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低,蚬壳公司(壳牌)报价是35美元一吨,埃索报价46美金一吨,德士古报价47.5元一吨,资金到港就支付,而且业务不会停。”
陈光聪马上说道:“好,我们马上安排运输。”
随着他的一声命令,环球航运在吉达港的油船,纷纷第一时间装起石油。
11月中旬,一则西方媒体的报道,让环球集团和‘船王陈光良’再次名震天下。
“手握40万吨的油船,超过日本的油船总和的环球集团,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者。”
“陈光良,真正的世界船王,一个拥有近百万吨船只的船王!”
这些消息,很快传到香港,将整个香港都掀翻了!
他们知道陈光良富裕,但没有想到如此的富裕。
环球集团到底有多少船只,一直是一个秘,这次借助西方的媒体,大家总算可以大概了解了。
“天啦,听说现在的运费都涨到20~40美金左右一吨,这100万吨运输一趟,岂不就是两三千万美金?”
“我觉得环球集团没有一百万吨,据说是80万吨。但不管怎么说,环球集团这一次赚大发了。”
东京。
一间会议室里,陈光良代表环球集团,正在和日本邮船公司商谈。
相比较欧美的经营方式,环球集团在日本经营则不同,陈光良还是希望以‘长期合约’为主。
加上日本航运公司的主动接触,表示愿意以高价签署长约。
日本邮船公司的社长安田言一,主动说道:“陈先生,我们愿意以三倍左右的价格,签约我们已经合作的货船、油船,期限可以三年以上。”
他太急了!
现在运费上涨速度太快,而且还没有船。
哪怕日本造船已经和英国一样厉害,但造船也是需要时间的。
环球航运和日本邮船公司的合作船只,包括十几艘万吨货船,还有2艘2.2万吨的油船,基本上都已经到期。
一些本来七八月就到期了,但环球集团并没有急着续签长期合同。
陈光良说道:“我不是太贪心的船东,针对和日本航运界的合作,我也更看好长期合同。毕竟做航运就是如此,今天和明天相差可能悬殊。”
既然日本人主动求合作,他自然欣然答应。
长期的价格虽然低,但这一波航运高潮,估计也就持续到明年五六月份,所以若是高价签署三年的合约,理论上赚的是差不多,甚至还略有多余。
当然作为日本的合作方,他们现在担心运力不足,急着运输业务,更担心苏伊士运河一两年也不开。
三倍的价格,相当于今年的长期价格三倍,实际上此时短期运费涨了四五倍。
前世的包宇刚,便是正好手中的一条8000吨船只这个时候到期,日本客户以几倍的价格签下,让他顺势扩大了船队。
安田言一顿时高兴的说道:“那真是太好了,陈先生不愧是我们日本的朋友!”
他事前还担心,陈光良为了更高的利润,采取和欧美一样的做法,短期高价;甚至,将亚洲的船只派往欧美,赚钱更值钱的美元和英镑等。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
陈光良在日本和几家合作大企业,纷纷签署3~5年的长期合约。
有了这些合约,整个五十年代已经不用担心了。
当然五十年代末,世界航运会进入一个寒冰期,大概是在1959~1961年。
针对这样的周期,陈光良很简单的操作手法,那就是只要负债率不高,就无需担忧;反而趁着这样的寒冰期,造船便宜,大举进行扩张才对。
陈光良预测这一波环球航运可以赚8000万美金,显然这还是一个低估的数字。
如此庞大的一笔财富,该如何去使用,也是一个新的需要考虑的事情。
去造船?
