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如在被敌人合围之时激发自军斗志,士兵为了活命定会与其决一死战,反而还有获胜的可能。曹仲宗对陈庆之的言辞十分佩服,并听取了他的建议。
后来,陈庆之在敌军还未展开合围之势时,率先带领骑兵趁夜色向魏军的4座城寨展开袭击,并全部攻克。
梁军的士气因此大震。涡阳的魏军闻讯后十分恐惧,便秘密献城投降。涡阳被梁军占据。此时,敌方的城寨仅剩9座,但兵甲优胜。
陈庆之并未盲目进攻,而是释放了30名北魏降兵,让他们去各个营寨报告涡阳已经陷落的消息。
北魏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涡阳实施援兵,而涡阳失守的消息却让他们失去了方向,是攻是守,无法定夺,一时间不知所措。
陈庆之趁敌军混乱之时,突然发起战鼓,魏军在梁军的凌厉攻势之下慌乱而逃,9座城寨全部溃败。陈庆之乘势追击,斩杀数万敌兵,俘获3万余人。至此,陈庆之声名显赫。
528年,北魏皇室发生内乱,尔朱荣带兵镇压反叛并大肆屠杀。北魏的北海王元颢害怕祸及,便投靠了梁朝。
出于政治考虑,萧衍准备利用元颢向北拓地,最起码也能在魏梁之间建立一个防卫缓冲地带。于是,萧衍封元颢为魏王,命陈庆之将其护送至洛阳即位。
萧衍原本对元颢也没抱有太大希望,所以他只给了陈庆之7000人马。可能是因为陈庆之身穿白袍,跟随他的每个士兵也同样如此,白袍军因此得名。
529年3月,北魏乱贼猖獗,规模甚广,而尔朱荣便率领大军平定叛军。陈庆之发现北魏守军薄弱,便于4月率军北上。
北魏的魏将丘大千领兵7万据守,结果被陈庆之在一天内连破三城,丘大千被迫投降。为了阻止陈庆之继续北上,北魏的元天穆也领2万兵马前来,屯驻到了四面环水的考城。
元天穆以为凭借天险,陈庆之的区区7000人马根本无法攻克。然而,陈庆之却在水面筑垒,一举将2万魏军全部歼灭。元天穆败走。
当陈庆之进抵荥阳时,遭到了北魏杨昱所率领的7万羽林军抵抗,始终无法攻破。
而北魏的内部战局也突然转变,尔朱荣用7000精兵剿灭了葛荣的几十万起义军,同时还打败了割据长安的萧宝夤,其他叛乱也被纷纷镇压。
随后,尔朱荣开始集结全部兵力对付陈庆之,让元天穆率领大军赶赴荥阳,又让尔朱世隆率领1万人马进驻虎牢关,截断陈庆之的退路。
可以说,北魏这次动员了国内最精锐的军事力量。此时军事奇才的尔朱荣是要把陈庆之剿灭于荥阳城下。
此时的陈庆之被敌军包围,梁军士兵开始动摇。他让士兵们稍作休息,给他们分析局势。他认为元天穆所带领的大军全部都是骑兵,必然不能与之在平原交战,否则必败无疑。
他们唯一的希望便是在元天穆发动攻击前攻下荥阳。同时,他告诉所有士兵一定要抱着决死一战的信念,不能犹豫,否则只有被对方屠宰的下场。
这些话瞬间让7000士兵情绪激昂。于是在陈庆之的一声令下,立刻对荥阳发动攻击。所有士兵异常勇猛,终于在元天穆形成包围之前攻克了荥阳。
之后,陈庆之又率领3000人马,趁元天穆还未站稳脚跟之时向其发动攻击。
元天穆非常意外,他没想到陈庆之居然放弃城墙的有利地形,主动向高于自己数倍人马的大军发动攻击。
措手不及的北魏军队在最后全线溃败。元天穆带领10余骑仓皇北逃。陈庆之又命士兵进入虎牢关,直接把尔朱世隆吓破了胆。
元天穆在如此优势之下都能战败,更何况自己那区区的1万兵马。于是尔朱世隆没做任何犹豫,直接弃关而逃。
这一战,陈庆之在北魏将领的心中有如神主,直接把北魏的孝庄帝吓逃至河南沁阳。在元颢进入洛阳65天后,尔朱荣再次集结30万大军,并且亲自指挥,伺机反扑。
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7000白袍军渡过黄河,在中郎城下再次创造军事奇迹,与敌军在三天内发动了11场战斗。
尔朱荣的部下死伤惨重。后来,北魏军队不敢再和陈庆之正面交锋,于是偷渡黄河,绕过中郎城,直接攻取了洛阳。
元颢逃走。陈庆之的7000白袍军因此成为了一支孤军。随即,陈庆之决定班师回梁。伐魏之战,由此宣告结束。
不过连50万大军都无法打败的7000白袍军却在途中遇到了山洪暴发,整支队伍遭遇重创,陈庆之成为了这场天灾的幸存者。
为了躲避北魏的追击,他假扮和尚回到了南梁,萧炎对其大加封赏。身为右卫将军继续为南梁捍卫疆土,最终于539年去世,终年56岁。
【古代唯一一位全能型人才,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被人称为穿越者#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古代机械设备的发明者,国法蒸汽锤的直系先祖,又是国中第一座浮桥的建造者。他矗立于黄河之上800余年,堪称钢铁工厂。
而这位武力值几乎为零的文弱大臣,却能与关羽、白起等名将共同位列于古庙之中。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并不被人所熟知的西晋人物。
