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跑碎兵王梦,班长我是读书人 第107节

  方辰宇转头,目光落在车厢角落里抱臂闭目养神的陆晨身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咱们这是要去哪儿?我看车都出旅部了,还在往里开……”

  陆晨眼皮都没抬,声音低沉却清晰地穿透了车厢的轰鸣和风声:

  “后山。人少,内部路,考核正好。”

  他言简意赅,点明目的地的隐蔽性与用途的契合。

  停顿了一下,他像是预见了接下来的情况,补充道:

  “第一个科目,不出意外的话,就是十公里武装奔袭,以各班最后一人的成绩算。”

  “十公里武装奔袭?平均成绩?!”

  方辰宇心中猛地一沉,像被一块巨石砸中。

  体能虽然他在新兵连当中,算是名列前茅,但是现在是特种作战旅,自己绝对是班里最慢的那一个!

  垫底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如果是取最后一名的话,那自己岂不是......

  巨大的压力瞬间攫住了他,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作训裤的侧边线缝,额头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车厢里沉闷的空气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自己这拖后腿的……”

  他忍不住低声喃喃,焦虑感几乎写在脸上。

  旁边时刻关注着他的常建立刻察觉到了这份不安。

  一只大手重重地拍在方辰宇的肩膀上,带着他特有的粗粝与直率:

  “不要慌小方!等下跑不动别硬扛,你背囊卸下来,我给你背着!”

  常建的眼神里没有丝毫嫌弃,只有纯粹的“兄弟顶你”的担当。

  “就是,辰宇,水壶给我,能少点负重是点!”

  “对啊,背囊太重分出来点我们帮衬着,别多想!”

  苏宇泽的声音依旧沉稳,但话语间的关切不容置疑,甚至连另外两个老兵——上等兵杨涛和黄霖也几乎同时探过头来,语气轻松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支持。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实的分担和承担风险。

  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在颠簸的车厢里却重若千钧,将那份共担风雨、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像一股暖流冲淡了方辰宇心头的冰凉。

  方辰宇看着战友们熟悉而坚毅的面孔,感受着肩膀上传来的温热力度,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松弛了些许,轻轻点了点头。

  车轮碾过崎岖土路的噪音渐渐减弱,车速明显下降。

  方辰宇再次望向窗外,发现平头柴运兵车驶入了一片开阔的山谷平地。

  车子缓缓停稳,发动机的轰鸣声熄灭下来。

  车还没完全停住,视野里已经看到了成排的同款运兵车,整齐地停在前方。

  车体上不同的连队标识宣告着它们的归属,一营的其他几个连队已经到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停车区前方那片开阔的空地上,已经有不少老兵列队站定。

  他们大多穿着同样磨旧的作训服,身负重装,正进行着考核前的最后调整,或低声交谈。

  一股无形的紧张和对决的气息,伴随着山风扑面而来。

  各连队根据值班员急促而洪亮的口令,迅速在开阔的山谷平地上整队集结。

  他们身上的迷彩作训服沾染着尘土,厚重的作战背心在清晨微寒的风中轮廓分明。

  就在这刚刚凝聚的肃穆氛围里,两辆墨绿色的军用吉普车,像利箭般沿着尘土飞扬的内部道路疾驰而来,目标明确地驶向临时设置的观察点。

  车还未停稳,队列里老兵们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是旅部的车牌!

  这些在特大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油子,哪个不是人精?

  对上面领导的座驾早已烂熟于心。只一眼扫过车牌,答案便呼之欲出——除了旅长和政委亲临,还能有谁?

  先前因为集结等待而微显的那一丝丝松散,或许是站姿微躬,或许是眼神稍懈。

  在这一刻如同被无形的皮鞭抽打,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士兵们条件反射般地再次收紧腰腹、挺直脖颈,仿佛脚下不再是松软的泥土而是坚实的钢锭。

  钢盔下的目光越发沉凝锐利,身上的迷彩都似乎被这股骤然拔升的精气神熨烫得更加挺括。

  整个营地上的无形气场都为之一变,连山风似乎都屏住了呼吸。

  特大的兵就是这个样子,平日里或许看起来没那么讲究,训练间隙可能也漫不经心,但一旦关乎重大场合、重要领导,那藏在骨子里的专业素养和求胜欲望立刻就能绷到顶点。

  显然,营长、连长们都深谙这一点,队列前能感到他们微微调整的姿态也更加严整。

  这突如其来的阵容变化无声地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息:

  上面的大领导对这次一营内部改编、对决定未来“一连”归属的全营大比武,看得比他们预想的还要重!

  否则,旅长和政委两个人,又怎么会亲自到这个偏远的考核场地来督阵?

  紧接着,就见肩扛营长军衔的军官,早已利落地整理好军容,快步跑到刚刚停稳的吉普车旁,向着后座下来的、身材挺拔的身影“啪”地立正敬礼。

  这位正是整个一营的最高军事主官营长。

  营长语气沉稳有力,快速地向旅长汇报着现场情况和即将开始的考核准备。

  旅长并未多言,只是微微点头,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列队的士兵方阵和远处预设好的考核场地轮廓。

第169章 即将开始考核

  他似乎只是简单听取了几句关键信息,随后便干脆地摆了摆手,动作简洁有力:

  “行了,知道了。按计划,开始考核。”

  几乎是旅长的话刚刚落下,山谷空地上的氛围瞬间绷紧,各连队值班员的口令声几乎同时炸响:

  “一排!一号起点!”

