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03节

  “这就是网卡?这就是集线器?”同志们饶有兴致的看着计算机机箱里那个不太大的网卡,觉得非常神奇。

  这东西比高振东上辈子用的网卡要大,但是没有大到双风扇显卡那种程度。总之在同志们眼里,这个名叫网卡的神奇设备,简直是小巧玲珑。

  “对,这小东西就是网卡,那个铁皮盒子就是集线器,其实也可以不要集线器,直接用T型三通插头连接,不过那样可靠性要差一些。”

  采用总线型连接的话,如果不用环形网,那可靠性其实是很差的,如果中间某个节点线缆断了,网络就被截成了几段。

第1092章 统一标准

  一个有趣的热知识:采用总线连接的网络,“网段”这个名词可以是逻辑描述,也可以是物理描述,例如10Base-5可以有5个通过中继器连接的网段,网络总长度可以达到2500米。

  虽然系统给高振东的这套设备,集线器在本质上也只是一段总线,但好歹物理上将各台机器的线缆划分开来,单台主机的线缆断线不会影响到其他机器。当然,代价就是贵,需要更多的线缆成本。

  听了1201厂同志的解释,同志们纷纷称赞高总工的想法真是太妙了,想要便宜就用总线型结构,想要可靠就用星形结构。

  要是放到几十年后,同志们高低得称赞一声“绝绝子”。

  而另外一些同志,则是对485非常感兴趣,这东西实在是简单、可靠、便宜,而且性能非常好、传输距离远,同时不需要正经计算机,都能把数据传出去。

  相对网卡的高价格和高使用门槛,这东西简直就是大规模中距离中高速数据传输应用的福音。

  ——同志们坚决认为高振东给这个设备取的名字有毛病。

  最终同人逼死原创,在同志们的呼声和十二机部领导的推动下,这课题的名字硬生生被拗了过来——低成本中距中速工业通信,没说中高速,算是给高委员一点面子。

  有脑袋灵活的同志,直接就开始向水利科技院这边要求他们给弄一点,钱不是问题,反正大家走计划审批嘛,但是东西我想要。

  还没集成化?那不是问题,分立元件搞的这个已经很小了。高总工对自己要求高觉得没集成不好用,我们要求低,这东西很好的好吧?早用早享受,等等党那就等等吧。

  看着这一堆神秘单位,侯处长犯了难,他哪里想得到这东西这么受欢迎?

  做不做?做多少?先给谁?

  搞得不好,那是要破坏兄弟单位关系的。

  此时,亲自来坐镇的院长就发挥作用了,他当场拍板,回去就组织组装,先组装一批,至少满足同志们在设计工作中的要求。至于经费什么的,好说好说。

  这事情侯处长就定不了,因为他就没法调集资源,满足生产要求。甚至他连给不给都定不了,这个课题虽然是高振东带头,不过来源却是水利委自己批的,侯处长可没这个权限。哪怕他知道这件事情一定会批,他也不敢批。

  薛崇礼也是第一次享受到了众星捧月的待遇,当然,林连伟和苏卫华这两个开后门的除外。

  各厂所的同志一脸的心满意足,十二机部领导向着高振东一伸手:“网卡这套设备的课题申请呢?这东西都做完了,我还没看见这玩意,赶紧赶紧,我签字。”

  这东西先落袋为安,课题申请报告批了,这个课题就不会跑到其他部委去了,没看见防工委在旁边虎视眈眈嘛。

  实际上这种领域和级别的课题,搁在现在的花旗那边,还真就是军队装备那边在管,网络、计算机早期技术,几乎都是军用下放。

  高振东一愣,没有这玩意,这东西就是自己倒腾的,然后交给1201组装调试而已。

  小高所长一看这架势就知道了,他连忙凑上来:“诶哟,我们课题组忘记了,主要是这东西芯片是十七机部那边自己做的,我们就是个组装调试,没花几个钱。是我的问题,不严肃了不严肃了,领导您放心,我回头就马上补上来。”

  十二机部领导满意的点点头:“嗯,和三分厂的同志好好取取经,一起把课题申请写好。”

  尘埃落定,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的十二机部领导带着总工就跑,速度贼快。

  送走他们,高振东转过身,对一直看十二机部笑话的防工委总工耳语了几句。

  防工委总工对其他同志道:“同志们,其他厂所的可以先走,但是军通所的同志、负责大型复杂装备总体的同志、以及装备电子控制系统的同志,请留下,我们还有工作。”

  现在的高振东,也是能临时留人的了。

  这一次,甚至连1201厂的所有同志都不能留下。

  高振东把薛崇礼交给小高所长,请他暂时安排一下自己老同学,等一会儿几个同学还要一起吃饭。

  林连伟、苏卫华都是负责装备电子控制系统的,他们得参会。

  等到防工委的同志将会议室里外把守起来之后,高振东和防工委总工才重新落座。

  “振东同志,你有什么新想法,说吧。”防工委总工笑道,看起来和今天的这个会有关系。

  高振东点点头:“同志们,随着现在数字技术在装备中的使用越来越多、越广、越深,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特别的感觉?同志们有点懵,这话问得有点太宽泛了,感觉多了去了,效果好、难度高、技术复杂,这些算不算?

