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133节

  一周后的上海金业交易所,交易依旧非常忙碌。

  “412.56,100手”

  当天井中央的一位交易手,用手比划出售的数目、价格时,迅速迎来买家的上前。

  交易所在两位买家的肩膀上一拍,算是正式达成交易。

  这笔交易达成,双方就下台,去一旁登记,有交易所职员为双方记录,然后双方又各自记录。

  而另外在天井中央,依旧重复着交易。

  每天交易时间只有4~5个小时,其余时间大家要统计交易数据。当然真正的交割,都是两个月交割一次。

  不过在这期间,并不影响‘炒期货’的操作。例如你一开始是‘卖空’,眼见形势不对,又可以调转方向‘做多’,以此来减少损失。

  然而此时的程霖生,却开始指挥属下道:“马上就要交割,我们必须将金价打压下来,我已经抵押部分房产获得300万的贷款,从今天开始,我们再卖空。我不信,价格已经到了412元,看多的人还有那么多!”

  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交割,他预计要亏损160万大洋。

  虽然这点钱对他来说,不算伤筋动骨,但也是让人心痛的。

  干脆,他抵押一点房产出来,增加自己的丹药,将价格再进行打压。

  吴桂贞说道:“只是老板,现在大家的投资热情依旧高涨,要不要我们下个月再战?”

  这个月先认亏,因为人家掌控了舆论。

  程霖生马上说道:“不行,我就不信——我一个资金雄厚的人,可以压不过一群游兵散将。马上开始卖空,这次3000万最后几天去打压金价。”

  “好”

  程霖生在多个场合下,都讲过自己能掌控上海的标金市场,可见其狂妄的程度。

  接下来。

  程霖生很快发现,他频繁卖空的单子,均被人第一时间吃下,而且价格依旧继续在上涨,这让他非常的生气。

  殊不知,此时不仅仅有上海各路人马看涨标金,还加入不少新势力参与其中——例如孔家。

  另外一方面,国际黄金持续上涨,也是上海标金价格上涨的一个参考数据。

  时间很快到了12月25日这一天,按照规定,今天是上海标金交割的最后一天。本月剩下的几天时间,将用于正式交割处理。

  (当然,虽然规定的是两个月交割一次,但这个‘交割’是交易所强制给所有人‘平账’。但事实上这个期货还有一种交割方式,那就是‘ABC三房发生交易时’,可以自行交割。例如:A以405购入B的标金,三天后,A将标金以408卖给C,那么A该马上获利3元,剩下的则是C和B的事情了)

  最后一天,程霖生发现自己用尽全力,依旧止不住标金上涨,最终以415元收盘。

  他亏了200多万!

  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

  “陈光良!有本事我们接着斗!”程霖生此时恨得牙痒痒的。

  如果是正常的失败,200多万他不是亏不起,甚至都不是会很在意。

  但问题是,他觉得陈光良是利用了媒体的舆论,一举将沪市标金在二十天时间不到,足足提高了25元。

  正好陈光良也前来观战,实际上他的子弹早就打空。

  虽然期间他还可以选择以最后100万标金现货作为凭证,继续做多,但他还是谨慎的选择留一手。

  期间他发现‘多方势力’强势后,便选择偃旗息鼓,不再管理。

  “程先生,别来无恙!”陈光良看到程霖生,主动上前打招呼。

  程霖生一见‘仇人’,也没有表现过分,只是继续保持着倨傲的态度,说道:“陈老板,这一次我输在你操控舆论下,输得不是很服气。下个月,我们不妨再战!”

  眼见程霖生现在还能笃定,自己能掌控标金市场,陈光良不由得找道了一个很好的‘羔羊’,当即说道:“程先生,我从来只跟紧市场,不和人斗的!”

