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吴晓彤进来以后,立刻起身去开窗户。
“没事儿苏组长,我不介意。”
“还是打开吧,正好也通通风。”
“苏组长,《我告诉你》更新了你知道吗?”
啊?
苏澄上午才刚刚让小陈把东西更新上去,这么快吴晓彤就来找他了?
此时午休时间还没结束,苏澄正好可以借这个空档跟她聊聊。
“苏组长,《我告诉你》做了很大的改动,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软件了,你可以看看。”
吴晓彤主动把手机解锁找出app给苏澄看。
苏澄回绝了她递过来的手机:“嗯,这个事儿我知道,不用看了。”
“啊?苏组长,没想到你也这么关注啊!”
苏澄确实很关注,全世界应该没有比他更关注的人了。
“是呀,还是要保持学习的。”
两人开始探讨《我告诉你》现施行方案的利弊和可行性。
苏澄洋洋洒洒地解释道:“我估计他们会在评价方面做很多功夫,这是他们的立足之本。”
“估计他们还会做个软件,自动鉴别评论的真假。”
吴晓彤皱了皱眉头:“苏组长,你是说检测账号吗?”
“不啊,我说检测评论,账号也肯定检测的。”
嗯?
这怎么检测?
在账号没问题的情况下刷出来的好评你怎么弄?
“主要看细节。”
“啊?”
人是很难描述出自己没有真正体验过的东西的,就算是这家店的老板也不行。
虚假的评价往往只会做整体性的赞美,不会深入描述细节。
反之有些时候会充满特别多的细节,就是想让人相信,这类使用了心思的虚假评价。
跟看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也是同样的道理。
直视着对方的眼睛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也可能是在确认你到底信没信。
一直强调细节就是在给谎言增加真实性。
真实评价一般都是跟餐厅有关的东西,比如说位置偏不偏僻,好不好停车,上菜速度,空调冷风等等。
虚假评价一般是:我是出差路过、我来旅游,以及我老婆想吃xxx就来了,我老公想吃我儿子吵着闹着想吃xxx菜就来了怎么怎么样的。
因为担心评价不够真实,所以更多的会谈论自己。
这类评价一般会用更多的第一人称,会说超级多个“我”,会用很多个动词而不是名词。
这是苏澄六眼总结出来的经验,他让赵鹏找人已经写成程序了。
“真有这种程序?”吴晓彤歪了一下脑袋,她其实更想问的是:这种程序真的能检测出来?
“应该行吧,好像已经有人在做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用。”
“你要说百分百检测那肯定不行,检测个百分之七八十应该差不多?”
“那他们光靠这个软件就能赚钱了啊!”
“是吧?我也这么觉得。”
苏澄这几天为了《我告诉你》能够有成功的基础,也是下心血了,这几天一直线上跟程序团队配合对接。
苏澄眼球里现在还有血丝,每天白天都靠尼古丁和咖啡因提神。
吴晓彤的那俩黑眼圈跟他的付出比起来不值一提。
“那苏组长,你觉得《我告诉你》会怎么做商业化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我们俩现在可以讨论一下。”
苏澄又点上一支烟,深深的将尼古丁过肺吐出来。
吴晓彤脸上没有对烟味的厌恶,全是对智慧的渴望。
“如果让我来做的话,我会搞成VIP制度。”
“什么VIP制度,让用户开会员,然后给他们匹配餐厅吗?”
吴晓彤觉得这个思路也还不错吧,但是中规中矩,本质上还是吃信息差吃流量曝光。
付费率可能不会很高?
没等吴晓彤发表见解,苏澄就否定了她。
“不是的。”
“主要功能随便用,开不开会员都无所谓。”
“我的想法是,让用户开VIP,你付费以后才能写评论。”
吴晓彤秀眉深深皱起,她一整个震惊住。
付费写评价?
这又是什么意思?
我又要充钱,又要给你写评价吗?
这这这……
第291章 提前商业化
苏澄的商业化措施之一就是想让用户开会员,但并非VIP会员才能匹配,才能查看评价。
那样一来就做成了类似于《心动信号》的会员收费制度,这并不是苏澄想要的。
《我告诉你》是会员制,但并非会员收费制度,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用户可以选择开会员,但也可以不开,在功能性上没有任何影响。
“这么说吧,这套方案会跟基础功能挂钩,每一条评价都会显示浏览数量、点赞数量、点踩数量、收藏数量等数据。”
“假设你是会员,那大家都会认真的看你的评价,优先顺序要相对普通用户的评价更靠前,换句话说他们的评价含金量更高。”
“普通用户大家也会看,只要写的认真诚恳,大家也会认同。”
“但VIP的评价肯定要比普通评价的曝光更多,在潜意识层面大家会更加认同VIP的评价。”
“苏组长,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假设我是用户,我会倾向于自己对这个餐厅的评价和看法会让其他没来过的人看到。”
“我获得的点赞越多,那大家对我的认可度就越高,我会非常享受,再往下说,我继续使用软件的频率也就越高。”
有大量的数据实验证明。
评价对一家餐厅,一个网店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人就是会因为一条好评去这家餐厅就餐,哪怕这家餐厅距离用户有上百公里。
假设距离近的话,那吸引力就更强了。
吴晓彤无比惊讶。
苏澄竟然要这么搞商业吗……
这想法天马行空,实在太大胆了。
可话又说回来,吴晓彤在心里推演过后,却意外的收获了很强的可行性,是能够具体落地执行的。
每一个设计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但却又在合理之中。
想要打破同质化,突破面前的几座大山,就是要采用一些非常规的商业手段。
淘宝和京东都已经很强大了,但还是能杀出一个拼多多。
这就是商业的魅力!
苏澄看着吴晓彤的神情内心不禁有点小波动。
她应该已经理解了吧。
跟聪明人对话就是简单,只需要简单解释一下就能get到他的点。
值得注意的是新店的问题。
新开的餐厅可能会因为评价基数小,评分不高或者缺乏推广预算而难以获得曝光和客流,从而导致生存压力巨大。
针对这部分商家,苏澄觉得可以扶持,前提是他们是认真做餐厅做口味服务消费者的良心生意人。
这部分餐厅苏澄会优先把这些新店幼苗推给VIP用户,让他们去尝试。
假设第一波VIP客户体验较好,那后续就可以加入主流的池子了。
平常吃饭的体验无处可分享,最主流的就是发一个朋友圈。
但如果《我告诉你》做起来了,他们除了吃饭就餐的味蕾体验,还可以在这个产品上获得大量的认同感。
这会给用户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感。
至此,这一条链路就形成了闭环,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且不会被围剿的商业结构。
《I Tell You》这辆被掀翻的重大事故车,经过苏澄的翻新摇身一变成了新车。
并且坚实程度能和那几辆大卡车在国道上正面撞一撞。
即便老东西也不可能围剿到苏澄这个资产,哪怕他100%复刻,也达不到围剿的目的,《我告诉你》会坚定的立足在市场上。
吴晓彤已经明白了。
假设按照苏澄的方案,那就不是团购APP了,也不是点评网,而是一个VIP制度的美食论坛。
苏澄想做的是继用餐之后的精神体验。
怪不得人家今天更新之后开屏的标语是:【你的评价非常重要!】
从潜意识层面就给用户进行了赋能。
“苏组长,你觉得他们后续是会这么发展吗?”
“我不知道啊,反正是我的话我会这么做的。”
苏澄觉得这会儿他还是老老实实的把马甲穿上吧。
一不小心就说多了,话到嘴边他真收不住。
苏澄强调自己是猜的,他跟人家没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