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1990 第184节

  张延说是明天下午再谈,其实就是给董屏留了反应时间。

  如果董屏反应不过来,只能证明他确实对剧组没有一点掌控能力,那他多损失一些也是理所应当的。

  如果董屏反应过来……

  到时候不管董屏和姜、刘两人谈成什么样,先手都在张延这边。

  毕竟张延早就说了,暂时别把董屏扯进来,既然姜纹和刘小庆犯规在前,那就怪不得张延单方面加码了。

  冯晓刚想了一会儿,又问:“那要是他们一个鼻孔出气呢?”

  张延躺到床上盖好被子,不骄不躁的道:“我又不是非投他们不可,如果觉得不划算,那就一拍两散呗。”

  …………

  果然不出意料。

  转过天早上,张延前脚刚开车离开,后脚董屏就带着人风风火火找到了旅馆。

第250章 入网在即

  “行,你们处理很好,钱是赚不完的,最主要是保障自身安全——好了不说了,我这边要参加一个会议,必须暂时关机一段时间。”

  挂断电话,张延把大哥大关了机,这才拿着自己的邀请函进到了会场里。

  这次圆梦分两次巡演,又少了王晶花带队,出的纰漏、遇到的麻烦,也明显比以往多了。

  而且以前王晶花带队,有什么事情都是联系陈虹,现在的情况是,徐正辉单线联系王晶花,刘卫东和李嵩强则是联系完王晶花,还会单独向张延报备一下。

  刚才就是刘卫东在汇报情况。

  昨天他们商演时跟某国企的领导闹了一些不愉快,最终刘卫东选择息事宁人,在免费加演一场后,连夜带队离开了那座煤矿企业。

  王晶花对此的反应,是把这家矿企挂到了信息中心的黑名单上。

  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信息中心已经扩展到了二十名员工四条专线,昼夜不停地收集、提供消息。

  被挂在黑名单上的企业,基本很难再联系到商演宣传了,甚至拍广告都会要求先付全款。

  现在信息中心虽然主要面对演出团体的,但因为提供的是免费服务,所以类似的文体行业也会打电话进行咨询。

  像这种连圆梦都敢坑的,那就更是黑中之黑了。

  这且不提。

  却说张延进到会场里,发现空间并不是很大,约莫也就是普通教室的五分之三。

  见目前来的人还不是很多,他选了个中间靠后的位置,低头看了看,发现下面没有抽屉,只好把手里大哥大摆到了桌上。

  与此同时,旁边正好也有人把自己的大哥大摆了上去。

  张延转头一瞧,原来是个西装革履的中老年。

  对方也正好看向张延,四目相对,那中老年微微一笑,问道:“小伙子,怎么称呼啊?”

  “我叫张延。”

  张延报出名号,见对方似乎在皱眉思索,便笑道:“我就是来打酱油的,从事的行业跟互联网也不沾边,您不认识我很正常。”

  中老年人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张延说的‘打酱油’是什么意思,哈哈笑道:“Internet是新鲜玩意儿,也注定是年轻人的玩意儿,我们这些老头子才是赶鸭子上架凑热闹。”

  这老头还挺会说话。

  “敢问您是?”

  “呵呵~”

  老头没说话,而是递给张延一张名片,结果张延看到名片后,脸上的笑容就是一僵。

  联想的老柳?

  这个人这个企业,不管是在现在还是未来都很有名,不过口碑却是两极翻转。

  张延也越发坚定了做个过客的想法,不然真说出什么有用的,那不成资敌了?

  所以接下来他跟老柳哼哼哈哈,半句正经的没有,老柳见状,就有些怀疑对方是不是和倪某人有什么瓜葛,所以也没了交谈的兴趣。

  “张老师?”

  结果这时就有熟人认出了张延,不是别人,正是当初话不投机,从此再无音讯的张澍新。

  “张总。”

  张延笑问:“你那网络公司搞起来了没?”

  “暂时还没有。”

  张澍新倒是并不奇怪会遇到张延,对方虽然年纪轻轻就封建迷信,但也确实对互联网有着独到的见解,会关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打完招呼后,张澍新就有些犹豫,要不要在张延身边落座,这时她忽然注意到了张延身旁的老柳。

  仔细辨认了一下,顿时激动道:“您是柳总吧?我以前在《中国科学报》当记者的时候,参与过您的相关采访报道,只是很遗憾没能跟您面对面交流。”

  “那你现在不用遗憾了。”张澍新话音方落,张延果断起身道:“你们聊,我换个位置。”

  老柳和张澍新都是一愣。

  眼见张延拎起大哥大,跑去了左侧第二排的位置,老柳疑惑的问:“这小伙子是什么来头?”

  “呃,他应该算是搞艺术的,名下有全国最大的唱片公司、经纪公司,今年国家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影视业,好像就是他提出的倡议,而且他的影视公司也成了五个试点之一。”

  张澍新毕竟是记者出身,又是搞策划公司的,以前是没把张延往娱乐圈联系,那次见过面,她也偷偷做了不少功课。

  “噢~”

  老柳点点头,又问:“他家里是?”

