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42节

  他刚刚那番“拯救中国电影工业火种”的发言,固然有真情实感,北影厂的困境是他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但更多的,是有意的“卖惨”与“拔高”。

  与宏大的家国情怀、行业存续捆绑,是为了博取同情、化解争议,也是为了在舆论上抢占制高点,堵住那些批评“不务正业”、“炫富推手”的嘴。

  现在细细想来,逻辑上大体能自圆其说,情感上也足够煽动,应该能打动张建伟这个层次的记者以及《中国青年报》的读者群。

  至于假不假的……

  我带人赚到钱了,这还能是假的吗?

  ……

  接下来的几天,北影厂内波澜涌动。

  韩三坪雷厉风行,借着王盛这边业务蒸蒸日上、以及彻底捆绑合作的东风,迅速主持了人事清算。

  厂内公告栏贴出了处分决定:分管人事的副厂长被上级部门要求停职审查,人事科科长、保卫科副科长以及当日动手最狠的三名保卫科职工,均被以“严重违反厂规厂纪,工作方式简单粗暴,造成恶劣影响”为由,予以开除处理,并通报全厂及相关兄弟单位。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雷,在北影厂内引起了巨大震动。

  风向彻底变了。曾经对王盛、陈良这些“闹事子弟”嗤之以鼻、或冷眼旁观的人们,此刻真正感受到了韩三坪改革决心的铁腕,也看清了盛影传媒和王盛所蕴含的能量。

  陈良、猴子、大刘、小兵这些最早跟着王盛干的子弟们,更是扬眉吐气,走路都带风。

  当初挨的打、受的白眼,此刻都化作了加倍的工作热情。

  他们聚在一起时,少不了痛饮几杯,畅快淋漓地骂上几句“活该”,心中对王盛的佩服又加深了几分——盛哥不仅带他们挣到了钱,更是实实在在地替他们讨回了公道!

  ……

  六月六日,星期四,在北影厂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简短却意义重大的签约仪式。

  王盛代表盛影传媒,韩三坪代表北影厂,共同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一份详细的《项目合作实施细则》。

  协议核心内容包括:

  1.资源支持:北影厂优先向盛影传媒“私人订制”业务开放摄影、灯光、录音、化妆、剪辑、设备等核心资源,按内部优惠价格结算。

  2.利润分成:基于“私人订制”项目,扣除成本后(含设备折旧、人员工时、物料耗材等),利润部分按照北影厂占60%、盛影传媒占40%的比例进行分配。

  3.人员借调:北影厂鼓励并协调技术骨干支援盛影传媒项目,盛影传媒需支付相应的劳务费用

  4.品牌关联:盛影传媒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核心团队源自北影厂专业技术力量”等描述进行宣传,北影厂予以认可。

  5.异地扩张:双方共同支持“私人订制”业务在全国市场的开拓,北影厂利用其行业影响力协助对接各地资源。

  签完字,交换合同,韩三坪和王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与会人员——厂办主任、财务科负责人、以及于咚、陈良等见证者纷纷鼓掌。

  紧接着,王盛立刻做出部署:宣布盛影传媒正式成立“浙苏业务拓展部”,由于咚担任总负责人,陈良担任副总负责人,直接向王盛汇报。

  由于咚凭借其发行经验和人脉负责总体筹划、高端客户对接、地方关系打通;由陈良负责具体业务执行、团队管理和现场拍摄保障。

  首批目标:集中火力,优先攻克浙省市场,站稳脚跟后,即刻挥师北上,进入消费能力同样强劲的苏省市场。

  ……

  六月七日,星期五。

  《中国青年报》在

  文章以王盛那番“拯救电影工业基础”的动情陈述为核心,详细描述了他创办盛影传媒的初衷、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电影行业的深厚感情。

