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276节

  田炳义倒也看得开,他打算从副业上努努力,争取能弥补队里的损失。

  新政策实行之后,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瑶寨的大客户又找上门来,方唯这次明确的拒绝了对方:“之前的事情还有一些模糊的空间,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违反政策的代价很大,不能再进行私下交易。”

  “那我们怎么办?方支书,请你一定帮帮忙啊。”

  “这事儿你只能去找县里,然后和粮食收购部门达成协议,这样就能买到你们所需的稻种。”

  客户急的团团转,方唯给他住了主意让对方去找武耀阳,或许事情能有转机。

  客户明白了他的意图,再三表示了感谢之后,就去了县里。

  时间匆匆。

  下塘大队率先在全县开启了夏收工作。

  各种农业机械齐上阵,大队集中了所有的壮劳力,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夏收工作。

  首先是培育的育种材料统计出来了产量,400亩水田总产出为30万斤。

  接下来,3800亩水田种植的【南光二号】稻种,总产出为418万斤。这些其实都是定型稻种,只不过如果没有之前的“纠偏”,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被当做口粮和上交的公粮。

  队里留了18万斤稻种,其余的400万斤【南光二号】稻种全都都需要卖给收购站。

第246章 意外之喜,侄媳妇登门

  “三哥,咱们是不是发财了?没想全大队的水田还真能培育出定型稻种,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这一季,大队的3800亩水田全都种植了【南光二号】稻种,收割之后经过脱粒和晾晒,基本上都达到了定型稻种的标准。

  这可把郑虎乐坏了,本来经过了一番波折,大家都以为这一季队里会遭受一些损失。没想到因祸得福,【南光二号】定型稻种在全大队培育成功。

  稻种和稻谷一字之差,价格相差至少10倍。

  这件事惟一心里有数的是方唯,他这次甘愿承担风险赌一把,结果赌赢了。

  “咱们大队一直都从事育种工作,能有所突破也在情理之中。不要纠结这些细节问题,你赶紧联系粮食收购部门,让他们来检验定级,然后把稻种拉走。”

  下塘大队是【南光二号】稻种的源头,有了这种定型稻种才能生产出次一级稻种。

  按照这个产量,大概可以供应80万亩水田生产次一级稻种,已经大大超过了全县的水田面积。也就是说,全县所有的生产队接下来都可以培育次一级稻种。

  方唯把出售稻种的事情交给了郑虎,他马上去了县里,向武耀阳做了汇报。

  “方支书,你这不是开玩笑吗?如果政策不做调整,你是不是打算把部分良种当做口粮吃掉?还是说你们下塘大队的农田突然有了灵性?”

  武耀阳感到很无语,他之前就一直告诉自己不能小瞧方唯这个大队支书,结果却发现对方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深沉。

  县里早就做好了分配方案,一大堆公社主任还为稻种争来争去的,没想到方唯突然放了个卫星。

  “武主任,咱们不扯这些,扯不清楚的。我就说一句,别人想把我们往死里整,我当然需要自保!眼下就这么个情况,对你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啊。”

  方唯不上当,不管对方是谁都没有资格探寻自己的秘密。

  然后他话锋一转,提醒武耀阳,不要纠结那些细节,还是好好想想怎么利用这件事吧。

  “也对哦,我得好好想想。方支书,谢谢你为全县育种工作做出的贡献,我代表全县人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

  武耀阳见对方不上当,马上收起了那一点点的小心思,笑得那叫一个灿烂。

  随后他召开了会议,商议重新分配份额的事情。

  现在有了粮食部门的保障,即便是全县所有的生产队都从事育种工作,大家的口粮也不成问题。

  翌日。

  收购站几乎倾巢而出,来到了下塘大队。

  他们仔细检验了谷仓里的【南光二号】稻种,查阅了生产记录,忙活了半天,才得出评定意见。所有的稻种都被评为了(杂交籼稻稻种)一级,按照每斤1.28元的价格进行收购。

  同时,按照1比10的比例折算成4000万斤稻谷,其中的10%也就是400万斤稻谷会返还给下塘大队。

  “方支书,这个返还不是实物返还,而是给你们的定量购买稻谷的指标。你们需要多少可以到粮食部门购买,份额之内可以多次购买,直到份额指标用完。”

  粮食收购部门的负责人还专门给方唯解释了一下,方唯点点头表示自己懂了。

  队里没有用稻种抵扣公粮,全部收取了现金,一共是512万元。谷仓里有库存稻谷300万斤,直接上交了64万斤稻谷充作公粮。

  库存还剩下236万斤稻谷,便直接给大家分了口粮。

  这一次分口粮是按照平均每人600斤稻谷的标准进行分配,一共分出了120万斤稻谷,剩下的116万斤稻谷重新归入了库存。

  粮食部门定量供应的400万斤稻谷,队里暂时没去购买。这个定量指标在今年内都有效,但翻过年头就会作废。

  【采收农作物,点数+300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4180000】

  【总点数:14079880点。】

  县城。

  武耀阳召开了会议,所有人都被下塘大队的事情给震惊了。

  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接下来的稻种生产许可证该怎么发?是一哄而上全县都搞育种呢,还是进行总量控制?

  “从短期内看,大家都搞育种取得的经济效率最大。但是,如果遇到灾年,那咱们的粮食供应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别相信定量供应那一套,之前下发了禁令,仅仅半年就反转,谁能保证今后就一直不变呢?

