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开展的也惠风和畅。
“只通过互联网...能不能收回成本?”
张孟也学乖了。
《钢的琴》这部电影,蒋博前后投资拉到了八百万,张孟一直担心回不了本。
拍电影的时候,他一直想着作品质量,没有太考虑成本控制。
现在电影拿奖了。
他反而患得患失起来。
蒋博是个很好的投资人,从来没给过压力。
但是张孟不能没有压力。
作为导演,他也知道,《钢的琴》这部电影,回本的可能性不大。
尤其还要加上,蒋博在戛纳,为了让他拿奖,付出的那些对价,张孟就更加无以为报。
现在只想帮蒋博赚点钱。
“回本...还是要看作品质量,你不用太担心,搞好创作就行。”蒋博安慰两句。
“回头我攒两个本子,您帮着看看。”张孟也是行动派,说干就想干。
蒋博当然答应:“我静候佳音!”
……
开机前两天。
剧组的主创人员到齐,钟俪芳自不必说,就连老谋子,也放下影视基地,《长城》的后期工作,过来出席。
得壮壮声势,可以省一大笔宣传费。
蒋博让人安排了聚餐。
老传统了...
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牵涉到集体活动,就得安排个饭。
“师哥,这个本子,你有没有兴趣?”
席间,蒋博跟老谋子提起拍电影版。
同桌的全甬先,还有钟俪芳,都眼前一亮。
他们都知道。
同样的本子,老谋子也出手的话,影响力就不一样了!
最起码可以省一笔不菲的宣传费用。
甚至...还可以在卖播放权的时候,提高溢价!
“拍的话...最起码也得半年以后了!”
老谋子没有拒绝。
剧本...他是看过的。
全甬先的水平不错,不然他也不能答应监制。
刷名字,刷脸,都不是白刷的。
老谋子不可能单纯为了钱,连脸都不要了!
蒋博想了想道:“没关系,这边可以等。拍完了不着急上映,到时候两边协调一下。”
电视剧的拍摄周期,差不多两到三个月。
做后期,送审,再修改,差不多最少也要这个时间。
这还是蒋博主控,聚变传媒的速度才能做到。
老谋子做电影版的话。
筹备半年,拍一个月到两个月,再加上两个月的后期,以及送审宣发。
最起码还要一年时间。
还等得起...
电视剧和电影,在宣传上,能够相互促进的话,大几千万,小一个亿的费用绝对能省下。
这笔买卖还是划算的...
第541章 落成
更何况,也不一定,就非得等半年。
《长城》的后期制作,以及送审,蒋博可以想办法加速。
另外影版的筹备时间,也可以通过提高效率的工作流程,来进行加速。
……
开机很隆重。
蒋博把田状状也请来了。
里面有老谋子和蒋博的面子,也有蒋博提出,教学和实习模式的功劳。
在蒋博的主导下。
聚变传媒和电影学院的各大院系紧密联合,提供了不少实习机会。
而且不是白干的那种。
进来干活的学生,蒋博是真金白银掏了钱的!
所以口碑很好。
田状状也是静极思动,对蒋博这一套,非常感兴趣。
所有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到明白一个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是真想,让自己的学生,还处在学生阶段的时候,上完这一节实践课。
开机仪式之后。
蒋博和老谋子,还有田状状坐在旁边,看张孟盯着文木也和吕荇正式导戏。
按照惯例。
头一天安排的戏份,都不会很难,镜头也不会很多。
一般只有一两个简单镜头。
顺顺利利拍完收工,取得就是个讨头彩的象征意义。
剧组运转有条不紊。
摄影,灯光,还有剧务,以及演员,在两个新手导演的调度之下,章法有度。
田状状很满意,指着蒋博笑道:“以后他们俩要是真成才了,你的功劳不小!”
蒋博保持谦虚:“打铁还得自身硬,还得看他们的一身本领,以及田老师的教导。”
被人奉承,没人会不高兴。
更何况,这个奉承的人,还是蒋博。
田状状面上不显,但实际已经心花怒放。
没有什么比学生成才,桃李满天下,更能让老师很有成就感的了!
不过蒋博喊田老师,田状状消受不起,连忙道:“以后我还是跟一谋一个待遇,你还是喊师哥吧!”
蒋博笑着应下。
田状状继续回顾过往:“一谋,我记得咱们那时候,想当导演,好像没这么快吧?”
张一谋也陷入了回忆:“当时根本就没什么机会,每年几大制片厂,拍的电影都是有数的,僧多粥少。”
“是啊。”田状状点点头,继续道:“那时候我的第一份工作,好像是个场记,还得兼任一部分剧务工作。你好像也不轻松吧?”
张一谋笑道:“广影厂还挺清闲的。”
两个人会心一笑。
对于那时候的年轻人而言,清闲并不是个太令人向往的工作状态。
“后来还是吴添明厂长识人,把你从广影厂调到西影厂。”田状状接话道。
“现在回头想想,咱们也是赶上好时候,不然的话,恐怕我也得十几年如一日的熬资历。”
老谋子现在还觉得清醒。
他们那一批人里,就数他,没有背景,也没有什么关系。
不像眼前的田状状,以及陈铠哥,本身就是影视世家子弟出身。
他也没有黄建鑫的关系。
当初 84年的时候,黄建鑫到电影学院,是进修来的,只有一年时间。
那时候他已经是西影厂的副导演。
而且从厂里争取的进修名额,不妨可以想象一下他的个人能力,以及人际关系。
后来,黄建鑫也确实比较顺利。
跟韩三坪的关系,一直保持不错。
还一块拍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
说是联合执导,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韩三坪其实只挂了名字,具体操盘,黄建鑫负责。
娱乐圈没什么不一样...
混到最后,也还是关系圈。
其实没什么难理解。
太多的项目,都是因人而定。
体制天然讨厌风险,按部就班是底线。
酝酿项目的时候,人的因素,要排在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前面。
非得有能信得过,又有足够能力的伙伴,全心参与进来,他们才会选择做。
如若不然,一动不如一静。
负面因素,才是他们的第一考量。
如果做不成,会带来什么损失,需要付出什么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