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额,核定征收,查账征收。
就是上面的排序方式,从前往后,收入越多,财务会计制越完善,纳税额就越高。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实际上,报税的时候,谁不想少交点,甚至不交,所以在实操的时候,都倾向于选第一种。
后来查的严了,可以倒过来追溯二十年,才把税给补上。
扯远了,还是说回《血迷宫》。
片子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人物有四个,丈夫、妻子、伙计和私家侦探。
开头就是妻子出轨,和伙计偷情,再加上被戴了原谅帽的丈夫,剧情已经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很符合一部烂剧情的要素。
很常规,很烂……
《血迷宫》这部片子,之所以能称为经典,关键在于,私家侦探这个人物的设计,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人,而是变成了本片中的最大动机人物。
丈夫觉得过于受辱,于是,请私家侦探再度出场,一万美元的酬劳,丈夫买凶杀人。
要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来讲,要么接活把事儿给人办了,然后拿钱走人,要么就推了,干脆不接,接下来也没关系。
不过这样的话,就没有了戏剧性,冲突一般都出现在既要又要还要的问题上。
私家侦探选择黑吃黑,钱拿了,把丈夫这个事主给办了,然后伪装成妻子杀人的假象,然后这个奸夫先看到了现场,出现了误判,以为是妻子杀了人,帮着处理案发现场,戏剧冲突一下子就拉起来了。
国内的版本之所以叫《三枪拍案惊奇》,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版的《血迷宫》里,有一把枪,枪里只有三发子弹。
人物心理的变化,就是由这三枪空枪所主宰,所以翻译翻译,拿到国内,也不能说是不对。
只能说是不合时宜。
科恩兄弟拍《血迷宫》的背景是美国,那地方私人持有枪械合法,所以影视作品里,才会经常出现枪这种武器。
但是直接搬到国内的话,就有点不合时宜,这玩意儿距离大家太遥远。
而且,惊悚片变成喜剧片,就很离谱……
但是导演就只是导演,背后还有资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大丫鬟拿钥匙,当不得家,做不得主。
按照张伟平的说法,老张你为了奥运会,耽误了两三年了,得赶紧拍片子,不然公司撑不下去了。
所以张一谋也就接了。
很难说拿这个本子的时候,张一谋有没有参与决策,但是用一帮小品演员,绝逼是张伟平的主意。
但凡一个导演正常点,没有十年以上的脑血栓,都不会缺心眼到这种地步,拿出这样的演员阵容。
太挑战观众的底线了,普通观众的命也是命,不能这样干……
而且据说,二张因为这部片子,还产生了利益上的纠葛,所以你看,机会这不就来了吗?
第50章 忽悠于东
时间很快到了晚上。
李雪安排的地方很好找,就在北影边上的一个咖啡厅。
蒋博在学校,跟剧组各个部门的老师们,以及演员,开了一下午会,眼瞅着六点半了,就赶紧结束了。
经过学校的事情,确实都比较复杂,集体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拍戏干活什么的,倒不是很担心。
都是专业的,连跑龙套的都是科班出身,旁边还有老师指导,基本上等于是饭送到嘴边了,要是这种条件都还拍不好的话,蒋博干脆拿块豆腐,撞死自己算了。
和李兵兵到了咖啡厅,李雪已经到了。
进屋就暖和多了,蒋博脱下外套,放在椅子背上,问:“于总那边,给你准信儿了吧?”
“给了,刚才还打电话来了,说是一会儿就到,知道这地方,不用去接他。”
“也是。”蒋博点点头:“原来他就在这边上学,上班也在这边,比我在这边时间都长。”
北影这边,旁边就是北影厂,也是于东94年从北影毕业之后,分配的工作单位,直到后来,北影厂被中影合并之后,又进入中影工作。
所以博呐当时才能拿到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拍照”,同时博呐也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
蒋博想了想,又问:“记者那边,你安排好了吗?”
李雪点点头:“安排好了,不过没直接联系,就是让人放了个风,小道消息那种,应该会有娱记来跟。”
蒋博竖起大拇指,点了个赞:“能想到这一点很高明,完全避免了其他风险,也不用欠人情。”
李雪得意的笑了一下:“那是,不过要是于总也提条件的话,到时候该怎么应对?”
面对行业巨头,她还是有点发怵,跟蒋博这种,视一切为无物的心态,可比不了。
蒋博伸了个懒腰说:“你把他们这些人,想的太简单了,兵姐的工作室,一年能赚多少钱,五千万还是一个亿,无论多少都很难承载这些人的期待。”
其实跟老王一开始的心态也差不多。
拿地盖房子,盖商场,搞商管。
万达 09年的净利润超过 38个亿,而 09年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也不过 62个亿,实际上的利润更是少得可怜。
所以电影这玩意儿,在一开始的时候,老王根本看不上。
直到后来,互联网资本进来了……
就在这时候,于东进来了。
蒋博起身打了招呼,握了握手:“于总好。”
于东十分客气,完全没有老板的架子:“你好你好,喊什么于总,太外道了,直接喊师哥。”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才对嘛,就凭你我跟韩总的关系,不需要那么见外,今天约我是有什么事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韩三坪亲自打电话约的局,于东不可能端架子。
蒋博也不客气:“师哥,有个事儿,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华宜就要上市了,接下来博呐应该怎么办?”
