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100节

  七月二十日,《30天》在北影厂摄影棚内举行了简短的开机仪式后,正式投入拍摄。

  主要取景地集中在京城。

  拍摄初期,一切顺利。

  周星星展现了极强的职业素养,准时到场,台词熟练,对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地方会反复练习。

  然而,随着拍摄深入,他那种源自多年喜剧创作习惯的“改戏”冲动,还是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

  例如,在拍摄一场陈实试图为失忆后的“陌生”妻子做一顿饭,结果把厨房搞得一团糟的戏时,按原剧本,陈实是手忙脚乱、懊恼又滑稽。

  周星星在演了一遍后,找到王盛商量:“王导,我觉得这里,如果陈实不小心把面粉弄到自己脸上,像个大花猫,然后对着惊讶的林薇薇露出一个很傻很无辜的笑容,会不会更有效果?那种笨拙的可爱,可能比单纯的慌乱更容易让观众笑出来。”

  又比如,一场两人在回忆初次见面的公园长椅上的戏,原剧本是温馨略带感伤的对话。

  周星星建议:“可不可以在对话间隙,加一点小动作?比如陈实下意识地想模仿当年搭讪时的夸张动作,但做到一半发现很傻,又尴尬地停住?这种反差,可能更有记忆点。”

  这些建议,确实带有鲜明的“周氏喜剧”色彩。

  王盛每次都会耐心听完,并与霍健起、李晓冉甚至周星星本人一起讨论。

  他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取舍。

  对于确实能增强人物趣味性、且不偏离剧本核心和人物设定的“小点子”,他会欣然采纳,比如面粉糊脸的设计,现场试验后效果不错,便保留了下来。

  但对于那些可能过度夸张、会破坏影片整体合家欢基调的建议,王盛则会温和而坚定地解释为何不合适。

  “星仔,”王盛在一次休息时,对周星星说:“这部戏的笑料,我希望更多来自于情境和人物性格的真实碰撞,而不是依赖过于外放的肢体搞笑。我们要让观众在笑的时候,心里是暖的,是相信这两个人真的有可能重新相爱。”

  周星星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丝毫不悦,反而说:“王导,我明白你的意思。是我习惯了以前的套路。我会调整,找到更适合这部戏的节奏。”

  这种沟通方式,既维护了导演的权威,也给予了演员足够的尊重和创作空间,让周星星心服口服,合作愈发顺畅。

  李晓冉在周星星的带动下,表演也愈发松弛自然,将林薇薇从冷漠疏离到逐渐找回内心柔软的转变刻画得细腻动人。

  拍摄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京城的夏日片场如同烤炉,灯光炙烤下,演员们常常汗流浃背,但无人抱怨。

  王盛穿梭于各个场景之间,把控着整体进度和画面质感。

  霍健起则负责精准调度现场,确保每个镜头都能高效完成。

  二十天的拍摄周期转瞬即逝。

  八月十日,《30天》迎来了杀青戏——历经波折后,记忆逐渐复苏的陈实和林薇薇在最初决定离婚的街口再次相遇,相视一笑,百感交集。

  “咔!过了!”王盛看着监视器里周星星和李晓冉那充满复杂情感的眼神交流,满意地喊出了声。

  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工作人员相互击掌拥抱,庆祝这二十个日夜奋战后的圆满收官。

  李晓冉眼眶微红,与王盛拥抱了一下。

  这是她第一部电影作品!

