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15节

  随即大家还是难免谈及环球贸易,毕竟这可是‘不可忽视’的贸易代表。

  梁植伟说道:“环球贸易有环球两个字,人家确实有点实力,兼具航运、银行、贸易行,其老板陈光良更是华商领袖,只是不知道为何如此重视香港?”

  何善衡思考一下说道:“香港毕竟粤籍人口多,我们做生意也有一些优势,大家各做各的,最后胜出的人一定是我们。就好比我们粤籍商人在沪市,总是做不过沪籍商人一样,这各方面因素都有,所以我们只需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来。”

  “好,善衡说的对,大家用心做便是。”老大林炳炎开口道:“另外,我们恒生银号在香港金银贸易场,要发挥更大的话语权。我有预感,内地法币不稳,一定有不少人会将资产转移至香港,那么黄金就非常重要起来。”

  何善衡无疑是他最信任的‘徒弟’,能力也是众人最好的,所以恒生灵魂人物林炳炎,大力支持何善衡。

  何善衡也知道黄金的重要性,说道:“好”

  银号和银行的业务,相当于一个是传统的野,一个是现代化的正,银号可以直接介入炒黄金、炒外汇等,而银行只能以其它形势来规避。

  另外一边,陈光良得知‘原子笔’在沪港畅销,也是比较高兴的。

  虽然这一笔生意它赚不了多少钱,至少对陈光良这种身家近两亿港币的富豪来说;但是,这代表着环球贸易行的初期发展顺利,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而且掌握了这笔业务,后续赚个100万港币也是可能的,相当于环球贸易的资产翻倍了。

  与此同时,环球贸易凭借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所有员工也纷纷做事更自信和认真,接下来便是一个个分行建立起来,一样样物资开始远距离的流动。

  这天。

  蒋梅英的500万美元的资金,终于全部到香港的平安银行账户上,相当于陈光良从8月中旬开始,逐步将800万美金的资金调到香港,足足3200万港币。

  这样的资金实力,怡和、太古都不一定有,毕竟他们很多都是固定资产。

  这批资金,主要用途是投资香港的地产、航运,显然不是一次性可以用得玩。

  而且还有部分是黄金、大洋、白银资产,也不能动用。

  陈光良之所以留了一部分大洋,实际上基本都是‘袁大头’,准备留作纪念和收藏的。

  他将叶熙明和李鸿生叫到办公室,说道:“这次我借调的资金,长江地产和环球航运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支出多少,平安银行成立一个平安证券,但不是炒股,而是进入黄金交易所,吸纳黄金现货;另外,内地后续也有黄金到港,也帮我将美元多换一些黄金。”

  假设航运投资250万美金,其中100万美金是他弟弟出,而且自由轮还可以分期付款,这无疑可以延缓资金的支出;而地产假设投资500万美金,同样是分批支出。

  而陈光良吸纳黄金的时间,可以在1945~1947年这之前。

  叶熙明询问道:“老板,具体兑换多少,时间打算多久?”

  陈光良说道:“反正不要人发现我们在大规模吸纳,两三年都可以,资金也是根据情况来看。总之,你们定期向我汇报即可。”

  叶熙明点点头,说道:“我明白了.另外,老板你存入如此的美金或黄金,那我们平安银行是否可以放大存贷率,500万存款放出100%,1000万存款放出80%,应该没有风险!”

  老板既然是香港的工业很有前景,那他们就大量的放给工厂主,更何况老板旗下那么多企业需要贷款,更是直接不愁渠道。

  “嗯,这样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我们吸纳的存款也不算多,希望明年可以突破1000万港币吧!”

  “没问题的”

  两人离开后,陈光良陷入思考中。

  他吸纳黄金的目的,是知道由于内战的原因,香港的黄金将炒成天价,和世界的黄金成为俨然不同的独立地带。

  大概是在1947年左右,香港政府会管控黄金的进出口。但由于内地大批的富豪来港,特别是沪市的那一波‘投机者’,他们来香港就大炒黄金,将价格炒到很高的位置。

  最后的结果是:粤籍商人大胜,沪籍商人大败。

  包括‘小哈同’(哈同的样子),据说前世来港后炒黄金,后来直接破产;这样的沪籍商人不少,都在炒黄金栽跟头了,所以后来沪籍商人几乎没有投资银行。

  粤籍商人是任何获胜的呢?

