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14节

  没事,他就是个耍嘴皮子的。“林朝阳道陶玉书听著他的话忍不住又想起了娜伦?伍德科克说两人的话,忍不住笑了出来。

  “怎么了?“林朝阳问。

  没什么。”陶玉书收敛了笑意,问道:“朝阳,你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富足?”

  陶玉书问出的这个问题很符合她的一贯风格,林朝阳琢磨了一下,回答道美国的成功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广羲的土地、弱小的邻国、工业大爆炸、一战、二战......近两百年以来,应该没有哪个国家的国运能与美国相提并论。

  我们要想像美国人那样富足和强大,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不行的。”

  听看他的话,陶玉书顿感内心沉重“几代人啊!”

  林朝阳笑了起来,说道:“刚才保罗不是还抱怨我们的工人不知疲倦、昼夜不停吗?这个过程可以缩短一半。”

  陶玉书点点头,“没错,我们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

  她说这话的时候表情严肃,眼神笃定,目带萌点,让林朝阳忍不住想亲她一口圣诞节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洋节,在燕京城里为数不多的老外们在进行节日狂欢的时候,老百姓们依旧按部就班的过著自己的日子。

  眼看著已经是十二月末,人文社出版的《赖子的夏天》正式登陆了国内各大新华书店。

  《赖子的夏天》是林朝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自发表之后在文学界取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人文社这次出版也是相当重视,提前一个月便在《当代》《新文学史料》等旗下杂志上给这部小说打了GG这天是周日,陶玉墨跟几个女同学穿过老虎洞来到海淀大街,直奔开在这条街上的新华书店。

  来到新华书店门前,几人忍不住叹了口气又要排队了!

  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的这段时间里,书店一直是城市之中人气最旺的文化场所之一。

  尤其是周日,又或者是书店来了畅销书,当天早上书店门口必然会大排长龙,海淀大街附近有看水木、燕大等顶尖高校,高学历人群含量几乎是燕京这座城市里最高的,书店的人气目然也是最旺的每逢周末到这里买书排队,已经是学生们的日常。

  但习惯归习惯,看看这样的场面,大家难免心焦,“什么时候书店能不这么多人啊?大家难道就没有别的事做吗?“郭剑梅抱怨道陶玉墨调侃道:“大家都是像你这么想的。”

  其他几人忍不住笑了起来,排队肯定是要排的,陶玉墨她们来的时间还不算晚,前面的队伍也就三十多米长,不到一百个人,只要不是想买的书进货量太少,肯定能买得到几个女生说说笑笑,没过多长时间,就见书店的门板动了,刚刚上班的营业员正在准备开门营业,排队的人群一阵躁动。

  等书店的大门正式打开,人群迫不及待的蜂拥入书店,书店门口,贴著红纸黑墨写的新书上架预告:周日到《赖子的夏天》200本,欲购从速。

  “谈,别挤!别挤啊!”

  “挤什么挤啊?都是大学生,能不能有点素质?”

  人群之中不时传来个别人的叫喊声,可惜并不能阻碍大家购书的热情。

  海淀大街新华书店是如今点京比较少有的实行开架售书的书店,人群涌进书店后,全都奔向了摆著新书的书架冲了过去。

  此时的书架上有一排新书格外显眼,大家确认了一眼书名,立刻争先恐后的楼起几本跑到柜台去结帐陶玉墨和几个同学挤在人群里,艰难的从书架上取到了几本书,“每人限购两本!每人限购两本啊!”

  柜台的营业员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只是高声提醒看众人限购数量说了就能买两本,你捧四本来干嘛?”

  收款员熟练的从顾客捧来的书里抽出两本书放在一边,然后再结帐陶玉墨她们儿人开没有急看结帐,因为儿人今大来不光是为了买(赖子的夏大》,还想买几本别的书只是新书发售一向抢手,所以她们才不得不跟看大家一起冲,现在她们人手一本《赖子的夏天》,也就不看急了。

  耐心等一会儿,等来抢新书的人散一散,大家才可以悠闲的选书抢新书的队伍效率很高,没过一会儿,书架上的新书空了,原本拥挤的书店也空了下来,只有二十多个原本在队尾的顾客还在结帐,陶玉墨几人散开到各目想要选购图书的书架前,一马、二哲、三社科,四经、五军六法律....·新华书店图书分类是有顺序的,常来书店的人对这个顺口淄并不陌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想买的书陶玉墨和郭剑梅挑好了书,便到柜台去结帐恰好碰见有同学走进书店,那张脸即便是放在大学生里也很年轻,用后世的话来形容,完全是个小正太。