显然不行,1959年便是航运寒冰期,如果1957年开始造船,显然正好就碰到航运寒冰期。
要造船,也只能1959年开始大批量造船。
那个时候,日本似乎可以造十万吨的油轮,而且造价也能便宜很多(日本造价本身低,再加上航运寒冰期)。
当然在1957~1958年期间,若是有合适的二手船,可以适当的补进来。
所以。
如果赚到这八千万美金,至少要拿出二千万去投资全球资产。
香港还是太小了。
其实,在这一波‘事件’当中,陈氏家族不仅仅是在航运上获利,还在美国、英国的股市中‘获利’。
这个所谓的获利,就是提前清空了股票。
利用高抛低吸的原则,年底重新开始建仓。
当然。
这里面也就小几百万美金的利润,算不上什么赚大钱。
不过,以陈氏家族现在的体量,以后的投资肯定非常分散;
投资回报率也不会有香港的投资那么高,但哪怕一年20%的增长,将来也是恐怖的数字。
纽约的港口,陈光聪看着环球航运的大油轮驶入港口,然后又采取小油船卸货,毕竟港口还不能直接大油轮卸货。
“走,该去向埃索石油结账了,然后马上安排船再跑吉达港。”安排好卸油事宜后,陈光聪果断带着人朝着埃索石油公司走去。
仅用三十六天时间,就到账200万美金,这个世界没有如此赚钱的生意了。
来到埃索石油公司后,财务爽快的付钱,没有丝毫的拖延。
很简单,如今的环球航运是在救埃索石油的命,如果没有环球航运,美国都要陷入缺油的处境。
牛登随即和陈光聪说道:“小陈先生,麻烦你们的船只马上再去吉达港,那边已经等着装货。这次,我们价格给50美金一吨!”
好家伙,主动给涨价,陈光聪心里明白,这埃索石油公司缺油了。
他真是佩服大哥,此时的各家石油公司,是求着环球集团运输。
就算这个风头过后,环球集团也不会缺业务,也不会再被针对,因为欧美的船东,现在比他们狠多了,有船东甚至开价60美金一吨,爱运不运。
相比较环球集团,不仅一次性运输石油多,能解决各大公司的急需问题,而且价格只需要根据市价来就行。
“没问题,我们的船员比美国人肯吃苦,他们不需要休息,马上就可以朝着吉达港去,而且我们是新船。”
“那太好了!我有种预感,香港将成为下一个希腊,而你们环球航运将是香港的航运代表。放心,我们会长期考虑合作的。”
“没问题”
拿到钱,陈光聪自然指挥船队第一时间起航。
环球航运的两千海员,此时都全部没有假期,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公司已经承诺涨薪15%。
第416章 香港航空
环球航运的大赚特赚,香港商界自然清楚,难免引起很多人的眼红。大家也明白,经此一役,陈氏家族已经站在世界的高度,小小的香港只是根基而已。
汇丰银行也非常眼红,这一天,汇丰银行大班摩士爵士,带着项目部经理桑达士,来到德辅道中的环球集团中心。
陈光良、陈光聪兄弟,在办公室里接待了两人。
汇丰银行和平安银行在香港有竞争的地方,但毕竟没有摆在明面上的各种手段。
例如,汇丰银行见平安银行大力扶持香港工厂主,随即在桑达士牵头下,汇丰银行也放下身段,大力扶持香港的工厂主。
“两位陈先生,听说环球航运在世界航运界大展拳脚,我们汇丰银行也想做这个生意,特来请教!”
陈光良哑然一笑,并说道:“据我所知,汇丰银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同行及其职员称之为‘黑书’,内容是:请不要投资于船运业、航空业和电影业。而这条‘规矩’不但汇丰有,其他银行也有,究其原因,恐怕就是风险太大了。”
随即,桑达士说道:“陈先生,你的成功说明,航运不再是银行的‘黑书’。更何况,我们也希望和环球航运合作。”
眼红啊!
汇丰银行从各种渠道得知,陈光良旗下的环球航运,此次将获利5000万美金以上。
如果等陈光良继续发展下去,将来汇丰银行想插手这一行就难了!
