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可以啊!
生姜是宋时极其常用的辛香料,其辣味虽然远不及辣椒,但只要用量够大,也能形成不小的刺激感。
这道禁中佳味,鸡肉的量在两斤左右,生姜怕是用了四两。而且鸡肉用的是农家散养的土鸡,其肉质远非速成的白羽鸡可比;生姜用的应该是上好的川姜,其辛味和香味远比山东大姜浓厚。
吴铭忽然想起现代川菜中也有一道类似的菜:传统做法的姜汁热窝鸡(不加豆瓣)。
当然,只是味型比较相似,做法却不尽相同:姜汁热窝鸡的烹饪方法更接近烩;而禁中佳味是一道炖菜,说起来,这道菜倒是很适合用土灶来做……
谢清欢冷不丁问:“师父觉得如何?”
“名不虚传,进献给官家的菜确实不错。”
“敢问师父这道菜用了哪些调料,是如何做的……哎哟!”
吴铭一巴掌拍她脑袋瓜上。
你倒考校起我来了,真是倒反天罡!
谢清欢捂着头痛呼,心里却暗自窃喜:又被师父抚顶啦!寿命增加一百年!
师徒俩频频动筷,截至目前在状元楼吃过的所有菜品中,吴铭愿称这道菜为第一,甚至比荔枝腰子更胜一筹。
“二郎,快些吃菜,再不动筷便没了。”
李二郎还想等吴掌柜和谢铛头搁筷再用饭,但见两人都没有搁筷的意思,也就不再客气,接着大口干饭!
第110章 双双上新
不止李二郎闷头干饭,师徒俩也都各自炫了一碗饭。
一大盆鸡肉转瞬见底。
吴铭颇有些意犹未尽。
这位陆铛头确有两把刷子,正不正宗暂且不论,至少调味和火候都拿捏恰到好处,非要鸡蛋里挑骨头,也就是卖相差了些,当然,如果当年进献的版本便是如此,那确实没有改善的必要。
卖相做得再好看,也比不上“官家同款”四个字响亮。
李二郎抚着圆鼓鼓的肚皮饱嗝连连,这小子原本不吃午饭,下午这顿点心一共干了三碗饭,直接当晚饭吃了。
“结账!”
虽说是王铛头请客,咱也不能太理所当然了,付账的举动还是要有的。
张三快步走至桌前,堆笑道:“王铛头已经替三位客官付清饭钱。”
又说:“代陆铛头向吴掌柜请教,不知这禁中佳味是否合吴掌柜口味?”
吴铭指着仅剩汤汁的菜盆说:“菜合不合口味,瞧瞧吃得干不干净,不就一清二楚了?替我给陆铛头带个话,以姜汁烹鸡,吴记川饭尚有另一种做法,陆铛头得空时,不妨来小店坐坐,切磋交流。”
三人起身离店,此时雨已停歇,却并未下透,日头尚隐在湿漉漉的云絮后头,保康门外已是吆喝声四起。
出了状元楼,往东走不远便是城南最大的瓦舍保康门瓦子,这一带是城南数一数二的繁华地段。
青石板路面蓄着浑浊的积水,倒映着匆匆往来的人影、牲口蹄影和重新支棱起的各色店肆幌子,自檐角滴落的水珠砸落青石台阶上,迸开细小的水花。
三人径往吴记川饭走去。
谢清欢好奇询问:“师父,你适才说的另一种做法是什么?”
“姜汁热窝鸡,以后会教你的。”
吴铭暂时不打算做这道菜,当务之急是把土灶利用起来。
状元楼这道禁中佳味属实不错,现在是我的了!
正好,川味饭馆许久不曾上新,是时候推出新菜了!
回到店里,看一眼时间,下午三点半左右。
时候尚早,他把行头交给李二郎,嘱咐道:“你去柴市寻家正经的柴火铺,让掌柜的每日送五捆柴火到吴记川饭。”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之所以便排在第一位,不是因为念着顺口,而是因为作为古代最重要的燃料,没有柴,饭都没法做,还谈什么米油盐。
东京百万人口,每日的木柴消耗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建国短短数十年,便将周边的山林砍伐一空。
为了维持京师庞大的需求量,朝廷不得不进行能源的升级和转型,将目光转向热值更高、运输更方便的石炭,也就是煤炭。
石炭一经采掘,便迅速取代过去的木炭,成为东京乃至于全国百姓的生活燃料。
可以说,宋代对煤的采掘和使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直到晚清洋务运动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未见得有宋时的水平。
不过嘛,煤炭适合拿来取暖烧水,烹饪还得烧柴。
吴铭招呼徒弟备菜备料。
这雨可算是停了,今晚正常营业!
四点半左右,张关索提前到岗。
当东京城里回荡起酉时的钟声,一众太学生再度蜂拥而至,欧阳发又冲在最前面,一看就是不认真上课、满脑子口腹之欲的学渣。
两天没来吴记川饭,可把他馋坏了。
心里想着大饱口福,嘴上说的却是:“掌柜的,我来归还雨伞了!”
