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江湖切磋中,外功之所以叫“文斗”,便是因为可以通过限制以义体出力,来达到“不伤人”的目的。
而提交“常规出力”的参数,则是用于模拟。
也就是说,由第三方的计算机模拟“我这一拳如果是常规出力会有什么效果”。
这也是一种规则了。
当然,“模拟”并不能完全再现真正的攻防。自然人肉身的上限与下限非常接近,所以低出力的模拟攻防还不至于那样背离实际的战斗。但义体人就不一样了。大家的手脚出力太高,很多动作在低出力之下是不可能完成的。
比如说,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是^2。一个静止物体在半空中被释放之后,会在第一秒达到米每秒的速度。第二秒则加速到米每秒。这个速度对于自然人来说有些快了,但是对于赛博人武者来说非常慢。自然人的格斗会结束在一方失去平衡的一瞬,但对于赛博武者来说,“失去平衡”到“重新建立平衡”之间,可以有好几轮攻防。
在这个基础上,切磋会衍生出更多的规矩,来弥补这种限制带来的缺失。
以人类的剑术为例。很多剑术比赛会有“后击”的规则。一方剑手在比剑之中击中对手,就视作得分。但是,比赛的裁判就会加上一条规定。如果这一名剑手在完成打击之后,没有成功撤退,而是被对手同时击中,那么这一次打击就算无效打击。
在有精良护具、裁判保护以及医疗保证的比赛里,选手是可以随意使用“同归于尽”的招式的。但是实战并不鼓励这样冒险。
越是接近实战的比赛,这个规则就越是严苛。而越是“竞技”的剑术,这个规则就越是宽泛。
这也算是用规则来弥补限制,让战斗更加贴近“实战”的典范。
而现代武者,则可以借助更为强大的设备来完成对实战的模拟。
只见艾铁狼盘膝坐在场中央,手指轻轻点在自己的眉心。
这倒不是他眉心有什么触发的开关,单纯是因为某种基于文化的自我暗示。
“老夫比较擅长的是枪炮道……还请不要太过期待。”
说着,向山感觉到周围出现了一个新的局域网信号。
几乎是公开的。
向山好奇的连了上去。
这是一个临时的局域网,艾铁狼自己为服务器,暂时连接了所有人。
而基安邦与高桥子怡身上也覆盖了一层AR特效,不过不是很明显。
因为那一层AR特效几乎与那两个人一样。
高桥子怡与基安邦则相对而立。两人缓缓靠近。高桥子怡单手虚抱,而基安邦则弓步向前,各自摆出起手式。
然后,他们身上就立刻蹿出了几道影子。
那是AR建模,几乎就是基安邦与高桥子怡自己。
几道影子都是半透明的,并且都重叠部分。他们似乎是在三个完全不同的图层之中运动……呃,就是在三个不同的图层之中运动。基安邦与基安邦的模型彼此之间不会发生碰撞鉴定。高桥子怡与高桥子怡的模型也是。
每一个模型都只有一个对手,只会与一个对手的模型发生碰撞。
所有的虚影动作都是类似的——它们的动作,都是最初那个起手式的发展。
两个门派的弟子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准确的说是模拟出“嘶”的声音——在约定俗成的“声纹表情包”里,这代表着震惊。
高桥子怡与基安邦所使用的招数,他们都认得的。绝大多数侠客的武学都会在网络上公开,而每一个门派所钻研的“风格”也是接近的。所以门派子弟多熟悉他同门所使用的武学。
基安邦与高桥子怡所使用的两路拳法,他们多半是会用的。
但是“会用”与“会用”之间,也是有巨大差距的。
那些分裂的虚影,就代表那个起手式“有可能的发展”。一个姿势可以转到许多不同的招式。一个成熟的拳法,各个招式之间的衔接必然是完善的。招法的运用有无数组合,每一个姿态又能根据个人风格做出不同的呈现。
他们就想不到这些变化。
就连向山都忍不住点点头:“哎哟,不错哟。”
票
第420章 理想模型
如果两个人,在力量、耐力、感知、抗击打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势均力敌,并且可以以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对方拳路,那会是一个什么效果呢?
