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制霸全球,从杀虫剂开始 第174节

  现在詹培忠确实是在对中华巴士进行试探性买入。

  “培忠,不用急,就按照你收购九龙仓,青洲英坭方法来就行。还有我刚刚已经从汇沣那边获得10亿贷款支持,资金上不用担心。”

  10亿港币?

  詹培忠又惊讶又惊喜。

  老板向汇沣借口,直接就拿到10亿港币,这怕是在全香江,确实只有程功一个人能够做到。

  “老板,那我就放心了。”

  “不过,我知道得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才行。”

  突破口?

  今天上午谈完收购两大巴士集团的事,其后詹培忠让人把中华巴士的资料尽可能给他找来,他进行仔细研究。

  还有,他让心腹开始悄悄买入中华巴士公司的股票。

  从他搜集到那些中华巴士的资料来看,他确实是找到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如果能够把这个突破口解决,那么接下来收购颜成坤的中华巴士应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现在詹培忠汇报完,把一份中华巴士的资料给程功,他也就先回去。

  而曹志明是差不多下班前过来。

  他和詹培忠做法相似,也在让人悄悄买入九龙巴士的股份,也让人悄悄把九龙巴士的资料给他找来。

  从九龙巴士那些股东持股量来看,无论是董事长邓肈坚,还是大股东雷瑞德家族等人,他们持有的股份加起来并不高,甚至是比不上现在中华巴士颜成坤家族一个人持有中华巴士的股份要高。

  正是这种情况下,曹志明知道,只要先从市场上尽可能买入更多九龙巴士股份,实在不行到时,再逐步突破其他股东。

  再不行,到那个时候,只能高价增购。

  这也是最后的手段。

第219章 突破口(5/5)(求订阅)

  詹培忠本身对颜成坤是很熟悉的,不过,当他让心腹给他找来的颜成坤的资料来看,发现自己了解的和颜成坤真正资料信息来看,还是有些出入。

  也就是说,他了解到颜成坤的这个人,包括从报刊,以及老乡那里听来的,还是有不一样。

  像那些报刊是可以美化一个人的。

  而那些老乡那里了解的,可能也完全不一样。

  从现在来看,颜成坤1905年出生于香江,现在也就73岁,早年做过抬轿员,后来拥有大批坐轿,并且通过这赚取对方的第一桶金。

  颜成坤最早从抬轿员到成为拥有大批坐轿的老板,也算是和运输业有关。

  而中华巴士另外一个创始人黄旺财,早年则是从事船务运输业务,往来香江和粤省各城市。

  两人很早认识。

  并且颜成坤也意识到抬轿这种生意迟早会是被淘汰,又看到香江市区人口越来越多,各行各业越来越发达,但是,交通则是非常不便利,也就发现经营巴士大有钱途。

  于是颜成坤和黄旺财合作成立中华巴士汽车公司。

  当时香江已经有六家巴士公司,其中颜家和黄家中华巴士,和邓肈坚和雷瑞德家族创办的九龙巴士,还有启德汽车在九龙市区提供服务。

  当时三家竞争非常激烈。

  正是这种情况下,香江总督府为了方便管理和税收问题,最终拿出专利权拍卖。

  在这六家巴士公司里面,也就是颜家和黄家的中华巴士,邓肈坚和雷瑞德家族的九龙巴士分别拿下两地专利权。

  其他三家巴士公司只能分别接管,成了这两大巴士集团的牺牲品。

  现在詹培忠注意到的是,颜成坤和黄旺财一开始双方各自持股都是50%,等到1962年,被迫上市后。

  颜成坤和黄旺财的股份也是差不多。

  但是,其后黄旺财死了,甚至黄旺财的长子黄耀南继承父亲留下的中华巴士股份的情况下,按照计划是要出任中华巴士公司的总经理,但是,直接遭到颜成坤的驱赶。

  黄旺财生前的时候,颜成坤不敢那样做。

  是因为两人不仅仅是合作多年的伙伴,黄旺财的号召力也不小。

  甚至,生前两人关系看起来非常不错,黄旺财看到颜成坤第一任妻子生下颜洁龄三个孩子不在,虽然知道自己女儿黄亦梅和颜成坤差了一代人,还是在黄耀南等人的反对下,把女儿嫁给了颜成坤。

  这两人虽然结婚,但是,老夫少妻。

  再加上,原来颜成坤第一任妻子已经生了三个孩子,而颜成坤和黄亦梅更像是表面上的名义夫妻,两人除了早期还同居,后来直接分开。

  只是,黄旺财活着的时候,双方都保持一些颜面。

  而黄旺财一走,颜成坤真实面目爆出,他并不是真的喜欢黄亦梅,加上到了他那个年纪后,对于那方面需求越来越少。

  老夫少妻的情况下,没有在一起,感情自然是越来越差。

  等到黄旺财一走了,这夫妇俩关系也只是剩下名分上而已。

  颜成坤没有和黄亦才在一起,颜成坤三个儿女也不让黄亦梅在一起,认为只是会争财产,又是属于后妈,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而黄旺财死前安排是黄耀南继承他的财产和中华巴士的股份,还有就是出任中华巴士公司的副董事长,总经理,董事。

  基本上也就是像他生前那样,和颜成坤一起共同管理中华巴士。

  而黄耀南本身很早跟着父亲进入到中华巴士,对于中华巴士也是很有感情,管理公司事务也是很有经验。

  但是,颜成坤直接让自己大女儿颜洁龄接替黄旺财的位置,也让那两个不成事的儿子进入董事局出任董事和重要职位。

  这种情况下,颜家和黄家矛盾越来越大,到不可调和的情况下,黄耀南在董事局和管理层上斗不过颜成坤这个老狐狸,只能被迫逐步出售中华巴士公司的股份。

  从持有百分之三十多的股份,逐步抛售到现在大概15%左右的股份。

  现在詹培忠看着这些资料,他觉得黄旺财之死后,黄耀南和颜成坤一家斗得非常厉害。

  至于为什么颜成坤那么反对黄耀南接替黄旺财的位置?