  程霖生一愣,只能丢一句:“这就是‘人’在玩的市场,不然你以为上海标金市场那么活跃,怎么是简单的跟随伦敦、纽约、巴黎的黄金走。只要你还在这个市场,你注定会是在和人玩。”

  陈光良当然知道这些道理,他不过是在激人家而已。

  “我还是那句话,我不会和人斗气的。”

  “你”

  程霖生比陈光良大了一倍,但涵养功夫却差了很多,此时显然更加被记录。

  “那我们走着瞧”

  “前辈慢走”

  越是这样,越让程霖生恼火,下个月对陈光良越是有利。

  回到长江钱庄。

  严智多也前来听取这两个月的收获。

  坐镇钱庄的财务经理吴新河,此时汇报道:“此次我们买多的均价是396.20元,今天的交割价格是416.85,我们获得约51.1万大洋的利润。”

  很高的利润,毕竟他们‘保证金’也就100万大洋,和100万大洋的标金现货做担保。

  严智多感叹了一句:“这标金的期货市场变幻莫测,输赢只在一念之间。”

  陈光良却说道:“伯父,就算我不发表文章,其实我们也不会有太大的亏损。说到底,是国际市场影响着上海的标金市场,而在大势面前,任何人逆势都是徒劳的。”

  在1926~1929年期间,程霖生炒标金确实也赚了不少钱,听说偶尔一次就赚几十万。

  所以这一次并没有伤筋动骨,那么接下来陈光良当然继续宰这只大肥羊了!

  “有道理,不过这个程霖生看不明白这一点。听说孔祥熙已经加入其中,看样子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陈光良自然知道孔祥熙已经在炒标金,毕竟市场是很敏感的。

  “下个月,我们继续看多,不过则要有点策略,到时候我再安排!”

  “好”

第172章 准备建婚房

  隔日,陈光良来到东方报社,并和商业杂志《资本》的主编冯子铭等人进行沟通交流。

  冯子铭是从《商业杂志(上海1926)》挖过来的主编,而其原来的东家,已经是日暮西山,处于随时要停办的程度。所以在《东方日报》伸出橄榄枝后,冯子铭随即选择跳槽。

  要知道,《东方日报》可是华夏三大报纸之一,销量已经突破90000份,仅次于《新闻报》和《申报》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东方日报》仅创刊一年时间,就取得如此成就。很多人都会讲,或许超过《新闻报》也未必不可能的。

  而且《东方日报》以擅长‘时事新闻’、‘商业新闻’而闻名,举办商业半月刊自然更有优势。

  “陈经理、洪协理、黄经理,《资本》半月刊主要发表有关商业经济的论着及译述,国际商业形势、国内经济政策、商业界社团组织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刊登商业专论、商业统计、国内外商业调查、商业新闻、商业常识、商业名人传记,还有商业经营方法、商店店主与雇员关系等具体问题的交流、介绍国内外及上海的著名企业家及其成功经验.”

  黄春荪看了一眼陈光良,随后才主动说道:“如果是这样,我们和《商业杂志(上海1926)》这本杂志的区别不大,成功点在哪里?”

  直击要害。

  冯子铭连忙说道:“当然是依托《东方日报》的信息渠道和资源,《资本》的优势更明显。另外,以陈经理在商业领域的成就和人脉,也是一大优势。最后,我目前已经说服虞洽卿、方椒伯、马寅初、冯子明、张振远、蒋梦芸、朱景逸、沈庭凯、黄其刘、沈维挺、屠广钧等为撰稿人。”

  黄春荪笑道:“这当然还是不够的,《资本》还需要增加内容的多元化,例如吃喝玩乐。点评某家饭店,为读者介绍这个饭店的优点或缺钱;最近男人都穿什么样材质的西服,什么样的皮鞋,等流行元素;某某舞厅商业人士也需要适当的放松心情,所以对此类文章会很有兴趣。另外,这同样是探讨商业模式、商业经营的方式”

  冯子铭认真的记录下来,脸上看得出来很是认可新的套路,《东方日报》果然名不虚传,有太多创新的手段。

  陈光良这时候才说道:“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一些年轻有朝气的编辑,措辞要幽默消闲,不要死气沉沉。”

  “好,陈经理”

  最后,陈光良询问道:“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创刊?”