  周星星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对王盛说:“王导,辛苦了。这次合作很愉快,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第139章:犬吠

  关机宴的喧嚣散去,已是深夜。

  王盛和周星星在饭店门口握手道别,约定日后有机会定去港岛拜访。

  周星星带着助理乘车离去,王盛则和李晓冉回到了她的住处。

  一夜缠绵自不必细说。

  ……

  次日。

  1997年8月11日,星期一。

  夏日的晨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凌乱的床单上。

  王盛轻轻挪开李晓冉搭在他身上的手臂,动作利落地起身。

  昨晚的“忙活”让李晓冉睡得格外沉,只是无意识地咂咂嘴,翻了个身继续酣睡。

  ……

  来到北影厂。

  早晨的北影厂生活区已经开始忙碌,上班的人流和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

  王盛在厂门口的小摊买了份煎饼果子,边吃边走向行政楼。

  一路上,不断有职工和他打招呼,语气恭敬中带着热络。

  王盛只是点头回应,脚步未停。

  上午九点,厂务例会准时开始。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各科室负责人基本到齐。

  韩三坪坐在主位,面色比前些日子轻松了不少,但眉宇间仍有一丝凝重。

  “人都齐了,开会。”韩三坪敲敲桌面,直接进入正题:“今天主要说两件事。第一,进入下半年,上面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了……”

  他扬了扬手里的一份文件复印件道:“37号文动真格的了,电视台兼并、撤销的力度非常大。地市一级以下的电视台,很多已经停了自办节目,采购基本冻结。省级台和保留的地市级以上台,虽然还有采购需求,但凭借播映权和采购权的垄断,压价非常厉害。”

  韩三坪手里的文件,是《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中办厅字〔1996〕37号文件。

  去年12月份发布的,1997年上半年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定具体治理方案的阶段。

  靠着这个真空期,地方军拖了大半年,赚了最后一波广告费,目前看似是投降了,不过,谁知道呢,那些影院、录像厅,在上面跟电影厂联盟打口水战的时候,照旧在放走私来的片源。

  分管发行的副厂长接口道:“厂长,情况确实不乐观。以前一部电视电影,全国撒网,能卖到上千万。现在主要靠省级台和重点地市台,满打满算,一部片子能收回六百万就算不错了。

  这六百万里,去掉给联盟内其他厂的发行分成和各项成本,落到我们制片方手里的纯利润,大概只有两百多万。”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沉的议论声。

  这个数字比起巅峰时期缩水严重,但没人显得惊慌。

  因为另一组数据支撑着大家的底气。

  “但是!”韩三坪提高了音量,压下议论:“我们的规模上来了!联盟现在一个月能稳定生产三十部以上的电视电影!

  就算单部利润降到两百万,一个月总利润依然超过六千万!VCD市场虽然被盗版冲击得厉害,但靠着广告植入,这块还能补充不少利润。

  总体来看,我们的盈利能力依然恐怖!账上趴着的几个亿,就是咱们的底气!”

  这话让在场众人都挺直了腰板。

  没错,虽然单产利润下降,但靠着工业化流水线般的高产,总利润依旧惊人。

  电视电影这根支柱,暂时还倒不了。

  “现在的问题是,”韩三坪话锋一转,目光投向王盛:“市场天花板肉眼可见了,跟省级电影公司那边一时半会儿也掰扯不清楚。账上这么多钱,不能光趴着吃利息。下一步,往哪儿走?大家有什么想法没有?谈一谈……”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王盛身上。

  迎着众人的目光,王盛停下手中转着铅笔的动作:“两条腿走路。动漫,长剧。”

  他解释道:“电视电影是快钱,但受政策和平台制约太大。长剧,尤其是能够系列化、形成品牌的长剧,播映权可以卖好几轮,卫视、地面频道的需求量依旧旺盛。生命周期长,收益更稳定。更重要的是,长剧制作周期长、用工多,能养活更多的人,把咱们联盟这几千号人的队伍稳住、锻炼出来。”

  “动漫也一样,《虹猫蓝兔三千问》只是试水。动漫产业未来空间巨大,尤其是青少年市场。而且动漫制作同样能锻炼特效、后期团队,为将来的电影大片储备技术。不过动漫可以先等等,看《虹猫》播出后的市场反应再制定详细计划。”

  韩三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长剧……这个思路对。我们之前确实囤积了一批长剧剧本,类型也齐全。你的意思是,现在就可以启动?”

