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拒当冤大头开始奋斗 第309节

  “爹就在里面,要是知道你们来看他应该会非常的高兴。”

  “就是我们家可不比你的大房子,你进去看了可别嫌弃。”

  见王银山没有跟自己生分,王铁山也稍微松了一口气,笑着说:

  “那哪能呢?”

  “都是二哥你努力挣的东西,我哪有资格嫌弃。”

  将带来的东西放在厨房,王铁山一家人就那么走进了王银山的堂屋。

  屋内,

  得知几人来了,孙秀芳正在泡茶,王大妮和王二妮则是殷勤地拉着几人坐了下来。

  一切似乎变了,又好像完全没变,气氛倒是比王铁山来之前想象的场景和谐不少。

  也就是几人在堂屋闲聊的时候,熟悉的拐杖声响了起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道颤颤巍巍的声音:

  “铁山吗?是铁山来了吗?”

  来的人自然是王德功,只是他现在看起来并不太好,原本挺直的腰板如今佝偻得像张拉满的弓,每走一步都要费力地喘息几下。

  他那张曾经红光满面的脸如今蜡黄干瘪,眼窝深深地凹陷下去,浑浊的眼球布满血丝。

  过去梳得一丝不苟的白发现在乱蓬蓬地支棱着,下巴上的胡茬也参差不齐,显然很久没打理了。

  他身上套着件发黄的汗衫,松松垮垮地挂在瘦削的肩膀上,衣襟还沾着几点药渍。

  最骇人的是那双曾经能徒手掰开核桃的手——现在枯枝般的手指关节肿大,青筋暴起,握着拐杖的右手还在不受控制地微微发抖。

  随着王德功的到来,一股浓郁的中药味扑面而来,想来他应该已经喝了许久的中药。

  “铁山?是铁山回来了吗?”

  王德功嘶哑的嗓音像砂纸磨过桌面,昏花的眼睛在看到王铁山一家子的时候却瞬间亮了起来。

  “哎哟,爹,你咋起来了。”

  看到王德功自己走出来的瞬间,孙秀芳尖叫着迎了上去,想要扶住眼前这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却发现有一道身影比他更快,直接扶住了刚刚走出房门的王德功。

  扶住王德功的人自然是王铁山,之前听说王德功在睡觉,他才没有去打扰,却没想到,王德功竟然循着王铁山的声音找了过来。

  看着变化巨大的王德功,王铁山眼眶发红,喉头滚动了几下,千言万语在胸口翻涌,最终化作一声颤抖的呼唤:

  “爹您受苦了”

  这声“爹“叫得又沉又重,像是从肺腑深处掏出来的,带着积压的思念与心疼。

  王德功听到那声久违的“爹”,浑浊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像是干涸的井里突然涌出清泉。

  他颤巍巍地伸出枯瘦的手,一把抓住王铁山的胳膊,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却又怕弄疼儿子似的赶紧松开。

  “好!好!好!”

  老人连喊三声,一声比一声洪亮,佝偻的背竟挺直了几分,蜡黄的脸上泛起激动的潮红,

  “铁山,你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说到这里,王德功的声音突然哽咽,布满老年斑的手不住地颤抖,

  “爹做错了事情,没想到你你还肯认我这个老糊涂.”

  他说着说着,眼泪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混着鼻涕糊在花白的胡茬上。

  那双曾经精明锐利的眼睛此刻满是悔恨,目光躲闪着不敢前来探望自己的几人,

  只是死死盯着地上某处,仿佛那里写着他犯下的过错。

  王铁山见他这样,心中酸涩难当,连忙搀扶着他往主座走去:“爹,您坐下说话。”

  待老人坐定,他才低声道:“这件事情不怪您,都是.”

第319章 振奋全国的消息

  王铁山到底是个憨厚的人,即便是赵玉菊恶贯满盈,他也做不出在她死后继续蛐蛐她的行为,话顿时停在了此处。

  屋里一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王德功粗重的喘息声。

  王程鹏站在一旁,看着王德功判若两人的模样,心里也不是滋味。

  他记得上次见面时,老爷子还能中气十足地训斥晚辈,现在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般局促不安,不时用袖子抹着眼泪。

  就在此时,王德功突然抓住儿子的手,力道大得惊人,脸上满是懊悔的说:

  “铁山啊”

  “爹这些日子躺在床上,把这辈子的事都想明白了。是我老糊涂,被猪油蒙了心,才会.才会这样。”

  “归根结底,倒是还是我拎不清,让你和银山受委屈了。”

  “我没想到……没想到你还能来看我。”

