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94节

  脚步轻快,腰板挺直,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当她再次路过北影厂大门时,正值午后,“蹲活儿”的人群依旧聚集在那里,只是比清晨稀疏了些。

  范小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不少目光。

  “咦?那丫头……不是这几天老来的那个吗?”

  “她怎么拖着箱子进北影厂了啊?”

  “难不成……真让她撞上大运了?”

  窃窃私语声传入耳中,那些曾经嘲讽过、轻视过她的目光,此刻充满了惊诧、疑惑,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范小胖目不斜视,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心中涌起一股扬眉吐气的快意。

  “哼,看什么看?你们以后只会更加仰望我范小胖!”

  她没有停留,昂首挺胸,拖着行李箱,在那些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再次走进了北影厂那扇曾经对她紧闭的大门。

  这一次,她是堂堂正正地走进去的。

  ……

  下午四点左右,一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平稳地停在了北影厂主楼前。

  车门打开,穿着蓝白相间校服、背着书包的高媛媛跳下车。

  她刚结束一天的课程,被公司派来的车接回厂里进行日常训练。

  经过近半年的系统训练和营养跟上来,高媛媛出落得越发清丽动人,眉眼间的青涩渐渐褪去,多了几分少女的亭亭玉立。

  她对这条从学校到北影厂的路线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轻车熟路地走进主楼,来到一层东侧那间专门为练习生开辟的训练室。

  训练室宽敞明亮,铺着木地板,墙边是落地镜,把杆、音响设备一应俱全。

  高媛媛放下书包,正准备先去换练功服,却看见李婷婷领着一个陌生女孩走了进来。

  那女孩年纪看起来比自己还小些,穿着一身略显成熟但难掩青春气息的衣裤,皮肤白皙,一张脸蛋漂亮得有些夺目,尤其是那双大眼睛,灵动中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高媛媛的心莫名地紧了一下。

  “媛媛,过来一下。”李婷婷笑着招呼她。

  高媛媛走过去,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个陌生女孩身上。

  “媛媛,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公司新签的练习生,范小胖,来自琴岛,比你小两岁。”李婷婷温和地说着,又转向范小胖:“小胖,这是高媛媛,比你早来几个月,以后你们就是同伴了,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范小胖立刻扬起一个无比灿烂、甚至带着几分天真无邪的笑容,上前一步,亲热地拉住高媛媛的手,声音清脆地叫道:“媛媛姐!你好漂亮啊!我叫范小胖,你叫我小胖就行啦!以后请多多关照!”

  她的手心温热,笑容极具感染力,仿佛带着阳光。

  高媛媛被她的热情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也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你好,小胖。欢迎你。”

  她嘴上说着欢迎,心里却警铃大作。

  这个新来的女孩,太漂亮了!

  “媛媛姐,我刚来,什么都不懂,以后训练上有什么做得不对的,你一定要教我哦!”范小胖依旧笑得人畜无害,语气里满是崇拜和依赖:“李姐姐说让我们争取明年一起考上北电,真好!我们可以一起努力!”

  高媛媛看着范小胖那双清澈见底的大眼睛,心里的戒备稍稍松动了一些。

  也许是自己想多了?

  毕竟只是个十五岁的小姑娘。

  “嗯,一起努力。”高媛媛点了点头,笑容自然了些:“你先熟悉一下环境,我去换衣服,一会儿老师就该来了。”

  “好的媛媛姐!”范小胖乖巧地应着,目送高媛媛走向更衣室。

  当高媛媛的身影消失在门口,范小胖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她环顾着这间专业的训练室,摸了摸冰凉的把杆,感受着这里的一切。

  “高媛媛……练习生……”

  她低声自语:“看来竞争从现在就开始了。不过没关系,我范小胖,从来就不怕竞争。”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挂上那副甜美无害的笑容,走到落地镜前,开始仔细打量镜中的自己,调整着站姿和表情。

  她知道,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除了刻苦训练,如何与人相处,尤其是如何与这位看起来温柔、实则可能心思细腻的“前辈”高媛媛相处,将是另一门需要她用心琢磨的功课。

  而属于她的京城闯荡记,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影厂的高墙之内,两株娇嫩却各怀梦想的幼苗,就此相遇。

第129章:多点开花

  几天过去。

  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一。

  北影厂行政楼的会议室里,春日的暖阳透过窗户,在弥漫的淡淡烟霭中投下光柱。

  每周一的厂务例会准时召开,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各科室、车间的负责人。

  厂长韩三坪端坐在主位,面色红润,他环视全场,轻轻敲了敲桌面,嘈杂的聊天声立刻平息下来。

  “同志们,开会。”韩三坪声音洪亮,开门见山:“今天会议主题,总结三月份,也就是我们‘电影厂联盟’电视电影业务全面铺开后的第一个完整月的战绩,并讨论后续发展方略。”

  他拿起一份厚厚的报表,却没有立刻念数字,而是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最后在王盛脸上略作停留。

  “先说成绩。”韩三坪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自三月十五日《疯狂的彩票》打响第一枪,到上周末三月三十日《留守姐妹》播毕,我们的‘开年八剑’,已在三个周末,成功挥出六剑!”

  他逐一念出片名:“《疯狂的彩票》、《婚纱》、《京城不眠夜》、《棋王归来》、《实验室的春天》、《留守姐妹》!

