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67节

  吴铭回家拿上吹风机,返回店里。

  他这徒弟的头发长且密,不早点弄干,今晚怕是不好睡觉。

  师父归来时,谢清欢正拿干毛巾擦拭头发,一眼便瞧出端倪。

  又有仙家法宝!

  目光灼灼地盯着师父手中,兴奋得脸蛋泛红。

  “这个叫吹风机,只要插上电源,便能吹出风来……”

  吴铭一边说一边演示。

  “弟子悟了!”谢清欢抢答道,“定是用来给灶火鼓风的!”

  “……”吴铭很想翻个白眼,“这是用来吹头发的。推动这个开关,可以调节风量。你试试。”

  吴铭将吹风机交给她,这玩意儿没啥操作难度,谢清欢一上手即会。

  “吹风机同样只能在厨房里使用,用久了会发烫,你最好掐着时间,用个十来分钟便停下来,晾凉后再用。”

  网上淘的便宜货,一次性用太久,吴铭怕它爆炸。

  “弟子省得!”

  谢清欢攥着老人机重重点头。

  她一介凡俗,并无半点法力,能够使用仙家法宝已是师父开恩,有所限制理所应当。

  何况这法宝委实神奇,竟能吹出热风,她用了没多会儿,便感觉头发干燥不少。

  有此神器,以后便能经常洗头了!

  不禁感慨:怪不得人人都想成仙,仙人的生活当真滋润。

  要是我也能位列仙班就好了……

  她被自己的念头吓了一跳,暗暗自责道:清欢啊清欢,你怎的越来越贪心了?能随师父研习厨艺已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切莫再起贪念……

  吴铭对徒弟丰富的心理活动一无所知,他站一旁看她吹了会儿头发,确认她操作无误,最后再嘱咐两句,回家睡觉!

  ……

  休业一日,川味饭馆重回正轨。

  第二天凌晨到店,吴铭二话不说先把门上的休业通知撕了。

  走进厨房时,谢清欢早已洗漱完毕,正在筹备煮粥的菜料。

  “师父,粳米快用尽了。”

  “我晓得。”

  米的消耗量确实大,光是煮粥每天就要用十公斤以上。

  东京城里的粳米卖七十文每斗,一斗约十二斤,每斤差不多六文钱。

  显而易见,米粮在现代买更加划算,而且现代的稻作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即便是最便宜的粳米,品质也绝非宋米可比。

  “吴掌柜!谢铛头!”

  吴铭前脚刚到,李二郎后脚便来了。

  开门放二郎进店。

  “今日来得这般早?”

  “昨晚睡得早,四更天便醒了,估摸着掌柜的快到店了,我才出门……”

  忙碌的一天从煮粥开始。

  卖完早饭,肉行和鱼行一如既往地送货上门。

  吴铭重新给肉行的伙计列了个单子,嘱咐说:“往后便照这张单子备货。”

  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卤味的食材。

  有了昨日的推广,吴记川饭的卤味已经打出一定的名气,当然要再接再厉。除了在东京卖,还可以加进川味饭馆的菜单,卤菜可以提前做好,并不费事。

  早上八点,吴建军优哉游哉地踱进厨房,谢清欢早为师公温好了粥和馒头(包子),恭敬呈上。

  吴建军冲她竖起大拇指:“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比你师父强!”

  吴铭:“……”

  见老爸满面红光,便知他昨天打牌肯定赢了钱。

  吴建军问起在大相国寺摆摊的战果,吴铭如实相告,略去了探店、沐浴等和摆摊无关的事。

  出门买菜!

  蔬菜有固定的供货商,主要是买面。

  市场里有好几家生面店,吴铭逐一看过,最终选定一家:“老板,我看你家的凉面还可以啊。”

  “必须的!”老板顿时来劲了,“我们家的凉面都是每天早上现弄的,绝不过夜!”

  “我想从你这儿每天进一批凉面,能不能做?”

  “可以!你要好多嘛?”

  “我看看今天能卖出去多少,晚上再告诉你。这里的我全要了。”

  吴建军疑惑:“你要卖凉面?”

  吴铭笑道:“不,我要卖冷淘。”

  大夏天想吃面又不想出汗,那就得吃凉面,正好老爷子囤积的挂面消耗得差不多了,是时候上冷淘了!

  东京城里的面店就没有不卖冷淘的,各种尺寸的冷淘,从银丝面到大碗宽面一应俱全;浇头更是五花八门:猪肉、鸡肉、鸡蛋、笋干、韭菜、蘑菇、黄瓜、木耳……不一而足。

  作为川菜厨师,吴铭当然要卖四川凉面,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豆芽冷淘。

  “豆芽冷淘?”

  谢清欢听得一愣一愣的。

  豆芽菜她知道,可拿豆芽菜拌冷淘,她还真没听说过。

  市面上的素冷淘至少要用三种配菜,师父却只用一种,而且是最寻常的豆芽菜……

  “会不会太简单了?”