  据陈光良的了解,是粤籍商人利用本地优势,从南非、印度走私黄金,通过奥门中转,走私到香港。因为海外的黄金十分便宜,而香港的十分贵,所以粤籍商人每次趁着黄金价格大涨是,趁机用黄金现货结算。这样,粤籍商人不仅掌握着黄金,也掌握着市场,等到1950年战争停下,黄金价格轰然倒塌,那些沪籍商人破产不知道有多少。

  而陈光良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存下大量的黄金现货,等以后有人将黄金价格炒高,他就套现。

  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1盎司(28.35克)=35美元=140港币。

  而香港一两是37.5克(沪市标准是31.5克),相当于香港一两黄金的价格在190港币左右。

  而这一波香港的黄金,涨到600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就算现在的成本是200港币,这里面也是庞大的利润。

  而陈光良只要不急,在高点慢慢套现,又在1949年9月前完成套现黄金,他就自然才是真正的赢家。此举既可以打乱粤籍炒金客的阴谋,又可以将沪籍炒金客的财富拿到自己手里。

  便宜自己人,总归是好的。

  陈光良对那些沪市的投机客,向来是没有好感的,所以毫无心理压力。

  更何况这是投机市场,是没有同乡和朋友的。

  前世粤籍的黄金投机客,更多是通过走私联盟,方便自己出货;他们胜在熟悉当地的黄金,以及能从海外走私便宜的黄金。

第344章 工业

  与此同时。

  陈光良派弟弟陈光聪来到沪市,将一艘5000吨的船注册在沪市,参与沿海航线的不定期运营经营。

  虽然说,陈光良在香港已经待了两个多月时间,但对外并没有宣称定居香港。虽然有南鲸政府邀他回沪发展商业,但他也是以养病为由,暂时推辞。

  眼下陈光良还无意和国民政府划分界限,所以干脆让亲弟弟回沪,主持商业。

  至于将5000吨的船注册在沪市,问题不大,反而还能方便一些经营的问题。

  在沪期间。

  陈光聪参加了一场会议——在抗战期间,蒙受重大损失的民营轮船业,合组民营船舶战时损失要求赔偿委员会(简称“民船要求赔偿委员会”),办理一应索赔事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国民政府战时征用而损毁船舶的索赔。

  因为当初陈光良投资100万法币(当时法币和大洋相等)的一批船(民生公司代经营),也有两艘在宜川大撤退的时候,被炸毁。

  虽然这个赔偿,陈光良也不指望,但态度是要有的。

  这个会议,推定三北轮船公司代表沈琪、大陆轮船公司代表李志一、中兴轮船公司代表姚蕴叔、大振轮船公司与天津轮船公司代表董浩云、民生轮船公司与达兴轮船公司代表钟山道五人为常务委员,推选钱新之担任主任委员。

  钱新之因为工作太慢,指示由姚蕴叔为代表驻留上海主持一切。

  陈光聪的出面,也让沪市商界感受到——陈光良回来了!

  事实上,很多企业家现在都还在重庆,包括国民政府也暂时还在重庆,所以陈光良去香港也没有那么大的动静。

  听闻陈光聪回到沪市,官场失意的杜月笙,还特意邀请陈光聪到杜公馆会面。

  “杜伯伯”

  陈光聪一脸忠厚,恭敬的问候道。

  谈起来,两家人是亲戚,陈光良和杜月笙长子杜维藩娶的都是严智多的女儿。

  杜月笙和气的说道:“听说你回来了,我就让人请你来一趟,毕竟我们也算亲戚。”

  陈光聪连忙说道:“是我应该来拜访才对,只是我还不知道杜伯伯有没有回沪,失了礼数。”

  杜月笙在心中评价了两兄弟,顿时感觉性格差异较大,若是陈光良,一定是表面笑呵呵,语气也比较轻松;而陈光聪则表现忠厚,一板一眼。

  “不用客气.对了,你大哥怎么未见回沪市,听说他在香港养病!”

  杜月笙的目的便在这里,他这次回沪市,满心欢喜的以为要得到重用,说不定沪市市长都是他的。

  结果呢?

  钱大钧成为沪市市长,而他的‘徒弟’吴绍澍当了副市长,合着他连自己的徒弟都不如。更可恶的是他这个徒弟吴绍澍,到处揭露他的黑料,甚至不谈他对抗日的贡献。

  这样一来,他多少对国民政府感到有些失望。

  另外一方面,他通过人的了解,陈光良仅在沪市待了半个月,便匆匆带着家人去香港。有小道消息说,陈光良在接收产业时,也遭到公务人员的刁难,一气之下便跑到香港;也有人说,陈光良是乘坐飞机时,收到惊吓,旧病犯了,然后去香港养病.

  只是以杜月笙对陈光良的了解,莫非是他察觉到什么?

