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脸上带着熟稔的笑容,快步上前与站起身的王盛握手。
“王总,恭喜啊!《30天》的成绩,真是石破天惊,给我们国内电影界打了一剂强心针!”张建伟的声音洪亮,带着记者特有的热情。
“张记者过奖了,请坐。”王盛微笑着请他到会客区的沙发落座,李婷婷熟练地泡上两杯热茶,然后悄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寒暄几句后,张建伟打开了录音笔和笔记本,进入了正题。
他这次专访的核心,就是围绕《30天》所取得的近亿票房成绩,探寻其背后的意义以及对行业的影响。
“王总,”
张建伟语气诚恳道:“首先,我必须再次祝贺您和您的团队。《30天》最终报收九千一百九十六万票房,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数字。
在您看来,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商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周星星先生的号召力?是影片本身的质量?还是……如外界一些评论所说,是你们在发行和营销上的‘非常规’操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王盛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膝上,沉吟片刻,语气平和地回答道:“张记者,我认为,将成功归因于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是不全面的。《30天》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产物。”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道:“首先,当然是影片本身。
我们有一个好故事,一个能引起内地观众广泛共鸣的、接地气的温情喜剧剧本。周星星先生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成功的本土化改编,让‘星星’不再是悬浮的港式笑星,而是落在了京城胡同的烟火气里。
李晓冉等内地演员的出色发挥,也让影片更加真实可信。这是成功的根基——产品力。”
“其次,是发行模式的创新突破。”王盛继续道:“我们顶着压力,率先在更大范围内实践并推动了分账制。
这不仅仅是结算方式的变化,更是制片方与放映方关系的重构,它让市场效益能够更直接、更快速地反馈到生产环节,激发了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没有这套更接近市场规律的机制,我们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回收如此庞大的资金。”
“第三,是营销与舆论的配合。”他坦然承认:“从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非常注重市场预热和话题营造。”
“最后,”
王盛总结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是时代赋予了我们机会。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提升,电影市场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窗口期。我们恰好在合适的时间,拿出了一部合适的产品,并用了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推向了市场。”
张建伟飞快地记录着,不时点头,接着追问道:“近亿的票房,无疑证明了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潜力。
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这样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甚至担心这会引发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
您如何看待这种担忧?《30天》的成功,究竟是个例,还是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王盛笑了笑,眼神锐利:“任何一个单一项目的成功,都必然带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一定的偶然性。指望完全复制《30天》的路径再创造一个近亿票房,是不现实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它所验证的方向——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内容生产、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的发行放映、以整合营销为手段的宣传推广——这些是绝对可持续,并且必须坚持的。”
“它告诉我们,中国的观众愿意为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买单,中国的电影市场远未达到天花板。”
王盛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持续提供打动人心、制作精良的作品。跟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低质量的跟风。
如果《30天》的成功,能刺激更多的从业者去思考如何提升影片质量、如何创新运营模式,那对整个行业来说,就是最大的积极意义。
它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拉升行业整体水准的标杆,而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终点,更不应是泡沫的开始。”
张建伟若有所思,继续问道:“谈到行业,《30天》在发行过程中,尤其是与各省级电影公司的博弈,引发了广泛关注。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电影发行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次‘撕开裂口’的经验,对未来的行业整合有什么启示?”
“旧的发行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积累了不少沉疴。”