  除了上周末刚播出的两部,反响数据还在统计,前面四部,尤其是首周末的《彩票》和《婚纱》,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热烈反响,远超预期!

  各地电视台、广电等部门收到的表扬电话、感谢信、甚至锦旗,都快把相关科室淹没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

  “更重要的是。”

  韩三坪顿了顿,抛出了最关键的数据道:“这六部已完成首轮播出的电视电影以及尚未播出的两部电视电影,平均每部片子,为我们北影厂与盛影传媒联合成立的‘制片中心’,带来了约六百万元的收入!”

  “八部片子,总计收益,约四千八百万元!”

  韩三坪的声音陡然升高,“按照我们北影厂占六成,盛影传媒占四成的协议,厂里本月仅电视电影一项,分账收入就超过两千八百万!”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个确切的数字报出来,会议室里还是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

  “两千八百万!一个月!”

  “我的老天爷,这抵得上过去厂里一年的收入总和了!”

  “关键是周期短,见效快!自己掌握发行渠道,利润就是实在!”

  “王常务这路子真是走对了!”

  众人感慨万分,目光再次聚焦到王盛身上,充满了敬佩与叹服。

  自己掌握渠道,绕过层层盘剥,将利润大头牢牢抓在手里,这种爽快感,是过去依赖传统发行体系时无法想象的。

  韩三坪抬手压了压议论,继续道:“成绩喜人,但更不能懈怠。接下来,我要说说后续发展。”

  他看向王盛,又扫视众人:“根据联盟内各电影厂反馈,以及我们对电视台需求的进一步分析,市场远未饱和。”

  “下一批的八部片子,其中四部已进入后期或接近完成,另外四部正在紧张拍摄中。但这还不够。”

  韩三坪语气严肃起来:“电视台的需求非常大!除了周六、周日晚间的黄金‘周末影院’档,他们平日白天、晚间非黄金时段,都有大量的空余时间需要填充内容!虽然这些时段的采购单价略低于周末档,但总量惊人!”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王盛,也看向在座所有人:“这块庞大的市场,我们要不要吃?该怎么吃?大家都议一议。”

  众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王盛。

  王盛感受到众人的注视,神色平静。

  他稍作思索,开口道:“韩厂长,各位领导,这块市场确实巨大,不能放弃。

  但直接套用现有模式,可能不太合适。

  周末档我们主打的是‘电影感’和‘精品剧’的概念,价格也相对较高。

  平日档则需要更贴近电视台播出习惯、成本可控、又能形成持续吸引力的内容。”

  他顿了顿,抛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建议,我们可以针对平日档,开发‘系列电视电影’。”

  “系列电视电影?”众人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对。”王盛解释道:“比如,制作侦探系列、都市情感系列、家庭伦理系列等等。

  每部片子相对独立,但人物或背景有一定关联,形成品牌效应。

  这样既能满足电视台填充时段的需求,又能通过系列化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降低单部作品的推广成本。

  制作上,可以更侧重于故事性和节奏感,在保证基本品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成本和周期。”

  “好办法!”艺办主任史栋明首先击掌叫好:“系列剧模式,国内外都有成功先例!既能消化产能,又能形成长效IP!”

  “对对!像以前评书连播一样,吊着观众胃口!”钱前进也兴奋地附和。

  “王常务这个思路开阔!其他各厂塞过来的那些编剧正愁没活儿干,搞系列剧,正好让他们流水线作业,发挥所长!”另一位副厂长也表示赞同。

  会议室里顿时充满了乐观的气氛。

  系列剧的概念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众人看到了电视电影业务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韩三坪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再次锁定王盛:“盛子,看来大家都没意见。这事儿,还得你帮忙挑头干起来。剧本方向、制作标准、成本控制,你把握大局。各厂送来的编剧,你来统筹安排,尽快拿出几个系列方案和首批剧本。”

  王盛点了点头道:“既然厂里信任,我试试看。尽快组织人手,拿出方案。”

  “好!”韩三坪一拍桌子:“电视电影这边就按王盛说的方向推进。下面,说另一件事。”

  他神色变得稍微郑重了些:“去年12月份挂牌成立的紫禁城影业公司,经过前期筹备,现在已经正式运转起来。我兼任副总,主要负责制片业务。经过董事会初步讨论,打算搞一部真正的电影,不是电视电影,是上院线的电影,计划作为贺岁片,在年末推出,主要市场先放在京城试试水。”

  传统电影……

  貌似不赚钱啊。

  众人的目光,第三次齐刷刷地聚焦到王盛身上。

  连韩三坪也带着征询的意味看向他。

  王盛微微挑眉,问道:“韩厂长,这电影拍出来,院线那边,分账模式怎么定?”

  这是关键问题。

  韩三坪显然早有准备,解释道:“初步议了一下,参照目前进口片分账的做法。票房收入先扣除5%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及约3.3%的营业税。

  剩下的净票房,制片方和发行方大概按四六开分账,我们制片方拿四成左右。

  当然,如果是我们自己的放映单位或者关系特别好的合作方,这个比例可以再谈,但大体是这个框架。”

  王盛听后,默默心算。

  一部票房一千万的电影,制片方最终能落到手的,可能只有三百多万,甚至更少。

  相比电视电影几乎直接将播映权变现的模式,电影的投资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确实大得多。

  但他也清楚,电影才是电影厂的立身之本,是品牌和影响力的终极体现。

首节 上一节 94/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