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71节

  可严嵩不知道的是,这一切只是徐阶获得信任的投名状。徐阶从此依靠绝佳的演技,表面对严氏父子百依百顺,暗中却集结了大批的反严同僚。

  终于在1562年,59岁的徐阶迎来了机会。当时有位名叫蓝道行的道士,因为号称善于扶乩而闻名于京师,这里的扶乩大概是指神仙附体。

  徐阶于是将其收买并推荐给明世宗。由于明世宗崇尚仙道,所以对蓝道行非常信任,并且奉为座上宾。

  明世宗询问蓝道行朝纲不正的原因,蓝道行便立即做法,然后表现出神仙附体的状态,写道:“奸臣当道,贤臣不能得到重用,而奸臣就是严嵩和严世蕃父子。忠臣就是徐阶。”

  其实明世宗对于此话半信半疑,但蓝道行接着写出:“今日有奸臣奏事。”结果刚过不久,严世蕃就入朝。

  明世宗立刻相信这是神仙的意思。当然,这一切都是徐阶的安排。徐阶随即连夜让人弹劾严氏父子。

  明世宗在次日看到了弹劾奏章,立刻下旨严查严嵩之事,严世蕃及其爪牙全部流放。

  按照世宗的意思,严嵩只是体面地退休,所以严嵩并未伤筋动骨。

  即使已经82岁,基本没有了翻身的机会,但他在朝廷的势力盘根错节,他的儿子严世蕃依然有着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果然,严世蕃在刘芳的帮助下半路返回了老家,并在当地召集人马准备翻盘。

  不过,曾经弹劾严世蕃的御史林润得到了消息,他担心严家重新上台,便再次上书指控严世蕃聚众谋反。

  历代皇帝对于谋反之事非常敏感,沉迷仙道的明世宗也不例外,于是派人立刻捉拿。

  可是严世蕃被捕之时并不惊慌。之前沈炼和杨继盛等人因为弹劾严氏父子被迫害致死。

  所以严世蕃被捕之后,他的亲信收买了三法司,希望三部官员在定案文书当中多多提及为杨继盛等人平反昭雪,然后以此名义给他定罪。

  之后徐阶召见三部官员,他的眼光非常犀利,立刻发现了定案文书的猫腻。而且只要皇帝看到严世蕃必然无罪。

  因为杨继盛等人全部是由明世宗下旨处死,如果着重提及杀掉严世蕃是为了平反昭雪,那就代表皇帝犯错,冤杀大臣。

  对此,徐阶告诉三部官员,他们的定案文书不仅不能让严世蕃伏法,他们自己也会因为张上过而遭受牵连。所谓的张上过就是彰显皇帝的过错,所以明世宗肯定不会批准。

  三部官员听到徐阶的分析略显慌张,连忙准备重新书写。而这时的徐阶却拿出了一份早已拟好的文书,显然已经早有预料。果然,明世宗看到这份定案文书之后,立刻下旨将严世蕃等人斩首。

  因为文书当中的罪名非常严重。他不仅是聚众谋反,而且还联合外地。虽说明世宗让三法司核实证据,但最终仅以一份认定报告结案。

  至此,徐阶用一个捏造的罪状扳倒了本该处死的罪犯,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严嵩的势力就此彻底垮台。他本人被没收了全部家产,最后无家可归,死于荒野。

  【抵御倭寇的名将戚继光,为何穷到没有钱看医生,戚家军的鸳鸯阵又是什么样的阵法#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名震古今的戚家军,其鸳鸯阵法无懈可击,是沿海倭寇无法击穿的一道铁墙。这一切的创立者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将戚继光。那么鸳鸯阵究竟是个怎样的阵法?

  戚家军为何能够成为倭寇的梦魇?包括一生保国未己的戚继光晚年为何会过得身无分文、孤独病死的结局?

