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唯倒没有和阿公争辩,只是叹了口气,便转移了话题。
正在这时,一台拖拉机“突突突”的开到了家门口,然后有两位阿哥跳下车,搬进来不少东西。
“阿公,三哥,这些是王队长让我们送来的,放哪儿?”
“辛苦你们了,放院子里就行,回头我自己收拾。都进来,喝杯茶休息一会。”
这些东西是瑶寨的分配物资,阿公和方唯都有份。
方唯喊几人进屋喝了几杯茶,对方便起身告辞,说回去以后还有很多事情。
今天过节,方唯就没有留他们在家吃饭,临走的时候一人塞了一包烟,叮嘱他们路上小心些。
晚上。
方唯去把关崇阳和孙道人喊到了家里,方平和田桂花带着婷婷也来了,大家便热热闹闹的吃了顿饭。
第二天。
方唯一早去了瑶寨,在山上呆了几天。
他查看了寨里的农业生产情况,【农优58】稻种长势良好,其他各项工作也都进行的不错。
只是他又觉得哪里不对。
“对了,松林,寨里的竹子销售有起色吗?”
方唯很快就想起来了,这几天他怎么没有看到有车来拉竹子。
瑶寨的会竹子资源很丰富,有好几种很出色的品种,他之前交代过王松林可以扩大销售。
“三哥,竹器厂最近不要货,他们说库存还很多,等过些日子再说。”
王松林不明所以,然后解释了一句。
“不是,你就指望竹器厂一家消化山里的竹子啊?”
方唯感到很无语,他当时说的很清楚,结果王松林他们根本没有理解是啥意思。
“除了竹器厂还能卖给谁?”
瑶寨之前根本没有销售过未经加工的竹子,县里也没人大批量要。
王松林是真不知道该卖给谁。
“行了,就当我没说。这事儿我找人,看能不能打通销售渠道。咱们寨里的竹子资源非常棒的,多卖一些出去也可以增加收入。”
方唯也想明白了,这是自己的错。
等他返回下塘大队之后,就去竹器厂询问于浩啥时候回来。
结果很凑巧,于浩因为回家过节还没走呢。
于是方唯就和对方谈了谈,希望他带一带瑶寨的人,为漫山遍野的各种品种竹子找到销路。
于浩自然不会拒绝,他随后跟着方唯去瑶寨挑选了两个比较机灵的阿哥,这个他出去跑销售。
再好的东西没有销售渠道也是白扯,方唯就从来不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话。
安顿好瑶寨的事情,方唯就回到了队里,督促郑虎安排好接下来的下首夏种工作。
“三哥,好消息啊!前些天各队都陆陆续续的采收了花生,你猜怎么着,各队的花生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现在各队已经种植了黄豆,你说有没有可能,队里黄豆的产量也会大幅增加?”
今年下塘大队要种植三季经济作物,包括花生、黄豆和烤烟。
第一季的花生已经采收了,产量基本上追平了二队的产量,这让郑虎欣喜若狂。
“这还用问吗?现在队里用的最新一代高产种子,产量没有增加才怪。别想那些有的没的,抓紧时间准备夏收夏种吧。”
方唯翻了个白眼,心说,咱可是开了挂的,增产是必须的、没有增长才奇怪呢。
谁也别好奇,问就是更换了最新的种子。
实际上春播的时候,花生种子都是二队提供的,说是最新一代高产种子也不为过。
“明白了,这都是三哥你的功劳。看来培育种子真是一门大学问,有了高产的种子,农作物的产量还不得蹭蹭的往上涨?”