于东也是没想到,蒋博一上来就戳肺管子,有点尴尬,面露苦涩:“还能怎么办,熬着呗,他们大院出身,做事情不讲究,但是我不行。”
蒋博差点没笑出声,都是混娱乐圈的,半斤对八两,哥俩谁也别说谁,华宜是不讲究,陪酒潜规则,什么都学进来了。
但是博呐也不差,后来老板娘金乔乔也不是省油的灯,专门组局发姑娘,人称娱乐圈妈咪。
好在蒋博是专业的,没笑出声:“博呐是内地第一的民营发行公司,历史很辉煌,不过不能只沉溺于过去的成绩。
电影市场方兴未艾,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于总还是得奋起直追才是。”
“不知蒋导有何见教?”于东也听明白了,蒋博肯定是有想法,不然不会一上来,就专门刺激他。
做生意的老套路了,嫌货的,才是买货的。
兴趣挑起来了就好办,蒋博端起咖啡,不紧不慢的浅喝了一口才说:“产业上的事情,您比我更熟悉,能赚钱的环节,不过就是投资制片,院线分成,以及艺人经纪这三块是大头。
兵姐有意独立门户,不知道于总感不感兴趣,投资一二?”
“冰冰想离开华宜,到我们这来?”
蒋博摇摇头:“兵姐确实想离开华宜,但是不想继续签公司了,准备独立门户,单开一个工作室,您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投资。”
签约和投资是两码事,于东也得考虑考虑。
蒋博知道,要是不加一副猛药的话,估计事情就算成了,也得需要很长时间。
“以后艺人开工作室将会是常态,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并不足以支撑太多艺人发展的资源,与其相互耽误,不如索性放开,就是不知道博呐有没有兴趣,开这个先河?”
出身背景不一样,关注问题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
于东这个人,只是恰好遇上了时代转型机会的幸运儿,所以才能闯出来。
所谓成也机遇,败也机遇,不是凭自身能力做出来的成绩,等机遇过去之后,原本的模样,就会重新显露出来。
博呐被拖到 2022年才上市,不是没有原因的。
于东想了想说:“你这个话有点绝对吧,艺人要是都能独立门户的话,经纪公司还吃什么?
宣发,活动,以及资源交换,他们恐怕搞不定吧?”
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互联网在 08年的时候,也不过就刚开始大面积普及开来,之前不是没有,而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网费和网速都不太理想。
影视圈所有的资源,几乎全都捏在头部企业的手里,所以才能够,吃了上家吃下家。
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发展,电视台的地位将会逐渐没落,数字流媒体的发展,更是十分迅猛。
宣发的手段,也从线下的传统渠道,逐渐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新模式,是当时根本想象不到的。
蒋博摇摇头说:“绝对不绝对的,现在谈还为时尚早,去年全球电影总票房在 277亿美元,而北美市场的总票房是 96亿美元,大概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我们国家从 01年加入 WTO之后,受外贸的强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这其中的数字差距,不用我详细解释,您也该明白是什么意思。”
于东当然明白,北美加在一块才多少人口,中国有多少人口,就市场潜力而言,本来就不可同日而语。
第51章 上钩了
想做大,就得把握住核心资源,就影视这个行业而言,抛开传统的核心资源——资金不谈,其他的核心资源,一线明星肯定算是一个。
于东已经心动了:“我可以投资,但是华宜那边,你得搞定,正在上市的节骨眼上,我可不想让王家兄弟来找我拼命。”
“行,你放心。”蒋博答应的很干脆。
也能理解于东的顾虑,生意场上,正面竞争当然是合理的,但是背后狙击这种商战,就有点过了。
在华宜上市的节骨眼上,给王家兄弟上眼药,无疑就是在断人财路,跟杀人父母没有太大差别。
不是于东怕王家兄弟的报复,而是国内的影视市场,并不是华宜和博呐的二元结构,把华宜干倒了,赢家通吃,博呐就天下无敌了。
事实是,影视行业群雄割据,跟华宜开战的话,博呐所要承受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两强相争,便宜的都是其他公司。
于东要真是做了这买卖,才真是亏到姥姥家了。
不过于东不知道的是,就出来谈事情本身,蒋博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暂时达成了一致,两边都很高兴,于东主动又找了个话题:“你新拍的那个片子,准备怎么发行?”
蒋博有点诧异:“师哥是有什么想法?”
“等拍完了,能不能交给博呐来发行?”
“可以倒是可以,不过你得找韩董谈,片子是我的没错,但是大家都出了力了,我估计发行权会落到韩董的手里。”
《驴得水》上映的事情,基本不是什么问题,有中影在,蒋博基本上就没有考虑过发行的事儿了。
没想占便宜,该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跟私人关系无关。
挂着北影名字的片子,交给中影,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于东分析了一下,点点头:“你要是没意见的话,那我就找韩董谈了,到时候韩董问你的话,你可得帮我多说两句好话。”
说到底,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蒋博也明白,于东之所以这么积极的想发行一部还没影的片子,根本拉进,还是想拉进一下和学院派的关系。
老教授们平时看起来,就是几个小老头,但是在行业内部的学术评价问题上,以及审片,甚至政策制定上,都有一定的发言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