  虽然也提到了“天价婚礼”引发的争议,但整体笔调是理解甚至赞许的,将其行为升华到了为艰难转型中的国有电影厂及其职工探索新出路的层面。

  多家主流媒体也转载或引述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官方媒体的定调,如同给“私人订制”业务颁发了一张无形的“准生证”,间接认可了“私人订制”这类高端服务存在的合理性和其带来的积极外部效应,将其视为改革开放中一种值得观察的新生经济现象。

  虽然奢侈消费的争论不会停止,但质疑的声浪被很大程度上中和了。

  ……

  六月十日,星期一,报道持续发酵的效应开始显现。

  韩三坪办公室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

  许多来电并非来自熟悉的八大厂兄弟单位,而是来自一些更偏远、处境更艰难的地方电影制片厂——比如西夏电影制片厂、甘省电影制片厂、草原电影制片厂、滇省电影制片厂、雪山电影制片厂、黔省电影制片厂、西海电影制片厂……

  他们的目的惊人地一致——

  先是祝贺北影厂改革走出新路,盛赞韩三坪眼光独到、敢为人先,然后话锋一转,便开始大倒苦水,诉说厂里设备闲置、人员富余、子弟就业无门的困境,最后小心翼翼地试探:“韩厂长,你们那个‘婚庆电影’业务能不能带上我们厂一起搞搞创收?设备、人员我们都有,利润分成好商量嘛,都是兄弟单位,帮帮忙。”

  这些电影厂身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极其狭窄,当地先富的消费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无法形成规模、形成品牌。

  因此,看到大势已成,这些‘穷亲戚’,纷纷选择‘攀高枝’。

  一单四十万,成本多少,这些电影厂可太清楚了。

  更有甚者,直接询问:“听说你们那个盛影传媒业务扩张快,缺不缺人?我们厂里好些孩子能干肯学,能不能安排过去打个工、学点手艺?工资待遇按你们的规矩来就行。”

  握着电话听筒,韩三坪看着窗外北影厂略显陈旧的厂区,心情复杂。

  我也没想当带头大哥啊……

第51章:挟老韩以令诸侯

  北影厂厂长办公室的窗户开着,夏初的热风裹挟着厂区特有的胶片、机油和尘土气味吹进来。

  韩三坪掐灭了又一个烟头,把各地‘穷亲戚’想来投奔的事,向坐在对面的王盛徐徐讲完,问道:“这事你怎么看?”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

  王盛身体前倾,眼神发亮:“咱们正愁高端业务扩张,设备和熟练人手不够,他们这就送上门来了。这说明咱们这条路走对了,市场认,兄弟单位也认!”

  “我知道是好事,但这摊子一下铺这么大,怎么接?怎么管?”韩三坪皱着眉:“各家有各家的算盘,设备新旧不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天南地北的,协调起来就是一大摊烂事!别到时候钱没赚着,反倒惹一身骚。”

  “厂长,您想过没有,这或许不止是赚点钱的事。”王盛的声音压低了些,却带着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哦?”韩三坪抬眼看着他:“什么机会?”

  “整合的机会!”

  王盛解释道:“厂长,上面一直在推动电影体制改革,要打破条块分割。

  可怎么改?谁也没谱。

  现在好了,市场需求把咱们推到了这个位置上。

  各家电影厂缺钱缺项目,但手里还握着制片权、发行权,还有这些硬件设备和老师傅。”

  他顿了顿,接着道:“咱们北影厂要是能借此机会,站出来,当这个牵头人,把大家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

  然后由咱们统一接单,统一调度设备和人员,按劳分配利润。这不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以市场项目为纽带的联盟吗?”

  韩三坪的眼神深邃起来,显然在认真思考王盛的话。

  王盛趁热打铁:“有了这个联盟,咱们能调动的资源就海了去了。

  完全可以组织联盟内的厂子,一起拍正经的电影、爆产能,用数量和质量去洗刷市场。

  厂长,想要盘活电影行业,终究要靠商业电影,我搞得这个‘婚礼电影’项目,充其量是对行业的一次心肺复苏,至于‘享誉国际’的文艺电影,已经和国内市场脱钩了,提供的就业机会、产生的市场效益,微乎其微,受益人只有导演和一小撮人……”

  这不就是相当于再造一个低配版本的‘中国电影公司’嘛?