  “好像是河北一个市里的普通职工,他以前也是印刷厂的工人,靠写通俗小说赚了第一桶金,然后又写剧本、搞综艺——《天津卫》、《我为歌狂》、《中国诗词大会》,都是他的手笔。”

  这下老柳又忍不住皱起眉头,既然是白手起家,从事的行业和自己也没什么冲突,怎么这小伙子对自己那么排斥呢?

  另一边。

  张延离开老柳后就觉得浑身轻松,主动跟旁边的年轻人搭讪道:“哥们,怎么称呼啊?”

  对方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儿,瞟了张延一眼,道:“你有五百万吗?”

  张延好笑道:“怎么,想认识你的话,起步价是500万?”

  “不是。”

  眼镜小伙摇头道:“是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因为500万的投资,把自己卖给四通公司。”

  说着,主动向张延伸手道:“王智东,一个正在经商的软件工程师。”

  “巧了不是——张延,一个正在经商的小说写手。”张延跟他握过手后,笑道:“那我要是真有五百万呢?”

  王智东托了托眼镜,打量了张延一番,才道:“那我想问问你,是有五百万在手更有成就感,还是自主掌控公司更有成就感。”

  “那你问错人了。”

  张延摊手道:“对我来说,这两件事一点都不冲突。”

  说着,他顺势看了一下手表,又道:“距离座谈会开始还有一刻钟,或许你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

  如果是在别处,王智东大概率不会理睬张延,但这毕竟是中科院的座谈会,能拿到邀请函的肯定不是一般人。

  所以犹豫片刻,他还是把自己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

  去年四月,他和同学搞了个电子信息研究所,自任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并独立研究出了一款中文平台软件。

  他的才华吸引了四通集团的关注,对方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愿意出资500万支持他‘创业’。

  当然这个创业必须打引号,因为大股东肯定是四通,甚至搞出来的公司也要挂四通的名号,只是比一般子公司更为独立罢了。

  而创建公司之后,王智东会继续主导研发基于WIN系统的中文平台。

  说着,王智东看向老柳那边,道:“联想就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客户。”

  得~

  这一说张延顿时没兴趣了。

  一是本能的不想跟老柳扯上干系;二是根据他在梦中的见闻,王智东这个所谓中文界面系统,未来应该是被彻底淘汰了。

  果然互联网这一块,还是投资二马最靠谱。

  或者选雷布斯,不过他好像要到很晚才开始搞手机。

  百度也可以,只要中间抛掉就行。

  正想入非非之际,讲座就已经正式开始了,中科院胡副院长上来就宣布了一个好消息,经过多方努力和斡旋,东大最迟在明年夏天,就要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这个大家庭了。

  这个消息引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不过真正清楚这件事会给国内带来怎样变化的,大概也就只有张延了。

第251章 招贤

  虽然对王智东失去了兴趣,但座谈会结束之后,两人还是互换了名片。

  走出中科院,张延打开大哥大之后,不出意料很快就有电话打了过来,但却并不是预想中的姜纹或者刘小庆,而是郑志化从呆弯打来的长途。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收歌,郑志化已经决定要从飞碟跳槽到圆梦了,当然签约后他还是会留在岛内进行创作。

  而这次他给张延打电话,是想推荐一个人给张延,如果张延有意向,就一起带到大陆来试试水。

  “小伙子很全能的,出过三张专辑、拍过电影、做过综艺主持人……”

  “叫什么名字?”

  “任贤奇。”

  郑志化解释道:“他90年出道后,一度也算小有名气,不过因为去服了兵役,退伍后正赶上老东家被滚石收购,这两年在滚石相当不受待见,去年裁员名单就有他,今年又有他。

  7月底收歌时,他碰巧帮了我一个忙,后来接触的多了,发现这小伙子挺有潜力,而且也努力上进,就这么在滚石蹉跎下去实在可惜,所以就鼓励他跟我一起到大陆闯闯。”

  【PS:原时空任贤奇连续五年上了裁员名单,直到一首《心太软》横空出世。】

  这个名字在榜单里只有一首《天涯》,不过既然榜上有名,那就意味着至少后来还是红过一段儿的。

  张延问清楚任贤奇以前发售的歌都有哪些,确认没有《天涯》之后,便笑道:“既然是郑大哥你推荐的人,那我这边肯定没问题。”

  挂断电话,张延又联系了王忠旗,让他提前做好多一个人的准备,再然后也就把这事儿暂时抛下了。

  回宾馆的路上,张延不出意外的接到了刘小庆的电话,刘小庆表示不止董屏已经收到了消息,另外两位小股东也准备赶过来——第二大出资方就是刘小庆自己。

  听完这话,张延故作不满的道:“怎么搞的,这乱七八糟的还谈什么谈——冯晓刚还在吗?”

  自从昨晚上看了一半的胶片,冯晓刚就有点走不动道了,反正张延上午离开的时候,他一点要走人的意思都没有。

  “在在在,冯导一直在呢。”

  “那让他到旅馆前台等我,我就不进去了。”

  “别啊张总,咱们有话好商量!”

  “连保守秘密都不做到,你让我怎么相信你们?”

  张延说完,直接就挂断了电话。

  没过三分钟,大哥大再次响了,这次张延接起来后,听筒里传来了董屏的声音:“张总,我是华亿的董屏,我也希望能当面跟您谈谈。”

首节 上一节 184/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