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第709节

  从成本角度看,这种选择确实有诱惑力,换成华芯国际,大概率会欣然接受。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陈延森根本不在意研发成本的投入。

  反而,参与研发的人员越多、研发经费投入越高,他能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李总,批次报告出来了,良品率53.7%!”

  助理推门而入,将一份文件放在华芯国际技术研发副总裁李绪武的桌子前。

  “哎,我们被高通坑了,Poly-Sion技术方案的栅泄漏情况太严重了,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不如HKMG的高k值、后栅极工艺。

  哪怕实现了28纳米制程的量产化,生产出来的芯片,都不如山星和湾积电。”

  李绪武瞥了一眼报告,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帮老外阴得很!

  故意拿出有问题的技术方案,领着华芯国际走弯路!

  可让人无奈的是,弯路再难走也是条路。

  若没有高通提供的技术,华芯国际连方向都摸不着,只能在黑暗里瞎摸索。

  “李总,我们的优化速度很快,去年的良品率不到30%,今年都快接近及格线了。”

  助理站在一旁,耐心劝慰道。

  “可及格线有什么用啊!”李绪武苦涩地说道。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湾积电在20纳米制程领域,早就具备了量产能力。可惜梁劲松被星源科技挖走了,要是他能来华芯,凭他在湾积电、山星的从业经验,再结合欧美的技术底蕴,肯定能在2015年之前,搞定28纳米制程的商业化。”

  “李总,星源科技给梁劲松开了500万美币的年薪,刘总他,怕是舍不得。”

  助理压低声音,大着胆子说道。

  “整天抠抠搜搜的,怎么可能留住人才?”

  李绪武摊了摊手,一脸无奈。

  “笃笃笃——!”一阵敲门声传来。

  “请进!”助理回了一声。

  “咔嚓”一声!

  一名三十多岁、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拧开了房门,但他没往里走,而是退到了一侧,把路让给了后面的人。

  “老板,您怎么来了?”

  李绪武在看见门外的刘迅峰后,立马起身相迎。

  他心里多少有些发虚,因为几秒前,他还在背地里腹诽大老板。

  “刚收到一条新消息,星源科技在28纳米制程上的良品率,首次达到了96%。”

  刘迅峰眉头紧锁,边走边说道。

  96%?

  闻言,李绪武顿时愣在了原地。

  他是圈内人,技术出身,非常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行业意义。

  这是华国半导体一次巨大的技术跃迁!

  意味着国产芯片制造技术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代差,将从“落后4-5代”瞬间缩短到“落后1-2代”。

  28纳米是一个极其重要且长寿的工艺节点!

  它的性价比极高,能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汽车电子、微控制器、模拟芯片、射频芯片和CMOS图像传感器等领域。

  谁能第一个搞定这项工艺,各种荣誉、政策和现金补贴将会纷至沓来。

  其背后所蕴藏的经济效益,也尤为可观。

  此外,一条先进产线的运转,还能拉动整个上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加速技术迭代和工艺趋于成熟。

  就拿EDA软件为例,顾名思义,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也是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环节的电子化工具。

  有工业化前提,才能开发出适配性更高、功能更强的EDA软件。

  为什么陈延森在买下紫晶半导体的生产基地后,才开始编写脉思(Mass) V1.0?

  原因很简单,产业实践是前置条件,必须先熟悉制造流程,才能设计出契合需求的电子软件。

  如果没有Fab工厂,直接去研发EDA软件,这就好比,让一个精通计算机编程的人,去研发电子菜谱一样搞笑。

  刘迅峰走到办公桌前,目光恰好落在报告上的“53.7%”的数字上,他微微一叹道:“我们追了三年,良品率刚过五成,星源科技半年就冲到了96%,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是天堑啊!”

  此前,他还在埋怨科学协会的胡锐晖和大基金,为什么不把技术和资金资源给华芯,反而投注在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半导体制造工厂。

  现在他明白了,与星源科技相比,华芯输的从来不是资源,而是眼界和魄力。

  陈延森敢砸上百亿买工厂、买设备、挖团队,敢让梁劲松拿着500万美币的年薪试错,而华芯呢?

  守着高通给的残次技术舍不得放手,连给研发团队涨薪都要再三核对成本,这样怎么跟人家比?

  “老板,我们都走到一半了”李绪武欲言又止。

  “我不是让你放弃,只是感慨一下罢了,我知道Poly-Sion技术与HKMG方案相比,存在劣势和缺陷,但终究是货真价实的28纳米制程工艺。

  星源科技就算搞定生产工艺又如何?陈延森一共就12台NXT 1950i浸没式光刻机,每年的产能有限,等我们把良品率拉升到90%,照样不缺订单。”

  刘迅峰自顾自地坐下,摆了摆手说。

  “老板,湾积电内部像梁劲松这样的顶级人才还有不少,要不咱们也花高价挖一个团队过来?”

