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结束,所有观众都知道今天是《天下第一楼》年内最后一场演出,掌声、欢呼声久久不绝,持续了十几分钟台上演员几次谢幕,掌声依旧不停。哪怕是许多老演员,面对著观众们的如此厚爱也忍不住眼含热泪。
“加演!”
“加演!加演!”
剧场内不知道是谁先减了第一句,然后使迅速得到了观众们的回应顷刻之间,剧场内掀起一股巨大的声浪,观众们的”加演”呼声响彻首都剧场内外。
合下的观众们减了好儿分钟,喊谎了台上的演员,也减慌了人艺的领导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都加演十五天了,这群观众依旧不满足,还让加演再加演,今年后面的剧自干脆不要排了。
可群众的呼声他们又不能不听,人艺、人艺,全名是人民艺术剧院,“人民”两个字排在最前面,民意他们怎么可能不考虑呢?
几个院领导聚在一起一合计,首都剧场是肯定不能再用了,再占下去院里今年的工作没办法干了。
为今之计只能是到外面的剧场去,好在燕京的剧场足够多,都是兄弟单位,协调出演出场地是不成可题的。
定下了思路,于是知代表剧院走上舞台。
告知观众们《天下第一楼》在首都剧场的演出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人艺将在燕京其他剧院进行演出,具体信息还请观众们关注人艺后续发出的公告。
他的一番话总算是平复了观众们的群情激昂,见诉求得到了回应,观众们也开始陆续离场。
出了首都剧场,陶玉书拉住了林朝阳的手“骄傲吧?”
林朝阳笑了笑,“嗯。”
第144章 到底是怎么回事
六月中旬以后,燕京的天气越来越热中午吃完饭休息时,有许多学生会跑到了未名湖半,夏天里挨著湖边,又有树荫总归是凉快一点。
当然,除了未名湖畔,图书馆也是燕大学子们纳凉的好去处除了阳光大厅那块,图书馆里大多数地方都很凉快傍晚下班,林朝阳从图书馆一出来,便感觉到一股暑气路过南门边的操场时,有一伙人在打篮球,突然有人朝林朝阳喊了一声他停下自行车,就见刘振云从人群里跑了出来他下身是一条军绿色的军装裤子,上身穿著红色跨栏背心,满头大汗的问道:“朝阳,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想跟你请教请教意识流文学的创作。”
我随时有空,你不一足有空吧?”
林朝阳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此时篮球场里除了一群小伙子,还有个姑娘,看著眼熟,林朝阳记得她好像还是小姨子的同学,从刘振云往他这边跑著的时候,姑娘的眼神就一直追随著他的身影,刘振云,顶著林朝阳的眼神看过去,看到姑娘,他脸上露出略带碘的笑容,“那是我老乡。”
“老乡啊!”
林朝阳的语气带看几儿分调侃,意有所指,让刘振云更加不好意思了,见他有些害羞,林朝阳便说道:“行了,看你自己时间方便。在图书馆时间不充裕,你可以去我们家,这个点儿你们回来不方便,周末的话好一点。”
“好。”
两人分开之后,林朝阳骑车刚到校门口,后面又有人喊他“姐夫!”
陶玉墨骑看目行车追了上来,“你怎么也不知道等等我?”
她追上林朝阳,两人骑著自行车往华侨公寓而去陶玉墨的自行车刚买还没到半个月,这段时间以来,陶家没有比她更潇洒的人了,朗润湖公寓、燕大宿舍、华侨公寓三处任所轮番宠幸,但也因而产生了一个问题在燕大的时候还好,但每次往返华侨公寓都颇费周折,要不然是蹭林朝阳的自行车,要不然就是公交加走路。
所以从上个月开始,陶玉墨就磨看陶父给她买目行车,她用的理由也很光明正大,那年姐姐陶玉书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就给姐姐买了一辆自行车。
当然了,姐姐也出了一部分钱,但大部分钱和自行车票都是父亲出的。
现在到了她,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买辆自行车对于陶家的财力而言轻轻松松,目行车票反而更难搞一点。
花了好些天,陶父才给陶玉墨弄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然后她就这样成为了有车一族。
有了目行车,陶玉墨的生活更加潇洒滋润了,每天穿梭在燕大和华侨公寓之间,乐此不疲。
尤其是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她几乎常住在华侨公寓,因为在这里每天都可以洗到热水澡。
在炎热的夏大里,还有比这更爽的事情吗?
两人回到华侨公寓,陶玉书也刚刚回家,正在做菜,陶玉墨非常自觉的过去帮忙饭菜快好的时候,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
电话是保卫室打来的,说有人来拜访,一问原来是大舅哥,等他上了楼,就抱怨道:“来一次你们家真是不方便,赶上进机关单位了。”
华侨公寓的门禁严格,除非是跟业主进来,否则来人都得登记、打电话确认,毕竟一个月八块钱的物业费可不是白花的。
华侨公寓还给每家每户都配了电话,电话是为了便于业王和物业沟通安装的,都是内线电话。另有一部分不差钱的华侨,是开通了外线的,林朝阳家几乎没有使用电话的需求,所以电话只是内线抱怨过后,陶玉成说起了正事,李拓下周搬家,咱们去捧个场。”
“好啊!”