所以他们便‘厚’着脸皮,来寻求合作。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相信汇丰银行已经深思熟虑,而且在我看来,在香港做航运确实优势多多,象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在国际上会有不少敌人,搞航运有太多敌人的话就会受到限制。香港是个自/由/港,任何国籍的轮船都可以进来,同样,我们也可以拥有任何国籍的轮船,挂任何国家的国旗,只要是对我们有利”
摩士和桑达士恍然大悟,他们也只是觉得航运可以做,但没想到这里面还有如此多的名堂。
他们突然有些欣喜,陈光良如此讲,是不是说明——这个合作可以做?
桑达士当即说道:“不知道陈先生愿不愿意和我们汇丰银行合组一家航运公司?”
“当然。海洋很大,世界经济在一直增长,所以他注定需要更多的船只。”陈光良爽快的说道。
没有太多的矫情,两家很快商定合作方式,双方各出一半的资金,组建一家航运企业。
但接下来陈光良的一席话,让摩士和桑达士惊讶起来。
“两位,我们合作的这家企业,其实不仅可以投资航运,还可以投资航空业。据我所知,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经营‘香港航空公司’并不理想,我们作为两家本地的财团,不妨可以买下他们手中的股分,长期经营这个事业!”
真当他是想和汇丰银行一起做航运呢?
至少,肯定不是不会那么主动;而且,陈光良也明白一件事,汇丰银行可能接下来要给香港的航运公司贷款,扩大对这个行业的投资。
基于此,没有目的的话,他不太想合作。
桑达士一听,马上说道:“香港航空,这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吧?”
香港航空(简称为“港航”)原为一家在1940年代成立,以香港为基地的航空公司,是香港第二家提供民航服务的航空公司。
投资方背景:香港航空的主要股东是英国海外航空(British Overseas Airways Corporation,BOAC是英国航空的前身)和怡和洋行,经营期间两家公司的股权比例曾大幅度变动,因此两家公司均曾主导港航的营运。
运营机型:道格拉斯DC-3和维克斯子爵式(Vickers Viscount)
开飞航线:1950年前,华夏实施天空开放政策,容许两地的其中两间航空公司飞行中港航线。因此,英国海外航空遂透过港航经营往返大陆的航线。
经营情况:四十年代末是港航的全盛时期。当时大批内地富裕难民为逃避战乱(内战)而来港,令港航经营的多条往返大陆的航线皆十分繁忙——当时单是来往粤省的航线,一天便有4班以上。但新国成立后跟香港断航,令港航失去多条主要航线。继后,由于韩战的理由,朝鲜半岛航线也因安全理由而断航(至韩战结束后恢复至韩国的航线),经营变得更见困难。后来,港航的航线更只剩下日本和台湾航线。随着经营恶化,英国海外航空将大部分股权让给怡和洋行。
1954年,英国海外航空再次入主港航,并购置两部全新的维克斯子爵式客机(Vickers Viscount),锐意革新。港航增开汉城、东京航线及重开马尼拉航线,但仍然未能摆脱亏损。
陈光良说道:“我们是本地财团,长期投资可见效应!”
随后,摩士说道:“陈爵士,你虽然是香港人,但港府规定,非英国籍不能经营香港的航空公司。”
陈光良笑道:“我的弟弟,早已经加入英国籍。”
思索一番后,摩士说道:“如果你能说服英国海外航空,我们汇丰可以考虑支持合资企业经营香港航空。但还有个前提,陈先生需要保证航运能够盈利,以此来补贴香港航空。”
“当然,我做航运很难亏钱的!”
想拿下香港航空,就不得不考虑政Z因素。
在英国,陈光良有足够的人脉,连丘/吉尔都是他的座上宾,更何况英国政府也希望拉拢他这个世界船王。
但香港航空,还关系着港府方面的博益,陈光良更希望拉拢汇丰银行,一起来做这件事。
此时香港航空的大股东是英国海外航空,但怡和也有持股一部分。
陈光良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后期通过投资来稀释怡和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