  按照詹培忠的了解。

  颜成坤应该是考虑到自己的年纪,毕竟对方和黄旺财一辈的,黄旺财突然走了,那么他也有可能随时会走。

  到时中华巴士的控股权很快也就落入到黄耀南和黄家的手上。

  也就是说,在颜成坤看来,自己那三个儿女,特别是那两个不成事的儿子和黄耀南相比,能力差太远了。

  正是这种情况下,直接在董事局和中华巴士的管理层来驱赶黄耀南,甚至把黄旺财那些留给黄耀南的心腹和高管全部都赶走了。

  这种情况下,也就剩下颜成坤的心腹和高管,再通过安排颜洁龄,颜杰强,颜亨利进入董事局,自然也就彻底控股中华巴士的。

  这种情况下,逼的黄耀南回不到中华巴士董事局,也管理不了中华巴士,那么只能被迫出售那些股份。

  说到底,那就是黄旺财一死,中华巴士两大股东,即使股份差不多,但是,已经失衡。

  而黄耀南不是颜成坤的对手。

  颜成坤又知道自己三个儿女不是黄耀南的对手。

  正是这种情况下,颜成坤先下手为强,防止以后中华巴士控股权落入到黄家人手上,也就趁机先把黄耀南赶出去。

  从这些来看,颜成坤确实还是非常成功的。

  毕竟,黄耀南根本插手不了中华巴士公司任何事务,只是保留董事席位,确实没有任何用处。

  也就是说。

  黄旺财把女儿嫁给颜成坤,成了颜成坤的岳父,黄耀南也就成了颜成坤名义上的小舅子。

  但是,这两家虽然姻亲关系,确实要比那些陌生人关系好差。

  而问题就出在中华巴士控股权上。

  詹培忠觉得这颜成坤所做的确实是为了他儿女和颜家考虑,但是,对方对黄家下死手,则是有些不道德了。

  当然,现在也是因为这两大股东的不和,其实让詹培忠看到里面的机会和突破口。

  如果颜家和黄家一直合作,双方持股超过40%的情况下,即使其他资本觊觎中华巴士,怕是也无从下手。

  也就是说,这次要收购中华巴士,那么也就从黄家入手是最合适的。

第220章 詹培忠拜访黄耀南(6/6)(求订阅)

  黄旺财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颜成坤,在詹培忠看来,这是黄旺财坑了自己女儿一辈子的幸福。

  不但如此,没有通过这种关系让颜黄两家的关系更密切,反而让颜家对黄家更是警惕和疏远,直接把黄耀南给驱逐出中华巴士的董事局和管理层。

  詹培忠都想不明白,黄旺财和颜成坤工作合作那么多年,居然看不出颜成坤的本性。

  不过,从现在来看。

  现在颜家持股25%中华巴士股份,是最大股东,黄家黄耀南持股15%股份,是第二大股东,另外一个黄氏黄炽光及其合作人持股8%股份,是第三大股东。

  现在三大股东加起来占48%股份,剩下52%股份,除了一些零散股东,基本上都是散户为主。

  也就是说。

  在詹培忠看来,只要能够收购黄耀南家族持有15%股份,另外加上黄炽光8%股份,那么也就有23%股份,这离现在颜家持有25%股份相差不远。

  只是这个黄炽光虽然姓黄,和黄耀南并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从资料上来看,黄炽光作为第三大股东,对方是支持颜家的。

  也就是说,颜家和黄炽光加起来股份在33%左右。

  这样算下来,颜家控股量也不低了。

  詹培忠没有再看那些资料。

  此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

  差不多到晚上六点,办公室座机电话响起,詹培忠拿起接听。

  “先生,还没下班吗?”詹夫人那边问道。

  “夫人,我有事要忙,你和儿子先吃晚餐,我可能晚一些再回去。”

  打完电话。

  现在詹培忠要考虑的,那就是如果从黄耀南这里入手作为突破口,那么就要直接收购黄耀南手中持有那些股份。

  当然,按照现在黄耀南和颜家的矛盾早就不可调和的情况下,黄耀南应该会是出售那些股份的。

  事实上,詹培忠已经猜对。

  程功前世的时候,罗氏家族的百利保公司和颜氏争抢中华巴士控股权,

  黄耀南直接毫不犹豫,以较低的价格把股份全部出售给罗氏的百利保公司。

  詹培忠在想,到底是今晚去见黄耀南,还是明天上午再过去?

  毕竟,他和黄耀南并不熟悉。

  不但如此,黄耀南虽然是黄旺财之子,但是,在香江非常低调,很多人很难想象对方居然就是原来中华巴士大股东黄旺财的继承人。

  现在詹培忠知道黄耀南住在九龙那边,只是平常非常低调。

  而黄耀南这些年被踢出中华巴士管理权后,除了不停出售中华巴士股份外,黄家其他相关附属公司,包括船务公司那些也差不多卖掉了。

首节 上一节 174/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