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45节

  然而随着瓦岗寨新旧势力的矛盾加深,李密在一次宴会上把翟让咔嚓了,独揽了瓦岗军的大权。当时李密可谓春风得意,然而好运不长,他很快就撞上了一块硬骨头——东都洛阳的杨侗。

  杨侗是隋炀帝的孙子,隋炀帝一蹬腿儿,他就被人推上了龙椅。咱们姑且叫他“皇太小子”吧。这“皇太小子”跟他的智囊团一合计,想借瓦岗军的手除掉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谁呢?他是隋炀帝的贴身保镖头头,10万骁果军的统帅。当时隋炀帝就是在江都被他所杀,此时宇文化及正带着这10万精兵往中原进发。

  面对“皇太小子”的示好,李密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着趁机混进洛阳城,以此号令天下。于是李密和“皇太小子”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对付宇文化及。

  然而这一仗打得简直是惨不忍睹。宇文化及的10万精兵作为隋朝的精锐部队,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

  战场上刀光剑影,瓦岗军一度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李密都差点成了刀下鬼。《唐书》记载,李密在乱军之中被一箭射中,从马上栽了下来。

  身边的亲兵一看老大倒了,撒丫子就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琼闪亮登场,愣是把李密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救完老大后,秦琼还不忘整顿军马,带着剩下的兄弟跟宇文化及又干了一仗,最终把敌人给打跑了。瓦岗军虽然最后赢了,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第三篇章:王世充麾下的无奈抉择

  瓦岗军在与宇文化及一战后元气大伤,李密不但没吸取教训,反而飘飘然起来。这时候洛阳城里又出了岔子。

  王世充这个野心家发动政变,把“皇太小子”直接架空,自己当上了老大。新官上任三把火,王世充的第一把火就是烧向李密。

  然而当时的瓦岗寨因为翟让之死导致内部分裂,血战宇文化及又损失惨重。面对王世充,瓦岗军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李密一看大势已去,干脆投入了李渊的怀抱。秦琼、程咬金这些英雄好汉被俘后归顺了王世充。

  王世充对秦琼的威名自然是知道的,于是百般拉拢,直接封他为龙翔大将军。可王世充这人野心勃勃,德行却不怎么地,还特爱唠叨。

  再加上他手里就那么一小块地盘,周围全是虎视眈眈的强敌。秦琼他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家伙成不了大气。

  于是,他们就开始琢磨着怎么离开。之后趁着王世充与唐军对阵的时候,秦琼一看时机成熟,突然一拍马飞奔而去,嗖的一下就冲了出去。

  程咬金和其他几十号人也跟着狂奔了几百步。然后,秦琼他们下了马,恭恭敬敬地给王世充鞠了个躬,说:“虽然你对我们不错,但我们实在没法跟你混了,就此别过。”

  王世充一看这架势,心里也知道秦琼和程咬金可不是吃素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

  第四篇章:大唐的带刀护卫

  接下来,秦琼他们来到了大唐的地盘。唐高祖李渊敞开大门欢迎,直接把他们划归到秦王李世民的手下。

  李世民一听秦琼来了,那叫一个高兴,他早就听说秦琼的大名了,赶紧给秦琼一顿好酒好肉的招待,还封他为马军总管,让他带着骑兵冲锋陷阵。这显然是看中了秦琼那出色的武艺。

  没多久,秦琼就迎来了报答李世民的机会。当时还在宋金刚手下效力的尉迟敬德给李唐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面对尉迟敬德,唐军无人能敌,一连被俘虏了好几个唐军大将。

  尉迟敬德带着队伍慢悠悠地撤退。秦琼一看,这不就是挑战自我的好机会吗?敌人越强,我越要上!于是秦琼带着骑兵部队就上了战场。

  这是一场英雄之间的对决。据《唐书》记载,秦琼在这场战斗中击败了尉迟敬德,立了大功,史称“美良川之战”。

  这一仗也使得唐军士气大振,纷纷表示:“咱们不怕尉迟敬德,因为有秦琼啊!”

