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8节

  这玩意儿倒是比较简单,堆装甲就是。只是……动力方面不好解决,我的蓄电池技术不够啊。”

  想了想,李青松还是决定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

  洛神星上没有汽油,但甲烷还是有很多的。甲烷的密度比汽油低,但热值高,平均算下来也大差不差。

  汽油能烧起来驱动车辆,甲烷同样可以。

  尤其是,洛神星重力低,“油耗”当然就低。

  以前技术水平不够,造不出内燃机,但现在当然不同。

  唯一和地球不同的是,地球上的车辆不需要携带氧气,因为大气层之中就有。洛神星这里的内燃机,还得专门带上氧气。

  综合种种因素,算上重力差异、地形差异、燃料差异、技术差异等等,李青松估计自己差不多能做到平均8升甲烷加氧气,能驱动三吨重的车辆跑100公里的样子。

  “百公里八个油,可以了。”

  下定了决心,更大规模的科研立刻开始。

  李青松不仅要造出更多的枪械,还要造出装甲车、坦克,以及各种火炮出来!

  在同时开展武器研发、基础生产、巡逻警戒、侦查搜索等众多任务的同时,李青松还专门带回了一些怪鸟尸体,打算在生物实验室之中好好检查分析一番。

  现在的李青松可是具备一定的生物科技基础的。

  一番检查之后,一个让李青松有些震惊的事情被他发现了。

  “这怪鸟的体液这么有营养的?!”

第33章 内燃机

  李青松有些震惊的看到,这怪鸟体内的体液之中,不仅富含各种氨基酸、蛋白质和活性酶,还含有多种糖类。

  虽然具体类型和地球生命并不相同,但毫无疑问,它们确实就是李青松十分熟悉的那些东西。

  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氨基酸、蛋白质等,目前来看应该是地球生命独有的。这怪鸟身为一种太空生命,其生命维持也是和地球生命同样的机制?

  它和地球生命是什么关系?

  思考片刻,李青松暂时放下了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

  现在深空号飞船已经被自己操纵着躲进了深空,而基因分析设备只有它上面有。

  “怪鸟这种生命似乎也是由DNA和RNA为生命基础的,等解决这次事件,深空号飞船回来了,对它做个基因分析,一切就都清楚了。”

  暂时放下这件事情,李青松的注意力很快便转移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这怪鸟的体液既然这么有营养……那么,能不能拿去培育克隆体?

  自己当前无法培育出更高质量的克隆体,进而拥有更多意识链接份额,控制更多克隆体的重大限制之一,就是自己制造不出来更有营养的培养液,无法让细胞按照自己制定的基因优化方案发育!

  这里的营养并不是单单指一些糖类、蛋白质类、脂肪类之类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的话,李青松种了那么多甜菜和甘蔗,直接用白糖将克隆体泡起来都能轻松做到。

  但这很显然无法让克隆体发育。

  克隆体所需要的营养,是集中了针对于细胞早期分裂和胚胎早期发育的,易于吸收、配比合理、类型合理等等众多要求的营养。

  越是优化的基因方案,细胞按照这种方案发育之时,对于培养液的要求便越高。有可能仅仅只是一点差异,细胞就发育不了,或者无法按照原定方案发育,进而导致整体变成畸形。

  但,这种怪鸟的体液,其营养类型似乎十分符合自己的要求!

  限于当前技术条件,李青松仅能做出一个大致的这种判断而已,至于这体液之中是否还含有什么微量杂质,含有多少之类,他完全分辨不出来。

  不过没关系,先用了再说。

  真有杂质,导致培育失败怎么办?

  失败就失败,当做畸形胎销毁掉就行,别的还能怎么办?

  李青松甚至懒得用小白鼠、兔子、猪牛羊之类的来做试验,直接便取来自己的细胞样本,再按照流程将怪鸟体液过滤、提纯、萃取了一遍,直接就灌到了培养罐里。

  还不是一个,一下子就弄了100个。

  能不能成,半年后就能见分晓了。

  怪鸟的生理分析暂时做不下去,李青松便不再关注这里,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研发以甲烷和纯氧为燃料的内燃机!

  时至今日,李青松已经发现了电气化车辆的局限性。

  它们对后勤网络的要求太高了。

  必须要有电网,要有蓄电池。工作地点周边最多两百公里范围内就得有一个充电站。

  它们根本远离不了基地。

  这种模式,在之前没有外敌的情况下无所谓。反正基础设施自己能慢慢铺过去,也不担心会被破坏。

  但怪鸟来袭,一下子就将这局限性暴露了出来。

  就像现在,以蓄电池为动力的侦查车,最多只能远离基地200公里,再远就到不了了。

  现阶段自己又造不了飞行器,这样一来,侦查洛神星全球就无法做到。

  但内燃机就不一样了。

  一辆质量在三吨的车子,仅需要八升液态甲烷和氧气,就能跑100公里。

  洛神星直径约2350公里,绕洛神星一圈,不过7400公里不到,让车子带上600升燃料就能跑一圈了。

  更何况,后续自己还得开发坦克、装甲车之类,战场环境上充电可没那么方便,但补充甲烷和氧气就方便多了,一辆甲烷罐车就能行。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让李青松做出了研发内燃机的决定。

  内燃机的原理也很简单,无非就是甲烷和氧气在燃烧室燃烧,生成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再驱动曲轴做功即可。

