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105节

  确定工作无误后,陈光良才驱车准备回家。

  翌日。

  “卖报的,来一份《东方日报》,我看看今天是不是有抽奖的号码?”

  “好勒老板,肯定有的,每一份的正刊右上角都有编号,下午4点抽奖,明天的报纸公布中奖消息。”

  “还真是,好家伙,我的居然是70055,莫非《东方日报》今天销量要破七万份?”

  “很正常,人人参与嘛!”

  实际上,此次编号是从10000开始的,另外没有4开头的‘万单位’,相当于最高有79999。

  而且为了避免有人造假,报纸每个区域的编码,都是有规律的。

  “不知道怎么抽奖的,公不公平?”

  “放心吧,老板,抽奖是下午四点,由律师馆见证的情况下,公平公正的抽奖,明天就可以见报的!”

  “我倒是忘记了”

  一时间,《东方日报》成为抢手报纸,要知道《申报》在沪市及周边城市的销量,也不过八万份。

  《东方日报》目前也就在沪市、杭州、苏州等周边城市销售,所以六万份如果真全卖掉,那就在这一地区和《申报》、《新闻报》不相上下了。

  虽然很多都是抱着‘抽奖’心态购买《东方日报》,但既然都买下了,自然不会错过阅读。

  而《东方日报》在排版和编辑手法上,是领先全国报纸的,目前仅在新闻来源的广泛性、名家的评论犀利性弱一些。

  所以《东方日报》的整体质量,是和《新闻报》、《申报》一个等级的,甚至针对特定的群体,更有优势。

  所以很多新读者一看《东方日报》,就会逐步喜欢上这一份新报。

  “徐志摩好可怜,娶了一个大小姐,不得不卖力赚钱,自己的裤子破烂都舍不得换新的。”

  “哎,文人之耻,为了一个女人,不仅被师父大骂一顿,如今更是忤逆父母、作贱自己!”

  今天的《东方日报》,还有一个劲爆消息:陆小曼平常的奢侈消费,以及抽大烟,但自己的老公徐志摩却不得身兼多职,拼命赚钱;更有记者拍摄到,徐志摩的裤子惊人破旧,却舍不得换一套新的。

  一时间,读者们纷纷对陆小曼进行讨伐。

  以前的报纸虽然也有两口子的新闻,但有的是匿名进行报道,如今《东方日报》指名道姓的报道,可谓掀起滔天巨浪。

  当然,《东方日报》报道都是有理有据,而非是杜撰。

  当天下午4点,在东方报社里,陈光良邀请了虞洽卿为第一天的三名中奖人抽奖。

  连续十天,东方报社都会邀请社会有名望的人进行抽奖,同时还有律师馆的律师进行监督。

  而第一天,正是宁波大佬‘阿德哥’虞洽卿。

  “光良啦,你最近搞的动静很大啊!”虞洽卿觉得很有趣的说道。

  “虞先生过奖了,《东方日报》今日销量达60000份,下午四点基本就已经断货了!”陈光良说道。

  断货也不会补,毕竟还可以‘饥饿营销’。

  虞洽卿有些惊讶起来,他知道《东方日报》仅在沪市及周边销售,甚至还没有《申报》周边的范围广。

  按照这种发展下去,怕是活动结束,销量也能维持在五万份吧?

  有些厉害,这个年轻人!

  “那开始吧!”

  抽奖的方式很简单,一共是五个箱子——万千百十个,依次抽取。

  “第一个中奖号码出来了,是26255”

  “第二个中奖号码也出来了,是52032”

  “第三个中奖号码,是70898”

  抽奖全部结束,黄春荪连忙抄一遍,然后去准备印刷,今晚注定很多人要加班。

  陈光良则和虞洽卿聊了一阵,晚上并约好一起吃饭。

  如今的他,也是可以和大佬坐一起吃饭了!

第144章 风气

  “《东方日报》销量突破6万份,成为沪市第三大报纸。”

  “《东方日报》总经理为第一期中奖的三名读者颁奖,各得到一根大黄鱼金条。”

  随着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出来,陈光良和《东方日报》再次登上沪市最热门的话题。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而这个效果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足足要进行十期,足足三十个人获得总计12000大洋的黄金。

  这天,陈光良放下报社的工作,来到了‘阳光家园’参加入住仪式。

  ‘阳光家园’占地12.15亩出头,但却修建了39幢房屋,而且还有一幢陈光良的府邸,占地近半亩地(300平米)。

  所以‘阳光家园’相对‘幸福家园一期’,略显拥挤,但实际上也还好!

  正常的一幢楼,只占90平米,实际面积还不足80平米。

  “妈,这里你可以安排种点花草,就不要种菜了!”陈光良指着一个小花台,笑着说道。

  他们这幢房子,还用围墙给拦住,差不有个一百平米出头的院子,汽车都可以停进来。

  “行,晚点我来安排!”

  杨慧如今也算有点富家太太的模样,知道指挥佣人做事。

  随后,陈光良参观了一下自己的新家。

  不出意外,最近两三年就会住在这里,甚至可能成为他的‘新房’,当然他现在连个女朋友都没有。

  家具有些上档次了,不少都是在百货公司购买的,档次属于中档偏上。

  现在陈光良手中也有一点闲钱,稍微布置一下新房子自然不是问题。

  新家一共是三层楼,陈光良住在三层,杨慧和陈光聪住在二层,一楼作为公共区域。

  在陈光良住的三楼,有一间大卧室,有一间书房,有一个客厅,有卫生间、衣帽间。

  还算不错!

