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商场大门准时开启,人群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入。
预先划定的等候区很快就被填满,后来者只能沿着商场内部的走廊、楼梯蔓延开去,场面一度有些混乱,但在大量安保人员和志愿者的疏导下,总算维持住了基本的秩序。
十个临时搭建的简易海选棚散布在中庭各处,每个棚前都排起了见首不见尾的长龙。
评委大多是羊城本地音乐院校的老师、电台DJ或者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他们面前放着评分表,脸上带着连轴转的疲惫和一丝“耳朵饱受摧残”后的麻木。
就在这人声鼎沸、略显嘈杂的环境中,一支小小的队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张伯芝穿着一身蔡怡浓特意为她挑选的、略带港风的时尚休闲装——一件修身的白色针织衫,搭配浅蓝色高腰牛仔裤,脚上是干净的小白鞋,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脸上化了淡妆。
虽然年纪尚小,但那份混血基因赋予的精致五官和已经开始发育的高挑身材,在人群中堪称“鹤立鸡群”。
她并非独自一人。
身旁跟着一位二十五六岁、打扮干练的生活女助理,负责帮她拿着水杯、外套和一些杂物。
稍远一点,还有一位穿着便装、但眼神锐利、身形挺拔的年轻男性,那是王盛安排的保卫科人员之一,确保她在鱼龙混杂的场合下的安全。
这番“配置”,与周围大多独自前来、或者顶多有一两个小姐妹相伴的参赛者相比,实在太过醒目。
“哇,你看那个女仔,好靓啊!”
“系咯系咯,还有助理同保镖?唔通系边个明星来玩?”
“唔会吧,明星边使来参加海选啊?可能系屋企好有钱啰……”
周围的议论和目光纷纷投来,有羡慕,有好奇,也有几分不以为然的打量。
张伯芝虽然从小苦到大,自认很坚强,但毕竟年纪小,被这么多人注视着,还是有些紧张,不自觉地往女助理身边靠了靠。
排在她前面的几个女孩回过头,好奇地看着她,其中一个大胆的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普通话问道:“靓女,你系自己来参加比赛咩?你爸妈唔陪你啊?”
女助理刚想开口解释,张伯芝却抢先一步,用她那依旧有些磕绊但努力清晰的普通话回答:“我……我自己可以。”
她指了指女助理和远处的保镖,灵机一动,含糊道:“他们……系我屋企人请来,帮忙的。”
“哦——”问话的女孩恍然大悟,看着那面无表情的“保镖”,对身边同伴小声嘀咕:“原来系有钱人家大小姐,难怪咯,爸妈都唔使来,派工人跟着。”
这话被张伯芝隐约听到,她嘴唇动了动,最终没再解释。
她想起自己那个烂赌的父亲和辛苦养家的母亲,眼神黯淡了一瞬,但很快又重新聚焦,望向不远处的海选棚。
那里,有她改变命运的机会。
张伯芝没把王盛那番随便玩玩的话当真。
她要一鸣惊人!
队伍缓慢前行。
耳边不断传来其他棚里或跑调、或破音、或紧张到忘词的歌声,以及评委偶尔无奈喊出的“下一个”。
气氛愈发凝重。
终于轮到张伯芝。
她深吸一口气,在女助理鼓励的目光和保镖警惕的扫视下,走进了用隔板临时围起的小小空间。
棚内很简单,一张长桌后面坐着三位评委,两男一女,脸上都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
旁边的摄像机红灯亮着,记录着每一位选手的表现。
“评委老师好,我叫张伯芝,来自港岛。”她用普通话自我介绍,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中间那位年纪稍长的男评委(一位本地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抬了抬眼皮,看到张伯芝的容貌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艳,但随即又恢复了公事公办的表情:“嗯,开始你的演唱。”
没有伴奏,清唱。
张伯芝选择的是一首经典的粤语歌曲——陈慧娴的《飘雪》。
这是蔡怡浓和她商量后定的,发挥她粤语母语的优势,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细腻,也比较适合她这个年纪的声线。
她又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努力排除杂念,再睁开时,眼神专注了许多。
“又见雪飘过,飘于伤心记忆中……”
歌声响起,略带青涩,不如原唱那般醇熟饱满,但音色清亮,更难得的是——音准极准!
每一个字,每一个转音,都稳稳地落在调上。
这在一上午被各种“魔音贯耳”折磨得快要怀疑人生的评委们耳中,不啻为一股清泉!
三位评委几乎同时坐直了身体,疲惫的眼神里瞬间注入了神采。
他们交换了一个惊喜的眼神。
女评委(一位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甚至微微点了点头,在评分表上快速写着什么。
“让我再想你,却掀起我心痛……”
张伯芝渐入佳境,虽然技巧尚显稚嫩,情感表达也还不够深刻,但她抓住了歌曲中那份淡淡的哀愁,用自己干净的声音,完整而准确地演绎了出来。
一曲唱罢,她有些忐忑地看着评委。
“张伯芝是吧?”
中间的男评委开口,语气和缓了许多:“港岛来的?普通话还要多练练,不过……歌唱得不错,音很准,声音条件也很好。恭喜你,直接晋级下一轮复赛。”
他拿起一个盖着“PASS”印章的卡片,递了过来。
张伯芝愣了一下,随即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她连忙鞠躬:“多谢评委老师!多谢!”