  公元1559年,戚继光认为现有的军队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决定在义乌募兵。经过严格的选拔,他组建了一支全新的军队。

  然后通过切实可行的练兵方案,打造了闻名至今的戚家军,史书记载其“无不以一当百”。与此同时,戚继光针对倭寇创立了鸳鸯阵。这一阵法在之后的玉环作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戚继光不仅重视士兵的勇武,更加注重团队的配合。他曾不厌其烦地重申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作战理念下,他创立的鸳鸯阵以11人为一队,中间是队长,手持战旗或长枪负责指挥。

  队长身后是左右两小队,小队前方为两名盾牌手。

  一名手持宽大厚实的长牌,用来抵挡倭寇的剑士或长枪,盾牌手还配有腰刀,在掩护队伍的同时还能近身搏斗;另一名盾牌手拿着铜牌,这种盾牌比较轻巧,主要负责掩护身后的长枪手进攻。

  长枪手的侧方还有狼筅手,狼筅就是保留枝叶、一端削尖的毛竹,每支狼筅长约3米。

  狼筅手会利用前端的尖子配合盾牌手推进,其枝叶还能遮挡倭寇视线,化解倭刀劈砍。而当狼筅扫乱倭寇视线后,长枪手就会趁机出击,长枪可在此处杀伤倭寇。

  鸳鸯阵的队员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完全做到了攻防兼备,倭寇根本无法找到任何破绽。戚家军即使面对相当人数的倭寇,鸳鸯阵也依然不落下风。

  两年后,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沿海各地。其主力企图牵制明军,趁虚攻打台州。戚继光经过仔细分析,识破了倭寇的真实意图,于是率领戚家军挥师南下,并以鸳鸯阵猛攻倭寇,倭寇大败。

  戚继光随即紧追40余里,途中斩杀和俘虏了数百人,其余倭寇全部跳江而死,5000多名百姓被救。

  不久之后,倭寇的后续部队准备谋取浙江丽水。戚继光得到情报,立即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并且以少胜多全歼倭寇2500人,随后又在台州的其他地区连续作战12次,斩杀和溺死的倭寇达到了6000多人。

  这是戚家军建立以来的首次大捷。战后,浙江的百姓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以纪念其功绩。

  戚继光随后又在义乌募兵,戚家军的兵力总数增加到了6000多人。虽然浙江的倭患得以解除,但是福建地区的倭寇开始愈发猖獗,而且声势非常浩大。

  戚继光于1562年奉命率领戚家军援闽。由于恒宇地区的地形优势,倭寇已经占据此地三年之久,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而且还和张湾相互呼应。

  戚继光于是决定先破此处,随后便强行登岸攻打恒宇,仅仅半日就收复了该地。

  当时戚继光为了端掉倭寇在牛蹄的老窝,趁夜绕过其周围的各个据点,突然杀入。由于倭寇未作防备,受到袭击时乱成一团,最后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入闽不过2月,便转战千里,荡平多地,各地将官开始效仿戚继光练兵,明朝军队的萎靡状态一时间大有改变。

  然而,就在戚继光返回浙江不久后,增援的倭寇再次入闽。戚继光于是第三次扩充戚家军。于1563年,戚继光与俞大猷等人在福清汇集。

  在戚继光的带领下,戚家军成功突破平海卫,斩首倭寇2000余级。随后继续追歼,一个月内连续作战12次。

  随后又有2万倭寇向仙游城发起围攻,围攻时间长达50多天。戚继光得到消息迅速前往解围,并且再次以少胜多。仙游之战是平海卫大捷之后,戚继光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他在作战期间正确地判断了倭寇的实力和行动方案,这为有效阻止倭寇的攻城图谋创造了条件。

  他还根据兵力劣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隐蔽营地、分割包围以及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成为了一场战争的经典案例。

  曾有大臣上奏皇帝:“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均未有如此之阵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斗,东南沿海的严重倭患终于平息。

  但是,明朝北方的边患开始随之凸显。戚继光因此被安置到神机营担任副将,这是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

  之后戚继光多次上书指出边防所存在的问题,一再强调练兵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招募新兵的建议。

  他这一想法得到了张居正等人的支持,因此被明神宗批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戚继光的战略战术只能用于抗倭,并不适用于北方戍边。

  但是不久之后,戚继光便击退了蒙古军的进攻。史书记载“闻风测音而大震军威,步兵巨堵而守武力”,并且反对戚继光的大臣被啪啪打脸。

  在戚继光41岁那年,他为了加强边防上书请求修建3000座空心台。皇帝虽然批准了这一计划,但是拨下来的费用仅够修建1000所。戚继光于是请命调来3000名士兵。

  而当时正逢大雨,这些士兵居然毫不躲避。史书记载“为朝之日测直立不动”,边防军队为此大为惊骇,于是渐渐抛弃了散漫的恶习。3000座空心台因此在两年之内全部完成。

  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非同一般。但凡有人为难戚继光,张居正都会想方设法将此人调离。但是这种关系也给戚继光带来了不利影响。

