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周扶九也是博益纺织的股东之一,故留给后人约三成股权。这部分股权,就传给了五子周锡藩。
而周锡藩自然不想打水漂,故做了日本人的‘内应’。
徐静仁明白了,周锡藩这是做了‘汉奸’,他愤然说道:“周锡藩,我说过,卖给谁也不能卖给日本人,这是汉奸行为,是要遭到华夏人唾弃的。”
周锡藩被吓一跳,随后稳定心神的说道:“谁说是做汉奸的,卖个纺织厂就是做汉奸了,那申新七厂不马上也要落入日本人之手嘛!更何况,就算不卖给日本人,你总得为股东们考虑,真要破产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徐静仁当即说道:“我会想到办法的”
他的压力也很大,周家有三成股权,张詧后人也有股权,他持股不到一半,若是不小心,他还真有可能让博益纺织卖给日本人。
“好,我希望静仁老弟为股东们考虑,不然,你也别怪我们其余股东联合起来。”
“我会想到办法的”
只是,如今国家经济如此糜烂,纺织业又如此低迷,谁会接下这个烂摊子呢!
平安银行大厦的办公室,陈光良看着报纸上的新闻,正在思考‘商机’。
这个博益纺织也出现问题,但其两家工厂都在租界内,显然是值得投资的。
为什么如此说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明年(1936)华夏经济将恢复正常,纺织业业开始回暖。事实上,今年(1935)底发行的法币,初期是得到英国、美国等的支持(不包含日本),其中英国甚至让所有英国银行向南鲸政府交出储备白银(即储户的白银,不包含银行自有资金),以支持法币,其余国家见状,也纷纷跟随。
其次,第二次淞沪会战后,沪市虽然被日本占领,但租界却属于‘万国’,所以日本人无权收缴租界的华资;届时,本身个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租界的纺织品也可以通过香港、海防这条贸易线路,卖到国民区,甚至军需品也需要租界的提供。
最后,只要在太平洋战争前,处理好租界的资产,那么问题就不大。
基于以上三点,陈光良就打算让平安银行和其个人资本,介入纺织行业,既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增加抗战的底蕴。
随后,他将夏高翔、叶熙明叫到自己的办公室。
“这个博益纺织陷入困境,正在遭受日本纺织的恶意收购,你们安排人去一趟,考察一下。如果合适,平安银行和我个人的资金,可以买下这家纺织厂。”
平安银行资金充裕,假设所有散户都来挤提,也就1100万的额度,但现在平安银行的现金储备是2000万的样子。
两人大吃一惊,老板居然动了投资纺织业的心思。
叶熙明马上说道:“老板,银行投资纺织业,怕是不太合适。更何况,现在纺织业倒闭潮还没有开始,我们这个时候介入,怕是把钱扔进了臭水沟。”
陈光良坚决的说道:“任何一项产业,必然是有波动和起伏,低潮时吸纳,很难亏损。更何况我研究了一下,博益的两家厂都在租界,是理想的投资产业,就算以后和日本开战,租界纺织厂不仅不会亏损,反而能大赚。”
两人有些明白老板的长期谋略了,也放下一些心。
夏高翔补充道:“银行投资纺织自然不适合,但如果老板占大头,平安银行占小头,这就是正常投资了,而不是直接参加经营。”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先去考察一下再说。”
两人离开后,陈光良又拿起‘申新七厂’的资料看了看,其实这家工厂也在租界,本身当初也是收购英商东方纺织厂改造而来。
但陈光良却谨慎的没有打主意,因为申新七厂里面不仅又日本人在窥觊,荣宗敬也是在誓死保卫,这里面的情况更加复杂。
至于拯救民族工业的噱头,陈光良可不会出这种大风头,生意就是生意,首先是要盈利,其次才是考虑其他的。
博益纺织的财务情况是:总资产约四百多万,但负债也有四百多万,主要债主是中南银行、金城银行,其中中南银行占70%。
而听闻沪日商企图吞并溥益,向博益伸出橄榄枝的,不仅有平安银行,也有两大债主中南银行、金城银行。
这一天,四方代表就在博益纺织二厂(劳勃生路)举行了会谈。
博益纺织的徐静仁也没有想到,惊动陈光良这个资本大额,虽然陈光良算是商人后辈,但名声却直逼当年的盛怀宣、严信厚等老牌巨商。毕竟,一手策划了‘华夏白糖自给’为国家省下每年几千万的流出,一手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招商局’为政府交出4000万的巨无霸企业(南鲸政府仅花了三四百万大洋就拿下了),而且还有金融上的贡献(传言三大国行的白银储备富裕,便来自陈光良之建议)。
徐静仁开口说道:“博益纺织的二股东周氏后人,勾结日本商人,意图将公司卖给裕丰纱厂,我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今日大家前来,既是来拯救博益纺织的,那么有什么方案可以只说!”