  总之,杜月笙就想从陈光聪这里,打听点消息,毕竟在他的眼里,陈光良属于眼光最好的一波人。

  两人在1937年底,也在香港碰过头,随后杜月笙在香港只是做点募捐工作,而陈光良在香港的生意做的很大——贸易走私、工厂等。

  陈光聪很‘诚实’的说道:“大哥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多年战争,特别是重庆轰炸时,造成了一直精神上的紧张,所以想静养静养。”

  杜月笙看了看,陈光聪也不像说话,便笑着说道:“我看他是留恋温柔窝,老婆孩子都在身边,舍不得出山了。哈哈,中午一起吃饭。”

  “是,杜伯伯”

  陈光聪的性格,不至于让人看出什么,毕竟他也31岁,工作时间至少11年。

  他这次回来,很多人找他,其实都是在找陈光良。

  陈光良来到九龙湾的新丰纺织厂,查看这里的复工情况。

  在香港沦陷前,新丰纺织(香港)还是将绝大部分设备转移至奥门的仓库,并进行封存。

  虽然说奥门的日本特务很多,但针对的是那些在奥宣传抗日的人士,不至于去针对一家工厂的机械设备,故新丰纺织(香港)的设备基本保存了下来。

  但如果没有陈光良的提前准备,拆卸设备、运输设备,就根本来不及,那自然日本人就会没收。

  “老板,目前我们的开工率已经达到60%,明年一定可以达到80%以上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在那边很受欢迎.”

  负责人张芳硕,兴奋的向老板汇报。

  原来,在沪市的新丰纺织,因为国民政府的腐败、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现在开工还不及三成;这样一对比,香港新丰纺织的速度就快多了。

  这也是张芳硕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老板重视香港新丰纺织,是有一定道理的。

  陈光良看着纺织车间的景象,女工居多,女童工也有,大家的脸上没有麻木,反而有些高兴。想想也是,现在香港多少人没有工作,被称之为‘难民’,然后被军政府安置在废墟上,每天只能接受军政府和慈善机构的救济。

  而新丰纺织第一时间复工,解决了不少人的工资问题,哪怕是女童工,至少上手了,养活自己,甚至还能养活个弟弟妹妹,不是问题。

  有时候的社会问题,要从时代性出发,这些女童工如果没有工厂接受,那么命运是很凄惨的。

  “工人的素质呢?”

  张芳硕说道:“不少都是我们以前的纺织工人,技术已经相当的好.而且沪市又来一批纺织人材,我们现在的产品已经属于整个港粤地区最好的棉布,其中‘飞马’、‘凤凰’型布匹,在东南亚都已经属于抢手货.”

  第一,目前沪市的复工进度慢;第二,香港新丰纺织的产品就是在沪市,也属于质量前列;第三,东南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对于沪市来的这一批纺织技术人才,我们可得照顾好一点。在纺织业中,技术人员是最宝贵的,虽然他们是新丰纺织学校出来的,但若是被人挖走,那也是很大的损失。”

  在二三十年代,优秀的纺织人才(留日之类的),甚至直接问老板要股份。刘鸿生的华章毛纺厂,便是遇到过,那时候他不懂,且没有纺织人才储备,也只能给几个毛纺人才股份,而且是三成。

  相比较而言,当初童润夫、李升伯来新丰纺织时,并没有要股权;不过当时的待遇,也是已经给到最高了,每月薪资500法币(等同于大洋),还有住所、配汽车等各种福利。就是后来法币贬值,他们的薪水也是完全跟着上涨的;对于他们的理想,新丰纺织也是给予支持,每年拨出很大的经费,支持新丰纺织学校。

  张芳硕说道:“嗯,我们在这方面做的没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增加他们的实战能力,坚决杜绝只知道在办公室指点江山的情况,让他们都是从一线工作开始。”

  陈光良对于这一点,也是认可的。

  他也听刘鸿生说过,有留日的纺织人才,被高薪聘用后,天天只是在办公室里,根本不去一线的车间。

  所以说,有时候遇到好的人才也不容易,而陈光良当初决定每年拨出巨款给新丰纺织学校,如今也是真正到了收获的时候。

  事实上,这些纺织人才,也就五分之一被新丰纺织录用,其余都交给国家了。当年李升伯和童润夫的理想,就是利用新丰纺织的财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纺织人才,每一学期招募二三十名具备高中文化的纺织人才,再进行大学里的授课,很多授课老师都是有留学经历的重量级纺织专家,包括童润夫和李升伯也会参与授课。

  本质上,是一所小型的纺织大学,抗战时期也从未间断招生。

  在车间考察期间,陈光良对身后的一批管理层说道::“战后,纺织设备更新换代一定会很快,纺织技术也是不进则退,我们新丰纺织作为香港最大的纺织厂,如果不在这两方面保持着紧张感,那么就会被别人超越,甚至没落。所以,我们要重视技术、重视设备,也是重视产品。”

  “是,老板”

  众人被这一席话深深的感染,也记在心里。

  陈光良经营纺织那么久,水平自然是有的,他还拜过童润夫、李升伯等人‘为师’,所以他对纺织技术的重视,是极致的。

  更何况陈光良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将产品打入欧美,特别是英联邦地区。

  与此同时,新丰纺织已经在荃湾青山道附近,购入农地106亩,差不多是64万平方尺。这个土地面积,足以吓到后面来港发展工业的沪市商人。

  事实上,明年香港地皮就该全面上涨了,以后大家也不会有那么多地皮建厂。而平安银行手中的工业地皮,不会直接出售,而是将新建工厂,用于出租。

首节 上一节 315/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