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秦军在后退过程中果然大乱,连锁反应之下造成了严重的踩踏。此时,谢玄的7万军队已经渡过淝水,并展开了激烈的进攻。
前秦军队毫无还击之力,相互踩踏和投水溺亡者不计其数。
前秦大将苻融也于阵前战死,苻坚身受重伤逃走。谢玄之子谢琰大获全胜,缴获的物资珍宝堆积如山,前秦被歼以及逃散的士兵多达70多万。北方也因此再次分裂为多个政权。
战后,东晋朝廷准备加封谢玄,但他坚持不受,随后继续担任前锋,平定了前秦占据的多个州郡。然而,此时的朝内大臣却认为战事已久,应该由攻转守,休养生息,于是召回了锐气正盛的谢玄。谢玄认为此举不妥,但并未获得批准。
他一怒之下请求解除全部职务,但朝廷并未准许。谢玄在之后奉命去淮阴休息,却因心中愤懑而忧郁患病。
他向朝廷写下了一份凄凉的奏章,希望朝廷准许他的请求,放心休养,待康复之日再报朝廷恩德。
然而,他的奏章被扣押许久之后才得到答复,结果却是前往会稽继续任职。此时的谢玄对东晋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对于这样的诏令更加焦虑,最终于途中病重去世,终年46岁。
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东晋的封爵之人中,只有5人未被废除,其中一人便是谢玄。他还被后世列为古代72位名将之一。
【战神皇帝拓跋珪,偏要迎娶不该娶的人,最后毁在了俩人的儿子手里#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原本是有着“战神”之称的英雄人物,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和绝佳的运气一统华北。然而,他也是杀戮成性的残暴君主,身边的多位功臣惨遭诛杀。
最终,他因为一段扭曲的婚姻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中。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公元376年,中国北方正处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刚刚灭掉代国,年仅6岁的拓跋珪作为代国王室后裔,险些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前秦皇帝苻坚原本打算将拓跋珪迁至长安,但在大臣的建议下,将其留在家乡。
然而,拓跋珪的生活并未因此变得安稳。当时,代国的部分领地由独孤部族的刘库仁掌管,拓跋珪在母亲贺氏的带领下,寄居于独孤部,并与其他代国旧臣一同处于刘库仁的统领之下。尽管刘库仁仍以旧礼仪侍奉拓跋珪母子,但他们的处境依然凶险无比。
公元383年,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展开淝水之战,前秦号称80万的大军惨败而归,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曾经的部落政权纷纷复国,刘库仁在对抗后燕期间战死,拓跋珪失去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刘库仁的死让拓跋珪的处境更加危险,野心家们开始蠢蠢欲动,拓跋珪作为代国王室后裔,自然成为众矢之的。首当其冲的是刘库仁的侄子刘显。
两年后,刘显杀死了接管父亲势力的叔父,并预谋杀害拓跋珪以自立为王。
幸运的是,此事被刘显的手下泄露,拓跋珪在母亲的帮助下逃往母族贺兰部。然而,他的舅舅贺兰部首领贺染干也曾多次试图杀害他,幸好有人告密,拓跋珪才得以幸免。
公元386年2月,15岁的拓跋珪在支持者的拥护下复立为代王,同年5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以代国的盛乐为都城。
然而,拓跋珪所面临的局势依然内忧外患。他的叔父拓跋觚为了争夺王位,勾结刘显,导致北魏内部政权动荡不安。
时,北魏外部四面环敌,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拓跋珪与后燕结盟并获得了战略援助。
同年10月,拓跋珪的叔父拓跋觚率军逼近,拓跋珪与后燕军队会合,大败敌军,拓跋觚逃至贺兰部被杀。拓跋珪吞并了其部众后,逐渐有了独立对外作战的实力。
在随后的四年里,他先后打败了独孤部、没歌部以及高车部等部落。独孤部的刘显被迫投靠后燕,高车部的人口和牲畜共计20多万,尽归北魏所有。
公元391年,20岁的拓跋珪已经在逆境中越发强大,开始对不肯投降的柔然发起进攻。
