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92节

  探索市场化路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出精品、出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我们一定坚持社会效益为首,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绝不会辜负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

  他顿了顿,觉得时机成熟,自然而然地补充道:“其实,这次电视电影能取得一点成绩,跟我们厂里一位年轻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就是盛影传媒的王盛,从项目策划、剧本把控,到制作流程优化、市场开拓,他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年轻人有冲劲、有想法,也愿意沉下心来研究观众、研究市场。”

  在座的领导们都是人精,听到“王盛”这个名字,眼神都微微一动,但面上都不动声色,只是含笑听着,没有人立刻接话或追问。

  韩三坪这番“表功”,他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王盛这个名字,连同他创造的种种“奇迹”,早已进入高层的视野。

  只是在这个场合,过多的表态反而不妥。

  肯定联盟和北影厂的成绩,就是间接肯定了王盛的作用。

  有些事,心照不宣即可。

  会议在友好、鼓励的气氛中结束。

  韩三坪走出部委大楼,春风吹在脸上,感觉格外舒畅。

  这次被“请”来,与上次的“压力”截然不同,可谓扬眉吐气。

  他知道,联盟和王盛,又闯过了一关,并且赢得了更为宽松和有利的发展环境。

  ……

  与韩三坪的风光接受表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在北太平庄苦苦挣扎的范小胖。

  五天过去了。

  范小胖像一尊望夫石,每天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北影厂门口那片“蹲活儿”的空地上。

  凌晨的星光见过她,正午的烈日晒过她,傍晚的余晖拉长过她孤单的身影。

  她依旧举着那个写着“演员:范小胖。出演作品:《女强人》(刘雪桦老师介绍)”的硬纸牌。

  只是,牌子边缘已经有些卷曲,字迹在风吹日晒下也略显模糊。

  她脸上的倔强依旧,但原本亮晶晶的眼睛里,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疲惫和焦虑的阴影。

  这五天里,她目睹了无数次人群的骚动、争先恐后的自荐、以及少数幸运儿被挑走的场景。

  她也曾鼓起勇气,一次次挤上前,大声推销自己,甚至不惜搬出“刘雪桦老师”的名字。

  但回应她的,大多是副导演或场务不耐烦的挥手、审视后摇头的否定,或是同行们见怪不怪的漠然乃至隐隐的嘲笑。

第126章:其实,我机智的一批

  一九九七年三月下旬的京城,春意渐浓,但早晚依旧料峭。

  对于蜗居在北太平庄大杂院那间月租三百小南房里的范小胖而言,这份春寒更多地透进了心里。

  连续近十天的蹲守,除了消耗掉本就微薄的生活费和日益加剧的焦虑感外,几乎一无所获。

  北影厂门口那黑压压的群演队伍,像一堵无形的墙,将她这个年仅十五岁、仅有“《女强人》(未播出)”这份苍白资历的外地姑娘,牢牢挡在了机会的大门之外。

  嘲笑、质疑、排斥……这些她都能咬着牙硬扛下来。

  但最让她绝望的,是那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重复。

  每一天都像是前一天的翻版,希望如同肥皂泡,在晨光中升起,又在日暮时分无声破灭。

  然而,范小胖终究不是轻易认输的性子。

  在极度的困顿中,她的机灵和韧劲,反而被逼了出来。

  她不再只是麻木地举着牌子等待被挑选,而是开始更仔细地观察。

  她发现,除了那些出来挑选群演的剧组人员,还有另一类人可以相对自由地进出北影厂大门——

  他们衣着体面,有的甚至还带着摄影师或助理模样的人,神情不像圈内人那般焦灼或油滑,反而带着一种顾客般的从容,甚至几分好奇。

  厂门口的保卫科人员对他们也只是简单询问或登记便放行。

  “这些人……是干嘛的?”范小胖心里画了个问号。

  她悄悄凑近几个正在闲聊的老群演,假装不经意地打听:“大叔,那些穿得挺讲究的,是来谈生意的老板吗?”

  一个正抽着烟的老群演瞥了她一眼,嗤笑道:“啥老板?那是盛影传媒的客户!来谈‘婚庆电影’或者现在正火的那个啥‘金婚岁月’的!人家是来花钱的,能跟咱们一样吗?”

  “盛影传媒……客户……”

  范小胖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仿佛黑暗中划过一道闪电。

  一个大胆得近乎荒唐的念头,瞬间在她脑海中成型:假扮客户!混进厂里去!

  这个念头让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心脏“咚咚”狂跳。

  这要是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很有可能彻底断送她在京城立足的可能。

  但……这是唯一能快速接近那个核心区域,唯一有可能见到那个传说中的人物——王盛的机会了!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范小胖把心一横,骨子里那股冒险基因被彻底激活。

  她迅速盘算起来:冒充什么样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道具?怎么应对盘问?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那身因为连日奔波而显得有些灰扑扑的旧外套,这肯定不行。

  客户得光鲜亮丽。

  她飞快地跑回出租屋,从箱底翻出最好的一件米白色针织衫和一条略显成熟的黑色直筒裤——这是她为了来京城特意买的“战袍”,一直没舍得穿。

  又对着那面小镜子,仔细地把头发梳成利落的马尾,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成熟、稳重些。

  “道具”呢?

