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高卢人自己心里有数,自家强行搓出来这个远程防空导弹毛病很大,适装性能极差,但是没有办法,要知道这个尺寸,已经是他们在1955年取得了固体推进剂的“重大技术突破”的结果,他们实在是没有能力进一步缩小这个导弹的尺寸。
而此时,一款4米多长,射程30公里的导弹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枚导弹上的推进剂技术,这年头的导弹都是实打实的往上冲,没有拿散步弹充数的习惯,我们这枚导弹的推进剂对高卢人来说吸引力颇大。
正因为如此,装备总署的人对这个建议嗤之以鼻:“先生,你要知道,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战效果来看,我们必须承认东方人的防空导弹比我们的先进,这就意味着,他们对我们的防空导弹没有什么兴趣。”
这话说起来很丢脸,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别说高卢人,实际上在S2之后,整个老欧洲的防空导弹都拉垮得一批,也就是比没有略强,包括约翰牛曾经差点卖给我们的“海标枪”在内。
“你的意思是……”
“我的想法,是声呐……”装备总署的人道。
一个略冷的知识是,第一部主动声呐是高卢人和老毛子于1915年合作搞出来的,高卢人在水声设备方面,的确是有自己的几把刷子。
“你疯了!声呐这种水下装备原则上是要严格控制的。”
装备总署的人笑道:“那L4声自导反潜鱼雷怎么说?”
虽然是以反潜导弹的名义在和东方人交易,看起来仿佛是一种空中飞行的武器,但是明眼人心里都有数,那东西的核心就是一型比较先进的水下装备。
众所周知,有了第一次,后面更多的也就快了。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把声呐设备交给东方人,至少比透露给约翰牛要强。”百年友谊,那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我们的潜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到东方人的眼皮底下去,而东方人的潜艇也不会到我们的活动区域来,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冲突。相比之下,只要能给花旗佬带来麻烦,那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装备总署的人笑道。
虽然摸不着头脑的路易十六是花旗国父,但是高卢人和花旗佬的关系可不咋样,就好像丘胖子是老毛子的半个国父,但是老毛子和约翰牛的关系同样不怎么样。
这个理由,和向东方人出口L4声自导鱼雷技术时如出一辙。
事实证明,经典手段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管用!
这个理由成功的说服了他的同事:“嗯……你说得有道理,甚至这种麻烦不只是针对花旗佬,还有我们的假想敌,他们和东方人之间的关系,可不像想象中那么好。”
“这就更好了,不是么?”
正在和Octave源代码较劲的高振东,接到了防工委的电话。
“高卢人想用他们的声呐技术和我们换我们刚刚在北海湾发威的那型防空导弹的推进剂技术,你觉得怎么样?”
防工委领导在电话里笑道。这种军事装备技术交流,他习惯听取一下高振东的意见,因为人家振东同志总是能有好想法、好判断。
听了他的话,高振东猛的一拍桌子,声音大到电话对面的防工委领导都听见了。
“好!换!那个推进剂没什么大不了的。”傻子才不换,想瞌睡来了枕头!
别说GAP了,这种推进剂甚至还不是HTPB推进剂,而是脱胎于花旗佬早期的一种战术导弹推进剂,慷花旗佬之慨,换高卢人的技术,岂不妙哉!
而且这个技术可是声呐,在这个领域上,高卢人还是值得信赖的。
感觉到高振东的反应,还有听见他的话,领导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了,毕竟能让高振东高兴成这样的,不多。
“那行,我知道了。”
放下电话,高振东兴奋得直搓小手手,高卢人的声呐,加上早就在着手的钢材、现在已经在进行的潜艇静音技术,加上看来下一代潜艇的起点,还是不错的嘛。
——
黔山,草海县马铃薯育种基地。
这个基地是去年成立的,没别的任务,就是育种,把高振东提供的黔薯19号马铃薯育出足够的可以用于播种的块茎来,以利于下一步的全省推广。不过这个品种自然不可能和高振东前世一样叫做黔薯19,而是被称为黔芋-63。
至于更新的杂交品种的培育,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黔山省农科院的老李、老张二位从一开始就负责黔芋-63的马铃薯专家,正在忙活育种的工作,第一批种子的成功种植,就是他们俩一手完成的。
育种不一定非要在种植时间进行,一些条件是可以试着人工生成的,对于两位同志来说,他们主要忙活的也就是这个,负责在各种条件下尽可能的保证育种进度。
然而他们现在最关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老李,你发现没有,这种洋芋退化速度很慢啊。”老张看着手上刚挖出来,还带着泥土的块茎,向老李道。
老李点点头:“我也发现了,不知道是基因原因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这种洋芋退化速度不正常,慢得不正常。”
“和我们严格隔离其他品种应该有一定关系,不过我觉得不只是这一个原因。其他品种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也采用了这种隔离措施,但是效果却没有这个好。”老张摸着下巴,仔细的寻思着。
这事儿要是真能摸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没准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如果是种群基因原因,那就尽量用这种马铃薯去培育新品种,也许能获得不错的抗退化特性。
如果不是种群基因原因,那就更好了!