  “跟上!动作快!”

  五支连队的“一排”所属侦察突击班,共计十五个班级,如同绷紧的弓弦突然释放,迅速从各自的连队中分离出来,快速、有序地朝着指定的“一号起点”区域跑步集结。

  那是十公里武装奔袭的出发区。

  很快,一号起点区域便汇聚了整整十五支突击小队,各班的班长和老兵们一边低声鼓舞着自己的队员,一边快速检查着自己身上的背囊、装具和手中的训练步枪。

  这时,一群穿着作训服、臂章显示为“四营”的老兵迅速穿插进入起点区。

  他们的任务很明确:保障考核公平——确保每个班携带的装备负重完全一致。

  保障兵们两三人一组,手里拿着便携式的电子秤,开始挨个班级进行检查。

  他们熟练地让各班战士依次解下背囊放在秤上,检查背囊是否达标,这里的标准是25公斤标准,同时还会拎一拎战士身上的战术背心,甚至抽查水壶是否灌满。

  “背囊放秤上!确认重量!”一个四营保障兵的声音响起。

  就在五连三班列队等待检查时,方辰宇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一个拿着记录板、正低头核对的四营保障兵侧脸,那熟悉的轮廓让他一愣。

  “梁田?”方辰宇忍不住压低声音,带着惊喜喊了一声。

  那个叫梁田的四营保障兵闻声抬起头,看清声音来源后,脸上先是闪过一丝讶异,接着立刻绽放出大大的笑容。他正是方辰宇在新兵连睡在一个屋的战友。

  “辰宇!我靠,真是你啊!”

  梁田兴奋地低呼一声,下意识想上前捶方辰宇一拳,但立刻意识到场合,硬生生收住了动作,只是快步走近了几步,目光扫过方辰宇身边的苏宇泽和常建:

  “苏哥!老常!你们仨果然在一个班!”

  苏宇泽微微点头,常建咧嘴一笑,快速回应道:

  “可不嘛!梁子,你怎么干上保障了?”

  “嗨,分到四营搞后勤支援连了呗。”

  梁田语速飞快,一边打量着三人,一边真心实意地感慨:

  “牛啊你们,真分到侦察兵连队了……我靠,一个月不见,你们仨这黑得跟炭头似的!啧啧,眼神也变了,看着就……就跟他妈那些老兵一个感觉了!杀气腾腾的!”

  他用手在自己眼前比划了几下,模仿着那种锐利的眼神,语气里既有羡慕,也有为老战友感到的骄傲。

  方辰宇嘿嘿一笑,拍了拍自己胸前的战术背心带子:

  “班长练得狠呗!”

  梁田点头,还想再说什么,旁边另一位同连队的老兵已经在催促:

  “梁田!动作快!下一个班!”

  “来了!”

  梁田连忙应声,又飞快地对方辰宇三人道:

  “行行,不说了,你们加油干!给咱新兵连争光!”

  他用力拍了一下方辰宇的胳膊,带着鼓励的笑容,然后迅速收敛表情,拿起秤走向五连三班的背囊,进入工作状态,开始一丝不苟地检查重量。

  方辰宇、苏宇泽和常建看着梁田忙碌起来的背影,快速交换了一个眼神。

  老战友的认可和刚才那短短的互动,仿佛一股暖流注入了紧绷的神经,让出发前的压力似乎都减轻了一丝,眼中的锐气却更加凝聚了。

  小插曲结束,新兵方辰宇与老战友梁田短暂的寒暄带来的轻松感瞬间被考核的严肃冲散。

  陆晨面无表情,动作利落地将自己的背囊从四营保障兵的秤上拎起,肩带“唰”地一声甩上肩头,动作精准得像丈量过千百遍。

  同时,他手中已握住了刚刚分发的考核地图。

  薄薄的地图纸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

  陆晨展开它,目光锐利如针,飞速扫过标注的路线。

  果然是极其艰险的地形。

  地图上那弯弯曲曲、如同纠结血管般的等高线密密麻麻地布满整个区域。

  路线并非是市内平路,而是深入这片紧邻市区的、连绵起伏的湖北丘陵山地。

  肉眼可见的起起伏伏标记着无数的上下坡,一条看似笔直的线,实则预示着需要反复攀爬和俯冲的路径。

  这十公里武装奔袭的“十公里”,绝不是平地十公里的概念。

  每一次爬升都在成倍地消耗体力,每一次下冲都在无情地冲击腿部关节和核心力量。

  这样的路程,对任何士兵都是严酷的考验。

  他的目光下意识地掠过班内成员,尤其在不远处正低头紧着鞋带、呼吸似乎比旁人稍粗重几分的方辰宇身上多停留了一瞬。

  他的战术素养勉强过关,但却是班组里相对体能稍显薄弱的一环。

  这上上下下、数不胜数的山路,对他而言,恐怕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何既要保证整体速度,又不让方辰宇掉队过多,成为当下最棘手的难题。

  就在这时,一阵肆意的笑声吸引了陆晨的注意。

首节 上一节 107/2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