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第720节

  说简单点,就算特斯拉侵犯了你的商标权、商业秘密,你也不能起诉它。

  对陈延森来讲,虽然借助特斯拉专利能省去前期技术积累的过程,但日后难免要背负“依赖特斯拉”的负面评价,这样做并不划算。

  反正虚城的汽车生产基地还处于建设状态,他有的是时间去推进电机、电控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工作。

  其他造车新势力是否能忍住这种诱惑,就不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了。

  “互联网彩票业务如火如荼:桃彩票、500彩票网等平台在世界杯期间迎来流量和销量巅峰。”

  “《武林外传》编剧吸芬被抓,发文道歉:此生绝不复吸。”

  “《相爱十年》热播:邓超、董婕主演,讲述90年代大学生南下深城创业的故事。”

  陈延森用手一点,果然在评论区找到了福尔摩斯:“据说这部剧便是董婕和王大志的定情之作。”

  甚至有人还把去年狗仔曝光的激吻照发在了评论区。

  这时,叶秋萍端着两盘热气腾腾的小菜,轻声唤道:“老板,可以吃饭了。”

  陈延森坐直身子,然后起身,朝餐桌走去。

  同一时间,创立不足两年的锤子科技正式宣告破产,罗勇浩欠下了3.4亿债务,整天被一堆投资人和供应商追着讨债。

  “罗老师,要不咱们转型做直播卖货吧?”

  锤子科技的一名产品副总朱孝木,挠了挠下巴的胡须,向罗勇浩提议道。

  要知道,亰东董事长柳强东每周只播一场,却能稳定卖出3亿左右的销售额,佣金按20%计算,一场也能赚6000万。

  3.4亿的欠款虽多,但以罗勇浩的嘴皮子和网络热度,未尝不能成为第二个“柳强东”。

  罗勇浩缓缓抬头,满脸愧疚。

  办公室里这六个人,都到了这种地步,依旧愿意跟着自己干,他怎能辜负这帮人?

  “啪”的一声!

  罗勇浩毫不留情地扇了自己一巴掌,疼得他龇牙咧嘴。

  其他人见状,瞬间愣了,这是要做什么?

  “罗老师,别这样!”朱孝木赶忙阻止。

  罗勇浩却充耳不闻,对准了右脸,抡圆了打。

  “啪啪啪——!”

  旁边的人拦都拦不住。

  眨眼间的功夫,罗勇浩的右脸就肿了。

  “孝木,帮我拍几张照片,用路人的视角发到网上。”

  罗勇浩这才满意地停手,冲着朱孝木吩咐道。

  “罗老师,你这是”朱孝木疑惑不解地问道。

  “我们现在没钱了,不搞点炒作,哪来的热度?直播间要是没流量,根本做不下去啊。”

  罗勇浩苦笑着说道。

  另一方面,他也想顺势卖卖惨,让供应商和投资人能多给他些时间,让他缓口气。

  一个小时后,“罗勇浩再次被打”的消息冲上热搜。

  照片里,罗勇浩的右脸肿得像块发面馒头。

  “谁干的?把可爱的罗老师打成这副模样?太残暴了!”

  “看来人啊,还是不能太努力,罗老师一努力就负债了3.4亿。”

  “听说罗勇浩要去斗音开直播,准备卖货还债,不得不说,虽然锤子手机不咋滴,但老罗的人品值得点赞。”

  “你懂个屁啊!3.4亿负债里,有2亿是燕京国资的钱,他敢不还钱试试?”

  网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锤子科技的供应商们也在互相打听,到底是谁打了罗勇浩,而且下手还挺狠。

  结果问了一圈,却没人主动承认。

  锤子科技倒在了2014年七月的第一天,而罗勇浩一边用冰块敷着受伤的脸,一边与朱孝木等人着手策划起了新公司。

  ……

  ……

  吃完晚饭,陈延森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唤出了系统面板。

  【人道薪火:1743018缕】

  可以合成174缕仙道薪火!

  随着“上四休三”工作制的施行,拼呗、橙子科技和深蓝科技的员工数量,再次增加了25%到30%。

  云速、筷跑和橙子手机工厂的员工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如今,橙子手机工厂的员工总数已超14万人,主要负责橙子、小米、360、美图、乐视和网易手机的生产制造,以及部分华为、苹果的代工业务。

  陈延森也没多想,心念一动,一股紫黑色的雾气破空而来,倏地钻入他的眉心。

  短短数息后,精神数值就提升到了110.80。

  精神力一收一缩,吓得周边的虫鸟夺路而逃,生怕晚一步,命就没了。

第650章 掩膜台双核心技术难点?给我破!章延杰:越懂越敬畏!

  第二天拂晓,陈延森缓缓睁开眼。

  叶秋萍睡在身旁,呼吸均匀悠长,半透明的真丝睡裙下,身材曲线隐约可见,实力雄厚。

  陈延森掀开被角,穿上拖鞋向外走去。

  地板上随意丢着一套慢羊羊和青蛇的Cos服,旁边还放着一节会动的尾巴。

  走进书房,他打开电脑,像往常一样先查看各子公司的核心经营指标,待确认没有问题后,才着手处理邮件。

  以他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哪怕是一封内容长达数千字的邮件,他通常只需扫一眼,就能把所有内容记下来,还能在短短几秒内,给出精准、专业且成熟的回复。

  因此,不到十分钟,他就忙完了手头工作。

  “嗡”的一声!