  “小查,你也来买书啊!“郭剑梅笑著跟对面走来的男生打了个招呼

第174章 伟大的亚伦·布什内尔

  剑梅姐,是啊,我过来买书,不是说《赖子的夏天》今天到货吗?”查海升对郭剑梅报以微笑。

  查海升的眼晴臀到郭剑梅一旁的陶玉墨,脸上闪过一丝羞报,作为燕大79级法律系最漂亮的女孩子,陶玉墨可以说是法律系公认的女神“小查,那你可来晚了。”

  陶玉墨语笑嫣然,带著调侃的语气说道。

  郭剑梅催促道:“刚才大家一窝蜂的抢书,你赶紧去看看吧,不知道还有没有。”

  听著郭剑梅的催促,查海升快步来到新书书架上,本来摆放著新书的地方空出了一大块,他看了半天,也没有《赖子的夏天》。

  他便跑到柜台问营业员,“《赖子的夏天》还有吗?”

  没了,刚才都卖光了。想买的话,得半个月吧。”

  闻言,查海升面露失望之色,晚了这么一会儿功夫就得多等半个月书店来新书你也不知道早点来排队,难怪买不到书。“陶玉墨挖苦道查海升无奈苦笑,“早上他们非得拉看我..…世的解释还没有说完,就见陶玉墨伸手递出一本书它的封面是蓝黄两色的,蓝的是天与海,黄的是大片的向日葵,在种满向日葵的田里,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互相凝望。

  我这本给你吧!”陶玉墨说道清早的书店门口,阳光撒在她的身上,查海升好像看到了仙女。

  你要不要啊?“陶玉墨等了好一会儿,见查海升也不说话,有些不耐烦的问道。

  查海升这才反应过来,“要要要!”

  他社忙掏出钱递给陶玉墨,又接过了她手中的书,然后眼看看陶玉墨汇合儿个女同学,飘然远去,怅然若失“矣,玉墨,你看到小查刚才看你的眼神没?”

  回学校的路上,郭剑梅问陶玉墨。

  小屁孩儿一个!”陶玉墨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但显然是明白她在说什么。查海升15岁考上大学,是燕大79级法律系最年轻的学生,今年都大二了,也才16岁而已,说一句少年天才不算过分,从入学就很受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视,在系里也受到了同学们的照顾毕竟77、78、79这三届大学生当中,二十多岁的大一新生比比皆是,查海升刚出生时有些同学可能都已经上小学、甚至是中学了。

  “人家是小屁孩儿,你不也才比他大三岁吗?女大三,抱金砖。“郭剑梅打趣道别胡说八道!“陶玉墨瞪了郭剑梅一眼。

  见她有些生气,郭剑梅不敢再乱开玩笑。

  “对不起,我错了。”

  “哼!”

  闹了两句脾气,陶玉墨恢复了她娇憨的本性,与几个同学说说笑笑她跟著几个同学回到女生宿舍,有人见她们从外面回来,便跟她们打了个招呼。

  “你们干嘛去了?”

  “去书店买书,《赖子的夏天》出版了,抢的人特别多。”

  是吗?书还有吗?我也想去买一本。”

  想什么呢,书店开门不到十分钟就卖光了。你想买啊,去别的书店看看吧。”

  几个同学回了宿舍,一个女生感叹道:“玉墨,你姐夫的书可真是抢手啊!”

  淘玉墨面露骄傲之色,“那是肯定的,他这部小说可是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概念。”

  郭剑梅说道:“你姐夫这部小说的评价高是高,不过在销量上还是没办法跟《高山下的花环》相比。《赖子的夏天》相对来说,阅读门槛还是高了一点。”

  “个门槛高说明文学性强嘛,也没什么不好的。“有同学说道许多文学青年都以阅读一些看似高深、冷僻的外国文学作品为骄傲,反而觉得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过于通俗,没有逼格这种事不仅在后世是这样,在如今也同样是如此这话说的不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只是一方面,它同样也要做到吸引读者。如果光是讲文学性,连一个读者都没有,那这样的作品怎么能称得上是好作品呢?”

  几个女生因看《赖子的夏天》的阅读门槛辩论了好一会儿,然后有隔壁刚从外面回来的同学来敲门,说外面有人找郭剑梅。

  “呦,这是要出去恩爱啊!”

