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轮到对方犯糊涂了。
一通驴唇不对马嘴之后,两人终于进入了正常交流。
胡书商热情的自我介绍道:“张老师,我以前是《长城文艺》的责任编辑,在杂志社足足干了七年,我有人脉能拿到版号,手里还有几百家大小书店组成的销售网络,印刷厂更是现成的,只要您愿意把版权卖给我,咱这事儿立马就能齐活儿!”
《长城文艺》是80年代河北最大的通俗小说杂志,巅峰时也有四十万册的月均销量,不过去年被反三俗搞停刊了。
如果对方真是《长城文艺》的资深编辑,能掌握这些人脉资源倒也不奇怪,可加上前面那句莫名其妙的话,总让张延有种不好的猜想。
略微犹豫了一下,他小心翼翼的问:“冒昧的问一句,如果我没打这个电话,您这些关系人脉准备用在哪方面?”
对面沉默了一会儿,坦然道:“我会先去盗版王朔的小说,等你的小说写完,再去盗版《红楼名侦探》。”
还真让张延猜中了!
胡书商紧接着又道:“就算没有我,往后盗版书一样会泛滥成灾,毕竟去年的大整顿砸了不少人的饭碗,像我们这样的人总得想法养活老婆孩子。”
说着,他又开始自嘲起来:“我算是这些人里比较矫情的,一时间还有点放不下身段,想在正道上再挣扎挣扎。”
听说盗版界迎来了大批正规军,张延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以后出书还能赚到钱吗?
可能杂志受到的影响小一些,但问题是杂志社的稿酬被限定死了,混个温饱不难,但想要发财致富可就难了。
不得不说,胡书商是个会聊天的,虽然有点剑走偏锋,但听完之后,张延确实对这位良心尚存的准盗版书商起了兴趣。
当然现在要谈合作还早的很,总得去看看他说的那些东西是真是假。
于是在沟通之后,张延就决定去京城跟这位胡老板见上一面——反正他已经交了三十多万字的存稿,应付半个多月后的特刊绰绰有余。
这时王忠旗正好申请完补助回来,看到张延正在旅馆前台打电话,便上来笑道:“张老师,财务上听说你和社长是老乡,这补助是一路绿灯就批下来了。”
“麻烦你了。”
张延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不过这补助我暂时怕是用不上了,因为我明天得去京城一趟,说不准还要在京城待上几天。”
“啊?!”
王忠旗有些傻眼:“怎么突然要去京城?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
张延当然不会告诉他,自己是要去见个体书商,而是祭出了另外一个理由:“黑豹乐队的那个主唱窦维,你还记得吗?我后来一直跟他有联系,还合作写了一首歌,结果他因为这首歌被人打断了腿,我肯定得过去瞧瞧。”
合作写歌这话不是张延说的,是窦维自己说的,这大概也算是文艺青年对文艺青年的一种认可吧。
听说是这么一回事,王忠旗也不好劝说,便道:“那没事儿,等你回来早晚能用上——对了,托《红楼名侦探》的福,咱们《通俗小说报》在京城总算是打开了局面,我听说9月份的订单足足翻了好几倍,明天发售的时候一定盛况空前!”
京城算是华北最难啃的一根骨头,能在京城打开局面,看来9月份的销量还能涨一截。
而越是这样,张延就越是觉得有必要和胡老板见一面。
当然,前提是胡老板没有撒谎。
于是他托王忠旗订了第二天早上的火车票,又去附近买了些探望病人的滋补品——既然都已经决定进京了,肯定是要顺道去探望一下窦维的。
晚上。
张延整理好行李,靠在床头看着窗外不自觉发起呆来。
也不知周楠现在怎么样了。
其实前阵子和窦维聊天时,他也打听过京城影视圈的情况,怎么说呢,虽然没有到摇滚圈这么乱,但也……
那时候张延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如果周楠真的堕落了,那他会毫不犹豫的把周楠埋葬在记忆里,全当周楠已经死在了进京的路上。
不过是好是歹,总要先把人找到才能确定。
第16章 进京
在1990年乘坐绿皮火车,也绝对是一场更大的磨难。
好在是短途,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因为事前没跟窦维联系过,到了首都之后,张延先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杂货店,用公共电话抠了窦维的呼机。
其实胡老板本想来接站的,但张延对他还不托底,所以不想被对方全程掌握节奏,于是便以要先去访友为名婉拒了。
却说联系完寻呼台之后,张延本以为这次又是姜欣回电话,谁知没过多一会儿,窦维就直接打了回来。
张延震惊道:“你病房里竟然有电话?你小子不会是高干子弟吧?!”
“什么电话,大哥大见过没?”
窦维跟他在电话里混熟了之后,倒也没那么沉默寡言了,在电话里小声解释道:“栾竖新认识位港姐儿,正好一起来医院看我,我顺手借了人家的大哥大回电话。”
“我说呢。”
张延恍然,笑问:“你在哪个医院呢,我一会儿过去看你去。”
“看我?你来京城了?!”
窦维说着,一下子嗓门就高了,激动道:“你来的正好,等我把丁五那孙子喊出来,咱们四四六六把话讲清楚。”
“哎呀,你别乱动,要走液了!”
窦维的话音刚落,姜欣的声音就传了过来,两人似乎是拌了几句嘴,然后姜欣就抢过大哥大,报出了医院地址和病床号。
挂断电话结账的时候,张延看到《通俗小说报》的九月新刊,被摆在杂志架上比较显眼的位置,就顺嘴问了句:“老板,这杂志卖的怎么样?”