  唐高祖李渊听到胜利的消息,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赶紧派人给秦琼送了个金瓶,还说了这么一番话:“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这身上的肉,你要说有用,我二话不说,咔嚓一下给你一块儿。”

  更别提那些金银财宝、美女豪宅了。自从有了秦琼之后,李唐的军队势如破竹,把宋金刚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连尉迟敬德都投降了。

  李世民这一下子如虎添翼,左边一个秦叔宝,右边一个尉迟敬德。

  之后,在唐朝的统一大业中,秦琼作为李世民身边的带刀护卫,更是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尤其是在那场决定天下局势走向的武牢关之战中。

  正是秦琼与程咬金等一众兄弟拼死血战,从背后偷袭,最终生擒窦建德,大唐也顺势一统北方。

  第五篇章:决战玄武门

  再来说说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事变。在唐朝的那些古籍里,有一大堆人跳出来说自己是这场事件的参与者,人数都快上百了。

  难道说李世民当时是带着一个加强连冲进了玄武门?显然并不可能。《九唐书》里的《长孙无忌传》《张公瑾传》《引太子建成传》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只有9个人。

  经过一番深挖细究,学者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世龙、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如晦、郑仁泰、李孟常这9位大佬,才是真主角。那么秦琼这位猛男怎么不在列?

  别急,《旧唐书·秦叔宝传》里说了,从朱建成原籍这么重要的事儿,秦琼怎么可能缺席?只不过他可能不是那最开始冲进门的那9个人之一。

  他在事变中的具体位置,史书没细说。但根据史料推断,秦琼很可能是埋伏在玄武门外。这可不是说的不重要,反而说明他的位置太关键了。

  因为太子和齐王有羽林军的支持,他们的人马足够强大,门外才是重中之重,得有个狠角色守着。

  果然,太子和齐王一倒,他们的人马就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据说人数多达2000。那时候战斗异常激烈,秦王党人少,渐渐有点撑不住了。

  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把太子的脑袋往那一撂,对方立马就怂了,四散而逃。

第300章 魔教教主

  事变过后,李世民那可是大方得很。有功的哥们都狠狠地赏了一番。秦琼也封了个左武卫大将军的头衔,还赏了他700户的封地。

  由此可见,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也是没少出力。可打那以后,秦琼就像从江湖上销声匿迹了一样。为啥呢?其实是因为多年高强度的作战,身体被累垮了。

  秦琼自己也常跟兄弟们念叨:“你们瞧瞧我从小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经历过的战役,两只手都数不过来,200多场那是妥妥的。每次打仗身上都得挂点彩,流的血加起来,估摸着都能装满几大缸了,这身子骨能不出问题吗?”

  到了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秦琼终于还是没能挺过去,走了。李世民一听这消息,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特意下旨让秦琼陪葬在昭陵。

  第二年又追封他为胡国公。到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又想起秦琼的好来,直接把他给请进了凌烟阁。这一下子,秦琼死后比活着的时候还要风光。

  不仅高悬庙堂,而且在民间也广受敬仰。明清过年时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大门上所张贴的画像便是秦琼与尉迟恭。久而久之,秦琼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愈发高大。

  纵观秦琼的一生,对比小说中的秦琼形象,正史中的秦琼的勇猛却也是毫不逊色。

  人们常说,真正有实力的人总是低调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再做什么去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们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秦琼或许只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一个,他最真实的模样,我们已然无法跨越历史长河去知晓。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传奇。正如“传奇”这两个字,或许不必非要论个褒贬。英雄尚且也可以有枭雄,作为大唐猛将,秦琼不仅有勇猛,还有忠义,他当之无愧。

  【一口气看完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教主韩童山#历史#小知识#明朝#白莲教】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主人公张无忌在各种奇遇中练就绝世武功。在光明顶一战中,他一战成名,成为明教教主。

  此后,他号令群雄,带领中原武林抵抗元军,成为反元义军的领袖。然而,最终张无忌却把称帝的机会让给了属下朱元璋,携心爱的女子赵敏归隐。

  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张无忌的原型——真正的明教教主韩山童。说到韩山童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