毫无疑问,就会变成“理想化的动作设计”。
事实上也就是这样。很多动作电影、功夫电影,会有意无意的削弱攻防双方的力量,将体能、反应的差距抹平。现实之中,绝对体能更弱的人接更强的人一拳,这个人就会昏迷。但是在电影之中,一个武师就算被力量远强于自己的人打得吐血,也能不当回事的继续战斗。
只有在高手对抗杂鱼的时候,这种“人体的脆弱性”才会被表现出来
骨折骨裂之类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毛病,也会被有意无意的忽视。
肌肉的疲劳与损伤也会不会体现出来。
动作演员在漫长拍摄时间、一身伤病,才能换来角色数分钟的强大。
在这种理想化的情况下,两名武者的攻击都能被彼此反应过来、守住并且化解。
在这种状况下,擅长贴身的永远无法真正近身,擅长腿法的永远找不到起脚的理想角度,懂拳的会被闪躲过所有大威力摆拳,指向要害的兵器一定会被兵器格挡。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分出胜负,也就必须等一方犯错。
而高桥子怡与基安邦的ar模型,就是在表现这种战斗。
等待犯错,某种意义上,一个拳师想要在街头实战中取胜,也得等对手犯错。但不同的是,在街斗之中,缺乏训练的好勇斗狠之辈,往往第一个动作就会呈现出高手眼中的“低级错误”。
但关键在于,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抓住这个错误。
这也是许多传统武术最核心的应用场景——在街斗之中抓住技巧远不如自己的人所犯的错。
但是在高手身上,这个“等犯错”的时间,就被拉长了。
基准人的神经信号传递速度,相对于地球本土的脊椎动物来说,又有一次提升。而智能系统的介入、处理,再一次加快了思维的速度。
甚至大多数的攻击都是由虚拟模型来完成的。
两人由于义体的力量被限制,所以只是摆出起手式,然后在打斗之中有以动作示意有可能的变招。
两人的身边悬浮着数组虚拟模型,以两人构思的拳路对抗。而身为仲裁人的艾铁狼则提供计算力,同时以自己的武学意识进行评判与修正。
不同的拳路存在不同的变招。在正常情况之下,人只能选择一个变招。
但是在这种比试之中,武者可以同时选择几个变招,由不同的虚拟模型打出去。而对方见招拆招,自然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由新的模型所实现。
虽然是两个人在对抗,但是涉及的攻防却有十组以上。
当然,这些虚拟模型的对抗也不是无限制增加的。人类生物脑是有限的,计算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而一个人一旦在一场“虚拟模型的对抗”之中撑不住了,或者判断这一组模型的攻防失误太大,落了下风,就可以在“这一场”上认输。
这样的话,自然就是对手记一分。
没错,这“文斗”当然是有点数制规则的。
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的热情。
“好!”“师叔好拳法!”“漂亮的一掌!”
刹那间,双方的弟子就情不自禁的吼叫起来。
巴比特被吓了一跳,道:“这……这比拼有这么好吗?”
