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关索“嗯”一声没再多说。
他不怀疑李二哥的所见所闻,任谁都看得出来吴掌柜的不凡,连他最景仰的狄公都与之交好,由此可见一斑。
但要说吴掌柜是菩萨转世,实在有些牵强:菩萨转世不去普度众生,开饭店作甚?
他知道李二郎崇佛,会这样想倒也情有可原。
两人抵达吴记川饭时,门口已有不少食客等候。
“吴掌柜!”
听见二郎的喊声,吴铭出来开门。
张、李二人立刻叉手唱喏。
吴铭嘱咐张关索说:“你以后到了店里,也像二郎一样喊一声。”
“铁牛省得!”
“支摊儿吧,准备开市了。”
张关索头一回在食肆干活,对此一窍不通,随李二郎边做边学:挂上布招、搬出桌椅、支起布棚……
吴铭回厨房里招呼徒弟上菜,一众食客自觉排起队。
听说角抵艺人来了,谢清欢顿时笑容满面,特意捋了捋耳边碎发,端着锅碗瓢盆出来一看,笑容瞬间凝固在脸上。
张关索倒是大大方方地叉手行礼:“铁牛见过谢铛头。”
铁牛……
谢清欢挤出一丝笑容回了一礼,摆放餐具时,咬牙悄声道:“师父,你又哄我!”
吴铭忍不住笑出声。
“吴记早食开卖了,走过路过瞧一瞧!”
李二郎一边吆喝一边打粥,张关索分发炊饼馒头,谢清欢负责算账收钱,三个人绰绰有余,用不着掌柜的亲自出马。
可算能歇着了。
吴铭回店堂里歇息,顺便照看店面。
粥食涨价之后,客流量确实少了许多,以往半个时辰便能售罄,现在得卖近一个时辰,卯时便开卖,辰时才打烊。
吴铭知道张关索要来,给留了他一份早饭,在进厨房之前,一如既往地叮嘱道:“你须谨记,灶房乃机要之地,内有本店秘辛,稍时无论见着什么,断不可与外人道。”
谢、李二人也摆出前辈的架势,正色附和。
张关索见状,也不由得肃起神色,郑重道:“掌柜的放心,待会所见,俺绝不对外透露半个字,若违此誓,教俺天地五雷轰!”
他理解吴掌柜的谨慎,调味、火候皆不传之秘,岂能教外人学了去?
他是这么想的,可等吴铭拉开两界门,炽亮白光涌出的瞬间,张关索瞪大了眼,惊得下巴险些掉地上。
第106章 灶王爷来了也不行
张关索亦步亦趋地跟进厨房,屏息凝神,目光扫过这方整洁明亮的空间,视线所及,皆是些前所未见的器物……俺一定是在做梦!
他使劲拍了下脑袋,定睛再瞧,眼前的奇异景象却没有丝毫变化。
一旁的谢清欢忍住笑意,趁师父不察,悄声说道:“师父乃灶王爷下凡,这是仙家灶房,自然和俗世灶房不同。”
“仙家灶房……”
张关索恍然大悟。
这便说得通了,比起菩萨转世,灶王爷下凡开饭店显然更合情理,这仙家灶房便是铁证!
怪不得吴掌柜有言出法随的本领,原是神仙下凡……
张关索立时肃然起敬,他早看出吴掌柜来头不小,万没料到来头竟这般大!
不禁咧着嘴傻乐起来:俺也是出息了,竟然抱上仙家的大腿了!
谢清欢正色叮嘱:“师父此番下凡是来人间历练的,他要从头开始,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得证大道!我等千万不能暴露师父的身份,以免妨碍他老人家修行。”
“铁牛省得!”
张关索重重点头,莫说只是保守秘密,哪怕是为奴为仆他也心甘情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他还是晓得的。
“小谢!你俩又在说甚?”
见师父投来目光,谢清欢连忙收声,解释道:“同铁牛讲些规矩。”
“???”
有啥规矩?我咋不知道?
吴铭一头雾水,他这徒弟啥都好,就是说话经常没头没尾的,不太聪明的样子。
他没往心里去,招招手说:“过来端饭。”
四人在店堂里吃粥啃包子馒头。
张关索的吃相异常生猛,吴铭碗里的粥刚过半,他便已消灭殆尽。
“可是没吃饱?”
“饱了!”
张关索抹一把嘴,故意打个饱嗝。
吴铭数出二十个铜板给他,钟点工一律现结。
张关索喜笑颜开,收下工钱,告辞道:“那俺去了!诸位哥哥姐姐,得空来保康门瓦子看俺角抵,不要钱!”