  我们之前的视频讲过,张居正在病逝之后,明神宗对他展开了残酷的清算,而作为张居正倚信的戚继光也在此时遭到了多人的弹劾。

  甚至有人认为戚继光戍边无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仅仅蒙古朵颜部的侵犯就被戚继光数次击退,使其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可是明神宗竟然依从那些大臣的建议,将戚继光调往南方镇守广东。只是此时的广东相对安定,无事可做的戚继光开始心情郁闷。

  再加上俞大猷等好友和部下的相继离世,戚继光在倍感孤独之下,伸张兵器。又因不停地遭受弹劾,最终于1585年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然而,戚继光在南方抗倭和北方戍边时,未得是亲,不惜慷慨解囊。再加上罢官之后没有俸禄,以至于自己穷困潦倒,甚至没钱抓药看病。

  他的妻子也因两人的悲剧婚姻而离去。曾有大臣建议朝廷再次启用戚继光,但是遭到反对派的严厉拒绝。戚继光最终因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以及病痛的折磨而病逝。

第341章 萨尔浒之战始末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是如何干掉四路明军的#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明朝和后金的一次战略决战。明朝号称的47万大军在努尔哈赤的打击之下全军惨败,此战的失利更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本期视频就来了解明朝和后金为何爆发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是如何击败明朝的四路大军。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朝与后金爆发了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位于今天的辽宁抚顺东侧的大伙房水库附近。明朝号称47万大军分兵四路向辽东发起进攻,最终以惨败宣告结束。

  文臣武将一共死亡300多人,士兵死亡人数多达45800余人,丧失的牲畜共有28600余匹。损失的火铳枪炮足有2万余支,三路将领杜松、马林全部战死。

  关于萨尔浒之战的历史背景,要从北宋末期说起。当时女真完颜等部建立了金朝之后,便从东北进入了黄河流域,不过也有一些继续留居在东北地区。

  到了明朝初期,这些部落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东海女真。万历皇帝明神宗在位时期,女真部落不断侵犯明朝边境。

  作为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便利用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并在万历二年率领数万大军向王杲为首的建州女真发起了猛烈进攻。

  王杲之战几乎全军覆没,王杲的儿子名叫阿台,他曾多次袭击明军报仇。李成梁得知他藏身于古勒寨后,便派军将其团团包围。

  而建州女真的绝长辛为了亲人的安全,便与儿子塔克什入城劝说阿台投降。不料在入城之时,明军突然发起进攻,绝长辛和塔克什全部死于战火。

  塔克什有个二十五岁的儿子,名叫努尔哈赤,他一心想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便以祖父遗留的13副甲胄骑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5年之后,他已经有了10万士兵,而且多数是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经过长达30多年的征战,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了后金政权。

  就在努尔哈赤崛起的同时,明朝的政治已经日益腐败。张居正等人虽然进行了成功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的颓势,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万历皇帝的长期怠政、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以及党派之间的互相倾轧,使大明王朝的衰落更加迅速。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努尔哈赤趁着明朝的党争激烈之机,决定向明朝发起进攻。

  然后经过精心筹备,于农历四月十三日,历数明朝对女真的七大罪状,以“七大恨”的讨明檄文率领2万步骑发起进攻。

  明朝在后金军的迅猛攻势之下,先后失去了抚顺、清河以及懿路的部分地区。多地的接连失陷让万历皇帝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于是派出兵部尚书杨镐主管辽东军事。

  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号称47万大军分兵四路向辽东发起围攻。

  然而,努尔哈赤在攻打抚顺和清河之前,就在明朝内部安插了间谍,部分明朝将领也被收买。

  所以明朝的此次行动已被努尔哈赤探知,并且提前在抚顺东部的吉林崖加强了防御,以遏制明军的西进之路,同时决定集中兵力逐路击破。

  其实对于杨镐分兵出击的作战方针,明朝的内阁次辅徐光启就曾指出分兵四路此法大误。他认为当时的明军一无精兵,二没配合,努尔哈赤必定兵以应一路,当之者必然杜将军矣。

  最后真如徐光启所料,努尔哈赤果然集中兵力,首先迎击明将杜松。

  当时明军的西路人马由杜松率领,东路由刘綎带队,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刘綎带领先头部队北上牵制杜松,杜松则率领西路主力东进。