之前林朝阳搬家的时候,李拓带著礼物来祝贺,而且林朝阳买自行车还是李拓帮的忙,人家要乔迁新居了,林朝阳自然应该去祝贺一番,礼尚往来嘛。
林朝阳答应完,才问起了李拓搬家的原由。
李拓家之前是住在小西天儿附近的平房,张暖心是燕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那个平房是燕影厂的宿舍。
这回李拓之所以搬家,是因为去年他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成为了燕京文协的驻会作家,分到了房子。
房子在朝阳区的东大桥附近,面积不大,但是是筒子楼,怎么看也比小西天儿的平房条件强。
两人聊著李拓的家事,陶玉书把饭菜端上了桌,陶玉成非常自然的坐了下来。
来都来了,哪能不吃饭就走啊!
吃饭的时候,林朝阳问道:“玉墨,之前老跟你走在一起的那个女同学叫什么名?”
“姐夫,你问的是郭剑梅?”
“哦,叫郭剑梅啊!”林朝阳了然的点了点头。
陶玉墨好奇的问道:“你怎么问起她来了?”
没什么,今天看到她在篮球场。”
陶玉墨瞬间捕捉到了林朝阳话中的信息重点,内心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烧“篮球场?她去篮球场了?跟谁?”
“刘振云!”
“他啊!”
陶玉墨对刘振云有点印象,小眼晴、薄嘴唇,77级中文系的,跟自家姐夫关系还不错。
“剑梅怎么看上他了?”
林朝阳调侃道:“怎么?人家谈恋爱,还得经过你同意?”
我不是那个意思。剑梅长的不错,配刘振云有点可惜了。
“小小年纪就以貌取人!“陶玉书数落了妹妹一句。
陶玉墨不高兴的说道:“什么叫以貌取人?剑梅学历、模样都不差,为什么不能找个帅一点的?”
这个时候陶玉成插话道:“帅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你看你姐夫..·他的话说到一半,气氛陷入了沉默。
大哥,吃菜!“林朝阳给陶玉成夹了口菜。
陶玉墨说道:“我姐夫怎么了?多帅啊!”
林朝阳看了小姨子一眼,好好好,年轻人果然前途无量陶玉成看了妹妹一眼,心里有个疑问妹妹这到底是被才华迷了眼,还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呢?
又过了几天时间,林朝阳来到李拓位于东大桥的新家。
还没进门便听到屋里面增杂的人声,进去之后,他发现逼仄的空间里挤进了快二十个人,大部分是燕京文学界的中青年作家,也有几个编辑有些是林朝阳认识的,比如陈健功、祝伟。有些他不认识,但听说过名字,比如张承治、郑万龙。
一群人中还有个林朝阳认识的人,是《今大》的赵振凯最近一年多,赵振凯和芒克等人创刃的《今大》在熟京文艺界可谓风头正劲虽然因为刊物性质问题,一直没刃法像其他的刊物那样广为传播,但在燕京的青年读者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当中,《今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却是巨大的也因看《今天》的影响,围绕看这份民间刊物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和诗人群体,赵振凯正是这群人的领头羊。
去年3月《诗刊》转载了赵振凯的诗(回答》,4月文转载了舒婷的《致橡树》,蒙胧诗正逐渐走向主流文学媒体,今年5月谢勉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他对蒙胧诗所掀起的“新诗潮”的评论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文章给予了蒙胧诗非常高的正面评价,谢勉在燕京大学虽然只是个讲师,但在现当代诗歌研究领域的名望却不低,他也是第一个在公开媒体上支持蒙胧诗的知名学者,文章一经发表目然在诗歌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如今蒙胧诗在国内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作为蒙胧诗派的领军人物,赵振凯可谓意气风发。
他在跟大家聊天时说起了《诗刊》即将在七月份举办第一届“青春诗会”,光听名字就知道,所谓的青春诗会几乎可以等同于蒙胧诗诗会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蒙胧诗的发展确实很好,但林朝阳也知道,在即将到来的八月,蒙胧诗很快就会与王流诗歌界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交锋。
事实上,蒙胧诗这几年与主流诗歌界的交锋从来就没断过,只不过现在蒙胧诗发展的越发兴旺必然会与主流诗歌界发生更激烈的碰撞。
对于双方的争论,林朝阳并不感兴趣,大家聊天的时候他更多的是在倾听。
期间李拓又提起了《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言谈间全是溢美之词其他人听看李拓对小说的赞美,也来了兴趣林朝阳的新小说并不是所有人都看过,有人对小说知之不详,以为《赖子的夏天》是对西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临摹之作,聊看聊看话题便偏到了福克纳、伍尔夫等名家的身上。
今天是李拓他们家乔迁之喜,林朝阳也没想好给买点什么,路过他们家楼下,碰巧看到有卖西瓜的,便买了两个西瓜捧上了楼。
大家来祝贺李拓的齐迁之喜,买了不少日用品,这本身没什么毛病不过眼下夏日炎炎,林朝阳的西瓜恰好可以让大家“及时行乐”,目然引来了众人的一致叫好李拓张罗著把西瓜拿到走廊水房去镇了一会儿,等众人吃完了乔迁宴,再把西瓜取回来,用刀切升。
甘甜、凉爽又解渴的西瓜一下子消解了众人身上的暑气酒足饭饱,大家坐在一起聊看文学和创作,房间里烟雾缭绕,但谁也不在乎一晃一下午的时间便过去了,李拓突然张罗起来,说想上郑万龙家吃炸酱面一群人乌决的起了身,就往门外走去。众人沿著朝阳门外大街走到东四四条郑万龙的家,待吃完了炸酱面,已经是傍晚六点多钟,愉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过了两天,已经是六月末了。
陶玉书姐妹俩变得忙碌了起来,每天回到家就是看书学习,燕大图书馆里的学生也比以往时候更多,因为马上就是期末考试了。
这天下午,夏日炎炎正好眠,林朝阳在书库里打著吨儿,楼下给他传来了一张纸条,说有电话找他。
他下了楼来到传达室,接过电话,对面目称是《工人日报》的编辑,说他们报纸想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
这年头,报纸、杂志转载小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不过《高山下的花环》都发表快一年了,才想著转载,这个反射弧未免有点太长了。
林朝阳心里虽这么想,但嘴上答应的很痛快报纸要转载小说,他又能赚稿费了,何乐而不为呢?