  众人调侃郭剑梅,她也不回答大家,红看脸出了门。

  她走之后,宿舍里的气氛冷清了下来,陶玉墨在这里待到快中午的时候,便骑著行车来到了华侨公寓。

  糟个午饭,再洗个热水澡,美滋滋吃午饭时,陶玉墨跟林朝阳说起了她们早上去书店排队抢书的场面姐夫,你这部书肯定又是大卖!”

  卖多卖少得看读者的认可程度。”

  你的作品一向受大家的认可,《高山下的花环》可是卖了三百多万册呢。”

  林朝阳摇摇头,“那不一样。《高山下的花环》故事性很强,又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卖到那么多销量。《赖子的夏天》是意识流,虽然文学界对它的评价颇高,但在读者受众这一块,一定是没有《高山下的花环》大众的。”

  上午我跟同学在宿舍聊大时也聊到了这个问题,影啊应该没有那么大吧?那一期《当代》我记得都卖了五十多万份。”

  我说的只是相对而言。”

  陶玉墨笑了出来,明白姐夫说的只是跟《高山下的花环》对比。

  姐夫,那阅读门槛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当时写《赖子的夏天》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吗?我姐说,你新写的那部小说也是意识流文学?”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阅读门槛,只是高低不同。我们作家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在保证小说的艺术水准的同时,尽量降低这个门槛。

  写《赖子的夏天》的时候麻,考虑是考虑过,不过写的太快,确实来不及细想新写的那部小说只是有一些意识流的技法和元素,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并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意识流小说。”

  听到林朝阳这么说,陶玉墨对他那部新小说也产生了好奇,“不算意识流小说?那算什么风格?”

  “嗯....”林朝阳沉吟看后世有一部经典科幻英剧《神秘博士》,其中有一集名字是《遇见梵高》,故事讲述的是主角神秘博士在画展上发现梵高的一幅画作《奥维尔的教堂》中有一个奇异的怪物形象。

  这种现象本不应该出现,为了调查这一异常现象,博士带著助手艾米决定前往19世纪的法国。

  穿越后,博士遇到了在酒馆用画换酒的梵高,此时他正值人生低谷期,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同时作品也不受社会认可,连酒馆的酒保和服务员都可以尽情的奚落嘲讽他开且因为镇上发生了凶殺案,全镇的人都认为是梵高这个疯子带来的厄运博士发现那个在小镇犯下凶案的罪犯正是他和艾米在画中看到的怪物,而在小镇上,只有视觉易于常人的梵高才能看到这个怪物。

  博士试图铲除这个怪物,却差点送命,但也因此与梵高结下了友谊经过一番波折,博士和梵高最终联手除掉了那只来目外星的怪物,但他们脚发现这是一只被遗弃的外星生物,他因失明孤独而变得凶猛,博士在它临死前听懂了他的斯吼。

  我很害怕!”

  怪物疯狂地攻击别人,只是因为在这个陌生的星球,没有同伴,没有人理解它,也没有人能看见它,就像此刻的梵高为了让梵高感受到到目己存在的价值和力量,博士将他带回了现代的博物馆里,那里正展出著梵高的作品回顾展在博物馆里,梵高听到了一位艺术评论家以极尽溢美之词对他作品进行深刻解读和高度评价,深受感动,泪流满面。

  将梵高送回原时空,艾米本以为梵高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但最后他还是自杀在了而立之年。

  但与原来唯一的不同是,《奥维尔教堂》画中窗户上的那只怪兽没了,剧集在一种深沉而感伤的调子中结束。

  林朝阳是《神秘博士》的思实观众,当时看到这集电视剧时深受感动尤其是当剧集末尾,梵高站在法国奥赛博物馆当中,流泪满面的环顾那些他曾经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所创作的画作,那个画面让林朝阳充满了震撼这个镜头在电视剧播出之后,也在后世的短视频平台上成为名场面《梵高之死》这部小说正是以《遇见梵高》为故事基础,但同时林朝阳又对故事进行了一些修改。

  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神秘博士这样无所不能的人物,小说的主人公变成了一个热爱绘画的青年,但因为天赋所限,画作并不受人认可的颜废青年。

  业伦最崇拜的画家就是梵高,时常会把目己幻想成怀才不遇的梵高,因而逐渐变得惯世嫉俗。

  一次画展上,他遇到了一群极端环保主义者纵火焚画,为了救画亚伦不顾一切的冲进了火场,却意外穿越到十九世纪的欧洲穿越后的故事情节林朝阳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只是去掉了电视剧中的科幻元素,电视剧中的怪兽在小说中只是梵高的心魔,梵高在亚伦的帮助下最后战胜了目己的心魔。