王盛直言不讳:“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确实制约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30天》的经历表明,市场的力量正在倒逼改革。电影厂联盟的尝试,以及魔都等地自发进行的集团化整合,都是对出新路的探索。”
他稍作停顿,给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判断:“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必然是走向更集约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发行。
可能会出现全国性的、跨区域的强势发行主体,院线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打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优秀的影片能够更顺畅地抵达观众,让制片方的投资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回报,整个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那么,对于您个人和盛影传媒而言,《30天》这座高峰之后,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会感到压力吗?”张建伟问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
“压力自然是有,但更多的是动力。”
王盛坦然道:“《30天》是盛影传媒和北影厂联盟阶段性的一个成果展示,但它绝不是终点。
我们已经在布局后续的项目,比如霍健起导演正在湘西筹备的《那山那人那狗》,风格与《30天》截然不同,但我们相信其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我们也在持续开发电视电影栏目,巩固基本盘,培养新人。此外,动画项目、艺人经纪、电视节目制作等业务板块也在同步推进。”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似乎看到了更远的未来:“盛影传媒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制作一两部爆款电影。
我们希望在内容制作、发行渠道、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体系。
中国市场很大,容得下多种类型的成功。
我们会继续探索,也许是不同类型的商业片,也许是具有作者表达的艺术片,也许是新的影视形态……总之,不会停下脚步。”
“……”
“最重要的是,拍电影,一定不要远离观众。”
专访在坦诚而深入的气氛中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第176章:剧本定调,名捕出世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日,星期二。
京城的清晨,昨夜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洗去了连日的尘埃,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泥土和嫩芽的气息。
虽春寒依旧,但枝头隐约的绿意已昭示着季节不可逆转的更迭。
北影厂会议室内。
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新泡的茶香、淡淡的烟味,以及一种属于创作领域的、微妙的亢奋与期待。
今天会议的议题,是《四大名捕》剧版项目的首次正式剧本研讨会。
王盛坐在主位,依旧是简单的深色毛衣,神情专注地翻阅着面前厚厚一摞剧本初稿和设定集。
他来得最早,已经独自沉思了半晌。
陆续抵达的与会人员,构成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组合,体现了王盛乃至北影厂联盟如今在资源整合上的广度与深度。
导演李囯立和制片人蔡怡浓坐在王盛右手边。
李囯立年近四十,穿着合身的夹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中带着艺术家的执着,他此前在港岛已有不少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尤其擅长驾驭类型片节奏,被王盛“招安”后,对开拓内地市场充满干劲。
蔡怡浓则是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妆容精致,她是项目的具体操盘手,负责协调资源、控制预算,眼神中既有商人的精明,也有对项目的热忱。
坐在王盛左手边的,是北影厂联盟编剧团队“武侠组”的核心成员。
这个小组是王盛在去年确立“系列电视电影”和“剧版开发”战略时,特意从联盟内各厂抽调擅长古装、武侠题材的笔杆子组建的,由原北影厂资深编剧、同时也是温瑞安书迷的赵老师担任组长。
组内既有功底扎实的老编剧把持结构,也有思维活跃的年轻编剧注入新意。
他们负责将温瑞安洋洋洒洒的《四大名捕》系列小说,改编成符合电视剧播出要求、且具备商业爆款潜质的剧本。
此外,盛影传媒负责项目跟进的一位副总以及记录员也列席会议。
看到人都到齐了,王盛放下手中的材料,环视一圈,开门见山:“各位,人都到齐了,咱们开始吧。
《四大名捕》这个项目,从去年拿到改编权,到武侠组闭关打磨了大半年,今天算是第一次正式会诊。
李导,蔡制片,你们是港岛武侠剧领域的行家,经验丰富;赵老师,你们团队对原著的理解和内地观众的审美把握更深。
今天畅所欲言,目的只有一个,把剧本的基调和方向彻底定下来,为接下来的选角、筹备扫清障碍。”
他看向武侠组组长赵老师:“赵老师,您先介绍一下整体改编思路和目前完成的部分。”
赵老师扶了扶眼镜,他是个面容清癯、目光有神的中年人,此刻略显激动。
他清了清嗓子,拿起准备好的提纲:“王总,李导,蔡制片,各位同仁。我们武侠组接手《四大名捕》后,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几个核心改编原则。”
“第一,忠于原著精神,合理重构叙事。”他语气坚定:“温巨侠的原著人物魅力无穷,世界观宏大,但部分情节较为散漫,直接影视化难度大。
我们决定以‘京师篇’和‘逆水寒’为核心骨架,融合其他系列中的经典案件和人物出场,重新编织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四大名捕从建立、磨合到威震江湖的过程,同时穿插单元案件,保持节奏紧凑。
主线聚焦于他们对抗以蔡京为首的朝堂黑手及其勾结的江湖邪恶势力‘十三凶徒’等。”
“第二,人物塑造为先,凸显名捕魅力。”赵老师继续道:“无情(盛崖余)的智慧、冷静与身残志坚;铁手(铁游夏)的沉稳、厚重与仁义;追命(崔略商)的潇洒、不羁与追踪术;冷血(冷凌弃)的孤狼本性、剑术超群与情感转变。
