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58节

  又等了四十分钟,十四个胎衣被排了出来。

  霍守义数着胎衣的数量,和猪仔能对应得上。

  母猪疲惫地合上眼,肚皮剧烈地起伏着。

  “好了,这头猪生完了,十五头猪仔,活了十四头,死了一个,建平把猪仔抱出去。”

  霍守义长吁了一口气,他慢慢直起酸痛的腰,捶了捶后腰。

  等王建平把猪仔抱到旁边准备好的育儿框,霍守义示意王建安可以松手了。

  王建安这才松开按着母猪的双手。

  “霍兽医,还有一头呢!”张玉清指着旁边圈里那头肚子同样滚圆母猪。

  霍守义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眉头又皱了起来。

  他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腿脚,跨出猪圈,走到隔壁圈栏边仔细看了看那头母猪的状态。

  “嗯,也快了,估计也就这几个钟头的事。”

  霍守义叹了口气,疲惫地摆摆手:“建安弄点水,我先洗把手。嫂子,有吃的没?肚子唱空城计了。”

  张玉清连声应着:“有有有!屋头灶上热着稀饭,我这就去炒个鸡蛋,建安,快给霍兽医打水洗手。”

  王建安赶紧从锅里舀出热水,又兑上点冷水,端到院子里。

  霍守义摘掉沾满血污和黏液橡胶手套,把手浸在温水里,打上肥皂,仔仔细细地搓洗。

  水很快变得浑浊,王建平又端来一盆干净水。

  洗了好几遍,霍守义才感觉手上的滑腻感褪去。

  很快张玉清和尹祥平从家里端来一锅稀饭,一大碗番茄炒鸡蛋和一碗泡菜。

  霍守义也不客气,狼吞虎咽起来。

  王建安和王建平兄弟俩也各自吃了一碗饭垫肚子,三人都累得够呛,一时没人说话。

  饭刚开吃没多久,隔壁圈里的母猪也开始躁动起来。

  “又来了!”王建平放下碗,看向霍守义。

  霍守义一抹嘴,把空碗递给张玉清:“走,接着干!”

  有了第一窝的经验,第二头母猪的生产过程显得相对顺畅了许多。

  王建安和王建平动作也熟练了许多。

  霍守义依旧是绝对的主心骨,接生到第十只时,他明显有些气喘,处理羊膜的动作也慢了一丝。

  “霍兽医,你歇口气,我来!”王建平看着霍守义有些发颤的手,主动接过刚滑出的小猪崽,虽然动作远不如霍守义熟练,倒也像模像样。

  霍守义喘了口气,点点头,没逞强,只是在一旁紧盯着,在关键时候出声指点。

  当第十三只小猪崽被顺利擦干放到母猪身边时,已经接近傍晚。

  霍守义又检查了一下,确认生产结束。

  “十三只,都活的,这头母猪争气。”霍守义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由衷的笑意。

  院子里,王建安看着专门搭建的两个育儿框,27只小猪仔都安静的睡着了。

  空气里依旧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和羊水气味,混合着草木灰的土腥。

  张玉清看着这一大群小猪崽,又看看地上那只死胎,小声念叨:“可惜了那只……”

  “花腰杆生了十五头,活了十四头,这头生了十三头,死一头,换回二十七头,值了,值了……”她像是在计算,又像是在安慰自己。

  王建安走到霍守义身边,看着霍兽医疲惫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感激:“霍兽医,辛苦你了,今天太谢谢你了!”

  霍守义摆摆手:“职责所在,这两窝猪崽都还算顺当,母猪也没大碍,好好照顾到就行了。”

  他收拾好自己的药箱:“好了,我走了。记住,这几天给母猪的食一定要稀,干净,加点盐。

  小猪崽注意保暖,别让母猪压着。

  过个几天,我再来看看打疫苗的事。”

  “哎,记到了。”王建安连声答应。

  王建安推出自行车:“霍兽医,我送你回去。”

  霍守义也没推辞,点点头,坐上了自行车后座。

  将霍守义送到畜牧站,王建安走到霍守义跟前,从裤兜里摸出早就准备好的钱,一共十五块。

  想了一下,王建安又额外多加了五块:“霍兽医,辛苦你了,多的你买包烟抽。”

  霍守义接过王建安递过来的钱:“都是我该做的,赶紧回去好好伺候你那两窝猪崽吧。”

第88章 母猪的产后护理

  王建安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正看到母亲端着一大盆麸皮稀粥放到花腰杆母猪的嘴边。

  母猪的鼻子无力地翕动了几下,勉强抬起头,有气无力地伸出舌头,缓慢地舔食着盆里稀粥。

  隔壁圈里,另一头刚生产完的母猪状态稍好一些,胃口也大得多,舔食的速度快了不少。

  这时,王太平和冯彬蓉也提着猪食桶过来了。

  为了照顾这两头刚生产的母猪和两窝猪崽,王建安兄弟俩今天几乎一整天都耗在猪圈这边。

  搭建新大棚的活儿和集体养猪场的日常喂食,只能全权交给了王太平和冯彬蓉去照应。

  一直忙到现在这个点,王太平才有空过来喂王建安自家猪圈里的那十几头肥猪。

  王建平正拿着把破扫帚把沾了污秽的草木灰扫出来,又均匀地撒上一层新的,干燥的灰。

  “大哥,母猪圈里多撒点,换勤点。”王建安叮嘱,“这刚生完小猪,身子虚,地上潮了凉了都不行。”