  亚伦本以为他改变了梵高的悲剧,但到最后他发现这只是一场他在昏迷之中的一场梦。

  他只是在救画时被烧伤,呛入了毒烟,陷入了昏迷醒来后的亚伦怅然若失,梦中亚伦一直在对梵高说他在未来将会成为举世无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备受世人推崇,可当时的梵高始终不肯相信,亚伦懊悔于没有让梵高亲眼见证他目己的辉煌成就亚伦出院后来到当初被纵火的美术馆,却惊奇的发现眼前的场面好像似曾相识一样的美术馆,一样的展览,一样的观众,一样的他看看一幅幅梵高的代表作仍完好无损的挂在那里,亚伦环顾四周,泪流满面在这一刻,时空交错,仿佛梵高亲临,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受到世人的推票和热爱。

  小说最后,纵火的暴徒们如彩排好股再次闯人美术馆,馆内迅速然起熊熊烈火亚伦面对看火焰,再次舍身一跃。

  《梵高之死》的故事以《遇见梵高》为蓝本,同时又借鉴了《《达·芬奇密码》》的叙事风格和结构,剧情既是一场时空之旅,同时也是一次时空循环。

  小说融人了意识流、科幻、悬疑等诸多元素,放在现如今的中国文坛,这样的写法已经不能用新奇来形容,而是完全打破了当代作家们的脑洞。

  林朝阳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梵高之死》的风格还是等小说发表了你自己看吧。“他最后说道陶玉墨听到他这话,有些不高兴,以为他在卖关子。

  午饭吃完,陶玉墨被姐姐支使著去刷碗这个时候祝昌盛突然来到,一进门便激动的对林朝阳说道:“朝阳,《梵高之死》确定发表,就在一月这一期,一期发完,现在已经付印了。”

  祝昌盛是专程来告诉林朝阳这个好消息的,毕竟当初是他信誓旦旦的跟林朝阳拍胸脯,说这部小说一定能在《当代》以高规格待遇发表的现在,他也算是信守了承诺你们编辑部的效率够高的!“林朝阳高兴的说道祝昌盛灌了一口陶玉书递来的茶水,“你都不知道你这部小说在我们编辑部引起了多大的震撼!”

第175章 超越时代的才华

  元旦刚过,工作日的早晨,位于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文社大院门口人来人往李曙光将目行车停到车棚里面,跟同事们挨个打看招呼进了楼。

  他把公文包放下,用抹布擦了擦桌子,又去打了壶热水准备湖点茶,同事们陆续到来,有人伸著杯子跟他要水,李曙光一给大家倒上。

  老李这服务,真是到位。“同事们玩笑道李曙光面上笑呵呵的跟大家闲聊了几句。

  每天工作的前奏结束,他便坐了下来准备进入工作状态,他从办公桌右侧堆的一堆书稿当中抽出那份昨天还没审完的稿子,翻到夹著书签的那一页,正打算继续看,却听见有人在叫他“老李!”

  李曙光一开头,只见社里发行部的陈志和满脸笑容的站在门口,“老陈啊,什么事这么高兴?”

  “当然是好事。”陈志和走进办公室,坐在李曙光对面,拿起他还没来及收起来的茶叶罐。

  “什么好事?”

  陈志和笑而不语,李曙光会意的起身给他湖了杯茶,“这回能说了吧?”

  陈志和得意的轻啜一口茶,不想却被烫了一下,哆看嘴放下了茶杯你这也太烫了。”

  刚打的热水,能不烫吗?说正事,什么好消息?“李曙光追问道“《赖子的夏天》卖的不错。”

  就这?我看你是来混茶叶的吧?“李曙光听完有些不满《赖子的夏天》当初在《当代》发表,一举帮助《当代》打破50万份销量,这几期销量虽然有所回落,但销量仍稳定在35万份以上。

  这个数字跟《赖子的夏大》发表之前的13万份比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大上、一个地下说句不夸张的话,(赖子的夏大》可以说是一举将(当代》从准名刊带到了名刊的水准之上。

  这就是好作品的魔力!

  《赖子的夏天》能将刊发它的杂志带到如此高度,小说出版卖得火爆,又有什么稀奇的?

  “矣,什么叫混茶叶?我这么说可是有依据的!”

首节 上一节 114/4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