文庙和武庙是中国历代王朝为了纪念有过卓越贡献的人而建立的纪念场所,是古代文臣武将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归宿。
不过在我国如此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进入文武二庙的人却不足。文庙包括孔子、孟子等,武庙包括姜子牙、白起、关羽等人。
按照这样的高标准来看,如果没有一些真材实料,想进入文武庙显然不太可能。
而历史上有一位叫杜预的人物,他的知名程度远远不如关羽和白起,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却成为了唯一一位能够被共同列于文庙和武庙的人物。
杜预出生于222年,是陕西西安人,他的祖父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名臣杜畿,父亲杜恕在魏明帝时期曾任廷尉。他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后代,即唐代大诗人杜甫。
我们首先来看他为何能被列于文庙之中。杜预虽然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但他并未因此成为纨绔子弟,自幼博览群书,钻研甚广,有着极高的发明创造和工程建筑水平。
他发明的连机碓是以水为动力的一种谷物加工工具。唐朝时期,人们广泛使用这种工具,但凡需要捣碎之物,比如药物、香料乃至矿石等,均可用其加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包括法国在1836年出现的蒸汽锤都要以连机碓为直系先祖。杜预还有一个发明叫做人排新式鼓风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箱。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冶炼神器。其实风箱在他之前就已经被发明,但由于体积太大,只能以马力作为驱动,排风效率并不是很高。
史书记载,此装置以马100匹可以冶铁100余斤。之后,东汉的韩暨对这件工具进行了改良,在同样的时间里,以水利为驱动可以冶铁360斤。
而到了杜预这里,他直接把它改成了人力和水利共同驱动的人排新式鼓风箱,不仅缩小了体积,在效率方面更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之后的兵器铸造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很有人生和治国哲学:“水少则轻,中则正,满则覆。”这句话便是来自杜预发明的机器,其原理类似于沙漏,只不过机器里面装的是水。
当水滴入其中,量少则会倾斜,量中则会摆正,而水量装满时则会反转,然后空体朝上反复循环。这一项发明常被天子置于玉座旁边,有着“天子座右铭”的称呼。
还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也是杜预首创,即富平津黄河浮桥。他认为孟津黄河一带水深湍急,经常在此发生覆没之患,而他的祖父杜畿就是在这里被曹丕石传世离难的。
所以杜预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在274年上书晋武帝司马炎,请求亲自建造浮桥于富平津。
晋武帝曾与百官商议此事,结果被众人反对,但杜预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终于在此修建了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并且被使用了800余年,堪称钢铁工程。
浮桥建成后,晋武帝曾率领百官到现场参观,杜预则把功劳谦虚地让给了司马炎。
他在天文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但史书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是说杜预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与日晷仪上投射的日影长短的度数不合。
于是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错,并且修订了《二元历》。之后经过验证通行,于是杜预尤其喜欢《左传》,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他曾为18万字的《左传》写了30卷的注释,同时也是最早的《左传》注解流传至今。
在司马炎还未建立西晋时,司马昭委托裴秀以及杜预等人改制礼、法律和官职。贾充虽然在名义上是主修官,但是最繁重的工作却是由杜预完成的。