  “晓得,晓得,你放心。”王建平回应着。

  猪仔刚出生这两天,张玉清和尹祥平轮着班给母猪和猪仔煮食。

  给母猪准备的是特制的“月子餐”:主要是麸皮,加上磨细的玉米粉,再撒上一点盐巴增加食欲和体力,用温水调成稀粥状,这比平时喂肥猪的饲料精细许多。

  给小猪仔准备的是红糖水。刚出生的小猪肠胃弱,能量储备也少,温热的红糖水能给它们补充点急需的能量,也能让肠胃暖和起来,更适应吃奈。

  婆媳俩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得端着食盆往猪圈跑一趟,喂母猪,给小猪补充红糖水,观察情况。

  到了产后第二天下午,花腰杆的情况起了点小波折。

  王建安在清理圈舍时发现,它排出的恶露颜色忽然变深了些,量也明显增多,还隐隐带着一股不太好闻的腥味儿。

  这说明可能出现了轻微的炎症。

  王建安赶紧翻出消炎用的土霉素粉末。

  他将药末仔细地拌进花腰杆的麸皮稀粥里,喂它吃下。

  到了第二天,花腰杆排出的恶露颜色总算又转回了正常,量也明显减少了,那股令人担忧的异味也淡了许多。

  看来是土霉素起了作用,王建安长舒了口气。

  猪仔们大部分的时候都在王建安搭建的“保温箱”里:两个竹篾编织的育仔框,上方各吊了两个电灯。

  第一次把两窝小猪仔抱到各自母猪身边时,场面一片混乱。

  小猪仔们全都凭着本能往奈头多的地方冲。

  强壮的小猪仔霸占了最好的位置,叼住奈头就不撒嘴,死命地吮吸。

  那些体弱瘦小的,被挤到后面,只能吃到些奈水少的奈头,急得吱哇乱叫,在猪腿缝里乱钻,却怎么也抢不到好位置。

  两只母猪被一群小猪仔拱得烦躁不安,哼哼着扭动躯体,一不小心就可能压到腿边的小猪。

  王建安只得人工固定奈头。

  每次喂奈时王建安和王建平就把那些被挤到后面弱小仔猪,一个个送到母猪前胸最饱满的奈头旁边。

  同时还得用手在旁边护着,防止它们被别的强壮猪仔拱开。

  常常是固定好这个,那个又丢了位置,兄弟两人每次都忙得满头大汗。

  到了第三天早上,尹祥平在清理猪仔筐时,发现了一只明显不对劲的小猪仔。

  它比同窝的兄弟姐妹小了一圈,毛色也显得暗淡无光,精神萎靡。

  “建安,你快来看这个。”尹祥平指着那只小猪,声音里满是担忧。

  这两天帮小猪吃奈的时候王建安就发现这头小猪仔吃奈劲头偏弱。

  他想起书上说的,这种弱仔最容易贫血,得补铁。

  王建安跑到畜牧站找霍守义告知了情况,今天霍守义有事要出远门,就直接把补铁针给了王建安,并告诉了他使用方法。

  回到家王建安招呼妻子帮忙按住小猪。

  小家伙似乎预感到什么,四蹄乱蹬,发出尖细的叫声。

  王建安手指在小猪脖子后头捻起一点皮,露出一个三角区,然后迅速把针头斜着扎了进去。

  缓缓推动针管,深褐色的药液一点点注入皮下。

  “这两天多盯着点它。”王建安叮嘱着妻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四五天,母猪排恶露的情况基本停止了,身体在稳步恢复。

  张玉清按照儿子的要求开始调整母猪的食谱,在原本的麸皮玉米稀粥里,逐渐加入少量煮得稀烂的黄豆和切碎的嫩青菜叶子。

  这两样东西营养丰富,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促进母猪下奈极有好处。

  为了进一步催奈,张玉清还特意跑了趟施镇,买回一大包王不留行和通草。

  把这两样东西包进一块干净纱布里,丢进锅里和豆子青菜一起熬煮。

  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这土方子真有效,两只母猪吃了加了药包的“催奈汤”后,奈水似乎真的更丰沛了些。

  小猪崽们吃奈时拱得更起劲了。

  到了第七天头上,那二十七只小猪崽已然大变样。

  刚出生时粉嫩透亮的皮肤,如今有些地方开始长出细密柔软的白色绒毛。

  精力也旺盛了许多,前几天都是吃了就在培育框里躺着。

  现在它们会在筐里笨爬来爬去,用鼻子拱着同伴。

  那只打了补铁针的弱小猪仔,虽然还是比它的兄弟们瘦小一圈,但精神头好了许多,这让王建安松了口气。

  母猪的状态也稳定下来,胃口大开,食槽里的稀粥烂菜叶子,每次都被舔得精光。

  王建平每天都用温水浸湿的破布,给它们擦洗后臀和尾巴根,保持清洁。

  现在喂奈时,两只母猪似乎也习惯了这群吵闹的小家伙。

  大多时候只是温顺地侧躺着,任由它们在肚皮上拱来拱去,偶尔才懒洋洋地甩甩尾巴,驱赶一下那些拱得它不舒服的小家伙。

  王家院子里,王太平对正在晾衣服的张玉清说道:“这关算是熬过来一大半了,比伺候人坐月子还累。”

  张玉清抖开一件湿衣服,搭在竹竿上:“谁说不是喃,不过这些小猪儿确实长得好。”

首节 上一节 58/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