话说的漂亮,但陈光良知道这个‘老家伙’是在为自己博取利益。
本来,如果陈光良不加入,‘北四行’的中南和金城银行,可以以债主的身份,直接拿下博益纺织,根本不需要掏多少钱。
如今徐静仁将三家邀请在一起,说是解决问题,实则是‘货比三家’,做最后一搏。
陈光良随即说道:“我是来看看热闹的,本想着能帮帮忙的,没想到中南和金城银行有意经营纺织业,倒是我多操心了!”
此话一出,徐静仁心一沉,他还是低估了陈光良。
说白了,陈光良最看重的是博益纺织的两家工厂,都位于租界。
如果事不可为,他不会勉强的。
金城银行的总经理周作民、中南银行的胡笔江,眼神交流了一下,随即有周作民提出博益纺织的方案:“我们原本的意思是,由中南银行和金城银行接受博益纺织,继续经营,避免倒闭和流落只日本人之手。如今看来,国安兄有更好的办法,我们愿意洗耳恭听!”
言下之意是,原本两家银行想直接吞并博益纺织,即债务一笔勾销,但股东的股权也别想要了。现在有平安银行和陈光良感兴趣,博益纺织毕竟多了个选择。
徐静仁也是实业家,虽然不甘心产业流落他人之手,但眼下确实也是没有办法。
他硬着头皮说道:“不如陈先生和平安银行注入150万的资金入股,中南和金城银行的贷款再延长时间?”
陈光良笑着摇摇头,说道:“虽然合资做事挺好,但显然博益纺织不适合。”
金城银行的周作民也说道:“博益纺织常年经营不佳,需要重新成立董事会。”
徐静仁一听,心知自己是非退出博益纺织了,不然两家都不会干,那么博益只有倒闭和被日本人收购一图。
事到如今,那么只有为自己及股东考虑更多的利益,选择一家作为下一任东家。
“好,既然如此,请大家容我和股东商量一下,再讨论博益纺织的前景。”
“当然”
随后,徐静仁也带大家考察了工厂。
最近几年棉花产量不高,造成价格较高,而纺织品则在外国产品的倾销打压下,卖不起价格,造成华夏纺织业低迷。
回去的途中。
胡笔江对周作民说道:“你说陈光良为什么看重博益纺织,莫非他认为这是在抄底,纺织业过了这一低迷时期,必然会好转?”
陈光良是实业家,也是投机家,这个大家还是有所耳闻的,例如将一笔物业卖给孙春生,后又低价吸纳回来。
周作民说道:“总之这个生意还是可以做的,不过看徐静仁的样子,现在一定是准备待价而沽。所以,我们也不要一定要博益纺织!”
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周作民也顾忌陈光良,‘北四行’虽然资本较为雄厚,但比起江浙财团的陈光良,他们自然不会火拼。
胡笔江点点头,说道:“我的意思是,博益拿不到,但其他纺织工厂,还不是任我们选择!”
周作民回道:“对,这一波经营困难的很多,有机会的。”
第297章 二三关
一周后。
沪市便传出,陈光良个人和平安银行联手,收购博益纺织公司。
消息传出,还是在商界引起了错愕,毕竟如今纺织也如此糜烂,陈光良居然斥巨资投资纺织业,莫非准备继‘制糖’、‘航运’、‘金融’、‘地产’等产业之后,又准备成为‘纺织大王’。
陈光良没有理会外面的舆论,这一天他带着属下来到公租界的劳勃生路的博益纺织二厂考察。
“陈老板,我们代表博益二厂全体职员,欢迎您来接受工厂!”
由博益二厂的厂长卢万胜,带领人在厂门口,举行了欢迎仪式。
陈光良也没有杀风景,而是说道:“嗯最近我会常驻一厂和二厂,和大家一道总结博益纺织常年盈利不佳的原因,后续在做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所以大家要打起精神来,迎接新的挑战。”
他虽然之前没有做过纺织,但这方面的朋友确是很多,所以并不会什么都不了解。
站在整个大方向的高度来看,陈光良不用考察也知道一件事——欧美的纺织机械设备先进,在中高端纺织上占领绝对优势;所以,他收购的纺织工厂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更新换代纺织设备。
当然具体的方案,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卢万胜不敢打马虎眼,毕竟他清楚站在他面前的是谁,那可是连招商局都救过来的顶级商人。
“好的,陈先生请!”