……
八点整,吴建军踩着点踱进厨房,谢清欢一如既往地呈上早饭。
“爸!”吴铭叫住他,“你过来看看。”
“看啥?”
吴建军跟着儿子走到两界门旁,不明所以。
吴铭指着门说:“看你能打开这扇门不?”
如果他没理解错,灶房应该和厨房一样已经变成两个时空之间的中转站了,尽管只是暂时的。
“不是试过了么……”
吴建军握着门把手轻轻一推,之前尝试时分明纹丝不动的门竟然发出吱呀一声轻响。
他脸上的漫不经心瞬间被惊讶取代,随之而来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立刻推门而出,早晨的柔光正自窗棂流淌进来,将吴记川饭的灶房映照得分明。
那座造型古朴的土灶上方贴着幅褪色的手绘灶神像,厚重的大铁锅墩在灶眼上,锅沿四周盘踞着一层经年累月攒下的乌黑油垢。
灶房一角码着齐整的柴垛,另一角静置着一口硕大的粗陶水缸,沿着墙根,一溜儿摆开的酸菜坛子足有七八个,个个肚大腰圆,倒像是缩小版的他。
“哇!”吴建军双眼放光,“我现在是在北……吗?”
忽然想起有个宋人在侧,硬生生把宋字咽了回去。
谢清欢故作漠不关心,实则暗暗吃惊,她此前从未见过师公穿过那扇门走进灶房,这是破天荒头一回。
吴铭笑着摇摇头:“是,也不是。先吃饭吧。”
父子俩回到川味饭馆,吴铭这才把灶房变成中转站的事告诉他。
吴建军啃着包子,若有所悟:“所以是厨房扩容了。”
“是这意思,你可以进入吴记川饭的灶房,但你出不去,就像小谢能进入现代的厨房,但她穿不过这扇门一样。”
吴铭指了指厨房的门。
“足够了!”吴建军乐得合不拢嘴,“至少灶房是一千年前的灶房,我也算是到过东京的人了!”
老爸向来不贪心,大抵懒人都是容易知足的。
吴铭说:“这只是暂时的,想把灶房永远变成中转站,我必须拿那个土灶做一百道菜……你知道那灶怎么用吗?”
他以为老爸经常看鉴宝类节目,对这方面多少有点了解,他显然想多了。
吴建军大喇喇道:“这得问你爷爷,我几时下过厨?”
“……算了吧。”
且不论老爷子懂不懂,真让他知晓此事,怕是今晚就要搬进灶房里定居。
小谢和二郎肯定知道,问他俩便是。
待老爸吃完早饭,父子俩前往菜市场买菜。
昨天备的五十份凉面不够卖,今天的备货量增加到七十份,应该差不多了。
两人回到厨房时,谢清欢已经将今日的卤菜卤上了。
吴铭夸她两句,招呼道:“走,去灶房。”
“师父又要教我一手?”
“不,为师今日要向你和二郎学一手。二郎——”
主要靠二郎,小谢此前只学过刀工,极少摸灶,不指望她能帮上多少忙。
宋代和此前所有朝代最大的不同,正在于生活起居方式的嬗变。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变迁是精英化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极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但对无缘青史留名的黎民百姓来说,却是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吴铭穿越回五代以前,他一定寸步难行;所幸他回到的是宋代,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他几乎都能应付自如。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大部分是在宋代确定下来的。
就拿这灶台来说吧,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定型于秦汉时期,隋唐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宋代方才趋于完善,其尺寸、规格和形态已经和近现代的土灶十分相似了。
当然,和现代的柴火灶没法比。
别的不说,光是鼓风设备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拉杆式风箱要等到明朝才出现,如今给灶火鼓风纯靠人工扇风,其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李二郎闲汉出身,凡是和饮食相关的活计,没有他不会的。
麻利地往炉膛里添上干燥的麦秸和木柴,拿打火石引燃一束火绒,塞入灶口深处,俯身轻吹几口,须臾间,几点星火便腾跃成苗,火舌呼呼作响,贪婪地吞噬着灶膛的空隙。
与此同时,吴铭也已将那口粗砺厚重的铁锅刷洗干净,水自然是从厨房里接的。
吴建军和谢清欢将一应厨具和食材搬进灶房。
这些仙家法宝原本是拿不出来的,不消问,定是师父解除了阵法限制。
谢清欢娴熟地将土豆切丝泡水。
吴铭打算简单炒个土豆丝试试手。
还没开炒呢,光看这火力就有点绷不住了。
李二郎忙又添了些柴,拿蒲扇可劲扇风。
待火温上来了,起油锅,开炒!
在一旁观摩的谢清欢冷不丁问:“师父,不颠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