  也许是感觉到自己说得有些笼统,高振东补充道:“我说的特别的感觉,是指在工作中的困难。”

  说困难啊?那就好说了,这东西多得很啊。

  面前就是数字技术最顶尖的学者,而且跨度极大,这不得趁着他在这里,好好诉诉苦,没准儿还能解决一下问题。

  “困难很多啊,没有经验、闭门造车,工作比较吃力,数字技术是门新技术。”这个有点笼统。

  “对啊,抛开各自特殊功能不说,数字系统的连接、传输、交换就是个问题。”这位同志深入一点了,这的确是个问题,特殊功能在这里是没法讨论的,那东西困难是自己的问题,技术不过关要认,但是外围的东西,可以说的可就多了。

  “你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传感器厂那边的电气接口、数据格式五花八门的,别说别的,光是把他们的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让我们的系统能使用,就是个大麻烦。要是简单一点的装备,就这块工作的代价,可能比主功能还高!”说起这个,负责总体的同志简直有满腹的话想说。

  “你别光说你们难受,我们负责传感器的也难受啊,你们的指令五花八门也就算了,指令结构都是五花八门的,我们每多一家需求单位,我们就得为我们的传感器增加一堆程序或者是修改一次电气接口,这工作简直没法做。要不然,就得为你们专门订做一套程序,功能其实都一样,但是就是逼着我们重复造轮子!”你们搞总体的不满意,我们搞传感器的还烦呢。

  “别说定做程序啊,上次你们送来的探测器,和我们的程序都对不上,数据根本就读不出来,还好意思说定做?”嘁,配合这么多年了,谁手上没一点别人的黑料啊。

  大型装备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一大堆,上复杂至雷达,下简单至一个空速管,都是传感器,要扯皮的话,那还真是有得扯。

  同志们为这个问题,很快就做起了“激烈而友好”的口腔体操。

  防工委总工看着同志们,一脸的哭笑不得,振东同志随便一个问题,你们都内讧成这样?

  眼看越来越热闹,高振东连忙制止大家:“好了好了,情况我都了解了,同志们也不用再说,总结下来,就是在各个节点之间,数据的传输交换,有很大问题,对吧?”

  同志们停下争论,纷纷点头应是。

  高振东笑道:“那同志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办法,我们集中起来,搞一套标准的电气接口和协议,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他觉得条件已经开始成熟,可以搞的东西——一套类似1553B数据总线的自有总线协议,甚至不一定用于飞机,只要不是大到军舰那么大、那么复杂的装备,都能用。

  同志们一愣,对啊,吵个毛线,有问题解决问题不就行了么?

  军通所的同志第一个反应过来,毕竟他们曾经在高振东的建议下,搞过战术通信规约,对于这件事情的感受是最深刻的。

  “高总工说得对,这件事情可以搞。”

  “统一电气接口和协议?用在军用装备这种恶劣环境下?现在我们的技术能不能达到?”防工委总工问高振东。

  高振东笑道:“恶劣不恶劣,不也就是高温、高湿、盐雾、振动这些东西?问题不大的。”

  他的话,让其他同志想起来,刚才的那个“中距离中速数据传输”设备不就是能用于这里?

  “对啊,刚才那个中距离中速设备就能用在数据传输上,只要搞软件协议就好了。”

  “诶,是啊,高总工早就等在这儿了,哈哈哈,相比传输硬件,软件协议就好办多了。”

  “而且这个设备是低成本设备,省下的成本正好用于各种加固,完美!”

  “……”

  听着同志们的讨论,防工委总工看着高振东笑了起来:“振东同志啊,你的工作安排,还真是环环相扣,前后衔接啊,原来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

  高振东一愣一愣的,什么给你们准备的,那不是。

  不过他也不好打击同志们的热情:“那个啊,还得改改。”

第1093章 “空中健身房”

  “还得改?”同志们觉得这东西已经很好了。

  高振东点点头:“总体架构上,那个中速通信设备是单通道的,作为军用,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冗余问题,从结构上就要敲死,必须是至少双通道,考虑主备问题。”

  不是高振东小题大作,而是1553B就这么定的。

  说完,他又补充道:“而且工业中速通信设备是非隔离的,即便是集成化之后,想要用到最恶劣的环境下,也需要增加隔离措施,用隔离变压器将总线与各节点隔离开,这样各节点的电气故障也不容易串扰到别的地方。”

  这些小技巧和技术细节在日后可以说是基本操作,但是在这年头却是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

  如果用几十年后的眼光来看此时搞技术的同志,会觉得他们好像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懂,其实这倒是有点冤枉,主要是真没人教,得一点一点的积累。

  这也是高振东曾经一本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指导书就被搞相关工作的同志们奉若瑰宝,现在甚至已经成为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教材的原因。