郑虎在方唯面前根本没啥心机,对方说什么他都信。
还好这一次增产的幅度不大,就连各队的社员都没有关注这个问题。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整个大队也没多少知道这种需要保密的数据。
方唯随后巡视了几个生产队,发现这一次的花生里面有一多半都可以当做高产种子出售。
销售种子肯定比卖普通作物赚钱。
方唯随后把各队的队长集中到一起,说了选种的事情。
这下各队的积极性立刻就调动了起来,一个队男女老少齐上阵,直接把适合做种的花生都挑了出来,然后高价卖了出去。
二队每年的高产花生种子,产量不算多,说不好听的在外面花钱都买不到。
现在下塘大队突然增加了高产作物的种子供应量,有需要的人蜂拥而上,很快就销售一空。
方唯没有详细问具体的数据,一般要等到秋收后,队里才会详细统计各种经济作物的产量、价格以及库存比例。
花生增收,并没有引起大的波澜。
相较于这些年水稻的增产增收,花生增加的些许产量真不算什么。
在郑虎的整体安排下,下塘大队开始为接下来的夏收工作积极做准备。这一季的收割还是和以往一样,集中农业机械和人力,务必保证一天完成两个生产队的收割任务。
拖拉机、收割机、电动脱粒机的广泛应用,一是可以提高效率,二是可以避免浪费。
收割稻子最怕的就下雨,所以收割回来的水稻及时进行脱粒和晾晒就很重要,免得下雨受潮之后引起霉变。
清晨。
全大队的主要劳动力和农机队,齐聚十二队和十一队,今年的夏收工作就从这两个生产队开始。
收割机开进了农田,拖拉机紧跟着装载收割下来的稻子,然后大量的人员再将农田清理一遍。拉回去稻子随即进行脱粒晾晒,整个过程配合默契,速度非常快。
方唯统计了一下,收割两个生产队的水稻都用不了一天的时间。
“支书,还是这些铁家伙用起来带劲,光靠人力还是落后了。”
一队的张楚跟在方唯的身边,随着农业机械的数量增加,队里的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
张楚现在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集中力量办大事”,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分工协作快速的完成任务,为接下来的夏种工作争取时间。
前后六天,下塘大队就完成了收割,拖拉机开始下场耕地,基本上做到了无缝衔接。
方唯全程都跟着大家转战各地,收割工作刚结束,他就和张楚来到了一队。
“张队长,咱们这一次的试种应该是成功了。”
虽然最后的统计数据还没出来,但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就知道产量绝对没问题。
张楚中午在队里安排了饭食,主食就是这种【农优58】杂交水稻。在座的人纷纷品尝了新米,无不为细腻的口感、清香的味道所折服。
第234章 想太多,区域全覆盖
“非常不错!我在瑶寨吃过这种米,就是这个味。张队长,接下来你们快点做好统计,我要在三天内看到最终的数据。”
方惟一口气吃了两大碗,然后给张楚安排了任务。
张楚快速的吃完了饭,站起来用手背一抹嘴,说道:“用不了三天,我现在就去盯着。”
两天后。
一队的统计数据出来了。
队里这一季种植了400亩【农优58】稻种,还有20亩试验田培育了杂交水稻育种所需的材料。【农优58】稻种的总产量为329200斤,平均亩产达到了823斤。
当这个数据一经公布,整个一队顿时欢腾了起来。
这个产量其实已经很高了,虽然比不上【南光二号】次一级稻种的产量,但由于这是定型稻种,换购比例为1比12,总体收入远高于培育次一级稻种的收入。
要知道,【南光二号】次一级稻种的换购比例只有1比5。
“张队长,恭喜你们,你们的试验大获成功。”
“谢谢方支书,要是没有你和瑶寨的支持,我们恐怕还得老老实实种植【南光二号】次一级稻种。”
在方唯向张楚表示了恭贺之后,张楚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没有方唯提供技术并亲自上阵给大家讲课,没有瑶寨提供的育种材料,一队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他代表生产队的所有人,向方唯鞠了一躬。
“自家人不兴搞这一套!接下来,剩下的10个生产队都会种植这种稻种,换购的事情不急,必须由我整体安排。明白了吗?”
“明白了!”
方唯听到了张楚肯定的回答,感到很满意,随即离开了二队。
他马不停蹄的直奔瑶寨,而此时,瑶寨也刚好完成了夏收工作。瑶寨的【农优58】稻种平均亩产达到了836斤,比一队的产量稍高一些。
毕竟瑶寨培育新稻种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意味着距离【农优58】稻种的产量极限更近。
根据信息提示,方唯搞明白了这种新稻种的产量极限,大约是亩产800斤到850斤之间。这个产量当然很不错,为接下来的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瑶寨这一季【农优58】稻种的总产量为660400,取得了大丰收。
【采收农作物,点数+329200】
【采收农作物,点数+660400】
【总点数:5288270点。】
方唯要求瑶寨也一样,暂时不要进行换购,等两天再说。
他随即下山,回到队里就召开了夏种工作会议。
“我决定在全大队除二队之外,开始全面培育【农优58】稻种,相信到了秋后,咱们的收入还会有大幅的增加。”
方唯在会上直接安排了接下来的生产任务,下塘大队开始全面种植【农优58】稻种。
这件事早有定论,只要一队的试验取得成功,这项工作就会全面铺开。
随后,刘会计宣布了各队的水稻产量。首先是二队,二队种植了440亩【南光二号】稻种,总产量达到了484000斤。
其次是【南光二号】次一级稻种,整个大队的总产量为333915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484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3339150】
【总点数:9111420点。】
这一季的收成不错,全大队加上瑶寨,全部取得了丰收。
方唯随即宣布散会,郑虎带领大家开启了夏种工作。播种、催芽、育秧、插秧,忙忙碌碌半个来月,“双抢工作”便告一段落。
在他的协调下,瑶寨和一队的【农优58】稻种,首先满足了下塘大队各队的晚稻生产需要,然后才开始外销。
这一次肖奇峰没有来,而是派了陈州育种基地的相关人员前来换购。
方唯将这项工作交给了刘会计和张楚等人,自己则去了瑶寨。
他倒不是对肖奇峰这个人有什么意见,主要是武耀阳和他说了,今后【农优58】稻种要优先供应本地区所属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