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的酷热稍稍消散。
王盛的“战场”则转移到了李晓冉的住处。
李晓冉对王盛的迷恋与日俱增,食髓知味,加之年轻身体恢复快,几乎是夜夜索求无度。
好在十九岁的身体一股子牛劲。
筋斗云有时会溜进房间,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偶尔歪歪头,“喵”一声。
似乎在疑惑这种人类奇怪的“打架”方式为何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且次日两人似乎关系更亲密了。
在这般“昼夜兼程”的努力下,七月二十八日,周日下午,王盛终于将《家和万事兴》三集剧本的最后一页稿纸写完。
他长长吁了口气,将钢笔丢在桌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和眉心。
虽然大部分是“抄”前世的记忆,但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演员特点的可拍摄文本,并且要避开一些尚未出现的梗和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也耗费了他大量的心神。
“总算是搞定了。”
他拿起厚厚一沓手写稿,粗略地翻看了一遍,虽然细节上可能还需打磨,但整体框架、笑点、人物弧光都已清晰。
……
就在王盛闭关赶稿的这两天,他组局拍摄家庭喜剧,女一号尚未确定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京城文艺圈传开了。
这年头,影视项目虽然比前几年多了些,但优质资源依旧稀缺。
尤其是北影厂牵头、盛影传媒操盘、意向主演名单包括赵苯山、郭达这样的喜剧大腕的项目,足以让许多演员和其背后的经纪人心动。
那些三十岁上下、有一定演技和知名度、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或瓶颈期的女演员们,尤其心动。
女一号!
“能撑得起场面,有点泼辣劲又得有点母性光辉,大概三十左右”——这个角色描述通过厂艺办渠道流传出去后,立刻让不少人自动对号入座,心里活络起来。
……
这边。
北太平庄。
冯晓刚住所。
徐凡刚刚结束一个话剧的排练回到家中,脸上带着些许疲惫。
1996年的夏天,对她而言,并不算顺遂。
随着男友冯晓刚在创作上进入低谷,连带她的影视事业也跟着进入了低谷。
徐凡自己虽然凭借《大撒把》、《永失我爱》获得了一些关注,但后续并没有立刻跟上足够分量的电影项目,原本是要靠《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再进一步的,没想到出了岔子,她眼下的精力,不得不放在人艺的话剧舞台上。
同病相怜的境遇下,徐凡能清晰地感受到冯晓刚的焦灼、郁闷和那种有力使不出的憋屈。
她拧开水龙头,用凉水冲了一把脸,试图洗去疲惫和心头那丝若有若无的焦虑。
正擦着脸,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起来。
“喂,哪位?”徐凡拿起手机接听,声音还带着点水汽。
“凡子,是我。”电话那头是她在北影厂的一位老熟人,声音压得有点低,透着股神秘劲儿:“跟你打听个事儿,或者说,告诉你个信儿。”
“什么事啊神神秘秘的?”徐凡走到风扇前,让风对着自己吹。
“你最近跟晓刚那边,有没有什么新项目动静?”对方先是试探了一句。
徐凡闻言,嘴角掠过一丝苦笑:“嗨,别提了。晓刚那边你也知道,上个戏黄了,正缓劲儿呢,哪那么快有新动静。”
她的语气里带着些无奈。
“哦。”电话那头的人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那你自己呢?有没有接外面戏的打算?”
“有合适的当然想啊,总不能干等着。怎么了,你有门路?”徐凡敏锐地察觉到对方话里有话。
“门路倒是谈不上,就是听说个消息。”对方的声音放低了些:“王盛你知道吧?。”
“王盛?”徐凡当然听说过这个名字,近几个月,这个名字在圈里都快成传奇了:“他怎么了?”
“他组了个局,要拍一部家庭喜剧,好像是冲着过年播的。本子据说他自己弄的,导演也是他。关键是,演员阵容挺吓人,听说已经确定了赵苯山和郭达出演!”
“赵苯山和郭达?!”
徐凡有些惊讶,这两个名字意味着什么她很清楚,疑惑道:“他能请动这两位?”
她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但更多是好奇。
“哎呦我的妹妹,你可别小看这位爷!”对方语气急切起来,“人家现在可是韩厂长眼前的红人。”
徐凡拿着手机,下意识地站直了身体,风扇的风吹动她的发丝,她却仿佛没感觉到:“然后呢?”
她追问,心里隐隐有了猜测。
“重点是,女一号还没定!”对方终于说出了关键信息:“听说要求三十左右,能撑场面,有点泼辣劲还得有点母性光辉,我一听这条件,立马就想到你了!