这便是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所颁布的《禁令》,其中所有的注解全部出于杜预,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着很大的影响。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对其政权支柱的世家大族过于放纵,导致朝廷内部黑暗腐败,各级官吏互相包庇。
为了消除这一陋习,杜预曾向司马炎建议实行考核制度,建立严明的赏罚机制,主要是以6年为期来考核官吏的表现,最终优胜劣汰。
除此之外,杜预一共向晋武帝提出过50多项治国和治军的建议,其中包括平仓的新建、物价的调整、营运的管理以及边防的建制。种种举措均有益于国计民生,这便是杜预能够位列文庙的原因。
杜预作为一名文臣,又为何能够成为武庙的一员呢?确实,他在武力方面肯定不如关羽、白起等战将,但是有句“以计代战,一当万”的歌谣体现了杜预的用兵水平,证明他善于计谋。
平吴之战是杜预一生中非常著名的军事事迹。当时全国并未统一,孙吴政权仍然控制着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一直有发兵灭吴的想法,不过因为朝中大臣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只有身为禁军主帅的羊祜以及张华等少数官员同意开战,而贾充等人却始终反对。所以司马炎犹豫不决,以至于错过了很多时机。
后来羊祜重病不能统兵,司马炎开始对自己的优柔寡断感到后悔。
而羊祜则在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一方面是因为杜预始终支持他主战的想法,一方面则是因为杜预有着突出的军事才能。
278年11月,司马炎决心向东吴发兵,改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主要任务是夺取荆州等地。
当时西陵是孙吴的西部边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曾经的孙吴大将陆逊就说过:“西陵丢失则荆州不保。”
所以从陆逊到他的儿子陆抗那里从未放松过对西陵的控制,直到陆抗死后,吴主孙皓才逐渐削减了这里的兵力,由武将张政驻守。
第321章 摸金校尉是否存在
杜预十分清楚拿下西陵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一批精兵对此地展开了偷袭。
张政却以为杜预刚刚上任,并不会立即发动进攻,便没有加强戒备,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杜预会突然派兵偷袭。
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吃了败仗。
杜预并未在战后再次进攻,而是揣摩起了张政的心思。他猜测张政一定会因为害怕惩罚而不如实禀报战况,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个借刀杀人。
他知道吴主孙皓生性多疑,对很多大臣都不信任。于是他派人把西陵的战俘送到了东吴的首都建邺。结果如他所料,孙皓直接将张政换成了刘宪,而将帅的更替又动荡了吴军的军心。
杜预眼见时机到来,立即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可是司马炎又因为反战派的一些言语变得优柔寡断,最后竟然把灭吴计划推迟到了下一年度。
杜预遇见司马炎变卦,又先后两次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最后还是因为张华的劝说,司马炎才同意了开战。
之后,杜预因为指挥得当,屡出奇谋,先取江陵,再战荆州。他又配合其他地区的各路禁军向孙吴的都城建业发动了围攻。
整个灭亡之战的走向完全处于他的预设之下,最终西晋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的分裂状态,中国重归一统。杜预在此次战役中斩杀俘获了对方高级官吏14人,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正是因为杜预的学识犹如兵器,将文略才智于一身,才被尊称为“杜运”,也因此位列于文武二庙之中,更是被一些现代人说成了当今的穿越者。
【摸金校尉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曹操是否真的是摸金校尉的祖师爷#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摸金校尉、发丘天官、搬山道人,这些在小说中出现的盗墓门派,在历史中是否真的出自曹操之手?“人点烛,鬼吹灯”这样的说法是否真的存在?