  不过话说回来,一旦他地产做起来后,可以考虑在法租界的霞飞路修建一个大一点的宅子。

  没必要对自己太苛刻。

  到了中午前,杨青山一家前来吃饭,祝贺陈光良一家乔迁新禧。

  因为这座小洋楼对于陈光良来说,也不算匹配身份地位,可能也只是临时住所,甚至对沪市的富豪们来说都不值一提;所以,陈光良这次‘乔迁新禧’并没有邀请朋友们来做客。

  低调一点!

  “二舅,你们找个日子就搬到幸福家园去住吧,那里的东西都是齐的,直接住就行!”陈光良开口道。

  杨青山笑道:“哎我们这住的地方是一年一大变呢,从一开始番瓜弄的草棚,再到长江车行基地的棚子,接着是长江基地的砖房,现在又是小洋楼了。”

  短短的两年时间,变化如此的快,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陈光良说道:“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对了,让二舅妈在家相夫教子吧,别去长江车行做饭了,工资照发。”

  想起当年陈光良来沪市投靠二舅,也没有受人家的白眼,当自己的孩子照顾。有这份情谊在,哪怕是现在的陈光良,也不能亏待人家。

  杨青山马上说道:“那怎么行,他现在每天就给大家烧个午饭,时间充裕的是。你真不要她做事,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见状,陈光良也不再勉强。

  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个乔迁宴,陈光良一家的住处也算稳定下来。

  下午,陈光良来到长江地产的写字楼。

  经过近一个月的扩张,长江地产如今已经完善各部门的建设,并总计拥有16名员工。

  这些员工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超过三十岁,第二是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可以说,一般房地产公司都不会养如此多的人。

  “元台,关于愚园路的整体设计,好了没有?”陈光良一到公司,就询问道。

  陆元台随即拿出一份资料,说道:“好了,中段的地皮也设计好了,这是设计稿子。”

  在愚园路的西段和中段,陈光良总计是拥有103.6亩的土地,另有三个地产项目(可长期收租);这些土地中,只有一副5.2亩的土地建了‘维他奶’工厂,其它98.4亩土地都要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开发成新式里弄,并全部出售掉。

  算了来,足足300幢的小洋楼,总计900层的住宅。

  这些房屋建好之后,整个愚园路的西段、中段将被改变面貌,形成租界的中产阶级居住的聚集地。

  所以在全部建设前,陈光良也是让陆元台组织人手,将这些区域的地图和规划做出来。

  “我看一下,中段的地皮设计好了,就继续西段的地皮设计,两年内,我们要全部开发出来。”

  这只是保守的说法,不过是区区三百幢住宅而已,搞不好一年就能全部卖出去。

  “好的,工程量不大,都是现成的图纸套一套。对了老板,要不要我们自己成立建筑队,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成本。”

  三层的砖木结构洋房,建筑技术极低,长江地产又已经进入这一行一年多时间,完全可以组建自己的建筑企业。

  当然,陈光良却一口否定道:“不用,该人家赚的也得给人家赚,不要什么都自己做,我们后面还有公寓、高档洋房要建,哪里有时间去发展建筑公司。”

  陆元台顿时兴奋的说道:“好”

  老板真实要决定大干一场了!

  长江地产在威海路的那幅10.2亩地皮,就可以修建高档公寓,因为周边就有孙春生开发的太阳公寓。

  当然,这些都是后面的事情!

  陈光良又说道:“还有楼书,每个地盘都要精心准备,让人家心甘情愿的掏钱。这些都提前准备好!”

  “嗯,我们都有在做,现在人手多了,做事也会提高效率的。”陆元台认真的回道。

  此时的他,已经成为长江地产名符其实的高管,不仅担任副总经理,还兼任最重要的部门——建筑开发部的经理,这个部门有8个人,是全公司人数最多的部门。

  随后,陈光良又和其他职员聊了一下,大家的工作都开始忙碌起来。

  郭德明担任副总经理,负责财务部、销售部、公关部,也是大权在握,新成立的销售部和公关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老板,吴律师那边传来消息,说工务局的官员讲,分层出具房契,并不违法,但具体需要在讨论。”

  陈光良说道:“嗯,只要不违法,那就成功了,后面问题不大!”

  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原来的一幢三层楼是一本房契,现在一幢楼则可以是三本房契;只不过现在的三本房契中,标注了1/3拥有本幢楼房权益(层数都不用写,由房地产公司出具买卖合同作为证明)。

  这样的操作,政府并不会引来什么麻烦,收税一样的收。

  郭德明说道:“吴律师正在安排,哪一天带着您一起去见工务局的官员,说是当场说服他们。”

  “知道了,我会准备好的!”

  说服工务局的官员,只需要两点:第一,不能让工务局的官员觉得麻烦,有隐患;第二,公董局是得利者,洋人是得利者。

  恰恰这两点,陈光良都是信心十足!

  《东方日报》每天印刷六万份,完全都不够用,每天下午2点时,各大零售点都希望他们补货。

  当然,补货是不可能的,因为报纸要编码,也要考虑抽奖的时间,和第二天的印刷。

首节 上一节 105/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