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甫一眼就看出端倪,说道:“咦,还有女性的职员,看来这又是光良的创新举措?”
陈光良立即笑着为大家介绍:“由女性职员在门口担任‘业务顾问’,顾客一进银行,就能知道办业务的程序,提高了效率。而且女性职员不会让顾客觉得有压力,更有亲和力。”
大家纷纷露出笑容,但想法却不一定全部认同。
毕竟这个时代有很多人比较封建,认为你用一个女人招待自己,那是不尊重。
不过陈光良却不在乎,他要的是社会进步和文明。
当然,已经有女性企业家专门成立了一家女性银行——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由严叔和、谢姚稚莲两人发起集资20万元,在民国13年创办的。银行创办得到许多女性名流的支持,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妇女部的主任严叔和、先施公司总经理欧斌的夫人欧谭惠然、现代女性运动的先驱张默君、中华医学会的创办人之一黄琼仙等等。
陈光甫则非常支持的说道:“这个创意很好,提高了服务不说,也促进了男女平等。”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一点点小举措,比起大银行的服务,我们还要学习的很多。”
陈光甫作为业内权威人士,这一个月他已经见证两个好友成立银行——陈光良、刘鸿生。
此时他在心里也评价起这两人来,得出一个结论——陈光良的银行将办得最好。理由是:
第一,刘鸿生办银行的100万,还是抵押企业大厦,向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借的;反观陈光良,办银行虽然也是100万的资本额,但显然人家自身企业负债极小不说,本身还拥有丰厚的标金储备,是他见过的企业家中,能拿出现金最多的之一。
第二,陈光良在金融里的水平,也高过只是实业家的刘鸿生。
所以,他旗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要和平安银行处理好关系,‘拆借’方面的业务可以加强。
所谓‘拆借’,就是银行之间的借款,这在上海金融界比较正常。
到了晚上。
陈光良加班和平安银行的管理层,开了一个会议。
经理夏高翔说道:“今日我们的存款是122万3252大洋(四大公司的存款还没有到),其中最大的储户是严智多先生我们的第一笔商业贷款是给时代影业,金额是15万大洋.”
随后,叶熙明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当务之急,是吸纳更多散户的存款,以及合理的放贷。”
银行嘛,人家存了钱,是需要支付利息的,所以就需要将资金贷款出去;
正常的存贷比,可以控制在40~60%,如果有雄厚的担保和实力,存贷比在70%~80%都可以。
陈光良趁机也给出两个指导意见:“关于吸纳散户存款方面,我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们在银行公会的指定利息方面,再追加送礼品活动。例如存款100大洋,存期一年,我们送一包米;存款200大洋一年期,我们又送豆油之类的。主动去那些富人社区发宣传广告,驻点设立咨询处.”
散户的利息,低于大户的利息,这算是一个优势;而且大户更愿意相信大银行,所以平安银行应该优先吸纳散户的存款,聚少成多。
储蓄部经理秦伯厚,一边记录,一边说道:“这个招非常的精妙,我们立刻组织人布置。我知道新城花园是一个富裕的大型社区,我们第一个向这里吸纳存款;另外,我们会在两个门市贴上海报宣传。”
众人纷纷附和,这个老板果然是新招不断。
接下来,陈光良又给出另外一个指导意见:“关于放贷,租界的道契、房契当然是最好的东西,其次是工商业的货物、商品等也算抵押物,这些抵押贷款贷款方面,先要控制好比例,我觉得先维持在40%。”
贷款部经理王亚新马上说道:“这个存贷比太低,我们难以支付利息,是不是过于谨慎?”