  筹备也快两个月了,当然之前主要是筹备编辑团队。

  冯子铭说道:“最快也得一个月时间,才能最充分的准备。”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行吧.最近报社有在研究‘世界经济大萧条’专题,可以作为杂志第一期的主题。”

  “好”

  陈光良现在是唱衰世界经济,全上海,甚至国内很多城市的人都知道。

  这种言论自然是很有市场,所以导致国内进口黄金的加速,这对经济说不定是一件好事。

  当然此时的华夏外汇并不多,但用白银兑黄金却是非常正常的,这个年代白银也是贵金属,不像后世那样的廉价。

  开完《资本》的会议后,陈光良和洪雁宾、黄春荪来到办公室相谈。

  如今,《东方日报》销量突破90000,每月盈利在1万大洋左右,堪称很赚钱的报纸。

  而《申报》的销量虽然有13万(报纸市场在变好),但是赚钱的能力,也只是这个程度。主要是《申报》是知识分子的主要读者,吸金能力率稍微低一点。

  与此同时,‘东方日报大厦’也开始动工,预计两年时间竣工,并投入使用。

  东方日报大厦高七层,建筑面积为6500平方米,总投资28万大洋(含地皮)。

  投资那么多,又是建总部写字楼,又是创刊《资本》半月刊,显然资金主要是来自贷款(8厘的利息)。

  “黄经理,麻烦最近一段时间,暂时不要刊登关于美国经济萧条的新闻,毕竟登太多,搞得我是为了炒标金一样!”

  “好,我等会和编辑部沟通一下。”

  洪雁宾和黄春荪在里肯定在说,你不就是为了炒标金,搞出一个‘美国冲向地狱’的新闻么。

  当然,这篇文章发表后,《东方日报》受到的关注度也变大,销量也顺势上涨一些。

  所以接下来报社‘投其所好’,又组织了大量关于美股‘股灾’、‘经济萧条’的新闻撰写,基本上都是很陈光良的言论一致。期间,自然也是表面看涨黄金和美汇登言论,着实吸睛无数。

  随后,大家又聊了一些报社的事情,才各自离开。

  目前东方报社已经形成‘三人管理’,其中陈光良是‘灵魂人物’,黄春荪是‘执行人’,洪雁宾是‘机动辅助’。接下来,才是《东方日报》、《资本》的团队。

  至于虞洽卿和杜月笙两名股东,早已经被陈光良架空,很难干涉报社的经营。

  当然杜月笙也达到他的目的,他和洪雁宾加起来的股权不少,另外洪雁宾是他得意门徒,《东方日报》总归不会对他不利。

  汽车缓缓行驶在沪市的街道上,陈光良坐在后排,心中终于有一份宁静的感觉。

  穿越这个时代已经快三年时间,一直都在忙碌着事业,半分不敢停歇;而如今,他的事业总算是稳定下来,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稳定下来。

  此次他在《东方日报》刊登文章,也让很多人见识到他和《东方日报》的影响力,也印证他在沪市的‘权力’。

  相比较《申报》的史量才宣称:“你总司令有百万兵,那我也有百万读者,也是百万兵。”当然也确实一度给总司令造成很大的麻烦,后世在总司令下台时,甚至出言非常不逊。

  陈光良显然不会去和真正的‘权力’去碰撞,他明白‘暴力机构’的可怕性,他更多的是在于‘自保’而已,让自己不会轻易的被人拿捏和宰割。

  更何况,他事业的核心区是在‘租界’,也就是地产和金融,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性;最后,便是他要打造的一支‘暴力机构’——安保公司、物业安保、车夫等。

  总体说来,现在虽然不能说高枕无忧,但也有几分保障。

  来到长江地产的写字楼,这家公司已经有二十八个职员,这些人至少也是接受过‘高级中学’教育(文员),大部分都是大学预科(大专)和本科,留学生暂时没有。

  将郭德明、陆元台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陈光良说道:“两件事:第一件事,我当初承诺拿出每年3%利润作为年终分红,你们财务部门抓紧时间核算一下,只算愚园路‘分期分层’的四批项目。”

  郭德明点点头,说道:“好,多谢老板。”

  陈光良笑道:“这是你们应该得的.核算出‘分红’总数后,你们两个高层各拿1成半,剩下的管理层再分四成,最后三成则分给职员。”

  他算了一下,应该是310万的利润,那就是差不多93000的奖金分红。郭德明和陆元台各拿一成,那自然就是各约1.4万的奖金分红,两人加起来就是2.8万。

  还有九个算管理层,分走总数3.7万,也差不多都分走一套房。

  剩下的17个职员,则分剩下的2.8万,也是非常丰盛。

  郭德明随后说道:“那管理层应该也要分两级,部门正职分多一点,副职分少一点;同理,员工也分两级,老员工和新员工。”

首节 上一节 133/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