  然而,作为历史上引领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也是《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原型,历史上真正的明教教主。

  因为元末农民起义的这把火,正是由他点燃的。甚至后来明朝能够建立,也与他有着巨大的关系。

  元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离奇之处在于,只有两位皇帝比较出名:一个是元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创建者,元世祖忽必烈;

  另一个就是元朝在中原统治的最后一位皇帝,妥欢帖木儿。元朝一共 98年的国祚,这两个人就占据了一大半。

  在剩下的时间里,蒙古人基本忙着兄弟亲戚们相互争斗,其他皇帝大多显得没有存在感。元朝对百姓的苛政、高额赋税,以及汉人处于社会地位底层的现实,引发了百姓的极大不满。

  到了元末,元顺帝在位时,大元可以说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而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也都渴望得到解救。就在此时,明教教主韩山童站上了历史舞台。

  韩山童出生于白莲教世家,他的祖父是白莲教的教主。

  看过黄飞鸿系列电影的人,应该对白莲教多少有些耳熟。白莲教最初是佛教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教派,最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建立。

  这个教派信仰弥勒佛,因为向教众灌输了诸多美好的往生世界观念,所以在战乱时期常常受到大量底层百姓的追捧。从宋朝到晚清,白莲教活跃了将近 700年。

  那么,白莲教与明教又有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是由摩尼教发展而来的。摩尼教是公元 3世纪由波斯人摩尼所创建,它融合了基督教、祆教、佛教等元素。

  在唐朝时,摩尼教传入中国。而“明教”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他们的教徒在礼拜时朝拜日出的方向,因此被称作“明教”。

  在漫长的时间里,明教一直作为一个极为秘密的组织在民间发展壮大。

  到了元朝末年,蒙古人的暴政使得明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团体都不满现状,主张改变天下局势。

  当时,韩山童作为白莲教的领导人,他通过融合明教、弥勒教等宗教思想后,创立了一个新的明教。

  韩山童声称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一旦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就将迎来光明的极乐世界。而他自己正是那个推翻元朝暴政、拯救天下的明王。

  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想要动员广大农民起来抗争,宗教无疑是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方式。

  按照《新元史》的记载,韩山童其实文化水平并不低,他也是一个读书人。在他的精心运作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元起义即将拉开序幕。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下诏征集 10万民夫清理黄河河道。元朝本就是一个连账都算不太明白的王朝,搞这么多人过来,大家本来就怨气重,而元朝的管理又混乱不堪。

  这无异于主动找一帮人到家门口聚众闹事。韩山童看着这个架势,觉得自己似乎拿到了汉高祖的剧本,而元顺帝就是秦二世。他心想,这皇位蒙古人能做,他为什么不能做呢?

  于是,韩山童伙同心腹刘福通,打算积极吸取历史经验。他觉得自己拿的是刘邦的剧本,可是在搞事情的方式上,他却学了陈胜、吴广。

  当年陈胜、吴广是往鱼肚子里塞布条,写上“大楚兴,陈胜王”。而韩山童则先是在黄河河道里埋了一个独眼龙的石头人,然后编了一首童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准备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是开始花钱炒作,让大家知道这件事。没过几天,民夫们果然在河道里挖出了这个石头人,一时之间消息不胫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动。

  独眼石人鼓动造反的新闻,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韩山童开始了他最后一步,那就是给自己加身份,树立自己领袖的地位。虽然明教教主的身份在底层广大人民群众中很吃香,但是那些知识分子阶层却并不买账。

  于是,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要恢复宋朝。

  很显然,韩山童与宋徽宗并没有多大关系,他只是需要用附会来号召更多人加入自己的反元队伍。

  然而,韩山童十分倒霉。自以为拿到了刘邦剧本的他,戏份却连陈胜的一半都没有。正当韩山童聚拢人马准备起义时,收到消息的元军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被元军杀害。