  我的意思,全县最多拿出拿出一半的农田进行育种,剩下的一半农田还是要生产粮食。”

  齐向阳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不少人都附和了他的意见,认为不能急功近利,还是看长远一些。

  “齐主任的想法不能说不对,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给谁许可证不给谁许可证,按照什么标准?对于迫切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公社来说,是不是不公平?”

  “有啥不公平的?除了下塘大队,其余的各个大队可以轮流育种嘛,咱们一年一换,谁也说不出话来。”

  面对质疑,齐海洋早有准备。

  他提来的这个意见还不错,起码具有可操作性而且相对比较公平。

  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武耀阳的身上。

  “齐主任的想法是好的,但思路还是有问题。你们好好想想下塘大队是怎么做的?我正在里说一句玩笑话,真到了灾年,次一级稻种就不能当粮食吃吗?

  这事儿就不展开讨论了,大家心里有数就行。还有,咱们要和粮食收购部门确定好供应渠道,稻种首先要满足本地区的县,多余的部分可以卖到外省去嘛。”

  武耀阳想得更多,甚至已经考虑了育种基地的利益。

  育种基地还要继续搞下去,那么就不能和下塘大队形成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所以,他会为【YX-32】稻种留下发展的空间,让【南光二号】去外省攻城略地。

  等他说完,会议室里顿时炸了锅。

  还能这样操作?大家觉得开了眼界,纷纷表示支持武耀阳的意见。

  这要是按照计划发展下去,新林县就厉害了,绝对能坐上全地区甚至全省“第一县”的宝座。

  接下来,县里给各个大队都核发了稻种生产许可证,新林县一下子变成了稻种育种专业县,开创了历史先河。

  夏收后,方唯也召开了会议,商议夏种的生产计划。

  按照原计划,下塘大队这一季将全面培育【农优58】稻种。但这个稻种有个问题,就是产量较低,而且次一级稻种的抗逆性不好,不能用于农业生产。

  说白了这个稻种只能种植一季,暂时还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方唯还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后来发现主要是由于育种材料有缺陷,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队里的70亩试验田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时间。

  “我觉得咱们还是继续种植【南光二号】比较稳妥,现在县里的生产计划还没出来,但我觉得县里会强制要求我们培育这种稻种,原因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郑虎率先发言,他虽然觉得【农优58】很有前途,但从现实出发,他认为还是继续生产【南光二号】比较稳妥。

  而且也能符合县里的要求。

  赵金生等人纷纷赞同,因为大家觉得生产【南光二号】的收益大、技术更纯熟。

  “可以,那我们就继续生产【南光二号】稻种。具体安排这样吧,农田分配和上一季一样,3800亩水田用于培育稻种、400亩水田用于培育育种材料,70亩水田试验田保持不动。”

  方唯总结了大家的意见,然后做出了决定。

  接下来的事情由郑虎负责,具体生产他就不参与了。

  第二天。

  方唯去了瑶寨。

  瑶寨这一季全部种植了【农优58】稻种,当时王松林的想法有点野,绝不会老老实实把种子当做口粮吃掉。

  寨子有自己的稻种销售渠道,而且都在外地,他才不拍什么禁令呢。

  只不过这事儿他没有和方唯这个头人商量,心里早就有了决断,真要是出了啥事,他就一个人扛起来。只要有头人在,寨子就有奔头。

  结果形势急转直下,瑶寨也一样大赚一笔。

  790亩梯田一共产出了67.15万斤稻种,按照评级,收购站以每斤1.38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些稻种。寨里一共获得了926670元现金,以及100.73万斤稻谷的定量指标。

  之前寨里还剩下一些库存,交了公粮之后,整个库存在120万斤左右。

  “三哥,咱们今年的口粮怎么分?”

  “按照平均每人500斤的标准进行分配,不是还有秋收嘛,到时候还会分一些,足够大家吃一年的。”

  方唯确定了标准,瑶寨随即开始分发口粮。

  一共分出了36万斤稻谷,库存还剩下84万斤稻谷。

  【采收农作物,点数+671500,总点数:14751380点。】

  “三哥,寨子里不通电就很麻烦,大家都要求出钱出力,无论如何也要把电送上来。你如果同意,我就去找公社和县里,我们都从山下把线路拉上来了,钱也是我们自己出的,没道理让我们一直等着呀。”

  下一季,瑶寨还是全部种植【农优58】稻种,这也是方唯所希望的。

  这个稻种还有一些瑕疵,需要在不断地培育过程中加以改进,从而实现次一级稻种的彻底稳定。

  商量完生产上的事情,王松林提到了拉电的问题。

  “这个事应该和县里交涉一下,松林,你先去问问,要是不行我再出面,争取在明年春节之前搞定这件事。”

  方唯申请了一部电话,打算安装到大队,到现在都没有回应。

  郑虎等人都不知道去问过多少次了,可每一次对方都推脱,他也一样无可奈何。

  至于瑶寨的用电问题也是如此,根本原因还是当地的电力供应不足,而他也不可能为了这些小事一次次去找武耀阳。

  所以他让王松林先去办,实在不行他才出面。

  “好的,三哥,你莫急着走,晚上咱们好好喝几杯。”

  王松林点头答应,然后邀请方唯晚上一起喝酒。

  方唯摆了摆手,表示自己还有事,便起身返回了队里。

  下塘大队的夏种工作随之开启,没有在农村呆过的人压根体会不到在地里刨食的艰辛。

  也就是大队这些年添置不少农用机械,这才减轻了大家的劳动强度,否则的话大家还会更累。

  这天。

首节 上一节 276/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