虽然只是一个广播客,但是巴比特也是有练武的。在他看来,残奥会顶尖武道比赛的水平应该还要更高一些才对。
向山道:“这可是……这可是理想化的攻防设计啊。这就相当于将一种拳术的各种变化、攻防思路、核心要义拆开了,放在这些弟子面前。这两个家伙主动将自己的义体出力限制,就只好将过剩的神经网络计算资源投入到这种模拟之中,将‘一个完整的高手’拆解成‘许多个水平虽高但没有高到难以理解地步的人’。”
况且,松岛宏那样的擂台武术,在特定技巧方面登峰造极,反而脱离了这些江湖武者日常所用的范畴。
向山现在反而能够理解为什么说这样的切磋有“学术活动”的味道了。
这是两个并不是那么熟悉的人,在探讨“面对不是很熟悉的武术时进行攻防的策略选择”。
理想化的战斗并不是说不能用。“真空中的球形鸡”虽然是一个简化的理想模型,但是这个模型仍旧可以推论出一些道理,掌握了计算真空中球形鸡的人,也能不断添加限制条件,去计算稀薄空气中运动的不规则鸡。随着条件的添加,模型一定会接近现实。
掌握了“理想中的攻防”,才能在实践中找到“能够践行这一攻防策略的瞬间”。
这是在解决武林争端,同时也是在提升武者自身的水平,同时教育那些武术水平更低的弟子。
高桥子怡的拳头堂皇大气,虽然动作刚健,但并不激烈,全身整体的平衡很难被打破,如同铁块一般——正是非常常见的铁块流机甲钢拳,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针对自身思维方式、性格的个人化调整。
而基安邦的拳法则更加偏门,他始终有一只手缩紧蓄力,随时准备出击,只用一只手去截停高桥子怡的硬拳。但蓄力的手却始终让高桥子怡警惕。
高桥子怡虽然可以在直接的打斗之中短暂的占据优势,但是基安邦却每每可以在高桥子怡追击的时候出拳,摧毁高桥子怡占据的优势。
甚至仔细计算点数,基安邦始终比高桥子怡要高上那么一两点。
但在向山看来,这可未必是外功水平高低了。两人的外功水平其实在伯仲之间,高桥子怡要高上一线。只是基安邦更懂得分配自身大脑的计算资源,懂得舍弃劣势过大的对局。
在明白这一点之后,向山便明白了,这也是一种规则下的竞技比试。
两个武者的义体也在以限定的速度进行对决。但是他们大多是时候都只是以起手势或动作示意自己可能要出的拳路。
每个人都在等待决定胜负的时机。
第421章 涟漪与火花
向山从来就没有看不起竞技武术的意思。实际上,擂台竞技往往才是武者段位最高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擂台竞技武者所经历的战斗、训练量,会比其他武者要多很多。
所谓“功夫”,是要时间磨练出来的。练什么武都要下功夫。一个民间武术家,几个月的训练量,未必比得上专业运动员一周的训练。在不同人身上,“十年的功夫”和“十年的功夫”不可同日而语。
业余的武术家不可能是职业运动员的对手。
而真正修炼“杀人技”的武者,根本不可能经历那样高密度、高强度的战斗。因为每一场战斗,他都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哪怕是上战场的职业军人,战斗频率与训练量都是低于擂台赛的职业运动员的。
如果以游戏来比喻的话,一般的街头武者,可能只能练到二三十级。虽然他们拥有一些攻击要害部位的招式,有一些“禁手”作为高伤害技能。但是七十级的擂台赛武者,可以依靠压倒性的基础属性面板,去闪避他的杀招,然后用非致命的招式打出一锤定音的效果。
就好像科学家会用“理想平面”“理想刚体”这些简化的模型去推理一些定理一样,真正的武道大师,也会从“擂台战”这种人为控制变量的极简化场景中,去揣摩拳理。
像那些擂台战武者学习一些极端状况下的战术、策略、技术,也是向山最开始创造武道时所做过的。他现在也会从松岛宏身上学习拳术。
但眼前的比试,确实让向山觉得稍微有那么一点……无趣?
如果说松岛宏日常参与的那种擂台赛,是一种简化战斗环境、限制部分攻防手段后,在那个限定情景下追求技术的极致。
那么眼前这种战斗,就是在限制了操作的上限之后,想办法将多余的大脑计算资源也用出来。虽然这样子可以尽情的展现一路拳术的起承转合,但是单一一组“模型对决”的操作上限也被极大的压缩了。
这对于年轻弟子们来说,倒是很好的教学演示。
他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两路拳术在不同情境之下、面对“情报不充分”的对手时所能做出的各种策略。
但向山境界早就在这之上。
第五分钟的时候,他就已经解明了高桥子怡对武祖拳所做的“个性化设置”。
然后,又过了十分钟,他大概理解了基安邦这一路不知名拳术的设计思路以及对抗策略。结合他那特殊的步法来看,应该是一门在狭小但平整的环境下周旋的拳术。
在旧世代,应该是对应“大楼顶层”之类的地方。
说不定也是来自武祖向山的设计。
而这个时候,高桥子怡与基安邦还在等待对方犯错。
于是向山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在脑内开始写起代码来了。
众多弟子却不觉得乏味,反而全神贯注的投入进去了。
这两位长辈的对决,无疑是给他们打开了通向武道更高段位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