  她想起在报摊上看过的盛影传媒广告,上面好像有服务热线。

  她跑到公用电话亭,几毛钱,按照报纸上的号码拨了过去。

  “您好,盛影传媒。”接电话的是一个清脆的女声。

  范小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自然:“喂,你好,我想咨询一下你们的‘金婚岁月’服务,请问需要预约吗?如果方便的话,我想最近这两天去你们公司实地看看环境,可以吗?”

  电话那头的客服热情地回答:“可以的女士,我们欢迎客户来访。您方便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吗?我这边可以帮您备注一下,您过来直接到厂门口的接待室说明来意,会有专人接待的。”

  “我叫范小胖。”

  范小胖急中生智:“电话……我这边不太方便留,我大概明天下午过去看看吧。”

  挂了电话,范小胖手心全是汗。

  第一步,算是埋下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伏笔。

  第二天下午,范小胖换上新衣服,努力挺直腰板,尽量让自己显得底气十足,朝着北影厂大门走去。

  她的目标很明确:进入厂区,找到盛影传媒的办公地点,伺机寻找王盛。

  至于找到了说什么、怎么做,她心里根本没底,走一步看一步,全凭临场发挥和一股豁出去的勇气。

  ……

  与此同时。

  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内,会客区。

  王盛正接待一位熟悉的客人——《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建伟。

  距离上次专访过去半年多,王盛和他所代表的“北影厂-盛影传媒-电影厂联盟”模式,已经取得了远超当时预想的成就。

  张建伟此次受部门指派,进行追踪报道,重点就是想深入了解“电视电影”这一新兴业态爆红背后的逻辑与未来走向。

  “王总,再次恭喜!《疯狂的彩票》和《婚纱》可以说是点燃了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情。”

  张建伟寒暄过后,开门见山:“部里领导也很关注,特别让我来请教,您当初是如何敏锐地发现‘电视电影’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的?它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王盛穿着简单的衬衫,坐在沙发上,气度比半年前更加沉稳。

  他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旁边拿起一份内部通讯稿,递给了张建伟。

  “张记者,你看看这个。这是韩三坪厂长昨天从部里开会带回来的消息。”

  张建伟接过一看,上面简要汇总了近期各地广电部门、文化单位收到的关于“电视电影”的群众反馈,有电话记录摘要,有信件片段,甚至还有几张群众自发赠送锦旗的照片。

  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对《疯狂的彩票》、《婚纱》等片的热情赞扬和对“周末影院”这类栏目的强烈支持。

  “人民群众的呼声,就是最好的答案。”王盛等张建伟看完,才缓缓说道:“这不是我们有多高明,而是我们恰好做对了事情。电影厂的资源以及专业人才闲置着,电视台的时段空着,老百姓想看点新鲜、好看、接地气的节目却没得选。我们不过是把这几股绳拧在了一起。”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说偶然还是必然?我觉得,是必然中的偶然。必然的是,市场有这个巨大的缺口;偶然的是,我们率先用这种方式把它填上了。

  关键是得快,要能规模化、标准化地生产内容,才能形成持续的吸引力。‘电视电影’周期短、成本可控、贴近生活,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

  电视电影对于这个年代的电视观众而言,就像直播、短视频、短剧刚出来的时候那样。

  张建伟飞快地记录着,连连点了点头:“所以您认为,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抓住了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错配,并用工业化的方式高效对接?”

  “可以这么理解。”王盛颔首:“但这只是第一步。要让这条路持续走下去,光靠现在的野路子还不够,需要更扎实的内功。”

  “哦?您指的内功是?”张建伟敏锐地抓住了话头。

  王盛身体微微前倾,语气认真起来:“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跟你聊的。我最近正在准备参加高考,目标是北电的管理系。”

  张建伟明显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王总,您是说……您要去上大学?”

  他知道王盛参加过北电的培训班,但没想到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会选择重回校园。

  “对,以社会考生的身份。”王盛肯定地回答:“如果顺利,今年九月份,我或许就是一名正式的北电生了。”

  “这……恕我直言,王总,您现在的成就,已经远超许多科班出身的人。为什么在事业巅峰期,反而会产生重回校园深造的想法?”张建伟的问题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疑惑。

  王盛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清醒与审慎:“张记者,正是因为现在看起来太‘成功’了,反而让我心里有点不踏实。”

  他斟酌着词句:“盛影传媒也好,电影厂联盟也罢,这大半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一股势头、一些机会和兄弟们的拼劲闯出来的。

  有点像……盖楼,地基打得快,楼起得也快,但楼能盖多高、多稳,取决于地基有多深、多扎实。

  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管理、在宏观战略、在理论修养方面的不足。光靠经验和直觉往前走,风险会越来越大。”

  “所以您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来弥补?”张建伟追问。

  “是的。”王盛郑重地点点头:“市场在变,技术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我需要一个更体系化的知识框架,需要静下心来读读书,和老师、同学们交流碰撞,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去思考、去解决。

  北电有最好的师资,有最前沿的学术氛围,我希望在那里‘充充电’,把咱们这个摊子的‘地基’打得更牢靠些。这也是为了未来能走得更远。”

  他接着又补充道:“而且,读书深造不代表放下事业。北电本身就提倡产学研结合,我可以在学习的同时,继续把握公司的大方向,把学到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提升。”

  张建伟一边记录,一边心中感慨。

  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执行力,更难得的是这份居安思危、不断自省和追求卓越的心态。

  在遍地是机会、容易让人浮躁的九十年代,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实属罕见。

  两人又就电视电影未来的题材拓展、技术升级,如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浪潮、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跟风模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节 上一节 92/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