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了这些设备,便有足足几十艘原本满载的空天母舰直接被搬空。
伴随着这些设备的布置,一些李青松专门制造的能源船也离开空天母舰,进入到了这数量众多的古怪设备之间。
能源船是李青松专门设计的一种飞船,它上面的主要设备便是一座巨大的核聚变发电厂,专门作为其余设备供电之用。
一条条超导线缆从能源船上延伸出来,连接到了一台又一台的设备之上。
与此同时,有足足20亿名克隆体遵从李青松的指令,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进入到了同样经过李青松改造设计的空天母舰之中。
那空天母舰中有一个个与飞船控制基地类似的智能座舱。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此次这些智能座舱上还多了一套药物输送系统。
一枚枚输液针便插在这些克隆体的脖子上,与他们的身体循环系统连接在一起。
……
第255章 统一力场
早在刚刚掌握大统一公式,明了能量炮的进攻机制,知晓能量炮弹丸之所以威力强大是因为其弹丸处于强核激发态,化身为超微型核弹后,李青松便有了一种设想。
那便是……如果弹丸可以通过外界影响处于强核激发态,可以释放出微观世界内的强核力的话,那,其余的材料行不行?
譬如一个茶杯,一把牙刷,一台洗衣机,甚至于……一艘战舰?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一旦物体体积过大或者质量过大,其稳定性必将直线下降。
弹丸之所以能处于较为稳定的强核激发态,不在弹药仓和能量炮炮筒内爆炸,而是在撞击到目标,受到猛烈震动后才爆炸,进而释放出内部的强核力,便是因为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小,较为稳定的缘故。
很显然,就算李青松能做到令一艘庞大的战舰处于强核激发态,其庞大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极为复杂的内部结构,都必然导致它不可能稳定。
在处于强核激发态的一瞬间,它就会轰然爆炸。
这便堵死了李青松将自己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然后展开自杀式进攻的可能性。
但没有关系。不能将我自己的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那……能不能想办法让对手的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
一旦处于强核激发态,下一刻就会爆炸。于是,令对手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便等同于自己灭掉了对手的战舰。
基于这种思路,李青松开始了新式武器的开发。
但很快,李青松便发现这种方式不可行。
原因很简单,自己令能量炮弹丸处于强核激发态的方法,是将其置在高度可控的状态下,通过X和Y玻色子的受控撞击来实现的。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之中,自己怎么可能做到激发对手的战舰?
但李青松并未就此放弃。他转而改变思路。
针对单一一艘战舰不可行的话,那么……能否针对空间本身下手?
李青松所谓的针对空间本身下手,并不是说对空间造成什么影响。
那不可能做到。李青松没有这个能力。
他的构想是,能否构造出某种力场,笼罩一整片空间,来影响这片空间内的所有造物?
电磁力有光子场,引力有引力场,弱核力有W和Z玻色子场,强核力有胶子场。
传递统一力的粒子为X和Y玻色子,它们可以构造出X和Y玻色子场。
X和Y玻色子原本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一瞬间便会衰变。但没有关系,强核文明已经可以制造出某种环境,来延长它的寿命。
正因如此,强核文明才能将能量炮弹丸置于激发态。
现在,单独针对一艘战舰的强核激发不可行。那么,我能否构造出一个X和Y玻色子场,笼罩一整片空间,将这片空间中的一切造物全都激发强核力?
针对这种构思,李青松再度开始了研发。
然后,李青松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他发现,这种武器从理论上是可行的,只是工程实现起来几乎没有可行性。
至少,对于正统智慧文明来说没有可行性。
至于李青松……
那自然另当别论。
其一是超级复杂的战场环境带来了超级复杂的计算需求。
既然要将一整片空间置于玻色子场之下,那么,战场环境的影响必然要考虑到,必然要定制化的施加影响才能做到。
而战场环境的时刻变化,所导致的瞬时的庞大计算,现有量电超算根本不可能做到。
同时,这也仅是难点之一。
同属于计算需求的另一个难点则是,因为“统一力场”布设装置必然需要安置在后方,和战场有一定距离的缘故——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这些设备不会被摧毁,“统一力场”装置的影响到达战场会有一定的延迟。
这便意味着,李青松的计算并不仅仅只是当前战场情况的计算与定制,而是需要依据战场现有局势,预测接下来几十秒甚至一两分钟——依据距离的不同,延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的战场局势,并且需要保持极高的正确率。
唯有足够的正确率,己方“统一力场”施加的影响才能贴合战场局势,最终对整片战场造成己方所希望的影响。
李青松预估的是,正确率最低也要达到90%以上才能满足要求。
在这之上,则是正确率越高,激发效果越好。
这已经脱离了算力这一概念,而上升到了计算模式方面的需求。也即,就算量电超算的算力提升哪怕一万倍,都无法满足需求。
必须要有真正的强人工智能,也即具备与真正智慧生命相同的计算模式,才有可能满足对应的计算需求。
而真正的强人工智能,这宇宙之中到底是否存在李青松都不知道,更不要说自主研发出来了。
那个智械天灾的主AI虽然强大,但从根本上来说,也仅仅只是个弱人工智能而已,它本质上并没有自己的意识。
面对这个障碍,李青松采取了一种几乎疯狂的解决方式。
造不出真正的强人工智能,那我就用真正的生命智能来代替好了,我用人脑与量电超算搭配来满足需求!
