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136节

  “怎么个情况?”

  “老爷子这几天不怎么吃东西,家里人本以为是身体虚,吃了些补药之后,情况更糟了。”

  “我去看看。”

  方唯去看了老爷子一眼,老爷子的岁数和关崇阳差不多,但身体显然不如关老爷子。

  他经过仔细的询问,才知道老爷子这两天有便血的情况。

  “赶紧送医院吧,吃补药没得用,搞不好还坏事。”

  方唯当机立断,让方平、田桂花和家人一起,把老爷子送到县医院去。

  生产队没有拖拉机,他让大家做好准备,便骑车赶回了队里。

  “元恩,跟我去一趟田家,紧急情况需要送个病人去县医院。”

  方唯把邓元恩喊了出来,然后开着拖拉机去接人。

  接到人之后便直奔县城,片刻都不敢耽误。

  此时已经是半夜了,值班答复紧急给老爷子做了检查,最后确定是胃出血,需要住院治疗。

  找到了生病的原因,方唯也不禁松了一口气。

  “大哥,大嫂,那我就先回去了,在县里要是有什么事解决不了,就去找郭叔。”

  方平田桂花两口子肯定要留下,方唯便打算先回去。

  田桂花代表娘家说了几句客气话,方唯和邓元恩便打道回府。

  第二天。

  方唯就去刘会计那里交了油料钱。

  “队长,救命的事情就不用自己掏钱了吧?”

  刘会计觉得方队长有点太一板一眼了,特殊情况下用一下拖拉机怎么了?

  这几台拖拉机不都是他“挣回来”的吗?

  “规定就是规定,因人而异的话就没办法服众。”

  方唯摇了摇头,坚持交了钱。

  他不想自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让人抓住小辫子,正因为自己是队长所以才应该注意。

  接下来两天,他和盘莲花就担负起了照顾侄子侄女的责任,直到第三天,方平和田桂花才从县城回来。

  田桂花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有田幽兰他们照看,两人便回来了。

  “唉,当下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前后几件事,让方唯深有感触。

  全国现有 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广大农村的医疗费用占比为25%,75%的医疗费用都集中在城市。

  社员们普遍没什么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这就导致很多农村病人的病情被耽误,小病也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这个现状,他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队长肯定无力改变,但在二队还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这天早上。

  方唯把郑虎、赵金生和郝艾珍一起喊到了队部,在办公室开了个会。

  “根据去年6.26指示精神,以后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报纸上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动起来了,咱们这边迟早也会落实。我考虑,咱们队能不能主动一点,先走一步?”

  自从去年的六二六指示之后,“赤脚医生”这个队伍就开始冒头。

  当然,现在还不叫“赤脚医生”这个名字,一般叫农村卫生员,要到68年之后这个名字才会广为流传。

  关于农村医疗事业,有些地方快有些地方慢,方唯有些等不及了。

  在他的理记忆里,后世针对“赤脚医生”的褒贬不一。

  但他在这个时代生活了这么久,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目前的情况不大可能让城市的医务工作大量的下沉,所以,赤脚医生这个群体就应运而生。

  赤脚医生们掌握了初步的医疗知识,可以进行小病、常见病以及急救方面的处置,关键时刻能救命。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方唯打算从两个村子找出来这么一个人,经过简单的培训,能担负起二队社员们平常的医疗工作。

  “队长,你的想法挺好,但咱们难找到合适的人。其实,你是最合适的,家传医术嘛,但你哪有时间?”

  郝艾珍也知道农村的医疗卫生现实,当初要是没有方唯,包括郑虎、谢旺婆娘等人,说不定早没命了。

  但整个二队很难再找出来一个像方唯这样的人,有文化、懂一些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说到这儿,她看向了赵金生,不知道赵家村有没有这样的人才?

  “我们村还真有一个懂一点医术的人,此人叫赵宝成,他爹以前在城里的药房当学徒,学到了一些本事。

  后来他爹返回了我们村,将学到的东西又传给了赵宝成。大家有个头疼脑热、口舌生疮啥的,都找他看,大都能解决问题。”

  赵金生推荐了一个人,赵家村的社员赵宝成。

  方唯马上让他去把人找来,他需要和对方亲自聊一聊。

  稍后,赵金生就把人带来了。

  赵宝成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个子不高,人看着很有精神。

  “宝成,你坐,别拘束。老赵,郝主任,你们先别走,在一旁听听。”

