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24节

  猴子带队,广播级Betacam SP摄像机一亮相,专业的灯光一打,立刻镇住了场子。

  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围观的不少,窃窃私语。

  “嚯!这拍录像的架势可真不一样!”

  “那机器,我在电视里见过,拍新闻用的!”

  “听说花了小一万呢!能不专业吗?”

  “娟娟婆家真是有钱。”

  “……”

  陈女士给亲家打了个电话,说明许灵是专门给影星化妆的师傅后,新娘原本的化妆师,直接成了给许灵打下手的,帮忙给其余几位伴娘化妆。

  严格意义上来讲,伴娘其实是舶来品,是在近代由西方习俗与中国传统“喜娘”角色融合后形成的。

  赶时髦、要洋气,伴郎、伴娘这种舶来品,在改革开放后,尤其在进入90年代后,变得日益普及和规范化。

  ……

  吉时到,接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

  王盛带着新郎组全程跟拍。

  车队、堵门、塞红包、找鞋、念保证书……

  随着两队人马汇合,场面更加热闹。

  双机位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主机位抓全景和流程,辅机位游走捕捉细节和情感瞬间。

  ……

  陈女士儿子的婚礼,设在一家老字号饭店的大厅。

  当迎亲车队抵达饭店时,王盛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

  饭店门口,除了喜庆的拱门和迎宾的紫房子工作人员,还多了不少扛着摄像机、拿着照相机、挂着记者证的人,三五成群,低声交谈,目光不断扫视着到来的车队和人员。

  “我操!怎么这么多记者?”坐在第二辆车上的猴子忍不住在对讲机里低呼一声。

  王盛拿起对讲机,语气平静:“意料之中。都稳住,该干嘛干嘛,把他们当空气。拍好咱们自己的,这才是正事。记住,咱们越专业,越淡定,他们能写的正面内容才越多。”

  昨天,《京城晚报》的周六刊,又追踪报道了一下全国第一桩‘天价婚礼’在今日举行的消息。

  瞬时间,又吸引了全京城的吃瓜群众围观,业内同仁更是早早就打听到了婚礼举办地点,来这猫着。

  此刻,这群人里不仅有京城本地的记者,还有其他各城市报社派驻在京城的记者来凑全国第一桩‘天价婚礼’的热闹。

  总之,《京城晚报》已经把噱头拉满了,抬升到了全国的层次。

  为了维持高端业务的逼格,应对纸媒引流的冲击,王盛昨天做了紧急修改,严格规定了订购次数,‘金禧典藏’每月限量16单、‘铂金映像’每月限量8单、‘私人订制’每月限量3单,订完即止。

  从车上下来的陈女士,看到门口的记者团,也被吓了一跳,她就稍稍宣传了一下,怎么来这么记者。

  但下一秒,她脸上忍不住露出了激动和自豪的神色。

  尤其是一位相熟的老姐妹拉着她惊呼:“哎哟我的老陈!你家强子结个婚,怎么还把电视台和报纸都招来了?这得多大面子啊!”

  陈女士强压着得意,故作淡定地摆摆手:“嗨!没什么没什么,就是之前订的那个婚庆电影,人家报社的同志觉得新鲜,过来看看……”

  扬起的嘴角,却怎么都压不住。

  ……

  婚礼仪式正式开始。

  大厅内灯光暗下,追光灯打在门口。

  新郎新娘携手步入礼堂。

  王盛打了个手势,周伟和梁威立刻操控摄像机跟上。

  一台抓全景,一台推特写,稳稳地将新人幸福、紧张、期待的细微表情全部收录。

  专业的灯光加持下,画面质感远超普通婚庆录像的灰暗和平淡,显得明亮、通透,充满了电影感。

  台下,各路媒体的镜头,蹭着现场的灯光,疯狂捕捉着眼前的画面。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重要活动现场。

  主桌旁,陈女士看着台上光彩照人的儿子儿媳,看着周围亲朋好友羡慕、惊叹的眼神,看着那些不断闪烁的媒体镜头,虚荣心瞬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值了!

  之前那九千九百九十九花出去时的心疼和犹豫,此刻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值了!太值了!”的暗爽。

  司仪在台上卖力地主持着,流程一项项进行。

  台下,王盛通过对讲机,调度着两个机位,捕捉着交换戒指、敬茶、父母发言等每一个重要环节。

  他还特意让辅机悄悄扫过台下那些媒体记者和宾客们专注、羡慕的表情——这些都是极好的素材,将来无论是给客户看,还是自己宣传,都极具说服力。

  婚礼仪式顺利结束,酒宴开始。

  王盛这才稍稍松了口气,安排团队成员轮流吃饭、休息、检查设备电量素材。

  几个相熟的媒体记者凑了过来,递上名片。

  “王总是吧?我们是《京城青年报》的,对您这个婚庆电影业务特别感兴趣,方便简单聊几句吗?”