  “随时可以。”王盛肯定道:“不缺本子,不缺人,不缺资金。只要立项,马上就能组织编剧团队完善剧本,组建剧组。可以先挑一两个有潜力的系列开拍,优先选都市轻喜剧和武侠题材,观众基础好,也容易出效果。”

  “好!”

  韩三坪拍板:“这事抓紧办。艺办和制片部门牵头,尽快把长剧项目立项流程走起来,组织论证会。王盛负责总体把关。”

  ……

  例会结束,众人散去。

  王盛没有停留,径直赶往剪辑车间,主持《30天》的后期制作讨论会。

  与剪辑师、音效师、以及执行导演霍健起等人一起,对剪辑方向、关键点进行讨论。

  会上,王盛强调要突出温情喜剧的基调,避免过度煽情,确保结尾处男女主角重逢的戏份情绪,要饱满而自然。

  会议持续到近中午才结束。

  ……

  开完会。

  回到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

  王盛随手拿起了一份李婷婷今天送来的京城本地的都市报。

  过去近一个月的舆论攻防战,虽然核心焦点是电影发行体制,但客观上却为王盛锤炼出了一支意想不到的力量——一支隶属于电影厂联盟,实则由他间接掌控的“笔杆子”队伍。

  为了反击,各电影厂汇聚到北影厂的编剧、宣传干事们,日夜不停地整理材料、撰写稿件,联络各路评论家、学者在媒体上发声。

  这套流程跑下来,不仅打通了与多家报纸,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反应更灵活的都市报的合作渠道,更是在无形中“养”出了一批熟悉媒体运作、敢于发声、也善于按照既定方向“狗叫”的评论员和撰稿人。

  王盛翻看着报纸。

  在一些非主流版面的文化评论版块或是娱乐版块,出现了几篇风格犀利、矛头直指的文章。

  只是对象不再是省级电影公司,而是换成了另一个目标——刚刚开拍不久、由宝岛怡人传播有限公司和内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还珠格格》。

第140章:大势压人

  与此同时。

  另一边,京城国际饭店的一间行政套房内。

  何琇琼烦躁地将几份摊开的京城都市报推到一边。

  报纸的文化娱乐版面上,赫然刊登着几篇措辞尖锐的评论文章。

  标题诸如《〈还珠格格〉:哗众取宠的“格格闹剧”》、《历史可否如此“戏说”?——评琼瑶新作的文化导向》、《两岸合拍剧更应注重文化内涵与社会责任》等等。

  文章虽未完全否定,但却集中火力抨击其“历史虚无主义”、“情节儿戏”、“人物塑造扁平”,甚至隐晦地提及“某些合拍项目一味迎合市场,忽视文化引领职责”。

  这些批评来得突然且集中,仿佛一夜之间,京城的媒体风向就变了。

  作为怡人传播有限公司的制片人,也是《还珠格格》剧组在内地的实际“前线总管”,何琇琼深知舆论环境对一部电视剧,尤其是两岸合拍剧的重要性。

  开机不久就遭遇如此密集的“文化批判”,绝非好事。

  她并非全程跟组,此次进驻京城,正是为了协调关键资源、应对可能的政策风险,没想到先撞上了舆论的枪口。

  她拿起手机,先给远在宝岛的婆婆兼老板琼瑶通了电话,简要汇报了情况。

  电话那头,琼瑶女士的声音带着惯有的优雅与一丝不满:“琇琼,京城的水很深。我们按规矩拜了码头,送了礼,怎么还会这样?是不是哪里疏忽了,得罪了人?”

  何琇琼再三保证流程上绝无怠慢:“妈,北影厂那边,我亲自去的,见了那位年轻的王总,礼物也是按京圈规矩备的厚礼。

  他当时虽然对投资被拒略有遗憾,但场面话也说得很漂亮,表示支持合拍,希望剧组遵守内地规则。看不出有什么不满啊。”

首节 上一节 100/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