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38节

  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颗似乎未经任何污染,未经任何智慧生物改造过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原生态的地球。

第70章 暴涨

  这一刻,李青松心中满是茫然。

  他操纵着这颗探测器,竭尽全力的在地球上搜索着人类文明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但他最终失望了。

  绵延无尽的万里长城,高大的金字塔,雄伟的水坝,巨大的城市,广袤的农田……

  一切都没有了踪影。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比起让人类文明失踪这件事情,彻底消除人类存在过的痕迹,难度更高,且高出至少十倍百倍。

  或许人类文明真的从未存在过?

  那我从哪里来的?

  李青松回忆着自己曾经在地球上的过往,回忆着经历过的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回忆着父母亲人朋友,回忆着充满激情和热血的少年,回忆着年少时甜蜜的恋爱,回忆着成年后在事业上的奋斗……

  就算到了此刻,深空号飞船之中都还储存着大量来自地球,来自人类世界的信息。

  与人类世界的通讯,来自人类世界的各种文艺作品,电影,图书,音乐……

  这一切都在显示着,人类世界的存在并不是虚幻。

  可是,可是……

  或许,就连这一切,哪怕自己的记忆,都是某个自己无法理解的存在虚构出来的呢?甚至于,连自己的这种能力也……

  蓝图克文明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持续对太阳系展开观测,并且确认太阳系之中不存在智慧生命了。

  莫莫兰斯真的没有骗自己。蓝图克文明大概真的和人类失踪这件事情没有关系,他们也并不是来入侵太阳系的,他们仅仅只是单纯的迁徙而已。

  李青松摇了摇头,将这一切思考暂时全都按下。

  他知道,现阶段的自己搞不清楚这些东西。

  既然如此,那便暂且不去思考,先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再说。

  “无论如何,太阳系都是我的家乡。

  它是我的。就算没有人类文明,它也是我的,是我的!

  我不想离开它,现阶段的我,也没有能力离开它。”

  回忆着从先遣舰队之中获取到的,有关蓝图克文明主力舰队的信息,李青松心中满是凝重。

  成熟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技术、高速离子推进技术,多层反应装甲技术、电磁炮技术、激光炮技术、高速反应雷达技术、自动拦截技术、信息干扰与反干扰技术,以及庞大到无法想象的工业能力,和高达千亿的人口,其中获取了科学家称号的有数十亿之多……

  这其中的每一项技术,都是李青松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同时具备如此众多超级技术,并将其融为一体,全部用在一艘战舰之上,那,这战舰该有多么强大?

  不要忘了,就算这一次战争之中,蓝图克文明的先遣舰队仅仅拥有武装科考船而已,连战舰都算不上,便逼迫的自己阴招百出,才勉强赢得了胜利。

  而,蓝图克文明主力舰队之中,就算最小型的战舰,其战力都超过武装科考船十倍百倍!

  如此强大的舰队,就算自己拥有控制克隆体的特殊能力,也实在没有对抗的把握。

  留给自己的发展时间仅仅只有400年啊。

  只是……

  “我没得选。我也不想选其余的选项。你们蓝图克文明想要掠夺性开采太阳系的资源,先过我这一关再说吧。”

  李青松下定了决心。

  以往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念想在支撑着李青松,那便是,说不定人类世界只是遇到了一点小意外,过一段时间就会来接我了呢?

  说不定现阶段,我的人类同胞们都仍旧好好的生活在地球上,只要我能想办法回去,就能再度融入到人类世界之中呢?

  人类文明始终是李青松内心最深处,最坚固的依靠。

  但现在,这个依靠没有了。这也让他明白,自己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于是这一刻,李青松不再有任何迟疑,任何犹豫,任何茫然。他的内心真真正正坚强了起来。

  “要对抗蓝图克文明的话,接下来的这400年时间,就不能浪费任何一丁点,必须要全力以赴的利用起来。

  那么……第一件事,先扩大意识连接数再说!”

  这些年来,李青松一边等待着探测器到达地球,一边竭尽全力的消化吸收着蓝图克文明那些自己现阶段能理解、能利用的知识与技术。

  其中李青松尤为看重的一项,便是生物科技。

  蓝图克人也是碳基生命。虽然身体构造与人类截然不同,但既然都是碳基生命,那总归是存在一些相同点。

  他们的生物科技同样可以经过一定的改造后,用在人类身上。

  于是,生物科技在这几年时间之中便出现了巨大的进展。

  全新的基因改造方案、培养液配置方案与培养设备制造方案,马上就要出现最终的突破了!

  为此,李青松甚至抽调了十万名以上的克隆体,全力以赴投入到了全新克隆体培育工厂的建造之中。

  新建造的培育工厂,算上各种配套工厂,占地总面积达到了50平方公里以上!

  产能也将高达年产克隆体150万个!