凡子,你这条件多合适啊!人艺的台柱子,演技没得说。”
徐凡的心跳莫名加快了几分。
搭档赵苯山、郭达这样的国民级演员,还是女一号……对于处在事业低谷的她,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
尤其是在冯晓刚这边项目受阻,自己也需要更多影视作品来打开局面的当下。
要说有什么不足,可惜是部电视剧,和她电影咖的咖位不相配。
但一想到王盛、北影厂,又忍不住心动。
要是有路子,徐凡才不会在冯晓刚身上吊死,这不是没路子,才只能和冯晓刚玩深情,等冯晓刚东山再起嘛,至于冯晓刚什么时候能起来,徐凡心里也没谱,王蒴那事挺严重的,冯晓刚是其手下的‘鹰犬走狗’,万一被牵连了呢。
“消息可靠吗?”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百分百可靠,艺办那边传出来的,好几个艺人都在打听了。你看,你要不要找找厂里的关系递个话?晓刚那边,虽然现在不顺,但总归还有些老关系吧?”对方建议道,语气里带着怂恿和为她着想的热切。
徐凡握着听筒,沉默了几秒钟。
她的目光下意识地看向窗外,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那个正为事业低谷而烦恼的男友。
找晓刚的关系?
他现在自身难保,心情正糟,再去用这种事烦他?
可是……
她是个演员,一个渴望好角色、好机会的演员!
“行,我知道了,谢谢你啊,姐。”徐凡的语气恢复了往常的温和,但内心已然波澜起伏:“我先自己打听打听具体情况。”
第65章:‘权力的小小任性’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星期一。
京城的天空湛蓝,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
王盛一大早便和北影厂厂办主任出发了。
车子驶出北影厂,汇入周一早晨略显繁忙的车流。
厂办主任在一旁说着些注意事项,无非是签约时的礼节细节,王盛认真听着,偶尔颔首。
……
京城电视台的办公楼比起后世的气派显得朴实许多,但在这个年代,已是权威媒体的象征。
台办主任早已等在门口,热情地将两人引至小会议室。
会议室内,空调冷气充足,驱散了外间的暑气。
京城台方面,负责项目对接的副台长、购片部主任、广告部主任胡刚以及法务人员已悉数在场。
双方寒暄落座,没有过多虚礼,直接进入了合同审议环节。
厚厚的合同文本一式数份,王盛和厂办主任面前各摆着一份。
北影厂的法务提前已经审核过主要条款,王盛自己也和请来的律师逐字逐句仔细看过。
联合摄制,北影厂(含盛影传媒)与京城台共同署名出品,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挂名协助拍摄。
民营公司无法持有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只能依靠北影厂持有。
广告分成按于台长定的调子,贴片、冠名等广告收益京城台拿五成,北影厂与盛影传媒共享剩余五成(北影厂拿一成,盛影传媒拿四成)。
电视剧单集采购价格则按照当前行业内的较高标准确定,算是京城台在态度上的一种认可和让步。
反正在他们看来,这就已经是让步了。
条款清晰,权责分明。
王盛和北影厂厂办主任交换了一个眼神,均表示无异议。
签字笔落在纸页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王盛在“乙方代表”一处签下自己的名字,盖上盛影传媒的公章,厂办主任则代表北影厂签章。
对方代表也依次签署盖章。
交换合同,再次签署。
整个过程庄重而高效。
“合作愉快!”
双方负责人起身,笑容满面地握手。
胡刚特意走过来和王盛用力握了握手,眼神复杂的感慨道:“王总,以后可得给我们台输送好项目啊!”
“一定一定,还要多仰仗胡主任支持。”王盛笑着回应。
正事办完,气氛轻松下来。
双方又闲聊了几句关于《家和万事兴》筹备的闲话,约定保持沟通。
厂办主任还要留下与台办处理一些后续对接事宜,王盛则准备先行离开。
……
刚走出小会议室没多远,身后传来一个略显急促的声音:“王总!请留步!”
王盛回头,是王长钿,《缘来是你》(《非诚勿扰》)的总策划。
上个月把这个项目交给他后,快两月了,王盛都没有听到要播出的动静。
等王长钿走近,王盛笑着伸出手道:“王策划,好久不见。”
“王总好。”王长钿语气很是客气:“刚才听说您来台里办事,就想着能不能碰碰运气,耽搁您几分钟时间?关于《缘来是你》的项目,有些进展想跟您汇报一下,也想听听您的意见。”
王盛看了眼时间,还早。
他对这个自己“借鉴”来的综艺项目还算上心,这原本是盛影传媒接触电视内容制作、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另一条腿。
只是被老韩一提速,这个项目就略显鸡肋了,有种忙了大半天,好像啥也没得到的感觉。
他转头对厂办主任道:“主任,您先忙,我跟王策划聊几句。”
“行,王总您忙,这边后续我来处理就行。”厂办主任识趣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