接下来,陈光良考察了一番工厂,里面的工人显然脸上比较麻木,毕竟现在纺织工人是社会压榨最厉害的地方。
“本厂男工多少,女工多少,童工多少?”
卢万胜随即回道:“二厂总计2256人,男工325人,女工1452人,童工479人.”
他见陈光良的脸上表情凝重,连忙补充道:“最近几年纺织行业不景气,大家都多采用女工和童工,用于节省成本,和洋商竞争。倘若不是如此,我们华资纺织业竞争力不强,必然成片倒闭,那么大家都没有饭吃。”
陈光良闻言后,并没有表示太多。
他也明白一件事,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大锅·饭,基本上也不可能有外贸,自己玩自己的,大家一起挨饿,心里是平衡的;一种是发展资本,通过廉价劳动力来打开世界,外贸可以赚很多钱,老板也富得快,职工自然免不了被压榨,而且还不允许有想法,所以有很大的贫富差异。
毕竟,西方已经领先两个世纪,建立的科技、制度,以及打劫来的财富,都是优势。
接下来。
陈光良参观了原料、粗纱、细纱、摇纱、浆纱、经纱、织布、检查、磨光、烧毛、漂染、印袋、打包各部分工艺。
随后,他问道:“我看了一下,这里的纺织机械比较陈旧!”
卢万胜点点头,说道:“有大概四年多没有填置新机器了,毕竟这些年棉纺行业不景气。”
陈光良说道:“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了”
纺织行业中,除了机械设备外,还有原材料也非常重要。
三十年代以前,华夏主要使用的是‘土棉’,但这个棉花品质并不好;在二十年代后,由美国改良的‘美棉’品种优良,开始被华夏引进。
只是这‘美棉’在华夏发展可谓一波三折,短期内并没有普及。
而‘美棉’这些年对华夏的重要性,已经达到——没有美棉就开不了工的程度,因为日本一直在倾销纱布,华夏纺织如果不用美棉,根本不能和日本纺纱竞争。
好在陈光良大概了解到,明年美棉在华夏就要进入丰收期,前几年南鲸政府的强制摊牌,总算要起到作用了。
考察一番后,陈光良已经心中有数起来,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准备进行改革:
一,博益纺织更名,取名‘新丰纺织’,由陈光良亲自担任总经理,再邀请各界名人当然董事,包括纺织界、金融界的名人,并由平安银行的关系网络提供协助管理。
二、他和平安银行再注入‘新丰纺织’150万大洋,用于购置最新的纺织机械和原材料采购等。
三、由维他奶工厂的‘三S管理’体系,入住新丰纺织,提高管理效率。
四、去香港筹备‘新丰三厂’,为抗战时期的产能做准备.
方方面面的改革方案,陈光良将其写下来,准备按照计划实施。
资金方面:此次收购博益纺织,总计代价是450万大洋,包括继承400万出头的债务,实际上也就给了徐静仁等股东几十万大洋而已;另外,后续还要注入150万大洋。
相当于,总代价高达600万大洋。
股权方面:陈光良个人、平安银行各占股50%。
这样一来,实际上600万大洋的支出,全部是从平安银行走的;导致,平安银行的现金储备降低一截,但还算稳定。
本来,中南和金城银行这两个债主是可以继续维持贷款的,不过陈光良觉得平安银行可以承接这部分贷款,便决定转移至自己头上来。
平安银行。
正当陈光良苦恼银行现金储备少了一截时,叶熙明来到他的办公室。
“老板,下个月(3)1日,‘二三关’库券开始发行,我们平安银行也分了500万的额度。”
陈光良立即警惕起来,这个‘二三关’在历史上可是非常出名,不仅仅是宋大姐领导的‘七星公司’大捞一比,还有不少沪市金融人士破产跳楼。
如今平安银行也分配到500万的额度,陷入也卷入漩涡当中。
‘二三关’即民国二十三年批准发行的关税库券,总额1个亿。
发行库券的渠道是银行,然后各大银行将库券配发到各个证券公司,通过证券公司向社会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