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南光一号】有如此耀眼的成绩,那么来年的春耕就必然要开始推广种植。
别的地方他管不了,但在瑶岭公社他说话还是算数的。
“公社要求每个大队至少有一个生产队,明年春播就开始种植【南光一号】。
另外,下塘大队所有的生产队,都要积极播种【南光一号】。”
全公社有17个生产大队,而下塘大队则由13个生产队。
说到这儿,唐泽停顿了一下,然后才继续做安排。
“老郑,你们上交公粮的时间推后,必须要留好稻种。回头我让各个生产队拿稻谷来换种子,一种子换10斤稻谷,怎么样?”
种子的品质有好有坏,所以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兑换比例。
唐泽按照本地的行情,给出了1比10的兑换方案,应该说还算公允。
像二队有水田200亩,如果按照一亩地需要5斤种子计算,一个生产队需要的稻种大约在1000斤左右。
下塘大队有13个生产队,再加上其他每个大队都要抽一个生产队种植【南光一号】,这就是28个生产队(不包含二队)需要种子。
也就是说,按照唐泽的计划,需要提供28000斤-30000斤稻种。
二队的晚稻总产量有57200斤,整个谷仓里存放的粮食也就30000多斤不到40000斤的样子。
其中包括上交粮、机动粮和留种。
相对于唐泽的计划,完全不够呀。
“唐书记,我们没那么多的种子。”
郑先发摊开双手,很无奈的说道。
“有多少就给他们换多少,靠你一家育种得等到啥时候去?”
唐泽当然知道种子不够,推广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哪能一蹴而就。
郑先发嘿嘿的干笑了两声,便不再言语。
回到公社,唐泽就让办公室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大队遵照执行。
刚开始有些大队还不情愿,结果,要不是郑先发有先见之明,限量供应种子,他们去晚了连一粒种子都见不着。
谷仓里的稻谷,进仓之前就经过了一轮筛选,淘汰下来的才分给了社员们。
随后,郑先发又安排人进行了第二轮筛选,力求将高品质的种子拿出来和人兑换。
在这方面,郑队长还是不含糊的,绝不会拿质量不好的种子坑人。
同时,方唯这边的【南光一号】二代的选种工作也已经完成。
他这次采取了排除法,将少许不符合要求的稻谷剔除,剩下的6300斤稻谷给来留种。
第二次筛选,选出来整整2000斤的优质种子。
这些种子就是二队的留种,来年大概需要用到1000斤,其余的放在谷仓里备用。
次一级的种子还有4300斤,郑先发准备留给关系好的生产队。
这不,来晚了的一队队长,就气势汹汹的找到了队部。
“郑矮子,你特么是要用【南光一号】的种子拿捏我是吧?给我几百斤种子能干什么,老子至少需要1300斤。”
一队的队长名叫魏光华,大高个儿,微微有些驼背,和郑先发的关系不错。
上次郑先发就用了10斤种子和他换了一些小鸭子,一队试种之后,尝到了甜头。
所以,魏光华这次下决心要全面换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魏驼子,放你的狗臭屁!我这里的种子有限,不限量你连一根毛都拿不到。
不过,咱俩也是老交情了,你要是加点好处,我可以帮你弄到二代的种子。”
郑先发破口大骂,然后眼珠一转,压低声音说道。
魏光华知道对方的秉性,没好处的事情人家能干?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你想要啥好处?”
“你们一队副业搞得好,兑换比例不变,你给我补一些肥料。”
郑先发图穷匕见,说了自己的要求。
一队是养殖大户,养鸭子、养猪,农家肥比一般生产队都多。
魏光华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经过讨价还价,两人终于达成了协议。
除了1比10的兑换比例不变,一队还要额外提供1000斤肥料。
于是,郑先发从剩下的4300斤(二代)种子里,给了魏光华1300斤种子,随后又收到了13000斤稻谷和1000斤肥料。
给一队开了个“后门”,关系户陆续找上门来。
包括方平岳父一家所在的生产队,方梅所在的生产队,以及山上的瑶寨。
方唯答应过盘莲花,只要对方需要就会帮忙和队里说情。
盘莲花的阿公听说了二队的事情,能增产增收的稻种谁不喜欢?于是,瑶寨也决定全面换种,起码需要1000斤的种子。
最后剩下的3000斤二代种子,一部分给了方平岳父的生产队,一部分给了方梅所在的生产队,另外一部分给了瑶寨。
忙忙碌碌了10来天,终于将换种的事情忙完了。
郑先发让对会计和方唯、郑虎等人进行统计,得出了具体的数据。
一共34300斤稻种,换回来343000斤稻谷,谷仓都爆满了。
二队的社员头一次在自家的谷仓里见到这么多的粮食,一个个眼睛都绿了。
郑先发大手一挥,决定明天就去交粮。
交完了公粮和征购粮,甚至还捎带的卖了一些议价粮,队里增加了3100元的集体收入。
这是很大的一笔钱,因为今年不需要购买返销粮,所以队里用这些钱能干不少事情。
“小秀才,留种不算,咱们还有30万斤粮食,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整整30万斤粮食,抵得上队里以往好几年的稻谷产量。
郑先发现在越看方唯越顺眼,不禁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高参”。
“队长,各个生产队拿出来这么多的粮食换种子,社员们的口粮会不会很紧张?”