“你问这干嘛?”
“我准备在老家弄个小报亭,这回是特意来京城取经的——跟着首都走,肯定错不了!”
“这话说得倒是没错。”
老板信以为真,随手翻开杂志,指着《红楼名侦探》的标题道:“这杂志以前也就那样,不过最近有个长篇小说特别新鲜,又是穿越时空、又是破案、又是念诗拍婆子的,上个月都卖断货了,这个月我特意多订了百十本。”
张延故作惊讶:“真的假的?”
“咱这是京城,首善之地,我难道还能骗你不成?”老板说着,又翻了翻,指着结尾处的公告道:“你瞅瞅、你瞅瞅,人家15号都要加印特刊了。”
这时候正好有个小伙子,进门就嚷道:“老板,最新一期的《红楼名侦探》出了没?”
“出了、出了。”
老板丢给张延一个‘你看吧’的眼神,然后把杂志递给那小伙子:“以后记好了,这叫《通俗小说报》,要不是我也在看《红楼名侦探》,都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管它呢。”
小伙子把钱拍在柜台上,满不在乎的道:“爷们现在就得意这一口,后面那些俗套的我都懒得看!”
说着,又遗憾道:“就是素了点儿。”
“知足吧,你以为是88年呢——对了,《红楼名侦探》15号好像要出特刊了,直接发表十万字出来。”
“真的?!”
小伙子大喜:“卧槽,我都恨不能直接穿越到15号去!”
等打发走了这位书迷,老板转头就见张延也正溜溜达达往外走。
他连忙喊道:“唉,小伙子,你不买一本带回去当参考啊?”
“等回老家的时候再说吧。”
张延头也不回的摆摆手,然后直接叫了辆计程车。
“呸~”
老板在后面狠狠啐了一口:“就弄一破报亭还敢打车,早晚亏死你丫挺的!”
张延并没有听到老板的‘祝福’,所以坐在出租车上心情好的很。
虽然他早就知道杂志卖的不错,小说也广受读者好评,但亲眼见证了首都人民对自己的‘支持’,心头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
就在张延沾沾自喜的同时,年轻演员陈虹也走进了路边的一家书店,愁眉不展的漫步在书架间,试图找一本合眼缘的小说或者杂志。
她今年夏天刚刚从上戏毕业,本以为仗着出演过五六部电影,甚至还有一部是女主角的资历,能够在圈里混的风生水起。
所以在拿到毕业证之后,她就毅然决然的来到了京城——在90年代初,京圈无疑是国内影视资源最集中的地方。
谁知没了学生身份的遮护,某些东西就开始赤裸裸的展露出来,只这两个月她见识到的蝇营狗苟,比先前好几年见识的都多。
而陈虹目前既不愿意妥协、又不甘心放弃,结果就只能捞到一些边边角角的角色,比起以前反倒有所退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家庭条件还不错,短时间内无需为生计而发愁。
可要是一直这样碰壁下去,陈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坚持多久,到时候是会选择放弃,还是会选择妥协。
就在这时,书店一角的对话忽然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不是吧,你要看《红楼梦》?你啥时候这么文青了?”
“去去去,我找的是《红楼名侦探》,那里面也有红楼里的人物,但故事要有意思多了——《红楼梦》的原著我压根看不进去。”
陈虹两年前曾被电影版《红楼梦》选中,在影片中出演林黛玉的丫鬟紫鹃,当时足足培训了大半年,还听了不少专家讲座。
只可惜电影版过于偏重艺术性,即便投入资金更多、设备更为精良,导演和主演也更有名气,去年上映后依旧落了个曲高和寡的下场。
因为有这段经历,陈虹对这个话题就有些敏感。
看不进去《红楼梦》原著的大有人在,可这《红楼名侦探》又是什么,难道是索隐派的文章?
可如果是索隐派的文章,又怎么会有人觉得比《红楼梦》本身更有意思?
好奇之下,等到那两个年轻人离开后,陈虹就走过去拿起一本《通俗小说报》随便翻了翻。
看到其中有‘紫鹃’的名字,她就没头没尾的顺着读了下去。
这段写的是紫鹃正在向林黛玉报喜,说是薛蟠领了孙绍宗去梨香院,还拜会了薛姨妈,可能是相中了孙通判做妹婿。
如此一来,也就没人跟黛玉抢宝玉了。
看完这段儿,陈虹整个人都是懵的,这个顺天府通判孙绍宗是什么人?原著里有这号人物吗?
不过虽然看的满头雾水,紫鹃和林黛玉之间的互动,倒是写的颇为灵动有趣。
于是她又往前翻了翻,想看看这本书到底写的什么,结果翻到首页才发现,这原来是本连载的长篇小说,而且已经出到第四期了。
犹豫了一下,陈虹带着这期杂志走到前台询问:“老板,《通俗小说报》前面的几期还有吗?”
“没了,早卖光了。”
那老板漫不经心的抬起头,等看清楚陈虹的眉眼身段,身子骨顿时软了三分,改口道:“新的确实没有,倒是有一套我留着自己看的,你要是不嫌弃卖给你也行。”
如图:
“这……”
陈虹平日见惯了这种优待,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她真正纠结的是,到底要不要买老板看过的旧书。
不过最终好奇心还是战胜了精神洁癖。
于是1990年9月1号这天,陈虹头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穿越时空、什么叫红楼同人小说、以及人伦究竟能扭曲到何等地步。
当然她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张延。
第17章 死亡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