答应了《工人日报》的转载请求,林朝阳也没把转载小说这事当回事,便放下了电话继续回去工作。
隔天上午,他正上著班呢,传达室谢师傅又找到了借书处前台,让杜蓉给在楼上书库值班的他递了张小纸条,说又有电话找他林朝阳下了楼接起电话,这回还是报社打过来的,不过是《大众日报》。
他们打电话来的目的跟《工人日报》一样,也说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
有报纸请求转载,林朝阳倒不会把倒手的稿费推出去,可连续两家报纸,突然之间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而且还是在小说已经发表了近一年之后,单行本都卖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之后,他不用想也知道这里面肯定是有原由的。
林朝阳想了想,给崔道义打了个电话,把报纸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情况讲给了他,又问道:“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
“不知道,也许是看《高山》的单行本最近卖的太火了吧。“崔道义的回答倒有点道理,但并不能让林朝阳满意两人聊了几句,林朝阳挂断了电话,决定再给战士出版社的梁俊书打个电话等了快半个小时,梁俊书给他回了电话。
“朝阳,找我什么事?”
“有件事我想问问你..”
林朝阳便把两家报纸接连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这件事讲给了梁俊书,听他讲完之后,电话那头传来梁俊书爽朗的笑声,林朝阳被他笑的莫名其妙,忍不住问道:“别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第145章 稿费收到手软
梁俊书笑哈哈的说道:“这帮报纸消息可真灵通!”
他卖起了关子,林朝阳仍引日是一头雾水,催可道:“你这么卖关子就没意思了。”
“好,不卖关子了。“梁俊书收敛了笑声,态度端正了起来,他又说道:“他们要转载《高山》,自然是有原因的。消息是前两天传出来的,不过目前井没有公开的新闻报导。”
“到底是什么事啊?”
梁俊书突然压低了声音,用带著神秘气息的口气说道:“据说,胡总自费跟新华书店采购了3000册《高山》,要赠送给正在前线的将士们。”
听著梁俊书的话,林朝阳有些怀疑,“真的假的?你们都是听谁说的?”
具体消息来源不知道,反正大家是这么传的。接下来你就看吧,这才只是开始,稿费能收到你手软。”
梁俊书的话虽然是调侃,但也是事实这种半真半假的小道消息在民间是很有市场的,随看消息的广泛传播,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读者,都会对《高山下的花环》产生浓厚的兴趣单行本销量的增长也好,又或者是报纸、杂志转载,肯定是少不了的。
别看《高山下的花环》自从发表之后一直很火爆,但它真正要讲普及性,小说能覆盖的读者群体也就是白方级别,哪怕是影啊力再扩大,撑死也也就是千方级别而己。
但如果胡总采购《高山》单行本的消息是真的,那可以说真是把这部小说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薪新高度。
从梁俊书处探听到了两家报纸突然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原因,角管真假,总归能拿到稿费是一件好事。
事实正如梁俊书所说,之后的儿大里林朝阳果然文陆续接到了来目儿家报纸和杂志的电话和来信,全都是请求转载《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的。
对于这些请求,他目然是乐得高兴答应。
林朝阳压根不担心报纸、杂志转载会不会影响单行本的销量,反止这年头都是给印数稿酬,又不是给版税。
出版社给的那些印数稿酬哪有转载稿费香啊!
转载稿费一般只有发表稿费的三分之一,但架不住积少成多。接近半个月时间里,林朝阳陆陆续续收到了九份稿费单,隔两天就要去储蓄所一趟。
这一波报纸和杂志转载,直接让林朝阳收获了3509块稿费,收钱收到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