  “简单便对了,大道至简。”

  吴铭随口胡咧咧。

  主要还是因为人手不足,太复杂的拌面做不过来,凉面多方便,加豆芽和调料,拌匀即可食用。

  四川凉面拌得好不好吃,不在于配菜的多少,甚至不完全取决于面条本身,关键正在于调料。

  “为师今日便教你配制一种拌菜里最常用也最不可或缺的调味料——复合酱油。”

  一听又可以学技术,谢清欢当即打起十二分精神。

  吴铭依次取出黄豆酱油、姜、葱、蒜苗、八角、桂皮、山柰、茴香、红糖、冰糖、香叶、草果……

  谢清欢看得目瞪口呆,这阵仗竟比卤菜时还要大!

  师父一出手,果真非同凡响!用如此多奢侈的香料配制调味料,即便是矾楼也断无这般魄力!

  “愣着作甚?来把葱、姜、蒜苗切了。”

  “好!”

  没能让诸君尽兴我很抱歉,努力码字中……

第99章 辣油

  复合酱油又叫复制酱油,是川菜冷菜体系中的精髓,吴铭打算把徒弟往冷菜师傅的方向培养,这是必教的。

  烧一锅热水,将备好的香料下锅汆水:“复合酱油讲究咸甜鲜香,香料起增香的作用,但不能过头,凡事过犹不及,过香则易发苦,先汆水去除苦味。”

  吴铭取出一口不锈钢汤锅,将十瓶黄豆酱油倾入锅中,随后又加入适量的清水:“以后熬酱油便用这个锅来熬,水不可少,防止熬久过咸。”

  将香料捞出沥干,与拍烂的老姜、葱白段、蒜苗段一起投入酱油中,最后放入冰糖和红糖,以小文慢熬,须熬一个小时以上,让各种味道充分融合。

  “等它慢慢熬,咱们把菜卤上。”

  今天恢复正常营业,卤菜的品种和数量都可适当减少,有前两日的经验,谢清欢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了。她学东西确实快,吴铭深感欣慰。

  这时,锅中飘逸出咸鲜醇厚带着些许甘甜气息的酱香,渐渐的,香气越发浓郁,锅里的声响也变得细微起来。

  待酱油汁色转深,质地开始变得有点胶粘时,吴铭说:“你看,熬至这个状态,味道已经完全融进去了,此时应当及时滤去酱油中的残渣。”

  他动作利落地将香料、葱姜蒜苗尽数滤除干净,只留下清亮浓稠的酱汁回流锅中,继续以小火熬制,待酱汁泛起细密的鱼眼泡时,功成,关火。

  谢清欢只觉浓香扑鼻,香味之丰富,远非寻常酱油可比!

  师父说大道至简,可这哪里简单了!用此法熬制的酱汁,拌什么菜不好吃啊!

  吴铭笑道:“味型丰富是一方面,复合酱油还有另一个特点,眼下热酱滚烫,尚看不出来,待其晾凉冷却后方得显现。时候不早,咱们先备料吧。”

  ……

  又到了月初收税缴税的时节。

  身为川饭行会的行老,李铁民有协助官府查账核账的义务。

  这差事琐碎寻常,以往皆是由几个得力的账房和亲信代劳,无须他亲力亲为。

  唯有麦秸巷那家入行不久的吴记川饭,其掌柜大有来头,行事做派又处处透着不凡,端的深不可测,李铁民以为有必要亲自走一趟。

  这核查账簿虽是小事,却是登门拜访、增进关系的好由头。

  思及此,他便揣上税令行章,换了身不起眼的细布直裰,雇了顶双人轿,径往麦秸巷而去。

  李铁民特意选在午间登门,吴掌柜这时必定在店里,且生意冷清,正好办事。

  却不料,当轿夫抬着轿子转进麦秸巷,尚未抵达吴记川饭,便听见嘈杂的人声,间或夹杂着满足的叹息:

  “快哉!吴掌柜当真十八般厨艺样样精通,连冷淘也做得这般美味!”

  “待国子监迁回旧邸,若能请来吴掌柜掌勺便好了。”

  “公肃兄可是没睡醒?以吴掌柜的手艺,岂会瞧得上国子监的活计?”

  李铁民掀起布帘探看,但见轿外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青衿书生走过,各个神采奕奕,赞叹不已。

  似乎不太对劲……

  待轿子落地,李铁民下轿一看,登时瞠目愕然。

  吴记川饭的店堂里,一众书生挤挤挨挨,竟将几张桌子拼得满满当当!

  中午的生意竟也这般红火!

  李铁民暗道一声失策,付清轿钱,进店探看。

  他知道吴掌柜所学庞杂,并非专精的川饭铛头,此前还做过南食和北食的菜式。

  说实话,李铁民心里是很不以为然的,在他看来,既是川饭店,便该本本分分做川饭,杂而不精,乃学艺大忌。

首节 上一节 67/1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