  但是努尔哈赤看透了他们的意图,再加上杜松的行军速度过快,与其他三部失去了呼应之势,努尔哈赤便利用其孤立突出准备先以500兵马拖住较近的刘綎,再用主力的兵力对抗杜松。

  杜松在几日之后进抵萨尔浒,可能是过于自信的原因,他竟然又将兵力一分为二,主力驻扎于萨尔浒附近,自己则率领万人进攻吉林崖。

  努尔哈赤前期兵力分散,立即派出一队人马增援吉林崖,然后亲率45000人向杜松主力发起进攻。次日天气大雾弥漫,杜松主力为了方便炮击点燃了火把,但是此举暴露了位置。

  处于暗处的后金军队突然及时而射,瞬间杀伤了大量明军。努尔哈赤见其打乱,立即乘势冲击杜松主力,杜松主力最终全被击溃,死伤甚重。

  而杜松率领的部队也在吉林崖被后金守军和援军的配合下全军覆没,主副将领全部阵亡。

  随着明军的西路主力被歼,东路刘军的北上,南北两路变得形单势孤,处境非常不利。努尔哈赤随即将兵锋转至明军北部的马林和李如柏。

  并且首先派出了六千骑兵与李如柏交战,自己则率领剩余两万兵力向马林的营地进军。然而马林却错误地认为金军只有4500多人,于是主动出击,与努尔哈赤展开混战。

  结果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之下死伤大半,更要命的是李如柏军队也以失败结束了战斗。后金六旗正要回合努尔哈赤时,发现两军正在交战,随即参与其中直攻马林大营。

  马林根本无法抵挡两部金军的夹击,最终几乎全部被歼,只有马林与数个士兵逃走。

  此时东路的刘綎也被山布崎岖,许久未能到达原定的指定地点,也不知道西路和北路的失利。他在途中突然遇到了一队明军,这队明军手持杜松的令箭要求刘綎肃静,刘綎于是卸下装备轻装急进。

  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明军居然是金军冒充。努尔哈赤早已在前方设下埋伏,刘綎最终遭到伏击战死。

  当时杨镐并未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只是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驻扎于沈阳,直到得知西北两部的战败消息,才慌忙传令南部的李如柏会师。

  可是李如柏也是人才,因为行动迟缓,在撤退之时被后金的哨兵发现。

  后金哨兵随即大声呼叫,发出冲击的信号,李如柏以为是后金主力的进攻,所有将士惊恐逃窜。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踩踏,没有开战就死伤1000余人,最后成功逃回BJ。

  至此,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惨败,辽东的局势彻底陷入被动,最后失去了大部分辽东领土。

  而且明朝因为战争的原因,在军事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开支,只能依靠它增加赋税维持,可是沉重的赋税又激化了国内的矛盾,明朝从此在内忧外患的两面打击之下越陷越深。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为何惨败?在后金的铁蹄之下,号称47万的明朝大军竟然毫无还击之力,多位将领当场战死,此战甚至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那么明朝惨败于萨尔浒的原因究竟为何?这次事件是否真如表面的那样简单?

  上期视频讲过明朝与后金爆发的萨尔浒之战,明朝的四路大军最终惨败于努尔哈赤。这场战争的结果也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对于明朝在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绝对不是单纯的一个因素所造成,而是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员方面的多个问题于一体。

  首先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本人。他曾经为了避免辽东地区的采矿利益被官僚体系在暗中抽拨,于万历二十四年派出了许多太监去往辽东监控。

  但是太监这个群体并非明神宗想象中的那样省心。比如高淮,他一到辽东便大肆剥削工人和欺压百姓,结果直接导致了万历二十八年的东民变乱。

  可是高淮并未因此收敛,他甚至把手伸向了前屯卫军的粮饷,还对军中的将士实施了许多凌辱行为。

  这些将士最终忍无可忍,随即以实怀柔的名义发动兵变。高淮因为无法收场,害怕被杀而跑回了关内,这便是历史上的高淮乱辽事件。

  其实,在高淮祸乱辽东之时,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正在飞速发展。《中州野录》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少壮强勇之夫,十去其五。”

  大概意思是辽东地区的青壮之人有一半因为不满朝廷而投向了建州女真。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快速强大与皇帝任用太监有着一定关系。

首节 上一节 271/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