柔然因抵抗不力而率众退避,拓跋珪如饿狼般紧追不舍,甚至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宰马为食,最终逼得柔然首领弃兵投降。
此后,拓跋珪又将矛头指向世仇匈奴铁弗部,在黄河溺死匈奴5000多人,铁弗部首领单于刘卫辰在逃亡途中被手下杀死。至此,拓跋珪击败了大部分强敌,成为北方最强的势力之一。
与后燕的恩怨
当时的北魏与后燕本是联姻之国,拓跋珪因后燕对他复国之初的帮助而与其交好。
然而,随着北魏的国力日渐强盛,拓跋珪开始萌生灭掉后燕的野心。后燕当然也打着自己的算盘,一心想控制北魏的发展,于是率先挑起事端。
公元394年,后燕扣留了北魏的使者,并要求拓跋珪向后燕提供军事援助。双方因拓跋珪的拒绝而关系破裂,北魏开始与后秦联合对付后燕。
公元395年,后燕出动10万大军进攻北魏。拓跋珪知道无法正面匹敌,便率兵避战。后燕直接收降了北魏别部3万多家,然后与拓跋珪对峙于黄河两岸。
当时,身在都城的后燕皇帝慕容垂已经患病,此次出征是由他的儿子慕容宝指挥。
对峙中的拓跋珪派人守在燕都通往前线的道路之间,抓住后燕的使者,逼迫他向燕军假传慕容垂已经病逝的消息。此举果然成功动摇了燕军的士气,并且造成了严重的内乱。
慕容宝被迫烧船撤军,拓跋珪随后派出2万骑兵追击,并在参合陂大败燕军,俘获后燕将士共10万多人。然而,在大臣的建议下,拓跋珪将这些俘虏全部坑杀,史称“参合陂之战”。
拓跋珪胜利的喜悦还未褪去,慕容垂便亲率大军再度伐魏。北魏平城3万多人遭遇突袭被俘,慕容宝随即奉命逼向北魏的都城。
拓跋珪面对后燕的强大攻势非常恐惧,原本准备弃离盛乐,避开锋芒,却在关键时刻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慕容垂居然因为看到了参合陂之战的尸首而悲愤发病,后燕只能全军撤退返回燕都,慕容垂最终于途中病逝。
这使得拓跋珪顺利度过了此次危机。当然,慕容垂之死也成为拓跋珪反击的机会。
公元396年,拓跋珪在整顿声势之后,于同年8月亲自统领10万大军进攻后燕。经过两年的艰难战斗,拓跋珪最终称雄华北。
此时的北方,前秦已经改为后秦,而征战已久的北魏为了休养生息,派出使者送上千匹骏马以示友好。
然而,拓跋珪因已将慕容氏立为皇后,后秦便以此为由拒绝了北魏的示好,同时还扣留了北魏使者。
拓跋珪于是对后秦发动进攻,其声势震动了秦都长安。之后,后秦君主姚兴下令迎击,结果秦将姚平所率领的军队在柴壁遭遇了拓跋珪的围困。
4个月后,因粮草尽失,秦军被迫突围,最终失败,姚平投水自杀,秦军2万多名士兵被俘,40多名重要官员被俘。拓跋珪当时准备乘胜继续进攻,但因柔然的反叛,被迫撤兵。
第333章 北魏神算子
在经历了连番征战之后,拓跋珪开始心理扭曲,猜忌多疑,稍有不满就会大肆诛杀。跟随他的很多重要功臣均被处死,其他大臣和将士每日也是提心吊胆。
拓跋珪还是一位荒淫之人。他曾在母族的贺兰部邂逅了一位美人,而此女正是他的小姨贺氏。
他毫不避讳,直接将小姨迎娶为自己的爱妃,并于394年生下了儿子拓跋焘。然而,这段扭曲的婚姻也为他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公元409年11月,拓跋珪的小姨兼爱妃贺氏因犯下错误,准备被拓跋珪处死。她的儿子拓跋绍得知后,便串通宫中的宦官和守卫进行刺杀。
拓跋珪发现后试图寻找武器反击,结果还没拿到武器便被杀死,终年仅38岁。
【北魏神算子确实厉害,就是没算到葬送在自己手里#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精于谋略,料事如神,参与了三代帝王的重大决策,是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重要人物,并且通过精准的预测手握大权。
然而,这位算无遗策的北魏功臣却没算到自己会死在自己的笔墨之下,与其有关之人全被诛杀。本期视频就来了解神算子崔浩的传奇故事。
崔浩出身于高门士族,生于公元381年,是清河郡东古城人,即今天的HEB省故城县。他在年少时热衷于精研经史和探寻阴阳等各类书籍,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因此,他对自己的才智非常自信,时常自比为汉初知己的张良。
在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执政后期,由于长时间用药,拓跋珪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时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杀朝臣,众人因此惶恐不安。