  “王总,我们是京城电视台《百姓生活》栏目的,想约个专访……”

  “王总……”

  王盛一一接过名片,简单回应:“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能来捧场,今天是客户的大喜日子,我们的职责是服务好客户。采访的事情,咱们后续再约时间详细聊,一定配合大家的工作。”

  ……

  婚宴的喧嚣渐渐沉淀为杯盘狼藉,宾客们带着酒足饭饱的满意和谈资陆续散去。

  饭店服务员开始熟练地收拾桌椅,空气中混合着残羹冷炙的味道和淡淡的烟酒气。

  但对王盛和他的团队而言,工作远未结束。

  ……

  一行人返回新房。

  王盛团队抢先一步下车,周伟和梁威立刻寻找最佳机位。

  一个守在楼门口,准备抓拍新人下车的镜头;另一个则快速上楼,在新房门口架设好机器,准备拍摄新人入洞房的瞬间。

  灯光组也迅速行动,在光线可能不足的楼道和新房内提前布置好便携式采访灯,确保任何角落都能被柔和而清晰的光线覆盖。

  当强子抱着娟娟,在一片亲友的哄笑和祝福声中走下婚车,冲过寥寥无几的彩带拦截,跑进单元门时,周伟的镜头稳稳地追踪着他们。

  进入新房,更是重头戏。

  按照习俗,新房早已被布置得喜庆而温馨,床上撒满了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

  年轻的亲友们开始闹腾起来,各种无伤大雅的小游戏轮番上阵:咬苹果、吃香蕉、说情话、吻够多少秒……

  笑声、起哄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老实讲,城巴佬们玩的还是偏保守了。

  王盛默默看着,通过对讲机调度着:

  “主机位,跟紧新人,表情特写不能少。”

  “辅机位,游走抓拍亲友反应,尤其是笑得夸张的,都是好素材。”

  “灯光,注意角度,别直射人眼,营造氛围光。”

  两个专业的摄像师如同战场上的老兵,在拥挤、嘈杂的环境中稳如泰山,镜头始终锁定着焦点,将那些欢乐、甜蜜、略带尴尬却又无比真实的瞬间一一捕获。

  Betacam SP的高画质和专业灯光的好处此刻尽显无疑。

  无论是新人脸上细微的红晕和汗珠,还是亲友们搞怪夸张的表情,甚至床上那些寓意吉祥的干果的特写,都清晰、生动、色彩饱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电影般的质感。

  闹洞房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气氛热烈而欢快。

  ……

  送走大部分亲友后,新房内终于渐渐安静下来。

  王盛让团队成员开始收拾设备,做最后清点。

  他则走到强子和娟娟面前,递上两份包装精美的礼品盒:“苏先生,马女士,再次恭喜二位。

  这是我们‘盛影传媒’的一点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祝二位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礼品盒里是两尊小巧的水晶摆件,刻着新人的名字和婚礼日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哎呀,王总您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

  强子和娟娟连忙推辞,但脸上的笑容却更盛了。

  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他们觉得这钱花得格外舒心。

  “应该的。”王盛笑道,“今天的拍摄部分就全部结束了。后期制作大概需要一周时间,成片出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您和陈阿姨过来看样片。如果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尽管提。”

  “好的好的……”

第27章:名震南北

  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傍晚。

  夕阳的余晖尚未完全褪去。

  王盛等人回到北影厂开总结会议的时候,京城的大街小巷已弥漫着炊烟与报纸的油墨香。

  报亭前,下班归家的人流比平日更密集了几分,不少人递出零钱,目光却早已被摊位上晚报头版的显眼标题牢牢吸住。

  “嚯!一万块的婚庆录像?真有人花这冤枉钱?”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捏着份《京城晚报》,啧啧称奇。

  “哪是录像,人报纸都上说了,叫‘婚庆电影’!电影制片厂专业团队拍的,能一样吗?”旁边一位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推了推眼镜,指着版面反驳道。

  “哎呦,看看这新娘子拍的,跟电影明星似的!这钱花得是值!”一个大妈凑过来,指着报纸上的照片。

  这照片其实是报社记者拍的。

  不仅仅是《京城晚报》。

  几乎在同一时间,魔都的《新民晚报》、羊城的《羊城晚报》——这几家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发行量的主流晚报,竟不约而同地在头版或社会新闻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关于这桩“全国首例天价婚礼记录”的新闻。

  《京城晚报》的标题依旧犀利夺目:《近万婚礼记录今日上演,京城富豪一掷千金为哪般?》,副标题是“电影制片厂专业团队操刀,‘婚庆电影’概念震撼业界”。

  文章详细描述了婚礼的盛况、媒体的围堵,以及那令人咋舌的9999元价格,笔触间既有猎奇,也暗含对新兴消费观念和市场经济下服务升级的观察与批判。

  《新民晚报》的风格则更显海派精细:《电影工艺介入婚庆,申城观众瞩目京城“天价”婚礼》,文章着重分析了“婚庆电影”背后的技术含量和市场逻辑,并引述了魔都经济学者的看法,认为这种“高端模式”是人民富起来了的标志。

  魔都的街头巷尾,也不乏惊叹之声:

  “哎哟喂,阿姐侬快来看呀!京城人结个婚,拍个录像都要一万块洋钿!吓瑟宁哦!”

  “……”

  《羊城晚报》则以务实又略带调侃的笔调报道:《万元拍婚礼?羊城老细表示:有得谂!》,报道突出了商业嗅觉敏锐的粤省老板们对此事的关注,探讨其作为“面子工程”和“新型消费”在南方市场的潜在可能性。

首节 上一节 24/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