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85节

  欢呼声再次响彻北影厂的上空。

第115章:三千越甲可吞吴(下)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七日,傍晚。

  北影厂食堂内部早已座无虚席,临时加设的长条桌、帐篷从食堂门口摆出去数十米远,场面蔚为壮观。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饭菜香、酒香,以及三千多人聚集在一起所散发出的蓬勃热气,将冬末的寒意驱散得一干二净。

  大盆的猪肉炖粉条、整只的烤全羊、摞得高高的白面馒头、一桶桶冒着热气的米饭……

  菜肴算不上精致,但分量十足,透着股朴实酣畅的劲儿。

  这是王盛兑现诺言的接风宴,也是盛影传媒与北影厂联合对这支骤然膨胀至六千人的“大军”的一次战前总动员。

  北影厂原有职工千余人,盛影传媒正式员工六百余人,原“十八路诸侯”借调人员千余人,加上今日新到小三千人,总数已突破六千大关。

  当然,在场没有那么多,很多职工已经去南方各省开工了。

  在场大概只有三千多人,王盛、韩三坪以及厂里和公司的几位核心骨干坐在食堂最里侧的主桌。

  不断有人过来敬酒,王盛来者不拒,杯到酒干,脸色微红,眼神却愈发清亮锐利。

  李晓冉和高媛媛也出现在了食堂角落。

  李晓冉是被王盛母亲张秀兰叫来帮忙照应一下场面,顺便吃饭的;高媛媛则是结束训练后,被这前所未有的热闹吸引而来。

  两个风格迥异的美女出现,自然吸引了不少年轻工人的目光,但更多的注意力,还是聚焦在今晚真正的主角——王盛身上。

  “我的妈呀,这么多人……”

  高媛媛踮着脚尖,望着眼前摩肩接踵、喧嚣震天的景象,小脸上满是震撼与兴奋,眼睛瞪得圆圆的,下意识地拍着手:“比我们学校开运动会还热闹十倍!”

  李晓冉站在她身旁,心情却有些复杂。

  她看着被众人簇拥、谈笑风生的王盛,仿佛又回到了去年夏天,盛影传媒第一个婚庆电影项目成功后的那场小型庆功宴。

  那时,公司初创,团队不过一百多,挤在北影厂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王盛也是这般意气风发,但气场远不及今日之万一。

  这才过去多久?

  大半年时间,他麾下竟已汇聚了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

  看着那些面孔黝黑、眼神炽热、纷纷向王盛举杯的各地工友和年轻子弟,李晓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以及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愿深究的……危机感。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身边兴奋得小脸通红的高媛媛,少女初长成的清纯与靓丽在灯光下格外夺目,尤其是那双不谙世事、满是崇拜望着王盛方向的眼睛。

  “长得可真漂亮啊……”

  李晓冉心里莫名地酸了一下,有些赌气地想——

  “可恶,为什么天底下不能只有我一个漂亮女人?这家伙,身边怎么总是冒出这些水灵灵的小姑娘?”

  就在这时,韩三坪站了起来,敲了敲酒杯,宏亮的声音透过临时拉设的简易扩音器传遍食堂内外:“同志们!静一静!”

  嘈杂的声浪渐渐平息,数千道目光汇聚过来。

  韩三坪满面红光,情绪激昂:“这顿饭,是给新来的三千兄弟接风!也是给咱们所有为北影厂、为盛影传媒、为电影厂联盟奋斗的同志们鼓劲!

  过去一年,咱们栉风沐雨,闯出了一条生路!新的一年,咱们更要众志成城,干出一番更大的事业!下面让咱们的‘掌舵者’,王盛,给大家讲几句!”

  老韩明明说的是‘掌舵者’,也不知道为嘛,传下去就变成了‘总舵主’。

  “总舵主!总舵主!总舵主!”

  台下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声浪几乎要掀翻食堂的屋顶。

  王盛在万众瞩目中站起身,他接过话筒,清朗而充满力量的声音竟清晰地压过了现场的喧哗,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各位老师傅!各位兄弟姊妹!”

  仅仅一句开场,现场便迅速安静下来,只剩下碗筷偶尔的碰撞声和粗重的呼吸声。

  “碗里的肉,香不香?”王盛笑着问。

  “香!”台下异口同声,笑声一片。

  “杯里的酒,醇不醇?”

  “醇!”

  “但这肉,这酒,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王盛语气一转,目光扫过全场:“是咱们北影厂的老少爷们,是盛影传媒的兄弟姐妹,是咱们在座每一个人,用汗珠子砸脚面,一单一单业务拼出来的!是用咱们电影厂人不服输的那股劲儿,闯出来的!”

  他的话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和共鸣,尤其是北影厂的老职工和盛影传媒的初创团队,纷纷点头,眼神感慨。

  “今天,咱们这里多了三千张新面孔!”

  王盛手臂一挥,指向场上那些陌生的脸庞:“你们来自天南海北,来自不同的电影厂!有的厂子,可能已经快揭不开锅了!你们来到北影厂,图的是什么?”

  他顿了顿,自问自答,声音陡然拔高:“图的是有个能施展手艺的平台!图的是靠自己的本事,挣一份堂堂正正的钱,让爹娘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图的是咱们电影厂的人,不能让人看扁了!咱们这身本事,不能烂在手里!”

  “对!”

  “王总说得对!”

  台下群情激动,尤其是新来的人们,感觉王盛的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有人笑话咱们,说咱们是‘山寨’,说我王盛是‘总舵主’!”王盛嘴角勾起一抹不羁的笑意:“我告诉你们,山寨怎么了?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还少吗?!

  当然,咱们今天聚在这里,不是落草为寇,是要干一番正大光明的事业!是要让所有人都看看,咱们电影厂的队伍,拉出来就能打硬仗!咱们拍出来的东西,老百姓就是爱看!”