这就意味着,在这背后一定有一套什么东西,在支撑着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要把这套东西总结出来,就能对延缓马铃薯品种退化起到不小的作用,这比基因特性强。
毕竟基因是个很受限的东西,但是背后这套规律却不见得那么受限。
正好,现在手上没有急事,种业研究,是个非常耗时间的工作,某种程度上就跟农业有农忙有农闲一样,此时的他们,就处于这种另类的“农闲”之中。
两人趁没事,开始很有兴趣的研究起来,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黔芋-63的退化。
在经过了大量的对比分析之后,两人将目光转向了黑板上的四个字,眼里有些惊喜。
——“种植方法”!
没错,经过两人严格的对比和筛选之后,几乎能确定黔芋-63和其他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种植方法!
或者说,是育苗方法。
这套育苗方法,是高委员当时给的一整套种植方法中的一部分,专门用于利用植株培育种苗,块茎的种植方法在最早一次种植就就开始用了,但是这套育苗方法却是在后来有了足够的块茎和随之而来的幼芽之后,才开始使用。
之所以这么晚,实在是因为这方法很是繁琐,而且对幼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这么繁琐、带有破坏性的方法完全看不到理论支撑在哪里,对于高委员为什么要给出这么一套方法完全不知道。
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之前,根本不敢动。
现在看来,高委员这套方法好像里面有很深的门道啊。
先选取好的马铃薯用于育苗,这一步没问题,大家都懂。
经过多道表面消毒程序之后,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利用解剖镜,剥开幼芽,取长度0.1—0.3mm,带有1—2个叶原基的一小点在培养基中培养,最后获得幼苗。
说实话,知道的,这是搞农科的。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搞医学研究的,连培养基什么的都出来了。
这种繁琐、精细、新颖的方式让李、张二人开了大眼,但是却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们只是严格的按照高委员给出的育苗方案在工作,不懂不要紧,但是他们很扎实、很认真,严格按照流程和要求来。
只是现在看来,好像这里面门道很深。
第1222章 病毒没法占领高地了(4k)
事实证明,黔芋-63的品种退化就是比其他的理想,而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个繁琐的育苗程序。
至于其他区别,诸如耕深、种植密度、温度、时间等等,以张、李二位同志的工作经验和素养来分析,对品种退化的影响应该没有这么大。
现在看来,除非是基因优势,否则最大的“嫌疑犯”,就是这套育苗程序。
假设正是因为这套程序,结合马铃薯种群隔离措施,造就了这种品种或者说这套方法之下优秀的抗退化能力,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干?这么干的效果是什么?理论依据在哪里?
一个一个的问题接踵而至,搞得两位研究人员一筹莫展,一脑门子官司,主要是这套方法本身已经是新的,在这套方法背后隐藏的东西,那就更深。
“要不……我们问问高委员?”老李对老张道。
“嗯,也只有这样,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影响人家工作啊。”
“不试试怎么知道?这样,我去找电话。”别看老李平时温吞吞的,在和老张组成的团队中,老李负责油门焊死,老张负责控制刹车。
但就是这种温吞吞的人,一旦下定了决心找准目标,行动能力超强!