  桌子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陈延森拿起来一看,是宋允澄发来的信息,他略一思索,回复了一个“好”字。

  上午八点五十,他准时赶到光学研发中心,领着算法组的成员简单开了个短会,便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掩膜台的超精密运动控制技术,需要纳米级精度的运动控制算法和软件来支撑。

  陈延森在吃透该项技术的核心后,设计了一种复合控制架构,采用“前馈+反馈+扰动补偿”的三层结构。

  首先,基于运动轨迹的加速度前馈和摩擦前馈,补偿系统滞后。

  说人话就是提前预判,主动发力!

  就像老司机看到前面有坡,提前踩油门加速,而不是等车速降下来才反应。

  加速度前馈的含义是,依托事先规划好的路线,比如要加速到多少、什么时候减速,先给电机“发指令”,让它在该用力的时候用力,避免动作滞后。

  而摩擦前馈则是,既然知道机器运行时零件间会产生摩擦,类似车胎与地面之间有阻力,那就预先计算出克服这份摩擦所需的额外作用力,进而保障机器动作的精准度。

  其次,使用PID加LQR的混合控制方式。

  换而言之,即实时修正,盯着目标调整。

  好比开车时盯着仪表盘,发现速度快了就松油门,慢了就踩一点,随时修正偏差。

  PID是工业控制中最常用的一种控制算法,说白了就是一套“根据误差来调整行动”的规则,能让设备的运行状态稳定在目标值上。

  LQR即线性二次调节器,是一种更为智能的自动控制算法。

  以机械臂精准停到指定位置为例,普通控制方式只能通过紧盯“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偏差”来进行调整。

  而LQR能够同时考量多个因素,比如当前位置偏离了多少、移动速度是否合适、电机输出的力矩大小、零件是否会因受力过大产生晃动等。

  一旦将这项技术突破到纳米级别,它不仅能用于掩膜台的制造,还能应用于机器人运动控制以及卫星姿态调整等场景。

  最后是扰动补偿技术,它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器估算外部扰动的数值,并实时进行抵消。

  就像开车时突然刮来一阵风,方向盘会抖一下,司机要立刻微调稳住方向。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就如同一个“敏感传感器+高效计算器”的组合,能快速察觉到外界的突发干扰,然后立刻算出力量补偿,从而抵消这些干扰的影响,确保精度不受影响。

  当这三种方式配合使用,整套控制逻辑就像一位擅长预判、精通精细调节且抗干扰能力出色的超级司机,既能让机器动作又快又准,还能面对各种小干扰,将精度稳定控制在纳米级别。

  实际上,国内的一众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哈工大、清华、华科自动化研究所等,在PID、LQR、卡尔曼滤波等经典控制算法上已有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

  当前算法大多仅完成了仿真或小范围实验,还没有在高精度运动平台上经历过应用层面的验证。

  理论模型与实际机械非线性之间的匹配经验存在严重欠缺!

  并且就摩擦、间隙的补偿而言,目前只能做到微米级。

  制约该项技术实现极速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精密轴承、气浮组件、高稳定性电源等关键配套产品的国产化率过低,且性能与国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在进行系统集成时,极难跨越精度瓶颈。

  即便陈延森每天都把【普朗克时钟】的天赋拉到极限,前路依旧困难重重。

  刚解决完A问题,转眼又冒出一个B问题,再次把路堵得死死的。

  可在一帮行业顶尖专家看来,陈延森的能力已属妖孽,仅凭一己之力,就研发出了更先进的控制算法。

  换作他们,没个七八年时间都琢磨不出来。

  结果半个月不到,这群各地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教授和院士们,对陈延森的称呼也从“陈总”、“陈老板”变成了“陈先生”。

  一些能放得下脸面的人,甚至喊起了“陈老师”。

  其中就有哈工大的章延杰,再过四年就奔五十岁了,却整天围着陈延森打转,一口一个陈老师的叫着。

  这时,章延杰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凑到陈延森的面前问道:“陈老师,您昨天说的扰动补偿算法流程图,我回去想了半宿,有个地方还是没吃透。”

  他顿了顿又说:“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在估算外部扰动时,怎么平衡响应速度和估算精度?我按您给的参数做仿真,响应快了,误差就飘到200纳米以上,想把误差压到50纳米以下,响应速度又变慢了,遇上突发的扰动情况,根本来不及补偿。”

  陈延森停下脚步,紧盯着屏幕看了几十秒,随即开口说道:“老章,你看这条扰动曲线,外部干扰不是恒定的,比如气浮组件的压力波动,有时候是高频小幅度的,有时候是低频大幅度的。

  你之前用的是固定增益的卡尔曼滤波器,自然没法兼顾速度和精度,可以加个自适应增益模块,让滤波器自己判断扰动类型。

  高频小扰动时,把增益调大,加快响应;低频大扰动时,降低增益,减少误差。

  我昨天做了组仿真,用这个逻辑,响应时间能控制在10毫秒以内,误差能稳定在20纳米以下,你今天试试这组参数。”

  章延杰眉心深蹙,过了好一会儿,才拍着大腿喊道:“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要分扰动类型调整增益!”

  有些技术障碍,其实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可要是没人点拨,说不定就得在门口绕上数月、乃至数年的弯路。

  听到动静,周围几个埋头干活的研发工程师也围了过来。

  清华自动化系的李拓扑指着图上的模块问道:“这个自适应增益的阈值该如何设定?如果对扰动类型判断失误,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精度?”

首节 上一节 720/8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