又是否真的有那么诡异?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天下霸唱笔下的摸金校尉在真正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
故事要从梁孝王刘武的陵墓说起。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景帝的亲弟弟,于公元前 168年被封为梁王。
由于汉景帝对刘武特殊照顾,窦太后又对他特别宠爱,再加上他曾经评判过七国之乱,所以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刘武拥有着巨大的财富。
在其死后,还有 40余万斤黄金藏于府中。刘武一直有个太子孟,虽然至死也没有继位,但他的陵墓级别却不亚于皇陵,其面积将近 700㎡,墓内的珍宝更是无数。
直到东汉末年,袁绍为了讨伐曹操出师有名,在官渡之战前夕,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
文中历数了曹操的各项罪状,意思是曹操为了解决军饷问题,亲自带兵挖掘了梁孝王陵,不仅破坏了棺木,还掠夺了墓中的陪葬品。
甚至还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官位,用于实施盗墓勾当。凡是被他们去过的墓,墓主的骸骨都会暴露。
我们都知道,汉朝以孝治天下。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的影响很大,包括人在死后,其家属也会尽量安排厚葬。
所以在那个“死者为大”的传统之下,挖人祖坟的勾当必定会被世人唾骂。但曹操一直以匡扶汉室自居,所行之事均会以天子名义,可见他对自己名声的重视程度。
而曹操在历史上是何等奸雄,从不轻易落人把柄。危难之下,即使他想动别人坟墓,也不会专设一个摸金校尉的职位,明目张胆地施行盗墓之举。
退一步讲,如果曹操真的创建了摸金校尉以及发丘中郎将,如此恶劣的行径,必然会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可是有关曹操盗墓的记录,却仅出现在袁绍的史料之中,所以袁绍对曹操有着很大的抹黑嫌疑。
我国在 1992年对梁孝王的陵墓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并出土了 2万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
这足以说明梁孝王陵并没有被大规模盗取,陈琳在《为袁绍檄》中所说的更像是对曹操的政治污蔑。关于曹操的盗墓行为,确实只有袁绍的一面之词。
不过“校尉”这个官职在正史中确有记载,但其真正的设立者是南朝的宋废帝刘子业。刘子业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残杀大臣,其性格狂悖无道,以至于自己仅在位两年就被杀了。
根据记载,刘子业因为受到了陈琳《为袁绍檄》的影响,果真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两个官位,并且让晋安王刘休仁以及山阳王刘休祐掌管。
除此之外,正史中再无有关盗墓官职的史料,更无门派一说,最多将其分为官盗和民盗。
既然如此,刘子业所设立的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人点烛,鬼吹灯”的说法呢?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摸金校尉在盗墓时,必须要先在墓室内的东南角点燃蜡烛,再行盗墓之事。
如果蜡烛突然熄灭,财物则必须要放回原处,并且要给墓主磕三个响头后空手离去,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是一股诡异的气息。
而天下霸唱曾经对此有过澄清,说“灯灭不摸金”的说法完全是他自己编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其实摸金校尉只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只不过是用途不同。
当然,其中不乏有些人懂得风水之术。要说“人点烛,鬼吹灯”存在的根本原因,也仅仅是对墓室照明以及对空气的测试。
如果蜡烛在点燃后又突然熄灭,则说明人在进去后会有缺氧的风险。所以真实的摸金校尉并非小说中那样神秘莫测,它只是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之下,被作者渲染得更加精彩而已。
【唐朝十七座皇陵,无一幸免,李世民的尸骨都没有翻过,他真的是主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唐朝的 17座皇帝陵墓被其盗取一空,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尸骨也未能幸免于难。
但是,这位千古罪人是否为此次行动的真正主谋?他的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子温韬。
温韬生年不详,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梁国人,祖籍金州花园,即今天的陕西耀州。
此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史册之中,并非因其精于文墨或是立过战功,而是因为他臭名昭著的盗墓行为,尤其被现代考古学家所痛恨。
《新五代史》对温韬有这样的记载:少为盗,后依附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
我们可以通过此猜想,温韬这个人在年轻时要么是以偷盗为生,要么是经常做些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再严重些,他有可能早在年少时就有过盗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