  韩三坪渐渐反应过来。

  以前,统购统销时期,中国电影公司拿捏着国产片发行权,只分给电影厂很少一部分利润。

  94年,随着“十部进口大片”政策施行,中国电影公司成为唯一拥有外国电影进口权的单位。

  当年上映的十部进口片中,《真实的谎言》以破亿票房,独领风骚。

  或许是因为进口片带来的利润、也或许是因为进口片重新激活了一部分城市电影市场……国产片发行领域彻底向电影厂放开。

  但是,卡死电影厂造血能力的放映权,并没有向电影厂开放,原因有很多。

  总之,电影厂无法自己组建‘院线’,就没有办法向大众卖电影票回血。

  所以,各家拥有制片权和发行权的电影厂,就像是一个少了条腿的正常人,只能慢慢等待死亡。

  不过……

  韩三坪知道那里有‘义肢’。

  苏省那几个城市的放映单位,很支持国产电影,愿意给排片、也愿意爽快的分钱,而他们干这些事情的动机,很操蛋,总结起来一句话,干死省级放映单位!

  如果把这条‘腿’接上……

  嘶~

  这事有搞头啊。

  韩三坪忽然笑骂了一句:“好你小子……这饼画得是又大又圆,合着绕了半天,是想把我架上去当这个‘带头大哥’?”

  王盛立刻笑嘻嘻地恭维道:“厂长,这哪是架?这是众望所归!除了您,谁还有这个魄力和威望能把这么多山头拢到一块儿?

  您要是真把这摊事办成了,那以后可就不只是北影厂的厂长,说是咱中国电影行业改革路上的‘带头大哥’,一点也不为过!”

  “少给我戴高帽!”

  韩三坪笑骂了一句,但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

  王盛的话确实说到了他心坎里,包括商业片布局这些。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改革派,他何尝不想干一番大事业?

  眼下这看似被动的局面,或许真是一个主动破局的历史性机遇。

  他沉吟片刻,神色恢复严肃:“想法很大胆,但具体操作起来,难题不少。先说眼前最实际的,这么多厂子,这么多人,你能接得下?管得住?”

  “厂长,人,我们只要技术人员就行,灯光、摄影、录音、化妆、道具、剪辑,这些老师傅、熟练工,来多少我们要多少。管理岗、行政岗,一个不要,咱们不养闲人,也绝不掺和各家内部的人事安排。”

  王盛回答得斩钉截铁:“来了,就得按咱们的规矩办事。

  项目管理、财务调度,必须由咱们主导,派咱们信得过的人去盯着。

  说白了,就是他们出人和设备,咱们出品牌、出项目、出管理,带着他们赚钱。”

  韩三坪重重一拍桌子:“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就得有这个决心,那就这么干,这个‘带头大哥’,我当了!我这就让厂办通知这些兄弟单位,愿意来的,咱们敞开大门谈!”

  “……”

  ……

  几天过去。

  于咚和陈良早已带着精干的业务团队南下浙省,去开拓“私人订制”的广阔市场。

  盛影传媒那间二十多平的办公室已经不堪重负。

  在韩三坪的指示下,隔壁又腾空了两间办公室,办公室门口的墙上钉着“业务一部”、“业务二部”、“调度中心”的简陋牌子,直线电话又加装了十部。

  与此同时。

  操着各地口音的‘穷亲戚们’蜂拥而至。

  这年月,除了和北影厂同属‘八大’的几家电影制片厂外,许多地方电影制片厂,濒临破产。

  例如闽省电影制片厂、鄂省电影制片厂、豫省电影制片厂等等。

  这些地方电影厂的规模,远远不如职工动辄数千人的‘八大’,每个电影厂的职工只有几十到几百不等,手里的家伙什自然也没有北影厂多。

首节 上一节 42/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