方唯担心好心办坏事,他的心里没底啊。
“你以为那些队长都是吃素的?这些鬼东西精得很,肯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就拿一队来说,是全公社有名的‘富裕队’,万把斤稻谷人家连眼睛都不眨。
其他队也有办法,他们可不是一下子全部换种,而是几个队联合凑分子,每家都种植一部分。
这样的话,分摊到每个生产队,一家也就拿出来两三千斤稻谷而已。”
郑先发有意培养方唯,给对方讲了这里面的门道。
第69章 鸭司令
公社下发的通知很含糊,要求每个大队至少安排一个生产队种植【南光一号】,标准就是不得少于200亩。
至于是一个生产队种200亩,还是好几个生产队合起来种植200亩,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队长一个个都是人精,怎么可能让自己社员的日子都过不下去?
“明白了!不过这么多的粮食最好不要都分了,队里应该留大头。我建议每个人分500斤,剩下的可以考虑跟别的单位换一些猪崽、农机、农具什么的。”
二队全部男女老幼加起来有150来人,按照每人分500斤稻谷计算,就是75000斤。
稻谷的出米率大约在7成,也就是队里的每个人能分到350斤大米。
方唯觉得不能一次分的太多,否则不仅社员们的心态会发生变化,其他生产队也会眼红。
“这样也要得,细水长流嘛。”
郑先发看了方唯一眼,没想到这个后生考虑问题还很细致。
他随即把几个队干部喊过来,大家很快达成了共识,就按照每人500斤稻谷追加口粮。
有了追加的500斤稻谷,再加上之前分的口粮,大家未来一年的口粮都富富有余。
后续的事情,方唯没有参与,他懒得操那份心。
其实他很清楚,郑先发是把自己当做下一任生产队长在培养,可他志不在此,只能辜负人家的期望了。
早上。
方唯去谷仓里看了看【农垦58】的收获,5亩试验田收获了2745斤稻谷。
经过筛选,保留了2000斤种子,剩下的745斤粳稻奖励给了育种小组。
方唯作为最大的功臣拿了145斤,其余600斤交由郑虎分配。
“老三,你的一分自留地接下来种什么?”
又到了农闲时节,方平见三弟的一分地空了出来,就特意问了一句。
“家里的菜够吃,要不全种玉米吧。”
今年到明年都不用考虑口粮的问题,所以方唯打算开辟新的赛道。
南方不是玉米的主产区,但玉米这种作物适应强,从南到北都可以种植。
一想起红薯粥的味道,他宁愿喝大碴粥。
红薯那玩意吃多了胃酸、胃胀,谁吃谁知道。
玉米种子家里倒是有,一分地种起来也快,他一个人很快就搞定了。
等山谷的红薯一收,到来年春耕之前,就彻底闲了下来。
晚上。
方唯给郑虎等人讲完课,大家陆陆续续的离开,郑虎和邓元恩等五个人却留了下来。
学习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坚持不懈,好在育种组的成员也已经适应现在的生活节奏。
这会儿时间不算晚,方唯见几个小伙伴不肯走,便去烧了一壶茶,抓了一些炒花生摆在了桌上。
大家吃着花生喝着茶,有一句没一句的瞎聊。
“三哥,队长那边开始找人搭建【禽舍】,看来明年你要当‘鸭司令’了呢。”
郑虎透露了一个消息,说队里打算开建【禽舍】,显然是为来年大批量养鸭子做准备。
“回头找队里要两个有经验的人,让他们去放养鸭子,咱们还是要继续伺候试验田。明年我打算培育【南光一号】三代稻种,咱们还有得忙活。”
方唯早就计划好了,养鸭子的事情自己指导一下即可,具体工作交给别人去做。
明年春播,试验田将继续种植【南光一号】籼稻。
至于【农垦58】粳稻的推广,明年都不一定能行,等到时候再说。
不过,这两种稻子都即将达到亩产上限,最多再种植一季,就没有继续培育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