这四人的个性必须鲜明立住,他们的兄弟情、师徒恩(与诸葛正我)、以及各自的情感纠葛(如无情与姬瑶花、冷血与楚离陌等),将是吸引观众持续追看的关键。我们为每个角色都撰写了详细的人物小传,确保行为逻辑一致。”
“第三,武打设计理念前置。”他强调:“我们不是写小说,是写剧本。在分场大纲和具体场景描述中,我们已经初步考虑了视觉呈现。
无情的暗器机关、铁手的刚猛掌法、追命的轻功腿法、冷血的狠辣剑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动作设计展现其独特性和美感,我们在文本阶段就留下了发挥空间,并与未来的武术指导进行了初步沟通。”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前二十集的分集大纲和前十集的完整剧本初稿。”赵老师最后总结道:“整体风格定位为:古装武侠侦探悬疑剧。既有江湖的热血豪情,也有朝堂的波谲云诡,更有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
赵老师汇报完毕,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都在消化这些信息。
李囯立导演率先开口,他普通话带着明显的港味,但表达清晰:“赵老师团队的思路很清晰,人物先行,这点我非常同意。
港岛拍武侠剧,很多时候也是靠鲜明的人物留住观众。不过,”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我担心的是节奏。内地剧集通常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传统章回体的方式,一个案子拖好几集,恐怕会流失年轻观众。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一些美剧或日剧的节奏,比如一集解决一个小危机,两三集处理一个完整案件,同时埋下主线伏笔?确保每集都有钩子,让观众有追下去的动力。”
蔡怡浓也补充道:“李导说的节奏问题很重要。另外就是情感线的处理。原著中感情戏份相对含蓄,但电视剧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情感共鸣的需求很高。
我们是否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强化一些情感冲突和暧昧互动?比如冷血和楚离陌的相识相知过程,可以更细腻一些?当然,尺度要把握好,不能变成狗血言情剧。”
武侠组的一位年轻编剧忍不住插话:“李导,蔡制片,关于节奏,我们其实有考虑。我们设计的单元案件,基本控制在2-3集内解决,并且每个案件都与主线人物的成长或主线阴谋的推进有所关联。
比如第一个单元‘铜钱案’,看似是普通的江湖仇杀,实则牵扯出伪造官银的线索,背后隐约有蔡京的影子,同时也借此引出了追命的过往。”
另一位老编剧则对情感线持谨慎态度:“适当强化可以,但必须符合人物性格。无情因其经历,情感是内敛甚至封闭的,突然给他加很多感情戏,容易崩人设。冷血的感情更应该是从无到有、缓慢升温的过程,突兀的强化反而失真。”
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双方就剧本的节奏把控、情感戏份的浓淡、某些关键情节(如“逆水寒”中顾惜朝与戚少商的恩怨如何融入)的处理方式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偶尔也会有观点的碰撞。
王盛大部分时间在倾听,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关键点。
他看得出,李囯立和港岛团队带来的商业化、类型化叙事经验,与内地编剧对原著底蕴和人物内涵的坚持,正在产生有益的化学反应。
这种碰撞,正是他想要的。
争论暂告一段落时,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王盛身上,等待他最终定调。
王盛合上笔记本,目光沉稳地扫过众人,缓缓开口:
“刚才的讨论很好,既有共识,也有值得深入思考的碰撞。我都听到了。现在,我综合大家的意见,明确几点,作为我们《四大名捕》剧版创作的铁律。”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第一,人物是魂,决不能动。无情、铁手、追命、冷血,包括诸葛先生、反派如蔡京、十三凶徒等,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确定的人物小传来塑造,任何情节都不能以牺牲人物性格为代价。观众爱上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情节的工具。”
“第二,节奏是骨,必须紧凑。我同意李导的看法。四十集的篇幅(暂定),我们要做到张弛有度,但绝不允许注水。采用‘主线贯穿,单元推进’的模式。
每个单元案件不超过三集,单元内要破案完整,单元结尾要留下与主线相关的悬念或线索。确保观众每集都能获得满足感,同时对接下来的发展保持期待。”
“第三,情感是血,要润物无声。”王盛看向蔡怡浓和那位老编剧:“感情戏要加,但不能硬加。所有的情感发展,无论是兄弟情、师徒情还是男女之情,都必须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
要的是细腻的互动、眼神的交汇、关键时刻的舍身相互,而不是直白的告白和狗血的误会。把心动藏在细节里,让观众自己品出来,那才高级,才长久。”
“第四,风格是皮,要独特鲜明。”他继续道:“我们要做的,不是又一部普通的武侠剧。‘武侠侦探悬疑’这个定位很好。武打设计要创新,要体现出四大名捕各自的特点,可以请最好的武术指导团队,结合威亚和实战,拍出美感与力量感。
画面要有电影质感,服装、化妆、道具要考究,营造出北宋末年那种繁华与危机并存的独特氛围。配乐也要精心打造,烘托情绪,强化记忆点。”
最后,王盛一锤定音:“总结一下,我们的《四大名捕》,要的是——人物立得住,节奏抓得人,情感动人心,风格打得响。
目标不仅是收视率,更要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武侠记忆,成为我们北影厂联盟和盛影传媒在电视剧领域的标杆之作!”
他看向李囯立和蔡怡浓:“李导,蔡制片,剧本后续的修改和完善,就按照这个方向,由你们牵头,与武侠组紧密合作,尽快拿出前二十集的修改稿。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我或者盛影这边提。”
他又看向赵老师和他的团队:“赵老师,辛苦你们了。方向已定,大胆去改。既要吸收李导他们带来的先进制作理念,也要守住我们原著的内核精华。”
“明白,王总!”李囯立和蔡怡浓异口同声,眼中充满了被信任和明确方向后的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