  李绪武试探着问道。

  “嗯,我先考虑考虑。”

  刘迅峰微微皱起眉头。

  他此次过来本是为了推进项目进度,没成想李绪武反倒先提了需求。

  “哎,抠个吧唧,跟着这种人干,真没什么意思。”

  李绪武默默吐槽。

  ……

  ……

  虽说星源科技在6月10日完成了技术突破,但对外公布的时间却是6月16日。

  上面经过了慎重考虑后,才选择由央视、国民日报和新华晚报联合报道。

  “王炸!星源科技取得重大突破,28纳米芯片已达量产标准!”

第640章 狼来了?不,是真香警告!制约星源科技发展的关键!

  国产28纳米芯片能量产了?

  网友在看到这条新闻后,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因为从2012年起,三大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就在不断报道,譬如“华芯国际逆袭:28纳米产线布局之战”、“28nm芯片国产化”等。

  可转眼两三年过去了,连个屁都没见到。

  虽然出了海思和天工科技,但这两家只是芯片设计公司,即Fabless模式。

  而具备28纳米生产工艺的Fab工厂,竟无一家!

  被寄予厚望的华芯国际,此前每次放出“28纳米工艺突破”的消息,最后都卡在了良品率上。

  从2012年的“接近量产”,到2013年的“良品率突破30%”,再到2014年初的“冲刺60%及格线”,小词一套接一套,每次都让网友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落空。

  “得了吧,又是‘狼来了’的把戏!华芯前年就说要量产,现在我手机里的芯片还是湾积电造的。”

  “芯片设计得再好有啥用?没有自己的工厂,还不是得看别人脸色?”

  “星源科技?没听过啊,不会是蹭热度的小厂吧?96%良品率?吹得也太假了!”

  “楼上的哥们,你特么是不是刚出狱啊!连星源科技都不知道?”

  “别人我不信,但森哥我信!其实天工 A100、天工 B100和天工 C100这三款处理器,早在今年三月就有一部分由星源科技负责生产了,只是当时良品率太低,没能大范围搭载在橙子手机上。”

  这条“三月就开始生产”的评论一出来,评论区里瞬间炸了锅。

  “难怪我的青橙 D3没我朋友的流畅,原来是用了新工艺,看来星源科技还得努力才行!”

  “真的假的?我可不想用星源科技的产品,万一功耗差、性能低,岂不是花相同的钱,却买了一部低配货?”

  “抗议橙子科技!根本没打招呼,就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

  网友聊着聊着,舆论风向就变了。

  到了最后,全部都在艾特王腾、周受志和陈延森,要求官方给一个说法。

  同一款处理器由不同的Fab工厂代工,最终产品的性能表现也会存在差异。

  就拿山星来说,明明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基地,为什么还会把大部分的Exynos处理器订单交给湾积电?

  要知道,章忠谋又不是山星李家的老祖宗,山星凭什么要把利润让给他?

  原因其实很简单:山星的高K金属栅极(HKMG)方案,在工艺稳定性上确实比不上湾积电。

  考虑到良品率、成本和用户体验,山星才决定将订单交给湾积电。

  而此刻,橙子科技总部,市场部的办公区灯火通明。

  “都是天工芯片,只不过工厂不同罢了,这帮用户真是见风使舵。”

  王腾皱了皱眉头,小声嘀咕道。

  “王总,查询工具上线了,用户只需输入设备号,就能查询到处理器的生产编码。”

  这时,一名助理匆匆跑来,凑近后同步道。

  “好的!立即发公告!”

  王腾点了点头道。

  这款查询工具,实际上是测试部用来标注配件来源的小插件,为了应对用户的质疑声,这才选择稍作修改,临时对外开放。

  十分钟后,橙子科技在今日头条、斗音、快手和微博上,同时发布了声明,表明星源科技生产的天工芯片绝对不会有性能缺陷,并附上了查询工具网址。

  尽管大多数的网友都表示,相信橙子科技,但短短十分钟,查询接口的提交次数就达到了400多万。

  “查到了!我的曜橙 X2 Plus,生产编码开头是W1,代表着湾积电,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W2,对应格罗方德!”

  “太倒霉了,居然是W4!有没有懂行的说说,星源的芯片到底差在哪?是发热更严重,还是寿命会缩短?”

  “俺也是W4,怎么办理退款?才用了一年,陈延森该不会不认账吧?”

  “楼上的傻狗!去年星源科技还没成立,哪来的天工芯片啊?”

  “你们都没测试,就说星源科技的品控不行,这合适吗?”

  质疑声仍在发酵,网友争先讨论着。

首节 上一节 709/8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