当时的崔浩正任著作郎,对于工作一向是兢兢业业,从不因拓跋珪的残暴而故意躲避,也不会为了讨好皇帝去阿谀奉承。因此,崔浩从未受过拓跋珪的谴责。
公元409年,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杀害,其长子拓跋嗣为其报仇后即位,是为明元帝。
拓跋嗣对阴阳之术很感兴趣,他在继位之后非常赏识崔浩的才学,于是经常让他讲解《易经》,并且任命崔浩专门占卜吉凶,而崔浩的占卜多有应验。
例如,当时的宫中出现了兔子,命人搜索其从何处入宫却始终无果,便让崔浩占卜此事的凶吉。崔浩推测将有邻国之女送入宫中,结果次年,邻国果然向北魏进献了女子。
因此,崔浩深得明元帝的宠幸,军国密事皆要让他预测一番。
公元415年,北魏平城发生粮荒,饿死了很多百姓。有人建议迁都邺城,而崔浩却极力反对。
他认为此举虽可暂解饥荒之难,但从长远来看,都城的迁移会带走大量百姓,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迁移的百姓会因水土不服而流行疾病,从而导致人民意志沮丧,给外敌留下进攻的机会。
因此,崔浩建议明元帝把灾区最穷的难民下派到其他地区谋生,然后让每户出租50石粮食去养活其他穷户,待以后丰收之日再还于富户。
明元帝听后非常认可他的建议,随后依次执行。果然,当地在次年的收成很好,人心也终于安定,国家在崔浩的建议之下度过了难关。明元帝也对他进行了丰厚的赏赐。
公元417年,南方的东晋太尉刘裕准备北伐后秦。北魏大臣认为刘裕是图谋不轨,不仅要拒绝刘裕的请求,还要出兵阻止他继续沿河而上。
而崔浩却认为应该借道给他,待其通过之后堵其后路,待刘裕与后秦交战之后便可坐收渔翁之利。但明元帝依然担心,便拒绝了崔浩的建议,同时派兵阻止刘裕的禁军。
结果,3万骑兵遭遇大败,未能阻止刘裕的北伐。明元帝这才后悔没有听从崔浩的计策。
同年,后秦被刘裕所灭,明元帝不知下一步应该如何应对。崔浩则认为北魏虽然兵马强盛,但在打仗方面绝对不是刘裕的对手。
不过后秦之地容易混杂,刘裕很难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令其顺服。所以北魏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以待时机。
公元418年,天空出现异象。明元帝担心是不祥之兆,崔浩观测后认为此项与王莽篡汉时的天象极为相似。
然而,明元帝时期的北魏上下有序,主尊臣卑,天下百姓并无异常举动,所以不会出现谋反之举。
但当时的东晋却恰恰相反,所以大权在握的刘裕是末路之兆。果然,刘裕在公元420年废了东晋皇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了南朝刘宋政权。明元帝得到消息之后,对崔浩的料事如神非常惊讶。
明元帝常有病症缠身,总能梦见一些怪异之物,所以担心自己不能久活,为立储一事非常忧愁。崔浩认为12岁的长子拓跋焘敏锐聪慧,应该趁早将其立为储君。
如果等待诸子成人之后再行此事,则会生出其他祸端。明元帝是在崔浩的建议下把拓跋焘立为太子的。拓跋焘在此期间做出了优异的表现。
公元422年,刘裕去世,明元帝本想趁机攻取南朝的洛阳和虎牢等地。崔浩则提出反对意见进行阻止,认为此时发起进攻必定会遭到对方的强力抗击。
不如派人前往南朝慰问刘裕家属,让天下人知道北魏的仁德,为将来能够统治南方做下铺垫。而且刘裕之死必然会引起国内争权,百姓内乱之时再出征,届时便可轻松获得淮北。
然而,明元帝不听劝阻,偏要南征,仅华台之地就打了许久都没能攻下。
公元423年,明元帝病逝,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崔浩于次年观测星象,发现五星聚于东方,认为此乃有利于征伐的征兆。
而拓跋焘又非常善于军事行动,于是亲自率兵向胡夏发起进攻。然而,在进攻之时突遇沙暴,军士对顺风的敌军非常有利。
有人便提出退兵的建议,日后再图。崔浩对于这样的建议大声斥责,极力支持拓跋焘逆风作战。拓跋焘这才坚定进攻的信心,重新部署,使夏军全线崩溃。最终占领了胡夏都城。
之后,拓跋焘为了避免北面柔然和南朝刘宋的两面受敌,准备集中力量向柔然发起进攻。但是群臣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以天象不利为由劝阻拓跋焘。
然而,在崔浩面前,这些大臣都不是对手。崔浩以攻打胡夏时的遭遇进行反驳,质问大臣为何没能通过天象预测到不利局面,众位大臣被崔浩的短短几句问得哑口无言。
崔浩继续进言,认为此时正值夏季,柔然习惯在此时分散放牧。如果趁此时机出其不意发动突袭,柔然必定不能快速组织防御,此战一定成功,只怕有些将领不敢深入。