  方唯随后就和赵宝成聊了起来。

  据对方介绍,他上过学读过书,父亲还从小让他背诵过两本“医书”,能辨识大部分草药,治疗过简单的小毛病。

  水平大概还不如方唯。

  “如果让你半脱产为社员们治病,你愿意吗?不要怕水平不够,回头肯定要让你去进修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份责任心。”

  方唯和对方聊了一会,觉得赵宝成的底子还可以,文化程度起码也相当于高小毕业生,以前倒是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如果能进行正规的培训,应该能充当农村医生的角色。

  当然,这个事情还要看对方愿不愿意,不愿意就没有主观能动性,也做不好这件事。

  “我愿意。”

  赵宝成态度坚决的回应道,他很乐于做这件事情。

  方唯点点头,让对方先回去。接下来他还需要和大队进行协商,为接下来的培训工作铺路。

  当他找到郑先发商量此事的时候,顿时引起了对方的浓厚兴趣。

  “小秀才,你说的这个赤脚医生很形象,但我怎么没听说过【农村合作医疗】?”

  农场合作医疗制度要在1968年才会全面推开,郑先发现在自然不清楚。

  方唯根据记忆中的东西大概说了一下,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一些构想。

  他这个构想不算超前,从去年到今年半年多的时间,医疗卫生工作向农村倾斜已经形成了共识。

  关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的的讨论很多,只是没他说的这么具体。

  “郑支书,我建议首先设立医务室,人才的培训也要跟上。医务室有一到两人就行了,我这边已经有了一个人选。”

  方唯提了赵宝成的名字,同时还简单介绍了一下对方的情况。

  郑先发对于这个人以前就略有耳闻,便点了点头。

  “你说起赵宝成,我这里也有一个人选。7队的社员王桂芝,以前在大城市的医院干过,后来回原籍定居,她可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婆’呢。”

  王桂芝三十多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样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这两人都没什么大的历史问题,可以放心使用。

  接下来,郑先发就去了公社,联系派人去进修的事情。赵宝成和王桂芝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培训。

  徐广生倒是很支持下塘大队的做法,如果以后效果好,还可以考虑在全公社推行。

  于是,公社就将这个事情上报到了县里。

  县里也觉得这个事情不错,批复同意了下塘大队成立医务室以及农村卫生员培训计划。

  等过了年之后,赵宝成和王桂芝就可以去县卫校进行学习。

  “小秀才,既然是你提出来的方案,我看医务室就放在你们二队吧。大队会给你们一定的支持,各个生产队也要贡献一份力量。”

  最终,郑先发决定把医务室放在二队。

  方唯也是这个想法,要不然他忙活个啥劲?还不是为了方便二队的社员们看病?

  他在队部一说,大家都很高兴。

  “三哥,以前队部的那两栋木屋不是空出来了吗?收拾一下当做医务室蛮好。”

  郑虎觉得队部有了新房子,不如把以前的队部也就是两栋木屋当做医务室。

  这个想法和方唯不谋而合,他点了点头,随后让郑虎派人去收拾一下,尽快投入使用。

  匆匆数日。

  时间就来到了年跟前。

  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暂时放下,准备过年才是头等大事。

  “过年杀10头大肥猪,让大家过个好年。”

  方唯决定杀10头年猪,而且专门挑膘肥体壮的大肥猪。

  赵金生等人刚融入二队的社员激动坏了,他们以前过年哪有这么豪横?一次就杀10头年猪,搁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杀猪的任务还是交给了方平和郑豹,由他俩带人去【养猪场】挑选。

  方唯和关崇阳忙着帮社员们写春联,关崇阳的毛笔字写的很不错,方唯在一旁打下手,整个山村里都可以闻到时隐时现的“年味”。

  【产出生猪,点数+3260,总点数:455358点。】

  宰杀了10头大肥猪,养猪场还剩下125头猪。

  队里开始分肉,平均一个人能分到11斤猪肉。

  方唯和关崇阳忙活完,去队里领了肉便回家准备过年。

  今年的团年饭,兄弟两人凑在了一起,另外还把关崇阳也叫了过来。人多才热闹嘛,要不就方唯和盘莲花两人在家,就会显得很冷清。

  大年初一。

  还是和往年一样,方唯带领对干部去给五保户拜年。今年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一行人要走两个村子,忙活完都到中午了。

  他和盘莲花吃过午饭便开始收拾,明儿要回瑶寨,需要带不少东西。

  第二天天不亮,两人就出发了。

  方平一家也准备初二回娘家,不过这会还没起床。他们不需要走这么早,毕竟距离不算远。

  上午。

首节 上一节 136/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1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