  “好!”

  “总舵主威武!”

  掌声和欢呼再次雷动。

  王盛端起面前满满一杯白酒,目光灼灼,声音如同金石交击,掷地有声:“老话说得好!我王盛今天,就借这副对联,与诸位共勉!”

  他略一停顿,气沉丹田,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吟诵而出,声音回荡在偌大的食堂内外,传入六千人的耳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一股悲壮豪迈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心神震荡。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最后一句,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震屋瓦,将积蓄已久的气势彻底引爆!

  “三千越甲可吞吴!三千越甲可吞吴!”

  台下瞬间沸腾了!

  这诗句如同点燃了干柴的烈火,将所有人压抑在胸口的激情、对未来的渴望、以及背井离乡拼搏的决绝,彻底释放了出来!

  老人们想起了厂子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困境,眼圈发红;新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昂扬斗志,热血奔涌;年轻子弟们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挥舞着拳头,跟着声嘶力竭地呐喊!

  “跟着总帮主!干!”

  “破釜沉舟!干到底!”

  “吞吴!吞吴!吞吴!”

  各种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

  酒杯碰撞声、桌椅挪动声、跺脚声、呐喊声……整个食堂仿佛都在震动。

  李晓冉看着被狂热人群包围的王盛,看着他站在灯光下,身形挺拔,目光如炬,仿佛真的有了吞吐山河的气概。

  她心中那点小小的酸涩,在这一刻被一种更强烈的震撼与自豪所取代。

  这就是她选择的男人,一个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凝聚起如此可怕力量的男人。

  高媛媛更是兴奋得忘乎所以,使劲拍着手,小脸激动得通红,看向王盛的目光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崇拜和倾慕,仿佛看到了神话故事里的人物。

  王盛举起酒杯,环视全场,用尽全身力气高呼:

  “为了好日子!干杯!”

  “干杯——!”

  三千人的呼应,如山呼海啸,直冲云霄。

  这一夜,北影厂的灯火,注定长明。

  这一夜,“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了这支草创大军不屈的魂魄。

第116章:上影厂:奔着我来的?

  一九九七年二月末,京城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北影厂内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随着两千多名技术工人陆续结束岗前培训,王盛与韩三坪精心布局的“电视电影工业化流水线”正式轰然启动。

  第一批确定的八部电视电影项目迅速进入实质筹备阶段。

  霍健起带着《上车,走吧!》剧组率先进驻京郊某老旧小区实地勘景,灯光、摄影组老师傅们熟练地架设器材,调试设备,那股专业利落的劲儿,引得小区居民纷纷围观,啧啧称奇。

  霍桩执导的《婚纱》则在北影厂最大的摄影棚内搭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内景。

  张扬的《京城夜未眠》团队穿梭于夜色中的京城,试图捕捉九十年代末京城的都市脉搏。

  吴一一负责的《疯狂的彩票》更是直接将拍摄现场搬到了热闹的胡同里,夸张的喜剧表演引得路人哄笑不断,俨然成了免费的群众演员。

  四个摄制组如同四支利剑,同时出鞘,打破了北影厂以往一部戏磨半年的缓慢节奏。

  调度中心内,电话铃声、对讲机的呼叫声、各部门协调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墙上巨大的进度表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各组的拍摄日程和设备调配情况。

  一种久违的、属于大工业生产的紧张与活力,充盈着这座老牌电影制片厂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向外开拓的两路兵马也整装待发。

  大刘率领的津城分队,得到了津城电影制片厂的鼎力支持。

  津影厂不仅提供了临时的办公场地和设备仓库,更派出了熟悉当地婚庆市场和人际关系的老师傅充当顾问。

  当然,这些支持是拿分成换的。

  短短一周内,首批二十人的先遣队就在津城几个主要的婚庆公司聚集区设立了咨询点,“盛影传媒·影像记忆”的招牌迅速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好奇。

  津城人爱面子、讲排场的风气,与婚庆录像服务的定位不谋而合,咨询电话很快响个不停。

  陈猛带领的国际庄分队则显得更为“生猛”。

  冀省电影制片厂虽然规模不及北影、津影,但在本地拥有深厚的人脉。

  陈猛凭借其退伍军人的战友关系网,迅速与当地广电系统、婚庆协会搭上了线。

  他们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仅在庄里设点,还派出了数个流动小组,深入周边县市进行宣传。

  VHS摄像机的轻便性和电影级的构图技巧,让他们拍摄的样片极具吸引力,许多乡镇的富裕家庭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给娃结婚录个像,弄得跟电影似的”,成了当地的新风尚。

  北影厂这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员调动和业务扩张,自然无法逃过媒体的眼睛。

  二月底,《京城晚报》率先以《六千职工汇聚北太平庄,北影厂打响影视生产“新战役”》为题,详细报道了北影厂通过联盟模式吸纳全国人才、批量生产电视电影、拓展婚庆录像市场的盛况。

  文章盛赞这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盘活国有文化资产、解决就业难题的创新探索”,并特别提到了王盛作为青年企业家,“不仅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更展现出难能可贵的社会担当”。

  紧接着,《中国青年报》在科教文卫版刊发深度报道《“影都”复苏:北影厂的春天与王盛的工业化试验》。

  文章回顾了北影厂辉煌的历史,重点描述了当前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引用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将其解读为北影厂乃至中国电影工业力图复兴的宣言。

  文章写道:“在北太平庄这片曾经的中国电影心脏地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它不是颠覆,而是激活……王盛和他的团队,正试图用市场的力量、工业化的流程,为中国电影蹚出一条可持续的生路。‘中国影都’的梦想,似乎不再遥远。”

首节 上一节 85/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