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对学弟还念念不忘,但看他的反应,好像完全记不住自己这个学姐了……
两人重新落座。
“米仓小姐比照片上好看多了。”多崎作笑着开口。
“你也很帅气。”米仓雪穗回以优雅的笑容,目光盯着他的脸不移开。
八年前,他是个眉清目秀,阳光开朗的帅气少年。
那时候的他从头到脚都勃勃有生气,有种轻松明朗的,清晰可见的少年英雄的气概。
现如今的他,成长为了青年。
曾经清秀的眉眼成熟了起来,坚毅平静的眼神,得体的笑容……
这是一张略显陌生但依然俊美的脸,那男子气十足的嘴唇里,露出洁白整齐牙齿,和以前一样。
“米仓小姐?”多崎作看到这女人有点走神的样子。
“哦,抱歉。”米仓雪穗回过神来,拿起菜单掩盖脸上的不自然,“你点了吗?没点的话一起吧……”
“我点和你一样的好了。”多崎作说道。
等点完餐,服务生拿着菜单离开,留下年龄相差两岁的两人。
场面略有些静,米仓雪穗看向对面,很客气地问:“多崎君刚才在电话里说有一篇稿子想投给我,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稿子?我这边的话,只收纯文学小说,如果是别的类型的文我只能帮你转投给别的部门的编辑了。”
她声音清冷,富有磁性,是知性御姐音。
“应该算是纯文学。”说着,多崎作从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叠纸,缓慢地推到对面。
看着打印出来的稿纸,米仓雪穗心里其实没抱什么期待。
纯文学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写的。
而且她还是《群像》的编辑,眼光比一般小出版社的编辑挑剔。
在她的印象里,多崎作虽然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但那些刊登在校报上的东西在出版界看来很不入流,更不可能因此走上作家的道路。
而且……
凉子还透露过,他已经江郎才尽了。
现在写的东西连读书时都比不上,怎么可能刊登在《群像》杂志上。
大概是他工作的青叶社快要倒闭了,即将面临失业的窘境,才会想着投稿碰碰运气的吧……
打开稿纸之前,米仓雪穗想了很多。
反正不抱期待了,她就大概看一下,指出其中的问题提醒一下他。
然后,顺便劝劝他。
不要一心想着走作家的路。
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能养活自己的前提下再追文学梦吧。
等青叶社倒闭后,自己也可以内推他来讲谈社。
到那时就可以每天见到学弟了……
带着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米仓雪穗翻开稿纸的第一页。
看着看着,她眼神一亮。
当前的日本文坛,尤其是纯文学领域,主流是古典唯美派。
深受战后那几位大文豪作品的影响,再加之日本人一贯别扭的性格,让现在的大部分作者都追求晦涩难懂的文字,在剧情上也要充满对社会的批判。
日本有五大纯文学期刊,分别是新潮的《新潮》、文艺春秋的《文学界》、讲谈社的《群像》、集英社的《昂》、河出书房的《文艺》。
这五大出版社里,除了集英社外,另外四家都一致认为——想要成为一个文学家,所写的作品就要足够古典化唯美化,文字要繁琐滞涩,剧情要曲折离奇。
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纯文学的“格调”。
普通人越是看不懂,就越有格调,就容易和那些写恋爱科幻推理的通俗小说家区分开来。
虽然近年来一直有人在批评这种风潮,也在努力探索改变和出路,但一时半会也没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
这篇《且听风吟》,文风出乎意料地简洁清爽。
行文流畅,基本没有大段的描写或者对白,一句一段或者几句成一段,对白也是短短几个字一句,阅读起来并没有太多的阻滞。
这种文风,简直就像是一股清爽的微风,吹散了陈腐的气味,给米仓雪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乍一看感觉乱乱的,无法理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情节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可以用碎片化来形容,某些片段摘抄出来给人很强烈的散文感。
书中的“我”和“鼠”,大部分在一起的时间都在喝啤酒;
“鼠”有想为知了、青蛙、蜘蛛、夏草而写作的梦想;
“我”与唱片店的四指女孩赤身相拥而眠,却什么都没发生的爱情故事;
点歌的电台里播放着《加利福尼亚的女孩》;
酒吧老板“杰”在送别“我”时,给了一袋还温热的炸薯片;
夏日将尽,夜间大巴载着我离开。
有怅惘,却不忧伤。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
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人、事、时间都留不住。
整本书看完之后,感觉就像被风带走一切,什么都没留下。
米仓雪穗放下稿纸,默默品味着文字带来的余韵,内心隐隐有种感觉——这书要么因与文坛主流背道而驰导致无人问津,反之,则会掀起一场文坛变革。
服务员把咖啡和小蛋糕端了上来,多崎作先吃了起来。
目光偶尔打量一眼对面。
这编辑真的年轻又漂亮,穿OL套裙非常好看。
上衣尺寸裁剪得体,很显身材,双腿自紧身裙延伸至脚底,腿很漂亮。
妆容得体,言谈举止间有着职场女性的知性美,但气质又略带一点距离感,一看就是那种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
就是这张脸,怎么越看越熟悉了……
“多崎君,这恐怕……”米仓雪穗眉头紧皱。
多崎作看向她:“如何?”