  可以说,他刚拱完火,人就下线了。

  不过,虽然韩山童死了,但他燃烧起来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韩山童的死并没有影响起义,反而这把火越烧越旺。事实证明,蒙古人管事的水平确实不行,中原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当时的农民军都带着红头巾,所以这次起义也被称为红巾军起义。在韩山童死后,他的儿子韩林儿被他的旧部刘福通拥立为小明王,成为了明教的新任教主。

  之后,韩林儿更是登基称帝,国号大宋,设立了龙凤政权,在反元的义军内部树立起了天命象征。

  尽管韩林儿没有实权,但在宗教的烘托下,各地起义势力纷纷聚集在小明王的旗帜之下,从而拉拢了更多群众支持。

  一时间,韩林儿成为了各路反元势力拥护的天子。红巾军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强大的反抗势力。

  虽然我们知道最后是朱元璋横扫天下,笑到了最后。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崛起,以及明朝后来能够那么快地推翻元大都、统一天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童山领导下的北方红巾军把元朝的元气给放得差不多了。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在龙凤三年(1357年)。

  韩宋政权曾兵分三路讨伐元军,甚至一度杀进了蒙古的草原老家,一把大火烧了元朝的上都。一时之间,北方遍地都是红巾军,当时的元顺帝甚至差点都要迁都。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朱元璋成功占领了南京,徐寿辉也占领了四川。可以说,打蒙古人的事,这回基本上都是北方红巾军给干的,而南方的这些人都是在忙着闷声发大财。

  然而,随着北方红巾军发展得太快,内部人员的素质也出了很大的问题。《明史》当中就提到过,打赢了几场胜仗之后,这帮人就不听指挥了。

  随着元朝缓过劲来,北方红巾军三路大军几乎全被元朝给消灭。作为天子的韩林儿也只能一路逃亡,最后实在没有地方去了,只能投奔了朱元璋。

  虽然北方红巾军损失惨重,但在与元军的对抗中牵制和消耗了大量元军,让南方的义军得到了安稳的发展。以至于最终南方战场成为了元末这场乱世的最终决战场所,而其中最大的赢家,毋庸置疑当属朱元璋。

  据《国初群雄事略》引用李文富的观点,元朝之所以无法南下,是因为有宋朝作为屏障。韩氏君臣不仅对中国有所贡献,对于大明的兴起也功不可没。

  朱元璋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之后,用手握韩林儿这张牌“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占据着道德制高点,胜利的天平也逐渐向朱元璋倾斜。

  随着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和陈友谅,整个中国南方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和朱元璋抗衡了。

  眼看大局已定,作为“吉祥物”的韩林儿也就没用了。1366年,朱元璋考虑再三,决定采取行动,除掉这个曾带给他名分支持的少年领袖。

  韩林儿死后,红巾军的时代也过去了,而朱元璋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迈向帝位。之后那个定鼎天下的人,则是他朱元璋。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朱元璋确实不太喜欢韩宋政权。在修《元史》的时候,他直接把当年给元朝放血放得最狠的北方红巾军打成了反派,说这些人全是贼寇,元朝才是正统。

  朱元璋曾说:“我本来就是个良民,乐生于有元之世。大元皇上被一群刁民给围攻了。等到我有本事能去救驾的时候,咱们皇上竟然都已经跑到草原上去了。

  你说这个事闹的。这皇上我也只能勉强先等等了。”当然,你要是想回来那我肯定是不能让你回来的。死了的大元才是好大元。

  咱们也没法拿这件事去批判朱元璋,因为他是一个优秀政治家。政治家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那都是相当灵活的。朱元璋虽然骂元朝,但也不耽误他同时利用元朝的遗产。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明王朝的法统。

  朱元璋作为韩宋政权的吴王,开国之后没有使用“吴”这个字作国号,由此可见他根本不想继承韩宋的那一套。你一个宋徽宗的后代有什么好得意的,而且“吴”这个字怎么听都像鼠辈用的字。

  大元朝的国号来自于《易经》的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明朝等于说是用了这一句的下一句,“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意思就是朱元璋要继承的是元王朝的遗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会把忽必烈的牌位请进历代帝王庙的原因。

首节 上一节 245/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