  之所以造的如此巨大,产能如此之高,便是因为经过这些年来对蓝图克文明生物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李青松预估,新一批培育的克隆体,其质量将高到让自己的意识连接数再度出现暴涨。

  但具体会涨到多少,李青松暂时还不知道。

  此刻,克隆体培育工厂的“库房”,或者叫宿舍,已经被全部占满。

  总计630万张床位,每一张床位上都躺着一名克隆体。

  这些只能“吃干饭”,别的什么都做不了的克隆体为李青松的后勤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就算如此,李青松仍旧在一刻不停的生产着克隆体。

  此时此刻,全部加起来,李青松麾下的克隆体总数甚至已经超过了1000万个!而他此刻的最大意识连接数才仅仅110万而已。

  但没有关系,最新小规模培育的克隆体终于诞生了。

  迫不及待的将意识转移到这些新一代克隆体的脑海之中,李青松立刻开始了意识连接。

  连接数开始了迅猛增长,最终,稳定在了498万1137这个数字上。

  这新一代的克隆体,意识连接数相比起之前直接暴涨了四倍还多!

第71章纳米

  因为是实验性质的,这一批新一代的克隆体并未培育太多,仅有1000名而已。

  再度切换身体,试验了每一名克隆体的质量,找到了质量最高的那个之后,李青松的最大意识数再度出现了小幅度提升,达到了500万零2264个。

  李青松心中满是欢喜。

  “这一次只是实验,后续还会有更为精细的优化提升。预计等技术真正完全成熟之后,我的最大意识连接数还能再涨一些,估计能到510万左右。

  现阶段来说,够用了!”

  这一刻,那些提前便生产出来,吃干饭吃了少则一个月,长则三四年的克隆体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众多新基地、新工厂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洛神星之上出现,极地、赤道、峡谷、山川、平原,无论位于洛神星何地,只要有价值,就一定会有克隆体出现。

  最大意识连接数500万,算上休息、生病、日常损耗等,常用克隆体数量便达到了1000万。

  1000万名克隆体,已经足以对洛神星展开整颗星球层面的全面开发了。

  在更为充沛的资源和人力供应之下,李青松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技术研发工作。

  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科学体系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方面,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李青松一个都不肯放过,全部安排了或多或少的克隆体前去研究。

  并且,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分支的研究,都在李青松这种特殊能力之下,被融入到了整体之中。

  或许只是数学体系之中,有关拓扑的一个极为分支的研究进展,便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化学领域之中,有关绝缘体的一项研究带来了突破;

  又或者材料学之中的一个微小突破,结果却带来了光物理学之中的巨大进展。

  行业壁障?知识壁垒?不存在的。

  于是李青松的整体科技进展再度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态势。

  如此持续了数年之后,李青松渐渐察觉到了一个问题。

  洛神星上的资源似乎不太够用了。

  已经有数千座初期的矿场因为资源枯竭而被废弃。新建造的矿场为了开采资源,更是不得不向地下发展,有时候甚至要向下打几千米深的井,才能勉强开采到一点资源。

  就连洛神星的地表也不再是之前那种暗红色,而是变成了浅红色。

  因为有太多的托林已经被李青松刮地皮一般刮走了。

  但就算如此,资源供应仍旧开始有些紧张起来。

  它毕竟只是一颗矮行星,表面积仅有地球的几十分之一,质量更是仅有地球的600分之一而已。

  李青松对于资源的使用一向还是比较节省的。

  毕竟这些克隆体们又没有什么娱乐需求,能吃饱就行。

  但,就算只是科学研究,所需要消耗的能源与资源,也足够庞大。

  常常是为了验证一种工艺的可靠性和效率,李青松便会兴建一座大型工厂,耗费数以十亿度的电,和大量的水、化工原料等让它运转;

  为了研发一种新型的推进器材料,李青松经常会展开大规模的推进试验,耗费了不知道多少甲烷和氧气。

  更不要说有时候对某项关键技术展开攻关的时候,李青松更是会不计成本,直接抽调数百上千座工厂参与,抽调几万几十万名克隆体加入进来,消耗的资源更是惊人。

  “科技研发进展不能停,也不能慢。未来甚至还要再次加速。

  这样的话,开发敌神星就是必然。

  只是要大规模开发敌神星,还需要几项前置技术。

  一,更高效率的推进技术。二,更先进的智能AI和芯片技术。三,初级的电磁弹射技术。

  那接下来,就优先攻关这三项技术!”

  李青松下定了决心。于是,伴随着这三项技术的攻关开始,洛神星上的资源消耗速度不仅没有减慢,反而再度提升了一些。

  在李青松建造的芯片工厂之中,采用已经研究成熟的近紫外光刻技术,克隆体们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最终将晶圆放置到了光刻机之中,进行曝光作业。

  它所使用的光源的波长约为400纳米。使用这项技术,李青松可以大规模批量制造制程在800纳米的芯片。

  虽然相比起人类时代,800纳米的芯片仍旧太过落后,但它总归是实打实的纳米级芯片,相比起之前可谓有了巨大的提升。

  这种制程的芯片在李青松的技术发展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所有工厂的自动化水平,甚至还组建出了超级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现在,800纳米芯片已经无法满足李青松的需求了。

  要开发敌神星,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AI技术和更强大的算力。

  为此,李青松在原有的芯片技术研究基地之外,新建造了一个更大、技术也更先进的基地,全面展开了对下一代光刻机和芯片技术的研究。

  长达两年时间的研究之后,新一代光刻机终于制造成型,在李青松略有些激动的心情之中,开始了新一代芯片的试制工作。

首节 上一节 38/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