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量电计算机的倍增放大效果,普通电弱文明自身的基础工业实力为10的话,李青松的基础工业实力至少可以达到100。
10放大一万倍是十万,100放大一万倍则是100万。
一个普通的电弱文明引入量电计算机后,工业实力提升的数额是九万,而李青松则能提升九十万,相同的技术,相同的放大倍数,李青松却能实现更大额度的提升。
此刻,李青松最大意识连接数丝毫没有提升,工业实力却凭空暴涨十几倍。
因为神工AI的智能化提升了,一名克隆体在付出相同精力的情况下,所能执行的任务量便凭空提升了十几倍,反应在整体工业实力上自然便是这种效果。
此刻,那之前几乎让李青松都感到畏惧的庞大建设任务,在此刻也似乎也不再遥不可及。
“那么……开始建设!
25年时间内,建设一支20倍于之前规模的恒星际迁徙舰队出来!
之后,带上足够的物资,带上所有大科学装置,一边逃亡,一边研究科技!”
第187章 环保
在第一批一万座量电超算的支撑之下,李青松的建设进程真真正正进入到了一个堪称疯狂的阶段。
在被李青松选中的那几十颗规模以上,达到了流体静力平衡的较大星球,以及虽然没有足够质量成为球形,但也具备一定价值的较大小行星之上,属于李青松的无数智能机械,无数智能设备,无数台智能机器人全都开始了日夜不休的建设。
没错,在量电计算机投入使用,神工AI的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之后,李青松终于拥有了全新的一种生产工具,人形通用多功能机器人!
原本李青松也拥有大量的机器人,但那些机器人通常仅能固定在一个地方,承担固定的工作任务。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更高的智能化,让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成为可能。
它们不仅能代替克隆体工作在繁重、危险、环境恶劣的一线,还能自主决策,自主协同,更加智能化与高效化的完成任务。
在这一阶段之中,绝大部分克隆体们终于能撤离一线,进入到环境舒适、宽敞明亮的控制基地之中工作了。
他们只需要坐在电脑之前,或者躺在智能舱之中,在李青松的统一协调之下贡献出自己的脑力即可,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完全不再需要前往工作一线。
便连飞行在牛郎a之中的那些木星飞机以及中转平台,也终于可以全部使用机器人来代替克隆体,终于不必再让克隆体们去承受高达地球十倍的重力折磨了。
从此刻开始,采集氘气资源的克隆体们只需要工作在牛郎a的环绕轨道之上,通过远程控制手段,在神工AI的辅助之下操控木星飞机即可。
这里原本没有重力,但也可以通过自我旋转手段来按需营造出适宜的重力,工作环境的改善可谓巨大。
因为工作效率的巨大提升,李青松还可以做到制造更多的木星飞机投入牛郎a,在使用同样数量克隆体的前提下,达成采集效率翻十倍,甚至更多倍的效果。
在其余星球上的建设也同样如火如荼。
原本李青松仅能同步开展几十万座工厂的建设而已,此刻有了量电计算机,有了数量数以亿计、几十亿计算的智能通用机器人与机械,李青松可以同步开展建设的工厂数量也直线暴增到了数百万座,甚至千万座以上!