拓跋焘在崔浩的舌战之下打消了所有顾虑,于是根据出其不意的策略发起猛攻。柔然果然毫无防备,最终只能以联姻的方式进行议和。
其实北魏本来可以让柔然全军覆没,但如崔浩所料,有些将领担心敌军设伏而停止进攻,从而导致柔然的残余势力得以保留。
公元439年,拓跋焘准备讨伐北凉,结果又遭群臣反对,尤其是当时的西安将军李顺。他因收受了北凉的贿赂而编造谎言,假称通往北凉之地多为枯石,如果对其出兵就会面临无水的局面。
而崔浩一眼便看穿了李顺的心思,他认为北凉的畜牧最为发达,如果没有丰富的水草又怎能畜牧?拓跋焘在之后决心进军凉州,到达之后发现果然水草茂盛,这才确定了李顺的谎言。
拓跋焘因此对崔浩不仅信任,而且像亲人一样亲近。
然而,崔浩之子大权在握,崔浩却并未得到善终的结局。他不顾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思想去划分氏族的高低,结果引来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
他又因为在编撰国史时没有避讳拓跋皇帝的早期黑料,从而引发了拓跋焘的怒火,最终惨遭处死。凡与其有关之人皆被诛杀。
【隋朝开国第一名将,硬是把自己作的全族被灭#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本是隋朝开国的重要功臣,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权倾朝野,成为了当时最具权威的公卿大臣。然而,他却帮助当朝太子弑君篡位,最终落得放弃治疗、活活病死的下场。
本期视频就来了解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崛起与灭亡。
杨素是弘农郡华阴县人,即今天的SX省华阴市,其先祖世代为官。他的祖父杨暄官至北魏的辅国将军,父亲杨敷是北周的汾州刺史。
杨素自幼不拘小节,志向远大,长大后在文学和书法上均有造诣。史书称其“言经不倦,多所通涉”。
576年10月,杨素跟随宇文宪进攻北齐,并攻克晋州。北齐诸军自晋阳向晋州进发,得知北齐军的主力到达后,杨素深感恐惧,于是仓皇而逃,结果被北齐军追上,几乎被击溃。
之后,杨素与骁将10余人在苦战中才得以解围。此后,杨素屡立战功。577年10月,陈朝趁着北齐灭亡之际争夺淮北地区,杨素随军大破陈军,并俘获主将。
两年后,他独自率军攻克了盱眙和钟离两地。
杨坚掌权后,杨素深得其信任,被任命为大将军,负责铲除政敌。之后,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杨素受封为上柱国,参与了隋朝法律的修订。
然而,他因为和妻子吵架,不慎说出了冒犯皇帝的话,结果被人告发获罪,险些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好在杨素在筹划灭掉陈朝时,多次献策,最终官复原职。
588年3月,隋文帝下诏列举陈朝后主的罪行20条,随后集中水陆两军共计51万人,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八路进攻。
其中,杨素指挥水军主力顺流东下,负责消灭长江及沿岸的陈军。同年12月上旬,杨素按照作战部署在长江上游发起攻势。
陈军的百余艘青龙战船坚守在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的狼尾滩。杨素决定水陆协同,利用黑夜实施正面突破的同时,让岸边的步兵和骑兵向陈朝的守将展开两路进攻。
最终,在水陆两军的配合下一举击破了陈朝守军。杨素对俘虏的士兵采取优待政策,释放后全部放归,因此获得了很多人的好感,为之后的灭陈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素继续顺江而下,陈朝守将吕仲肃奉命屯守于长江西陵峡口。他为了激励士气,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出充军,陈军因此斗志颇高,防御非常严密。杨素在40余次的猛攻之下伤亡惨重。
当时,陈朝士兵为了邀功,割下了隋军俘虏的鼻子。
杨素于是利用对方的残忍激怒士兵,士兵们因此拼死奋战,吕仲肃最终战败逃走。杨素对陈朝的俘虏依然不杀不辱。
后,杨素的军队士气越发高昂,继续顺江而下,势如破竹。他的优抚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控制了整个长江上游地区,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