陈光良说道:“我说的初期,我们关键是需要先站稳脚步。”
王亚新这才点点头,说道:“好的”
随后,陈光良补充道:“贷款只是银行收入的一部分,后期我们银行也会择机进入公债市场抄底,并设立地产信托部,当然一步步来。”
他最近要监督好平安银行的放贷情况,特别是闸北的工商业、房产抵押,他都会慎重对待,不能在这两三个月掉链子。
至于公债市场,自从918事件发生后,跌幅非常大,但远没有到抄底的时候;等一二八事件后,趁机抄底,毕竟民国在1932~1937年这段时间,经济发展还算不错,政局也算稳当。
至于地产信托,这个也是要慎重投资,只能考虑租界的。
结束会议后,陈光良让人安排出租车,全部送大家回家。
平安银行开业,本身就自带‘商业属性’,经过报纸和海报的宣传,立即就引起很多储户的支持。
毕竟,平安银行的背后是‘上海滩巨商’、‘华夏实业家’、‘传奇的创业者’、‘商业经济专家’陈光良这个大人物,所以拥有非常高的人气。
所以,两家分行一直在稳定吸纳社会的存款,仅此一项,便比刘鸿生的华夏企业银行吸纳的更多。
很快。
平安银行的‘跑街先生(业务员)’,便入驻新城花园这个大型社区,在小区的正门搭建了一个台子,并张贴海报。
“平安银行,小额定期存款年息6%存100大洋一年,送新米五斤.”
一对夫妻很快发现平安银行的海报,很是感兴趣的问道:“平安银行,你们是哪里的银行?”
目前的沪市,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为北方银行、南方银行,南方银行又分江浙沪银行、粤省银行,金融业非常的发达。
“是上海注册的本地银行,创始人是实业家、巨商陈光良先生,这个房子就是他开发的。”
“原来是陈先生啊,他也开银行了,早知道,我就去光顾了!”
说的好像认识一样。
“要不你看看,我们银行很具备实力,正在宁波路52号建造总行大厦,资金实力也很强大。”跑街先生卖力的介绍道。
平安银行非常重视‘跑街先生’,陆续会给予他们一些权限——吸纳存款、放出贷款,当然这里面的跑街先生,肯定是要老资格的经验丰富者。
而,现在跑出来吸纳散户存款的‘跑街先生’,基本都是平安银行自行培养的‘跑街先生’,还不具备贷款的权限。
“真不错,利息比其它银行似乎还高点,还有米、油送,很划算。”
“那我们也去存一下试试,平安银行,这银行听名字就值得信任。”
送米油的活动,相当于间接提高了利率,而且还不‘得罪同行’;更重要的,很多人都会因为这种小利,将自己的本钱乖乖的送到平安银行。
随着源源不断的资金,存入平安银行,业务也算走上正轨起来。
“老板,我们准备出售50辆汽车的事情,被祥生出租车公司的周祥生得知后,他希望以8500元每辆打包,并全部购买。”梁孟起沉稳的汇报道。
他为什么不直接拒绝呢?
自然是觉得这事可以商量。
陈光良闻言后,也没有强烈的反对,而是研究起长江出租车的财务来。
“这批车算投入一年运营计算,车价则按照10000大洋计算,我们赚回了几成的成本?”
梁孟起马上说道:“我们核算了一下这批车的账单,50辆汽车产生了约16.5万的毛利。”
所谓‘毛利’,还不是‘纯利’,相当于营收扣除司机、油费等直接的开支,但一些隐形开支尚未算进去——包括其他职员、办公开支等。
盈利水平不高,回报率在10~15%区间。
这更加坚定了陈光良决定卖出的决心,毕竟保留220辆汽车,已经足够应对接下来的市场。
“他们打算怎么支付,有没有能力支付?”
梁孟起说道:“作为第二大华资出租车企业,祥生汽车目前拥有130辆汽车,周祥生主要是通过招股来完成扩张,自身股权并不高。这次购买,资金应该不是问题。”
有问题也不怕,收回便是,还能得一笔首付款。
陈光良当即说道:“他要,就抛给他。”
正常的商业活动,不存在陈光良要坑周祥生。
本身,陈光良还期待泰来和云飞来收购,没想到洋人做生意比较谨慎,考虑到经济大萧条的原因,这两家出租车企业也一直在缩减业务。
“好的”
相当于这批车,为长江出租车赚了一些钱,但不多。
主要是度过了一段发展期,拉了不少业务,也算是功劳。
第235章 布局一二八
祥生出租车,正在召开董事会议。
会议上,季宾成对周祥生的提议,发出质疑:“长江出租车为什么抛售50辆出租车,他陈光良再精明不过,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情况下,还开始减少车辆,这是不是一个计谋?另外,这批车虽然够便宜,但毕竟属于二手车,8500一辆是不是贵?”