那20亿名此刻躺在了智能座舱中的克隆体,便是李青松为了满足计算需求而搭建的“生命智能超算”。
通过之前的大量研究,李青松已经确认,在自己投入约15亿名克隆体化身为生命智能超算的前提下,对于强核级别文明的战场来说,预测准确率可以达到下限,也即90%。
在这个基础上,自己投入的克隆体数量越多,生命智能超算越庞大,正确率越高。
此刻这20亿名克隆体的投入,并不是说便可以将正确率提升到最高。
克隆体的投入是越多越好,没有上限。但现阶段,李青松极限情况下也只能拿出20亿名克隆体参与。
解决了这一问题,这项工程面临的下一个难题便是,就算不计代价,使用真正的智慧生命为工具,搭建出了“生命智能超算”,也还需要解决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协调问题。
第256章 惨重代价
因为计算量太大,且对实时性要求太高,对于相互之间沟通的要求太高。
每一名参与生命智能超算的克隆体,都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同伴们相互搭配着解决掉自己的计算任务。
如同20亿人同时在来不及沟通与确认的情况下,同时制造一个由20亿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之中的一个零部件,每人制造一个,制造完毕之后,这20亿个零部件搭配起来,结果正好组装成了这台复杂机械,还能顺利运转一样。
这已经不仅仅是训练能解决的问题了。
训练再多,再协调,普通的智慧生命都仍旧不可能真正做到心意相通,不可能做到如此协调如一。
但……李青松不同!
他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解决掉这个问题后,李青松便面临了下一个难题。
搭建“统一力场”的工程需求太大,且太过精密。
李青松需要制造十亿台以上的各种设备,并且令这些设备完全协调如一的运转,才有可能精密的对一片空间施加影响。
其中稍微一台出了错,便有可能如同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一张那样,导致整座大厦的崩塌。
这一项工程所需要的精密度实在超过了正统智慧文明的极限。
但对于李青松来说,这一个障碍同样是可以克服的!
因为所有的克隆体都在我的意识控制之下,所有克隆体全都是我的一部分,所有克隆体全部可以协调如一,宛如整体!
由此,李青松便拥有了搭建“统一力场”,实施这项前所未有攻击的基础。
但此刻也仅仅只是有了基础而已。
还有另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实施这种前所未有的,被李青松命名为“统一力场”的进攻,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实在太过巨大。
那是正统智慧文明根本无法承受的巨大代价。就算换做李青松,也有些承受不起。
但……此时此刻,李青松已经没有了别的办法。
局势已经进入到了穷途末路,唯有拼死一搏而已。
既然如此,哪怕代价再巨大,都必须要用了!
李青松真正下定了决心。
这是你们逼我的!
这一刻,20亿台智能座舱之中,那连接着20亿名克隆体颈部血管的输液针之中,一些特殊药剂输入了进去。
它们瞬间冲破血脑屏障,进入到了这些克隆体的大脑之中。下一刻,这些克隆体的大脑前所未有的活跃了起来,如同病猫瞬间变成了猛虎。
来自于战场之中,每一颗间谍卫星,每一颗探测器,每一艘飞船的战场感知系统,来自于主舰队中,每一台望远镜、每一台雷达之中的数据瞬间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了搭配的量电超算之中,也通过神经芯片涌入到了这些克隆体的大脑之中。
在这澎湃到超乎想象的智能计算之下,在李青松的统一协调与汇总之下,基于现有战场数据,众多量电超算与高达20亿颗大脑,一同对接下来约33秒钟之后的战场局势展开了预测计算。
李青松需要计算每一艘战舰在33秒钟后会位于那个位置,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会处于什么姿态,要预测每一个炮台、每一艘无人飞船,甚至于每一个星际地雷集群等等等等,几乎每一个战场要素的未来变化。
如此庞大的计算量,必须要在最多不超过两秒钟的时间内完成。因为一旦用时太长,这些计算就会失去实时性,导致失去意义。
于是,两秒钟之后,对应的决策通过超距通讯技术,几乎无延迟的瞬间来到了李青松搭配好的十几亿台大大小小的设备之中,控制着它们调整着自己的功率,调整着自己的朝向。
数万座大功率核聚变发电厂全功率运转,澎湃的能源瞬间涌入到这些设备,下一刻,特定针对于此刻战场局势,针对此刻战场之中每一艘飞船位置、速度、航向、每一次爆炸、每一次机动,等等等等,针对这数千万亿个变量而专门定制出来的“统一力场”布设策略,得到了这些设备的实时执行。
澎湃的能量化作无以计数的X和Y玻色子,遵循着特定的轨道和朝向,以极为接近光速的速度瞬间喷涌而出,向着战场狂奔而去。
在激发出这些X和Y玻色子之后,李青松费尽千辛万苦才制造出来,且耗费巨大精力和资源才搭配在一起,协调如一的足足十几亿台装置同时因为能量过载而爆炸。
不仅它们炸了,为它们供能的数百艘能源船也因为那一瞬间的,太过巨大的能量需求而导致核聚变反应堆失稳,同时爆炸解体。
刹那间,李青松的整支舰队都被笼罩在了剧烈的闪光之下。
这,便是施展“统一力场”的代价之一。
所有的设施都是一次性的,只能使用一次。
因为唯有“过载爆炸”,才能激发出设备的最高功率,才能尽可能的提升统一力场的强度。
对于正统智慧文明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耗费如此之多人力物力才制造出来的如此众多的设备,结果却是一次性的?
要有多高的工业实力才能撑得起这样玩?
但对于李青松来说,这却仅仅只是代价之一,且是最微不足道的代价。
真正的代价更加巨大。
那些被李青松特意改造后的空天母舰,总数达到了20亿个的智能座舱之上,总计20亿名克隆体,在统一力场激发出去后的一瞬间,眼睛便瞬间睁大,身体不受控制的抽搐两下,便没有了任何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