  可是很多经验教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碰上的,要是没人直接指出来,那真得是条件满足了,碰上了才能意识到,等到把经验积累得七七八八,几十年过去了。

  就这,还得是科研成体系、不断档,而且有持续而且连续不断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被教育出来,投身这些技术工作,才能真正的算是迈过了这个坎。

  科技也好、制造也好,一旦断档,而且断档超过10年乃至20年30年,想要重新捡起来,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听见高振东的话,同志们才想起来,人家高总工说那东西是“工业”用,可没说是军用,军用多多少少也要做一些改进才行。

  “可是隔离的话,是不是代价有些大?”一位军通所的同志问道。不是抬杠,而是想多学习一些知识。

  高振东摇摇头:“不大,而且值得,而且隔离用的隔离变还有个好处,隔离变其实就是耦合变压器,这样只要节点距离耦合变压器的距离不太大,其实耦合之后的信号可以传输数百米乃至更长的距离,耦合变压器是能提升耦合后的传输电压的。”

  1553B的输出电平可以高达27V,比485可高多了,至于这么高的传输电压,看起来却没有485传输距离长,实际上主要原因是它需要实现比485更高的传输速率和传输可靠性。

  学过香浓……不,香农定理和相关通信原理的都知道,这几者之间是不可兼得的,总要选一头。

  说到这里,高振东又补充道:“而且这个东西速度太慢,19200bps,还要考虑通信距离,太远了就够不上这个速度,不够用的,你们不要看着现在好像是很快,完全用不完,实际上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要求的提高,这点儿速度根本不够用。”

  说到这里,高振东又想起巨硬老板的经典640k内存笑话。

  防工委的总工很是好奇:“那你觉得要多大才合适?”

  高振东笑道:“我觉得,怎么着也要1Mbps才够一定时间内所需,而且传输距离要达到最高300米才行。”

  这可不是高振东胡说的或者是拍脑袋的决策,还是那句老话——花旗严选,值得信赖。

  花旗佬现在还没搞出来的1553B数据总线,就是这么个速度。

  同志们一听,马上把目光从那个工业通信中速设备上,转向了网卡,合着正主儿在这儿等着呢?

  “用网卡改?”军通所的同志道。

  高振东还是摇了摇头:“不用,网卡有个问题,功能过于复杂溢出了,也没有必要,我这里已经有考虑了,至于具体怎么改法,我倒是已经有一套基本的成果。我召集大家,就是看看如果都觉得没问题,我就把这套成果拿出来,大家众志成城,一起出力,把这套东西实现出来。”

  1553B的标准,高振东甚至有原件,不过不是国内的GJB,而是花旗佬的MIL-STD-1553B。

  高振东不准备从1973年的1553到1975年的1553A再到1978年的1553B这么一步一步来,而是准备一步到位,直接上1553B。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1553B才是完全体,放着完全体不用在1553和1553A上面较劲,完全没有必要。1553的主要内容分为硬件规格和软件定义两部分,其中软件定义是能直接拿来用的,至于硬件规格嘛,其实先定义下来,暂时实现不了1Mbps也没关系。

  不过以高振东此时手上的技术来看,其实硬件规格也没问题,不就是1Mbps@300米距离嘛,好说好说,相同的硬件规格不等于相同的硬件结构和技术,只要能实现要求,同时在可靠性、可用性、维护性上合格,就没问题。

  可别小看1553B,名义上是为了飞机准备的,发布者也是和航空有关的委员会,实际上后来广泛用在航空、航天、电子、汽车、船舶、卫星、导弹等领域,是一个事实上的装备数据总线标准。

  至于后来的1773,又已经到了光通信领域,对于当前需求来说完全溢出,且步子的确有些大,容易扯着那啥。

  同志们越想,越觉得高振东这个建议非常妙。

  “嗯,高总工这个建议是走在前面了。”

  “对啊,现在问题虽然还不突出,但是已经初现端倪,能把解决方案预先准备好,基本上到我们发现问题严重的时候,正好能用上。”

  “你们是初现端倪,我这里已经快要火烧眉毛了!这东西好,一劳永逸了属于是。”这位都不用问,绝对是搞飞机的同志。

  “你是快要火烧眉毛,我这里眉毛都被燎秃了,你们是不知道,一条船上到底有多少稀奇古怪的东西需要接进来,他们又是多么的五花八门。”

  “……”

  同志们讨论得很热烈,高振东忍得非常辛苦才忍住没有笑出声,没别的原因,相比飞机,作战舰艇面对的问题的确是更加严重。

  想想062导护艇上那一大堆对空对海的武器,还有他们的控制系统、电子设备,以及船舶本身的机电系统就知道,他们面对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摊子。

  当然,也可以用模拟接入,乃至不接,可是这样搞的话,要么功能缺失,要么成本高昂系统复杂,要么就要放弃数字化系统的一些好处,而且也很难将设备集成到一个作战指挥系统里来。

首节 上一节 703/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