哥,那我回去拿家伙。”
没过多久,郑志强便肩上挎着一个布包,手里还拎着一根木棍回来了。
郑志刚也早已收拾妥当,两人对了个眼神,便一前一后,借着月光朝村后的梁上走去。
所谓的梁上,就是一片隆起的山脊。
站在梁上,面朝大河,左边就是李家沟的“后边湾”区域,后边就是5大3所在的区域。
这“后边湾”就是一片海湾型的土地,三面环山,纵深很长,只有朝大河方向走才不用翻山越岭。
而梁对面就是李家沟集体养殖场所在的山坡。
郑志刚接过弟弟递来的蛇皮口袋,解开捆扎的草绳。
里面赫然是一杆土制的老式火枪,木制的枪身连着枪管有1米多长。
郑志刚把枪横放在膝上,随后从看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油纸包,里面是一包黑色的粉末。
他用一根细竹条,小心地挑起一小撮黑色粉末,然后伸进枪口,轻轻抖动竹条,让粉末均匀地滑落到枪管底部。
接着,他撕下一小片纸,揉成团,用竹条顶进去。
做完这一步,他又从衣兜里抓出一小把铁砂子,同样用竹条小心地送进枪管,覆盖在纸团上。
随后他扯了一小团棉花,塞进枪口,再用竹条轻轻捅了几下。
最后他在枪顶部小孔里,又倒入了一点更细碎的黑粉末,然后用一小片薄纸盖住火门,再把铁制的击锤轻轻扳开,虚扣在上面。
这一整套动作他做的行云流水,显然已经做过很多次了。
郑志强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同时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准备完毕后郑志刚两兄弟一人拿着一支火枪,一人拿着一根木棍,在梁上安静的寻找着。
走了几分钟,路过一片半人高的茅草地时,里面传来一阵轻微的“窸窸窣窣”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急促地移动。
兄弟俩同时停下脚步,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
随后两人默契地左右分开,呈犄角之势,猫着腰,慢慢地向那片发出声响的草丛包抄过去。
郑志刚的枪口微微下压,手指虚扣在扳机上,全神贯注地盯着那片晃动的草尖。
“咻~”一个灰黑色的影子猛地从草丛深处窜出,朝着远方跑去。
郑志刚反应极快,几乎在黑影窜出的瞬间,枪口就转了过去。
“砰!”
一声巨响在山梁间回荡,惊飞了远处林子里的几只鸟。
浓烈的硝烟味瞬间弥漫开来。
郑志强赶紧打开电筒跑了过去,弯着腰,在草堆子里仔细翻找。
片刻后郑志强从草丛里拎起了一只还在抽搐挣扎的灰色野兔。
兔子体型不小,后腿和臀部被铁砂打中,血肉模糊,前腿还在无力地蹬动着。
郑志刚也跑了过来,见到弟弟手中的猎物,笑出了声:“嘿,今天还可以,一来就整到只大的,剐了毛怕都还有4、5斤。”
郑志强也笑道:“是啊,这么大一只,明天可以整顿大菜了。”
“不可能才一只,这上面肯定有它们的窝,再仔细找一下。”说完郑志刚开始退药,重新装填。
不一会儿两人又继续在梁上寻找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刚才那枪的声音太大的缘故。
两人一直走到了靠近河边的位置都没再看到其他生物。
“妈的,刚才那枪动静太大了。”郑志强抹了把额头的细汗,有点懊恼。
“算了,往后面山上再转转看吧。”郑志刚抬头望了望月亮。
两人正准备掉头往后山方向走时,一阵低沉的“咕咕…咕咕咕…”声,断断续续地从侧面的灌木丛里传了过来。
“野鸡!”郑志强立刻压低了声音,眼中闪过一丝喜色,用气声对大哥说,同时把手里的木棍握得更紧了。
郑志刚点点头,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示意弟弟跟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