其实他自己也是业内人士,对《且听风吟》有自己的看法,但多听点别人的意见不是坏事。
“这本书极具个人风格,目前市面上没有一本类似的作品,我不好评价这本书的好坏。它给我的感觉,要么一炮而红,要么会是个哑炮……”
对这本书的看法,米仓雪穗娓娓道来,严肃认真的表情更突出了她的知性美。
多崎作一边听,一边附和地点头,偶尔说上一两句话。
从她的话语里面,能分析出签约不是问题。
这让多崎作松了一口气。
以前那个世界村上春树能大火,但也没法保证这个世界的日本人同样愿意接受这种风格。
但只要能签约,就可以随时发书。
村上春树全集发出去就算不大火,但量大管饱的攻势下赚点钱不是问题,足够让他摆脱当前财务困难的局面就够了。
“如果是早两年,这样的稿子我可能不会收,但这段时间文坛里不断有新生代作家高呼反古典的声音,一些老牌作家和大学教授,也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等杯里的咖啡都凉了,米仓雪穗才下定了决心,开口道:“等会你跟我回公司签约吧……”
第11章 这就是白月光的杀伤力
讲谈社本部,有三栋七层建筑。
走进大门的时候,多崎作的目光,免不了四处观察。
这可是旗下拥有四十多本杂志期刊、每年出版新书2000+、正式员工1000+、年销售额高达千亿的出版界龙头企业。
最巅峰时期的青叶社,规模也不到讲谈社的三分之一。
米仓雪穗带着多崎作走进大楼,沿路为他简单介绍组织架构和部门分布,心里想着等签约后和他聊一些非工作的事,增进增进感情!
签约业务,由专门的签约编辑负责。
走进专门的签约室,米仓雪穗去给他泡茶,不一会就有两个穿着笔挺制服的员工拿着合同走进来。
简单寒暄两句后,多崎作拿起合同查看。
米仓雪穗在一边讲解。
他是一本书都没发表过的白纸作家,因此第一份合约是单书合约。
要等这本书开卖,看销售数据来进行长约谈判。
多崎作对这套流程很了解,确认信息无误,直接就签名了。
笔名一栏,他写的是三岛。
签约流程很快走完。
合同确保《且听风吟》会在《群像》月刊上发表,具体期数待定。
两个签约编辑离开后,米仓雪穗笑着伸手:“恭喜你了,三岛老师,以后请多多指教。”
“客气,也得感谢你。”多崎作客气道。
“下周的晨会,我会内推这本书上去,直接入围本届群像奖的评选。”米仓雪穗认真地说道。
“咦?”
多崎作惊讶地看向她。
像群像新人文学奖这种含金量高的奖项,每年都会有几千人投稿,但入围名额却只有50个。
每个编辑都有一个内推名额。
内推,基本就等于保送进最终评选名单了。
“太感谢你了。”多崎作点头致意。
这编辑对他一个白纸作家还那么好,如果两人性别对调,他第一反应是她要潜规则自己。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米仓雪穗只是想和他深度绑定,以后能更多见面而已。
两人刚走出签约室,来到电梯前,就听到另一侧传来了打招呼的声音。
“米仓编辑,咦?这位是你刚签下的作家吗?还挺好看,难怪看不上我推荐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