老张道:“急什么,你知道他的电话多少?你确定你能打得进去?我估计你就算找对了号码,也打不到他办公桌上。”
老李想了想,连连点头:“嗯,你说得有道理,这样,这边你就辛苦一下,我跑一趟,回省里,一来把洋芋给省里送去,现在这种洋芋多了,总不至于像去年一样就给人家送几个过去,能让他好好的吃个痛快。二来我找省里的领导给他打电话,总不至于找不到他了嘛。”
还别说,老李这个办法笨虽笨,但还真就是一个不错的想法,省里的同志拒绝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洋芋这东西对黔山意义不小,而且这个成果,是进京报过喜的,上上下下都很重视。
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费人,这年头从草海赶到省里,花的时间可不是一般的多。
“行,那你辛苦一下了,这一路可不轻松。”老张也好奇得很,眼见好像有一套对马铃薯生产大有裨益的技术在那里,但就是搞不到手,说他心里不痒那绝对是屁话。
两天后,老李同志还真就赶到了状元楼边,见到了省里的同志。
一位工作人员收到洋芋,听了他的要求,倒是没有犹豫,马上就向领导汇报。没办法,给高委员打电话,他也打不通。
黔山领导听了工作人员的汇报,马上抓起话筒:“你把那位种洋芋的同志请进来。”
“振东同志啊,是我啊……听说你们在什么小型航空器上有个新课题啊,是不是考虑一下我们黔山啊,黔飞厂新创,很是需要支持啊……”
他给高振东打电话,除了洋芋的事情之外,还有黔飞厂从黔航发得到的那个消息问题。
虽然黔飞厂更多的是防工委垂直管理,但是既然坐落在了黔山的地面上,那作为一地主官,为黔飞厂争取机会就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情。
“……是吧?啊,好好好,我明白,有纪律的,具体的你不用说,只要黔飞厂能有这个机会就好啊……拿不拿得到,看他们的本事嘛……我就负责敲门,哈哈哈……”
三分钟之后,老李就拿到了和高振东直接通话的机会。
听了老李同志的问题,高振东笑了起来,同志们很敏锐啊,从一点点蛛丝马迹中硬生生的差不多挖掘出了全貌来。
这个事情他之所以没说,是不太好说,但是同志们既然主动发现了,就好办了,都是同志们发现的,和我没关系,我给的种植方法是靠蒙的。
“……李研究员,是这样。我是怀疑马铃薯品种退化,与病毒或者细菌有关……”
洋芋品种退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病毒感染导致,只是他在这里不方便一口咬死病毒,所以把细菌也拐带进来了。
细菌:六月飞雪啊!!!!
“所以您设计了这套育苗程序,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消除这些东西的影响?”老李举一反三。
“嗯,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从常理上来说,这些东西在植株体内的运动,应该是有个扩散速度之类的指标在制约。所以我的想法比较朴素,趁着幼芽刚长出来,我们就把幼芽取出来,单独培养,这样一来,从种苗期病毒的通道就关闭了,病毒就来不及占领高地了,能提高种苗的抗退化能力,或者说让退化尽量不发生或者延缓发生。”
高振东突然想起了上辈子看到的一个小品,笑得更加的乐呵。
“高委员,您这个想法真的是大胆又敏锐!根据种植和培养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您的这个考虑,是概率最大的。只可惜现在研究手段有限,没法确认。”
病毒这玩意太小了,黔山农科系统现在技术手段又有限,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观察,都很难明确的实证这类病毒的存在,以及对马铃薯的影响。
但是对于老李他们来说,能不能实证问题不是特别大,只要获得了一个逻辑上自洽的理论,就不妨碍他们使用试验手段确认这套理论的存在以及方法的有效性。
很多学科就是这样的,理论对不对甚至有没有先不管,至少试验结果是这样的,那就能先用着,至于后面发现了问题,那再修正嘛。
离普通人远一点的,诸如流体力学、数学那一堆东西,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拿假设先当定理用着的时候多了去了。
离普通人近一点的,比如让物理学家研究素数,画风大概率是这样的。
他们可能会假定一个前提“除了1的单数都是素数”,然后开始实验验证。
3是素数、5是素数、7是素数、11是素数、13是素数……你看,没问题吧,单数都是素数。
至于9?嗯,那是误差。
一直到发现15,物理学家们可能才会开始修正理论。
所以对于老李来说,能完整的听到高振东对此事的猜想就很满意,不耽误他们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至于些许遗憾,那都不是事儿。
不过高振东的想法不太一样,你既然来都来了,正好能帮上你。
“你想确认的话,倒也不是彻底没办法。”
高振东的话,让老李喜出望外,虽然他想不到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观察印证的问题,但是高委员说有办法,那是大概率就真有。
“什么办法?高委员,能不能教教我们?”
高振东笑道:“不用教,实际上只要观测手段到了,你们就能印证。刚好,我们为了科研工作,进口了一台电子显微镜,从放大倍率来看,能对付病毒。你们只要做好科研计划,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到京城来,我可以提供电镜给你们用。”
要正儿八经研究这个问题,肯定是要计划的,对照组要加,各个阶段要计划,如何评价要确立,等等等等。而且育种这事儿,时间还倍儿长。所以高振东都没说时间,只是说只要你们来,我就能帮助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