  说到这里,王德功的声音越发颤抖了起来,说:

  “铁山,能再看到你,我真的很高兴。”

  说着,王德功蜡黄的脸上竟渐渐泛起血色,干瘪的两颊透些红晕,连带着那双浑浊的眼睛都亮了几分。

  他的身体本就不错,之所以病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心病。

  父子俩就那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很快便过了一个小时,被王银山喊着过去一起吃个饭。

  孙秀芳手脚麻利地炒了几个菜,一盘腊肉炒蒜苗,一盘炒肉片,一碟腌萝卜,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野菜汤。

  虽然不算丰盛,但已经是难得的待客之礼,毕竟王银山本就不太富裕,现在又多了个需要调养身体的王德功,家庭负担也是变得越发沉重了起来。

  吃饭的时候王德功坐在主座上,精神明显好了许多,甚至主动夹了一块腊肉放到王铁山碗里,声音也比之前洪亮了些:

  “铁山,多吃点,这些年.你受苦了。”

  王铁山低头扒着饭,闷闷地“嗯”了一声,眼眶却悄悄红了。

  他夹了一筷子菜放到父亲碗里,低声道:

  “爹,您也吃。”

  看着碗里的菜,王德功也是极其高兴,难得胃口也好了起来,比平时多吃了不少饭。

  王程鹏在一旁看着父子俩其乐融融的场面,心里也舒坦了不少,暗道自己的决定果然没做错。

  这顿饭吃得格外安静,却又格外温暖,仿佛多年的隔阂在这一刻被热腾腾的饭菜融化了。

  只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再温馨的场景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饭后,天色渐晚,王铁山一家准备起身告辞。

  王德功依依不舍地拉着儿子的手,嘴唇颤抖着,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说,最终却只是拍了拍他的手背:

  “铁山.有空常回来看看爹。”

  王铁山重重地点头:

  “爹,您好好养着,过些日子我再来看您。”

  “我们两家也住得近,等您身体好了,也可以过来看看我,看看您的孙子和孙女。”

  趁着父亲和爷爷道别的空档,王程鹏悄悄把王银山拉到一旁,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塞到他手里:

  “二伯,这钱您拿着,给爷爷买点补品,或者家里添置些东西。”

  王银山一愣,连忙推辞:“这哪行?这钱我不能收!”

  王程鹏硬是把钱塞进他手里,低声道:“银山叔,您别推了。”

  “爷爷心里有疙瘩,肯定不会收我们的钱,但这钱您得拿着,就当是为了这个家。”

  “有了这笔钱,你们家和爷爷也能好过不少。”

  王银山捏着钱,犹豫了一会儿,最终叹了口气,勉强收下:

  “行,那这钱我就先替爹收着,该用的时候用。”

  “你放心,这钱我只会用在爹身上,绝对不会乱用!”

  回家的路上,暮色渐沉,远处的山影模糊成一片深青。

  王铁山走在前面,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甚至偶尔还哼两句不成调的山歌。

  王程鹏跟在后面,看着父亲那如释重负的背影,嘴角微微扬起。

  他知道,这一趟来得值了,父亲心里的那个结,终于解开了。

  夜风微凉,却吹不散心头那股暖意。

  重活一世,这一次,自己这一大家子人总算是越活越好,心想事成!

  ……

  1977年10月12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到了这个对全中国都至关重要的日子。

  正是在这一天,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招生对象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这一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全国范围内引爆,激起了无数人的希望和热情。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街道上便已经热闹非凡。

  报童们背着装满报纸的布包,一边跑一边高声吆喝:“特大新闻!高考恢复了!快来看啊!”

  他们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像是要把这个好消息传遍每一个角落。

  人们纷纷涌向报摊,争相购买当天的报纸。

  报纸的头版头条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国务院批准恢复高考制度!”

  下面还配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教育部的大门,门口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年轻人。

  人们拿着报纸,激动地讨论着,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广播里也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这条消息。

  播音员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几分激动和振奋:

  “广大知识青年们,高考恢复了!这是你们的机遇,也是国家的希望!请抓紧时间复习,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收音机前,无数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个字。

  工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农民们停下田里的活儿,知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村口的广播喇叭下,听着这条改变命运的消息。

  他们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和激动,像是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如果能够考上大学,他们便有了离开这里的资格,重新回到城市中去。

  “高考恢复了!我们有机会上大学了!”有人激动地喊道,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

  “是啊!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旁边的人附和道,眼里闪着泪光。

  人们争相奔走相告,像是要把这个好消息传遍每一个角落。

首节 上一节 309/3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