甚至于,牛郎b这颗岩质大行星,其表面积的30%以上,总数达到4亿平方公里的面积都直接被李青松规划为了工业区。
要么是矿场,要么是炼钢厂,要么是化工厂,要么是芯片厂、飞船零部件工厂、电厂,等等等等。
无穷无量的工厂在工业区之中诞生,其用于照明的灯火,在背对牛郎星的那一侧甚至于汇聚成了一片光之海洋,远在太空中都清晰可见。
其余的各颗星球同样如此。
伴随着李青松全力以赴的开始建设,每一颗星球都变得多彩绚烂起来。
穿梭在太空中的运输飞船数量也直线暴涨。货运总量也从之前的每年平均约100亿吨,直线暴涨到了此刻的千亿吨不止,且还在直线飙升之中。
同样的,货运总量虽然大幅提升,但投入到交通工程之中的克隆体数量却并没有提升。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青松舰队之中的各种大型飞船数量开始暴涨。
李青松的目标是建造一支20倍于之前规模的舰队,这意味着李青松要造一万艘巨型空天母舰,5万艘重型运输船等。
但在实际建设之中,这种大型飞船,李青松却需要再额外建设六倍。
当然,并不是真正的飞船,而是吨位与大小一致的空壳飞船。
真正的舰队的规模大了,用于伪装的舰队的规模当然也要同步扩大才行。
但就算是空壳飞船,其建造难度同样不会太低。
如此巨大的吨位和体积摆在那里,哪怕只需要推进器、反应堆和外壳以及一些简单的设备即可,难度都不是真正的中小型飞船能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来到牛郎星系后,李青松的所有建设行动全部都遵循着一个原则。
环保。
这当然不是为了保护牛郎星系的环境。
这里连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都没有,保护环境有什么用。
最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对这里的环境造成太大改变,导致外部观测者察觉到。
如此庞大的生产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几乎一切废气,都会被李青松刻意收集起来,通过种种手段凝成固体,深埋进一颗颗星球深处,或者扔到牛郎a里面。
因为直接将这些废气排放的话,它们会在星球地表凝聚成一层大气层,或者融入到原有的大气层之中,改变原有大气层的成分。这样一来,通过掩星法,远方的观测者将有可能在间隔十几光年,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察觉到在这个星系之中的工业活动。
这样必然会导致李青松暴露。
这些废气也不能扔到牛郎星里面。因为牛郎星是一颗恒星,会直接将这些固态废弃物汽化,融入到自己的大气层之中。
虽然这仅仅只会为牛郎星的大气层造成极为微小的变化,但也难免会被察觉。
深埋,或者扔到牛郎a这颗巨型气态行星里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废水、废渣,或者星球上的那些光污染则无所谓了,不需要额外处理。
此刻,李青松的工业规模扩大了几十倍,工业产能也扩大了几十倍,对应的环保力度也愈发提高。
之前工业规模有限,稍微泄露一点废气不打紧。现在规模大了,这里泄露一点,那里泄露一点,说不定就形成大气层了。
于是,牛郎星系之中无数飞船穿梭,无数工厂轰鸣,一片繁忙景象。但哪怕仅仅只在1光年之外,牛郎星系看起来都仍旧安静如初,几乎没有变化。
这是李青松通过那些“后手”飞船实际观测过后才得出的结论。
时间便在这种情况之中飞速流逝。
停放在太空之中的战舰数量越来越多,来自太阳系那些克隆体传递而来的画面之中,那颗星辰也愈发明亮了。
第188章 护罩?!
这些年来,李青松一直没有放松过对来自太阳系的信息的接收工作。
虽然因为相互之间距离太远,导致这些信息有十几年时间的延迟,自己看到的画面都已经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但这都仍旧是李青松能拿到的第一手信息。
这还是借助了李青松所拥有的那种便连自己都不明白原理的,自身意识与克隆体之间的联系才能达成。换做别的电弱文明,连这延迟了十几年时间的信息都拿不到。
于是李青松便通过隐藏在太阳系浩瀚深空之中的一双双眼睛,借助那些自动运行的观测设备,亲眼看到那颗黯淡的星辰一点一点变亮,体积一点一点扩大,到了此刻,更是如同一片明亮星云一般,整体看起来比月亮还要大出数倍。
李青松心中愈发凝重。
通过望远镜进行一番观测估算之后,李青松看到,这一支舰队的整体规模甚至比之前自己的太阳系迁徙舰队还要大。
其中至少有800艘以上的超巨型空天母舰,每一艘空天母舰之上,都挂满了密密麻麻的中小型飞船,还有众多巨型滚筒飞船,以及多到无法计数的无人战舰!
算上无人战舰,其总量至少也有5000万艘以上!