他的发言,得到一些股东的支持。
而且,季宾成也是大股东之一。
周祥生不得不认真的对待,但他决心很大,故说道:
“各位,目前上海是四家大型出租车企业,银飞则已经跟不上规模,我们祥生稳居第四;同时,两家外资出租车也知道华资出租车崛起,逐渐在退出市场。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趁机扩大份额,故我觉得180辆车的规模,才能真正稳居第四,并且再将泰来、云飞挤下去,进一步提升至第二份额”
“关于价格的问题,一辆新车的价格是10500大洋,这批车使用不过一年时间,已经折价15%左右,已经是对方很大的让步。我特意去考察过这批车,各方面保存情况非常好,毫无问题。更低的价格,对方也不可能亏本出售;倘若我们去购买新车,要多花10万大洋,而且时间也浪费了”
确实长江出租车不可能亏本出售,五辆车现在也不过是赚了一点点钱,然后抛售出去的。
二手车,也是分年份的。
一众股东也纷纷倒戈,觉得周祥生说的也有道理——祥生汽车需要这批车,来做业务第二。
“好,那我们来投票吧!”
结果,周祥生自然胜利,但也和好友季宾成闹翻。
这就是生意场!
当初要不是季宾成,祥生出租车不过和银飞一样,车辆不会超过50辆。
但如今,周祥生觉得企业是他创立的,凡事自然希望掌控。
下旬,陈光良来到中华码头南栈视察,正值Golden Beta这艘船在卸货。
看着忙碌的码头,陈光良早已经收起对码头工人的怜悯之心,更多的是考虑国家的海运事业。自从他通过高明的手段,在第一、二条航线站稳位置,陈光良已经坚定要持续做航运。
哪怕是1937年后,他也可以利用广州湾、香港继续做航运事业;等到1940~1941年,则将剩下的船只注册到巴拿马去,到时候想办法做上美国的运输业务,毕竟战争最需要运输船只。
毕竟还有十年的时间,陈光良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海员,届时远洋航行也不再请洋人高级船员。
“马上就要恢复原价,以及取消捐赠协议,我们的那些客户反馈怎么样?”陈光良询问身边的管理层们。
“根据各分局传回来的调查,我们的客户忠诚度比较高,12月份后的业务会受到较小的影响另外,毕竟现在全国的形势有利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航运企业,故我们有信心和怡和、太古进行真正的竞争。”业务经理如是的回答。
赵铁毅也补充道:“我们是华资航运
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员在船上的懒散等问题,陈光良也是想出一些招,例如增加了阅读室,船上有会计等识字人员,就可以讲解一些新闻;同时,还将海事学院的一些课程,放在船上进行。
总之,环球航运立志培养高级海员,所以一开始招募的时候,一些读过私塾的人优先。而在这些工作的时候,环球航运还提供培训、文化课程。
这里面是额外的金钱开支,其它航运公司可舍不得,但陈光良从长远考虑,所以投资比较大。
哪怕少赚一点,他也无所谓!
事实上,反倒是不少赚。
管理上去了,业务也就上去了,这让陈光良想到前世的胖东来模式。
“嗯,大家有信心是好事,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灾’这个道理你们要记住,我们的海员素质要一直提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海员之中,能大量成为高级海员。”
“是,老板”
环球航运第一批海员当中,就有不少识字很高的,进来培训的时候,就言明要将他们当做高级海员培训。
前提是这些人中,不会中途退出。因为这些海员中,第一年是只包吃住,然后会签一个五年的海员合同。
六年之后是自由身,能不能坚持下去,成为一名高级海员(船长、大副、二副、三副、轮机手等),这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培养。
“我们三个月之中,代价是多少?”
“28万,差不多一艘船的价格。”
陈光良说道:“那说明还不错,我们四年可以回本一艘旧船。”
赵铁毅马上说道:“您忘了,我们降低了运费,实际上可能两年就能回本,这两条航线很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