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搞事业,你竟然想跟我结婚 第85节

  说白了,也是心底有数。

  聚变的这种内部架构,以及协作模式,对于搞创作的人而言,已经算是最好的选择。

  编剧不外乎两种类型。

  外向型的,综合能力强,蒋博可以提供编剧中心制的机会,让这些编剧,有组织项目的条件。

  当然也只是条件而已。

  具体谈合作,还得是编剧自己来。

  自己找导演,自己找演员,把盘子组起来。

  然后公司投资,制片,拍摄,发行。

  内向型的就更好解决了,写出来的东西,交给能合得来的导演或者制片人。

  然后接下来无论是导演中心制,还是制片人中心制,都能把剧组拉起来。

  实在不行,编剧喜欢某个演员,搞个演员中心制也不是不行。

  在进行内部架构,还有职能设计的时候,蒋博就已经考虑周全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底气。

  芦韦喝了盏茶,想想了之后才说:“我要是不签公司的话,以后会不会影响合作?”

  蒋博摇摇头道:“合作肯定还是可以继续合作的,但是自己人和外人,待遇上肯定有差别,想必您也能理解。”

  就这么说吧,自家人的事情,肯定都会帮忙,主动的那种,根本不需要谈什么钱,打什么招呼。

  就跟以前村里一门人的关系差不多。

  村里有一种说法,不同地方可能称呼不一样,叫一个老太,或者同一个老祖的。

  文面点的说法,其实就是曾祖母。

  按照人均寿命来看,很少出现高祖母也在的情况。

  五服是个很复杂的系统。

  所以一般认为,同一个曾祖母,就是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守望相助肯定是必须的。

  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大事,一大家子人,都不用请,就会主动来帮忙。

  放到这里也一样。

  芦韦要是签了合同,就是公司的人,以后有剧本出来,是想自建剧组拍摄,还是只想出本子都可以。

  但是不签的话,基本上就只有两种合作方式。

  要么把剧本卖给公司,拿钱之后,剩下的风险和利益,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要么就是他想组盘子,自己拍。

  聚变可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比如,提供专业的摄影师,专业的灯光,等等。

  算是服务输出,干活拿钱。

  至于项目的风险还有回报,都跟聚变没有半分关系。

  当然,这两种可能性,听起来都差不多。

  但也只能是听起来。

  人员的调派肯定是个技术活,什么样的人可以提供专业支持,肯定不是最顶尖的。

  毕竟聚变自身,每年还有项目要上马。

  人手安排上,以及制度设计上,肯定要先紧着自家来。

  芦韦本能的还想摆摆架子。

  作为一个成熟的编剧,经历过的谈判次数,恐怕比蒋博都多。

  就算心里千般愿意,也得抻一抻,拉高一下身价。

  蒋博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师兄,刘衡老师那边,您给约的是什么时候?”

  “就是今天下午。”

  老谋子也是眼明心亮之人,配合起来贼六。

  其实还没约时间,就是信口胡来的。

  “没关系,芦老师,您可以回去考虑一下,咱们下次见面再商量。”

  刚提完刘衡,蒋博就主动推了芦韦一把,以退为进。

  别说这招还真挺好使。

  芦韦当场就答应了:“蒋导,我签在公司也可以,但是有几个条件,公司得答应。”

  在蒋博看来,只要开口谈条件,就是好事一件。

  最起码在意向上,有能达成合作的可能。

  “有什么条件,您说?”

  蒋博嘴上在问,心里却不以为然。

  编剧而已,能提什么条件,更何况芦韦老师年龄也不小了。

  要真是找女演员的话,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第一就是,我不在公司坐班。”

  蒋博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行,不过公司有重大事项的时候,找您得能找得着。”

  搞创作的,每天待在公司算是怎么回事。

  蒋博不相信,每天待在格子间里,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只要能顺利完成工作,每天不到上班都没问题,还是会到时间,就把工资打到卡上。

  芦韦对于附加条件,自然没有什么异议:“那是自然,拿了公司的工钱,就得给公司干活,这一点我拎得清楚。”

  有这个觉悟就好,蒋博很赞赏。

  “其他条件呢?”

  芦韦想了一下说:“还有就是版权的事儿?”

  知名编剧,以及著名作家的作品版权,都是十分值钱的财产。

  芦韦有这方面的疑问,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按照惯例的话,在工作期间,所有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属于公司的。

  “剧本的版权肯定归您,公司只要影视改编权,当然该付的版权使用费,公司也不会亏待您。”

  蒋博这一承诺,把利益问题,一下子就全都厘清了。

  影视剧改编权的期限,一般是五年到期。

  等到期之后,要是还想拍的话,就只能再付一笔费用,再买改编权。

  当年潦草小狗的小说《河边的错误》,影视改编权就已经卖给老谋子一次了。

  后来老谋子拍了《活着》之后,《河边的错误》就给耽搁了。

  到期之后,又卖了一次版权。

  一直没断过,但也一直没人拍,知道 23年……

第130章 姜闻

  刘衡,蒋博肯定是要见的。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搭个圈子。

  所有的编剧,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作家。

  说的更直白一点,两者是相通的,小说是在讲故事,剧本也是在讲故事。

  只是两者的节奏,还有表形式不太一样。

  小说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一般只能使用文字这一单一工具,进行表达,或者再插个图,已经算是顶天了。

  而剧本的落脚点,都是影视剧,除了演员的台词旁白采用了文字这一形式之外,还包括声光电特效,以及服化道美工等,手段之丰富,天差地别。

  所以在剧本上,要求故事结构,一定要简单明了。

  观众需要接受的信息太多了,故事太复杂,太抽象,很容易看不懂。

  比较典型的例子,《太阳照常升起》,还有《一步之遥》,貌似都是姜闻的片子……

  巧了嘛,这不是~

  还是继续说编剧,哦不,作家。

  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圈。

  不要以为作家没社交,每天在小小的书房里,写呀写呀写。

  真正厉害的作家,社交生活都很丰富,不然哪来的那么多人生阅历。没有人生阅历的作家,许多内容都写不出来。

  就跟原地打方向盘一样,不能说没有损伤,只能说微乎其微,最起码合理的使用寿命内,不会出问题,已经设计了提前量,还有安全测试。

  蒋博的打算,是把人都诓过来先。

  广撒网,养鱼。

  并没指望着从他们这些作家的身上,就能直接赚到钱,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们交流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老谋子,有了芦韦,再挖其他人就容易得多。

  顺便帮公司带带新人。

  电影的分镜头脚本,蒋博还能画一画,几百上千个镜头而已。

  电视剧的话,蒋博就很为难了。

  有原著的还好说点。

  比如《甄嬛传》,蒋博已经安排把吴雪兰请来了,正在帮着改剧本,另外还从文学系招了俩大四的师姐,帮着一块打打下手。

  下午的见面,出奇的顺利。

  三人坐在会议室喝茶,李雪把合同打印好了拿进来。

  刘衡就过去翻看了一下,单独抽出来一张问:“蒋导,这个是不是搞错了,里面怎么还有艺人经纪合同?”

  蒋博笑道:“只是提前签个合同,刘老师不妨看一下具体的条款,没什么约束力,而且签了也不一定就能用得上。”

  “公司计划帮着编剧和导演,兼顾一下经纪业务,打造个人的 IP发展规划,也算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回头张导也得补签一份。”

  张一谋有点吃惊:“我也有?”

  “对的。”蒋博点点头:“还是李总给我的灵感。”

首节 上一节 85/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