“这么庞大的舰队……”
李青松微微眯起了眼睛。
通过从蓝图克文明之中获取到的信息,以及这些年来自己开发智能AI所获得的知识,李青松知道,制约这一个智械文明舰队规模的,恐怕不是科技水平,而是它有多少俘虏。
唯有俘虏足够多,通过特殊算法的转化,AI才能有更多的智能,才能有足够的生产力,以及将飞船生产出来的精细控制能力。
以这支舰队的规模来估算,现阶段生存在这支舰队之中充当“脑矿”的智慧生命数量恐怕不会少于一千亿啊……
当初整个蓝图克文明的总人口也才一千亿上下而已。
再算上智械文明内部极高的智慧生命损耗率,恐怕这一千亿以上的“脑矿”人口,至少来自于两个以上的文明,甚至三个四个也有可能。
如果蓝图克文明没有被自己灭掉,现在,等待蓝图克文明智慧生命的,同样是沦为“脑矿”般的存在,让这支智械天灾的舰队规模愈发庞大。
在李青松的密切关注之中,这支舰队终于完成了减速动作,停泊到了木星系统之中。
李青松看到,无数艘矿产采集飞船离开舰队,降落到了众多星球之上。
在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李青松的注意。
他看到面对一颗意外来袭的小行星,其中一艘小型战舰飞出,仅仅只发射了一颗不知名的弹丸而已,那颗尺寸在20米以上的小行星便轰然爆炸解体。
这是什么武器!怎么有这么大的威力?
换做自己的电磁炮武器,哪怕是威力最大的,也最多仅能将这颗小行星击穿而已。要一击之下将其粉碎却不可能做到。
这似乎意味着它们的弹丸具备更高的释放能量的机制。
在被粉碎之后,那颗小行星的残骸仍旧在以极高的速度前进。但前方路径上的飞船却不闪不避,像是没有察觉到这些残骸一样。
当小行星残骸飞行到飞船身边之时,李青松看到,那些飞船周边同时亮起了某种未知材质的淡黄色光幕,一闪即逝。受到这光幕阻挡,那些小行星残骸被直接弹开,未能对飞船造成任何损坏。
能量护罩?!
李青松再度感觉到了一点震撼。
竟然真的有这种技术?且……第三级别的强核文明便能掌握?
这样的话,强核文明舰队航速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七八十,赖以解决粒子撞击问题的,便也是能量护罩科技了?
怪不得他们的航速能达到那么高……
这么小的飞船上就能装备能量护罩,那么那些大飞船就更不必说了。
进攻方面,李青松不知道他们掌握有多少种武器。但仅仅只从之前击碎那颗小行星的武器便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此刻更是有能量护罩这种超强防御设施登场,假设现阶段的自己和这个智械天灾对上,自己怎么打?
自己的装甲再强,恐怕也挡不住那种武器的打击。自己的电磁炮、导弹、地雷威力再大,恐怕也打不穿那种能量护罩!
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战舰就算十倍百倍于对手,恐怕都没有任何用处。
这不是如同蓝图克文明那样可以依靠数量来弥补的差距!
但隐秘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李青松又发现了更为惊悚的一件事。
这支舰队的规模极为庞大,散开的范围便也很大,舰队宽度高达上亿公里。
通常情况下,这意味着从舰队这一侧到舰队另一侧的通讯会存在明显的延迟。因为电磁波是以光速传递的。
一亿公里,便是至少5分钟以上的延迟。
但从这支舰队的整体调动来看,它们的动作却极为协调,似乎根本不存在通讯延迟一说。
那么……
超距通讯?
无论间隔多远,都能无视通讯延迟,可以实时通讯的技术?
如果自己能掌握这门技术,那么,自己还何必承受从太阳系到牛郎星系高达十几年时间的通讯延迟?
有了超距通讯之后,整支舰队的协调将可以高到哪种程度,反应到战场上,又能带来多大的战力提升?!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在察觉到这支智械天灾舰队极有可能具备超距通讯技术后,李青松一颗心瞬间提起,精神瞬间紧绷。
如果具备超距通讯技术,就能在高达十几光年的两个不同的恒星系之间进行实时通讯的话……