过不多时,狄咏也来了,吃完饭仍然要了五百文的卤味,带回去给爹爹下酒。
吴铭查看过两界门上的会员列表,狄咏的花销全部记在了狄青账上,包括之前在大相国寺的消费,或许是因为他打包的食物都被老爹吃了吧。
得益于此,狄枢密使虽未亲自登门用饭,目前却已经在吴记川饭消费了三千余文,仅次于欧阳修。
一忙起来,时间便如白驹过隙,眨眼又是一晚。
打烊闭店,记账算账。
前两天没啥客流,营业额可以忽略不计,好在上个月给国子监供膳的钱李行老遣人送来了,再加上今天的业绩和往日的结余,成功突破三万文(未扣除肉钱)!
有房有积蓄,哪怕在富人云集的东京,也算是小康之家了。
发了工钱,三人各自回家歇息不提。
第二天一早,肉行送货上门时,吴铭嘱咐对方再送十只鸡来。
谢清欢闻言嗖一下便闪现至师父眼前,满脸期待:“师父要教我做姜汁热窝鸡了么?”
师父昨天只是随口提了下菜名,她便牢牢记下了,心里跟猫抓似的好奇,恨不得立刻学艺。
吴铭笑着摇摇头:“为师今日教你另一道菜——柴火鸡。”
“好!”
谢清欢双眸生光,能学本事就行,管他是什么鸡,她来者不拒。
“不过在此之前,咱们先把昨日吃的禁中佳味复刻出来。”
“弟子省得!这道菜本就是蜀地菜肴,状元楼做得,吴记川饭自然也做得!”
你省得个铲铲……
吴铭正色道:“禁中佳味只卖给那边的食客,待会要做的柴火鸡才在吴记川饭卖。”
“哦……”
谢清欢不是很懂,这道禁中佳味名头响亮,只要做得好,可以定个很高的价钱,东京的川饭店没有不做的。
吴铭倒没考虑赚钱的问题,主要是念及陆铛头有正儿八经的师承,算是正统的传人。
昨天刚和对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今天就抄人家的菜和人家打擂台,虽然也无不可,毕竟其他川饭店都这么干,他只是觉得没这个必要。
可选择的菜式多了去了,柴火鸡也不差。
把禁中佳味当作一道宋菜卖给现代人更好。
这道菜的做法并不复杂,昨天探店时吴铭已经琢磨出七七八八。
先将活鸡宰杀后里外治净,剁成小块,再将生姜洗净,削去外皮,切成薄片。
然后起油锅,下姜片以小火慢爆出香味和汁水,再下鸡肉翻炒,加水和调味料同炖即可。
唯一的问题在于,需要弄清楚生姜的用量。
第111章 皇上同款
“皇上吃的菜?”
吴建军吃着早饭,听儿子说今天要推出一道新菜,是一千年前赵宋皇帝吃的御膳,顿时感觉碗里的粥不香了。
吴铭笑道:“待会买了菜,我给你做一份,也让你当一回皇上。”
本来就要试菜,给老爸尝鲜来只是顺带的。
“朕的好大儿!”
吴建军高兴惨了,三两口啃完包子、扒完粥饭,迫不及待道:“走!买菜去!”
父子俩买了两大包乐山的竹根姜回来。
乐山的竹根姜姜味浓烈,在川菜体系里久负盛名,就是长得比较纠结,盘根错节的处理起来不太方便,所以现在的川菜馆子基本都改用山东的大姜,包括川味饭馆。
别的菜式倒是无所谓,可禁中佳味是一道姜汁菜,能不能把这道菜做好,关键正在于生姜,马虎不得。
四人齐上阵,麻利地备好菜料,生火,开灶,上宽油!
姜片滚入热油的刹那,浓郁的辛香扑鼻而来。
“二郎!”
李二郎心中有数,立刻减弱火力。
接下来便是小火慢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5到20分钟,没什么操作可言,只须不时翻拨姜片,以免粘底烧焦。
吴铭叫来徒弟掌勺,自己则趁此空隙将调料备妥:酒、醋、豆酱、花椒粉、盐倒入依次碗中搅匀。
虽是傻瓜般的操作,谢清欢依然乐在其中,一丝不苟。
直至姜片缩小变薄,边缘微卷,空气里干香四溢,这时姜中的汁水已被尽数炸出,香味融进油中。
吴铭重掌大勺,二郎当即添柴鼓风。
倒入鸡块以大火翻炒至半熟,加水没过鸡块,待锅里的水微微沸腾,下调料搅匀,盖上锅盖小火焖煮,想把农家土鸡炖得细嫩化渣,少说也要一个小时。
所以这道菜现点现做是来不及的,得根据每日的出菜量提前炖上。
定好时间,师徒俩回厨房里筹备中午的菜料。
十点左右,诱人的香气在厨房里弥漫开来。
吴建军使劲吸动鼻翼,馋得直咽唾沫,连声催促:“时间差不多喽!”
于是重回灶房,揭开锅盖的刹那,那股醇厚的肉香和炽烈的辛香便随着翻腾的白汽喷涌而出,直直地往人鼻子里钻!
四人的喉头同时滚了滚。
见鸡肉已经炖得烂熟,吴铭让李二郎加大火力,开始收汁。
吴建军诧异道,“不加配菜吗?”
“这道菜没有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