  以现在的技术,李青松做不到地球时代那么高效极限,但也没必要追求那么高,仍旧是那句话,能用就好。

  于是数百名克隆体便投入到了这一项工作之中。

  仍旧采取之前的模式,现在实验室里定制化的造一些零部件出来,组装出最原始的内燃机,尝试着让它们运转对外做功,再一点一点的优化结构,提升性能。

  反正原理就在那里摆着,造原始的内燃机又没有难度。

  后续的提升优化便是一个细活儿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的积累。

  但仍旧没有关系。几百名全部掌握了此刻所有发动机技术的克隆体同时尝试几百种优化线路,一名克隆体有了发现立刻就同步到其余所有克隆体那里,再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研发,仅仅不到十天而已,第一台具备实用性的内燃机便已经完成。

  这时候,另外几百名研发传动装置、车身结构、转向系统、刹车系统的克隆体也同步完成了自己的研发工作。

  于是,这一台新研发出来的内燃机“心脏”,便安装到了车身之中。

  李青松造出来的这一台燃“油”车,车身高度约有两米,宽有三米,长度有五米。

  它的车身是全封闭的,里面还装了空气循环系统及保温系统,还有一定的抗辐射性能。

  特意加固的车身,能让它顶住冲锋一型的短时扫射而不破裂。

  但如果连续扫射,连续打击,那就顶不住了。

  它的总质量达到了2.8吨,满载的话,能达到3.5吨左右。

  为它提供能源的,是两个“油”箱。

  其中一个油箱体积达到了100升,装的是甲烷。另一个油箱体积达到了200升,装的是氧气。

  满油的话,它大概可以行驶出三千多公里的距离。

  除此之外,它还有备用油箱。

  备用油箱可大可小,最多能装上一千多升的甲烷和氧气,不仅能驱动车子前进,还能供应克隆体呼吸。

  此刻,在驾驶员克隆体的操作之下,它猛然轰鸣了起来。

第34章 机枪 火炮 坦克!

  依据这台车辆的构造和操作方法,那名克隆体几乎是手忙脚乱一般,摇动一个个档把,按下一个个按钮,扳下一个个扳机,好一番操作,这车子才慢慢开始了前进。

  没办法,原始的车辆,没有任何自动化设施,操作就是这么麻烦。

  自动挡是不用想了,根本不可能。现代化的手动挡也做不到。

  换挡时候,克隆体需要先操作齿轮退出,然后更换变速箱中的另一个齿轮上来,才能完成换挡。

  打火的时候,克隆体也需要精准关注仪表盘,关注甲烷和氧气的气压,手动调节两种气体的用量。

  车速高了,也得手动增加燃料供应,不然车辆就要熄火。

  不过没关系,这操作虽然复杂,但对于李青松来说仍旧属于小意思。

  充当驾驶员的克隆体熟悉、练习了一会,于是所有的克隆体便全都学会驾驶这辆复杂无比的车子了。

  操纵着这辆车子在基地外围跑了一圈,跑了几百公里的样子,李青松再度对它展开了检测。

  结果还是让他比较满意的,于是在调整了几百处需要微调的地方之后,车子立刻定型,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很显然这车子现在还远远称不上完美,经过实践,李青松也发现了其中一些堪称“反人类”,但暂时没法调整的设计,且可以确定,伴随着未来的大规模使用,各种设计缺陷会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但无所谓。只要能用就行,反正克隆体们又不会投诉。

  为了生产各种车辆,李青松又临时征用了几十处厂房,新建起了几十座工厂。

  专门生产发动机的,生产转向架的,生产燃料箱的,生产轮胎的,生产车身的、玻璃的,等等等等。

  于是,这种被李青松命名为“猎人一型”的简陋越野车便快速生产了出来,很快便攒了一千辆。

  李青松便抽调出了1000名克隆体充当驾驶员,又为每一辆车灌注了足以行驶一万公里以上的燃料,又带上了各种食物、饮水、足够的氧气等,将这1000辆侦查车散了出去。

  从此刻开始,他们将满洛神星的转悠,搜寻并确定怪鸟集群的数量和位置。

  没找到怪鸟的时候也不会闲着,他们会顺便对洛神星地表进行一番考察,确认各种矿藏的储量和位置,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开发做准备。

  有了造车的经验,李青松立刻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发装甲车与坦克、油罐车等特种车辆。

  从基本原理上来看,这些特种车辆其实和越野车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由内燃机驱动的大壳子而已,不过是多了一些装甲,多了一些武器系统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已。

  反正要求又没有那么高,能用就行。

  在车辆进行研发与生产的同时,另一部分李青松也没有放下。

  机枪、火炮!

  在原有冲锋一型枪械的基础之上,李青松要研发出威力更大,射速更高,同时弹夹容量也更高的枪械来。

  最好是连弹夹都不需要,直接上子弹链那种枪械。

  再一个就是火炮。

  其实从基本原理来看,火炮和枪械也没有太大差别,都是用火药燃烧生成炽热气体,借助其压力将弹丸发射出去而已。

  无非就是炮弹里面还有装药,子弹则没有装药,完全依靠动能杀伤而已。

  但就算如此,这也需要李青松抽调相当一部分克隆体来进行研究。

  这毕竟是武器,和民用设备不一样。万一炸了膛,再引爆了弹药库,乐子就大了。

  这几条线同时推进,纵然此刻战争已经暂时中止,前线无需再占用过多的意识链接份额,李青松都清晰感觉到了压力。

首节 上一节 18/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