……
与此同时,京城,华北赛区的海选主场地设在西单文化广场附近的一家大型商厦内。
这里的火爆程度虽不及羊城,但同样人山人海,京片子与各地方言交织。
高媛媛在母亲和一位公司安排的生活助理陪同下来到现场。
她穿着简单的白色毛衣和格子裙,长发披肩,素面朝天,却自有一股邻家女孩般的清纯气质,在人群中同样十分抢眼。
经过近一年的声乐、形体和台词训练,她虽然依旧算不上唱将,但比起普通毫无基础的女孩,无论是台风还是音准,都强了不止一筹。
她选择演唱的是一首旋律简单、传唱度很高的国语歌曲——《明天会更好》。
这首歌不需要太多技巧,更重在情感的传递。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
她的声音干净,带着少女特有的柔软和一点点紧张造成的微颤。
唱到副歌部分时,她微微闭眼,双手轻轻握着话筒,那份全情投入的真诚模样,配上她清纯可人的外表,极具感染力。
评委席上,一位中音的老师评价道:“这姑娘形象太好了!是块演戏的好料子。唱歌嘛……中规中矩,但没出错,外形加分太多了。”
最终,高媛媛也毫无悬念地拿到了PASS卡。
她接过卡片,对着评委和摄像机甜甜一笑,鞠躬感谢,然后像只快乐的小鹿般跑向等待她的母亲,分享晋级的喜悦。
《快乐女声》的海选大幕,就在这南北两座城市,以及另外四个赛区,同时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无数个像张伯芝、高媛媛这样怀揣着不同梦想的女孩,走上了这个注定将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舞台第一步。
第152章:项庄舞剑
十一月的风,已然带上了凛冽的寒意,自北向南,席卷华夏。
然而,比这自然之风更冷的,是悄然弥漫在各省、直辖市一级电影公司负责人心头的寒意。
王盛主导的《30天》“全国首映礼巡演”,在精心策划与北影厂联盟的全力支持下,于十一月十日,正式启动。
这是一场精心计算过路线与时间的“闪电战”,路线自南向北,依托北影厂联盟初步构建的联络点与合作电视台资源,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划向传统发行体系的腹地。
首站,港岛。
选择港岛作为起点,用意深远。
一则,利用港岛成熟的娱乐传媒生态,为影片造势,打造“出口转内销”的高端印象;二则,周星星在此地的号召力无与伦比,可确保首映礼声势浩大;三则,向内地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这部电影,是经过港岛这个“东方好莱坞”市场检验的。
首映礼设在铜锣湾的利舞台戏院。
这家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殿堂级影院,在97年依旧保持着其高端地位。
宣传标语极尽渲染:“全国首部影院级品质贺岁电影《30天》隆重献映!”、“喜剧之王周星星倾情奉献,首次深度合作内地,诠释温情都市喜剧!”、“港岛业界抢先试映,口碑爆棚!见证星星不一样的笑与泪!”
报纸、电台、街头广告牌,在短短两三天内被这些信息覆盖。
此外还安排了一些“自发”的影评人在报章上发文,称赞影片“在保留星星喜剧精髓的同时,融入了内地生活的烟火气,情感真挚,笑中带泪,堪称其转型力作”。
首映礼当晚,利舞台星光熠熠,周星星亲自出席,用他略显生涩但态度诚恳的普通话与观众互动,引发了阵阵欢呼。
王盛的露面,也让港圈的一众人士,对这位神秘的“二代”“京圈之王”“内地最强影视人”有了个大概的印象。
影院座无虚席,笑声与掌声贯穿始终。
影片结束,不少观众在接受随机采访时,都给出了“好看”、“好笑”、“感动”、“没想到星星还能这样演戏”等积极评价。
这些画面和言论,被随行的摄制组完整记录,成为后续宣传的宝贵素材。
第二站,鹏城。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鹏城聚集了大量年轻、观念新潮的移民。
宣传重点放在了“新鲜”与“口碑”上:“港岛热映,好评如潮!《30天》登陆鹏城!”、“周星星带你体验不一样的爱情喜剧!”
首映地点选在了当时鹏城设备顶尖的南国影联。
同样的套路,提前宣传,免费发票,邀请普通市民、企业白领、青年学生入场。
鹏城观众的反应更为直接热烈,对影片中关于婚姻、生活的探讨共鸣强烈。现场收集的“观众真实评价”表格,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
第三站,羊城。
依托《快乐女声》在此地掀起的娱乐热潮,《30天》的宣传几乎是无缝衔接。“看《快乐女声》,更要看《30天》!这个冬天,让星星温暖你!”、“羊城观众期待值拉满!周星星新片未映先热!”
首映礼放在了华南影都。
此时,羊城赛区第一轮海选刚刚结束,晋级赛带来的话题余温尚在,更是为影片增添了几分热度。
羊城观众见多识广,对港片熟悉,对《30天》这种“港星内核,内地风情”的混搭产品接受度极高,观影现场气氛火爆。
从羊城开始,一个微妙的现象出现了。
当地省级电影公司——粤省电影公司,开始感到如坐针毡。
他们原本对北影厂联盟的电视电影业务就心存芥蒂,如今王盛更是直接将触角伸向了他们的核心地盘——传统影院发行。
虽然《30天》目前只是做首映礼,并未大规模公映,但这种绕过他们,直接与影院接触,并通过免费观影制造巨大声浪的行为,无疑是在向他们示威。
本地媒体敏锐地嗅到了火药味,开始出现“北影厂少帅王盛携《30天》空降羊城,是宣传还是‘踢馆’?”的报道。
第四站,杭城。
宣传噱头加入了“文化”与“品质”:“一部有温度的贺岁电影!《30天》西湖畔邀您品鉴!”、“不仅是喜剧,更是生活!周星星《30天》引发情感共鸣!”
首映地点在西湖电影院。
杭城观众细腻,对影片中情感细节的处理赞誉有加。
杭城电视台的实习记者李秀秀,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进行了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